APP下载

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研究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假新闻传播者真实性

田 娟

(四川省商务学校,四川成都 611731)

1 新闻真实性之概述

众所周知,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新闻它揭示着自身最本质的特征,然而它并非人们主观的随意捏造,也并非是单纯的自然事物的罗列,它是用最准确的语言,最全面整体的视觉,以及辩证的观点来对我们社会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实进行如实的反映,并做到完全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因此,一切新闻都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以新闻身份出现的任何信息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具备存活的能力和发展的前提。我们都知道,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是新闻除时效性和新鲜性之外的又一重要基本属性,因此,新闻的真实性是一条被社会公认的普遍的原则,失去真实性的新闻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那么,让我们来给新闻真实性一个界定,那就是指:对新闻所涉及到的事物中的任何人物、时间、地点、思想、语言都要求是准确而可靠的,对导致事实所发生的原因以及新闻传播者所做出的任何解释都必须是有事实依据的,比如要有一定的数据或是史料等因素的支持。

通过上述我们对新闻以及新闻的真实性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并且也明确了探索的必要性之后,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由浅入深地更加仔细的去探索它的真实性。

2 出现虚假新闻的原因以及虚假新闻的来源

造成虚假新闻的原因主要在于新闻传播者、信息来源两个方面。就新闻传播者来看,新闻的虚假性源于传播者有意造成新闻的失实或是无意造成的新闻的失实。在工作当中,由于新闻传播者的疏忽大意,道听途说,自我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等造成了新闻重大失实,还有些新闻传播者出于不正当目的而故意无中生有,自我想象,夸大事实造成新闻的失实。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知识底蕴对于维护新闻真实性也是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的。

就信息的来源来看,主要以采访对象为主,采访对象故意夸大事实、隐瞒事实以及对事件的了解程度不够都是造成新闻的失实的原因,采访对象对信息的真实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以真实性为生命的新闻报道,却不时面临假新闻的侵扰。它们通过各种渠道出现在不同的媒体上,然而,这些虚假新闻又是从何而来呢?那么让我们一同来探索这些潜在的渠道。

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媒体对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往往超过了对真实性的重视。然而真实性却又是一切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基础。有不少假新闻,新闻工作者只要多花点功夫核实一下,就会发现漏洞,而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而先刊登或报道新闻之后再去追查求取真实性,尽管新闻吸引了群众的目光,但丧失了新闻真实性的价值。

在现时代里,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的宣传或其他的目的,人为的制造一些新闻事件并提供给新闻媒体,这些所谓的新闻事实纯属当事人人为炒作,自己编造的谎言。例如《新民晚报》2005年7月27日刊登的一篇名为《换心换肺“姐妹”上午欢乘“磁浮”》的虚假新闻。在所配的照片最左边的那位妇女被记者写成“两年前的此时,30出头的徐平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她已走投无路,而是著名心胸外科专家、中德东方心脏中心主任刘中民教授为她实施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而事实上,文中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叫徐尚明,两年前她根本没有来过上海,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使许多心肺疾病的患者见到这些虚假新闻后纷纷到上海市东方医院找刘中民看病。就这则新闻来看完全是属于商业性的炒作,新闻工作者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

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一些记者违心地编造假新闻。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中,在实行工作量考核,淘汰制的传媒中,个别记者不惜编造假新闻,甚至于还出现了没有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新闻,读者即便怀疑也无从证伪。例如:“大四的女孩当上了副总裁”的新闻。一看题目就不禁让人眼睛一亮,再细看内容,更是“惊世骇俗”,就这则新闻来看,离奇的故事在查证之后没有此人的存在,这就是是新闻传播者的违心编造。

网络传播技术让假新闻呈爆炸式扩散之势。网络传播的无限性和网络媒体互相转贴现象助长了假新闻的蔓延,这也成为了假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

3 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新闻是群众看世界的窗口,它引导人们怎样看待世界,又以怎样的形式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获得丰富的信息,尤其是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真实性无疑都是传媒的重要保障。真实的东西才意味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坚持做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才能维系新闻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领导群众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新闻与群众有着密不可分地联系,通过新闻让群众更关注国家的发展,使群众与国家联系得更紧密。以真实的新闻为主,让群众关注国家的实事,让群众能更好地理解国家工作以及支持国家建设。然而,虚假的新闻不但不能正确指导群众,反而会误导群众,使群众对国家丧失关注力,这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在于群众得不到最真实的信息。

新闻事业要蓬勃地发展不是依赖于虚假新闻,而是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坚实的发展基础。新闻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信息,而这些被传递的信息要得到群众的肯定和认可,那么它就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果虚假新闻进入了传播渠道,那么将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必然要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众多的不良影响,因此,维护新闻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

4 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途径

维护新闻真实,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记者辛苦付出为的就是采集社会上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并传播给广大群众。如果采集和传播的都是虚假的东西,那么,记者这份职业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用《财富》杂志的作家詹姆斯·艾戈的话说:“只有当报道的内容与本来的面貌相符,与当时产生新闻的条件状况相符,新闻才算是真实的。”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以新闻真实为第一信条,在业务活动中,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在我们明确了新闻的真实性面临社会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以及假新闻带来的无限危害之后,那么,新闻的真实性又应当怎样来维护呢?

首先,新闻工作者应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培养诚实公正的品德,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是维护新闻真实的基础。事实要转化成新闻,离不开传播者的劳动,而传播者品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因此,记者在事实的选择中要尽可能地避免偏见,公平、公正地展现事实,不对事实发表评论。在西方新闻界,客观作为一种报道原则,总是与真实性密切联系起来的。这种对记者主观立场的一种限制,对实现新闻真实性,不让新闻被“添上”有倾向的色彩有巨大的意义。由此可见,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应该从培养诚实公正的品德做起。

深入调查研究是维护新闻真实的可靠保证。新闻工作者要做到报道真实准确,然而,要做到客观性是很艰难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来,人们想要报道什么事情,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主观意识的介入。那么,报道者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不仅是表现在他自身的参与上,尤其是表现在他对现实事物的连续性的剪裁上和他所采用的形式上 。于是,人们逐渐用公正性去弥补客观性的不足,让事实无言地表达倾向,而不是让倾向的聒噪压过事实。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任何时候也不能丢。

其次,我们从一些惩罚虚假新闻制造者方面来谈谈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途径。

对于报道不真实新闻的工作者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如2003年3月31日至4月12日,天空电视台24小时滚动新闻频道播放了在伊战中英国潜艇"光辉号"准备并发射了一枚巡航导弹的画面。该台摄影记者詹姆斯·福朗被揭发在制作这一报道时存在作假现象,7月被迫辞职。就这一事例来看,我们对制造假新闻的不称职工作人员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这样才能遏制假新闻的传播,引起大家的重视,一同来我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最后,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法律措施。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职业道德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法律上对新闻真实问题也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法律规范对新闻工作者的调控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等,对新闻从业人员采取直接或准法律形式的控制。但是,由于道德规范主要靠新闻从业人员以思维、观念、意识进行主观约束,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因而执行起来弹性较大。因此,为确保新闻真实性,特别是违反新闻真实性的行为,必须由法律予以必要的制裁。对此,我国法律对违反新闻真实性造成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后果的,规定了详尽的行法律责任。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存活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之上,用一种尊重事实的态度来进行新闻写作,讲究职业道德,不要捏造事实,凭空想象,通过深入调查来报道新闻,维护新闻事业的权威性,求得群众的信任。所以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每一个新闻记者甚至媒体都应该重视的。

[1]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7月第3版;

[2] 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3] 沈苏儒,《对外报道业务基础》增订本,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3月第2版;

[4] 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新闻记者》,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9月第2期;

[5] 穆青,《新闻散文》,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 ;

[6] 徐新平,《新闻伦理学新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

[7] 杨金月、胡智锋,《电视国际新闻编辑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

[8] 张慧仁,《现代新闻写作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9]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0] 方延明,《新闻实务方法论》,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1] 杨保军,《新闻真实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2] 戴振雯,《当代新闻写作教程》,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假新闻传播者真实性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广告的真实性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