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理论下“网红”榜样效应的引导机制探讨
2017-03-11魏康婧
魏康婧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620)
1 认同理论的界定
认同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提出认同理论,他认为“认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一种心理上把自己放到其他人位置上的思维形式,是潜意识中对其他人的模仿”。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森将认同的概念进一步系统性发展,扩展到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他提出“认同和观念形态是同一社会心理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传统认同理论研究发展至今,认同理论已产生多学科流变,将认同理论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领域内来看,价值认同是认同的核心问题,人们认同与自己的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相近似的东西,是个体通过潜意识模仿某一对象而获得心理归属感的过程。
2 大学生对“网红”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网红”即“网络红人”,指那些在现实社会或网络中,由于某些行为、某个事件被广大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多来源草根的“网红”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本文以认同理论为研究基石,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全方位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红”的认同现状。
2.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选取了上海市在校大学生为调研样本,共发出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9%。调研对象中男生占46.18%、女生占53.82%,本科低年级学生占29.9%、本科高年级学生占31.89%、专科生占25.25%、研究生占12.96%,文科专业学生占62.13%、理科专业学生占37.87,调研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比几率较均衡,体现问卷发放对象群体的合理性。
对调查问卷做信度分析,也就是可靠性分析,本文采用最常见的克朗巴哈系数法,通过SPSS22.0,得出Cronbach's Alpha为0.884,根据Nunnally的标准,结果为高信度。效度分析通过内容方面效度来检验,问卷邀请心理学、社会学等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对问卷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及修改,并在学生问卷试样后,最终对问卷定稿。因此,问卷的效度较高。
2.2 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2.2.1 大学生对“网红”认同的认知现状
大学生是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近两年来,随着“网红”的兴起呈现规模式增长,他们对“网红”群体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在调查中,24.58%及46.51%的大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网络红人,对网络红人完全不了解的仅占2.66%。而且了解渠道方面,微博、QQ、微信等平台以及朋友间交谈分别占据有82.72%和68.11%的高比例,通过各类直播平台渠道了解的占39.5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红”群体普遍比较了解,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朋友交流等渠道来获取相关资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直播平台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介,发展迅速,其影响力和所占市场份额不容忽视,值得关注与重视。
此外,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红”会对个人产生影响,包括认同的价值观、语言思维习惯、穿衣打扮、购物方式等各个方面。其中,认为“网红”会对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产生影响的占63.79%,认为对说话方式、语言及思维习惯产生影响的占82.72%,认为对穿衣打扮、购物方式产生影响的占49.83%,由此可见“网红”所产生的影响力之大。其中,八成以上的调研对象认同“网红”会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产生影响,“网红”的榜样效应可以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映射反应。
2.2.2 大学生对“网红”认同的情感现状
在调查中显示,86.71%的大学生有个人喜欢和认同的网络红人,大学生对于“网红”的喜爱因素也是各有千秋,总的来说离不开外形、魅力、声誉、道德品质等几个方面,其中声誉影响力占61.3%,是大学生认为选择喜爱的“网红”重要的因素,其次是道德品质,占52.11%,而选择外形和魅力因素都不满五成,可见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上,并不仅是简单的“外貌协会”,他们有自己的个人追求和选择标准。榜样效应的内涵之一是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即价值契合,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喜爱“网红”时的标准更偏向于声誉、道德品质等无形价值,这与榜样效应的作用机制是相吻合的。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喜欢的“网红”遍布各行各业,有的倾向于影视演员、歌手,有的则喜欢作家等文艺创作者,一部分则喜欢直播间的各类主播,也有不少同学对政治、经济、科学界感兴趣。其中最受大学生追捧的是当下最火热的直播间主播们,占63.22%,影视演员、歌手作为“网红”常青树次之,占58.62%,作家等文艺创作者作为第一代“网红”的代表占49.04%,生活美妆等微博博主和奶茶妹妹等校园男女神也各有所爱,分别占41%和27.97%,而在这些“网红”中属于一股清流的科学界也有一席之地,占29.89%。可以看出大学生喜欢的“网红”们类型各不相同,横跨多个领域,喜好呈多元化。
2.2.3 大学生对“网红”认同的行为现状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大学生平日里对“网红”都有所关注,每日所用的时长在2小时以内,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将休闲娱乐的大部分空余时间都花在了关注“网红”群体,“网红”所产生的影响和效应不可谓不大。此外,调查表明一年中仅有7.31%的大学生没有为“网红”产生相关的经济消费,42.19%的大学生消费了1000元以下投入到与“网红”相关的活动中,消费1000-2000元的占34.88%。可见,“网红”已对尚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的费倾向和经济行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网红”的规模化增长带动了“网红”经济的发展与升级。
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受“网红”影响,改变个人对某件事的行为时,32.22%的调研对象选择了会,而选择一定不会的则只有2.66%。“网红”作为新时代青年人身边的偶像群体,他们贴近生活、具有娱乐化、平民化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大学生,并产生较大的影响。经过第一环节关注“网红”、第二环节经济消费,那么第三环节就是模仿或效仿“网红”了,因此,我们应帮助大学生提升价值认同观念,因势利导,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
3 “网红”榜样效应的引导机制探究
在认同理论视角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即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来构建高校“四维体”榜样效应的引导机制。
3.1 重视主体,打造正面“网红”,树立优良榜样
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主体即为施教主体,在本文的研究中主体指的是“网红”。在四要素中,主体占据最根本的地位,由此可见,“网红”对建立榜样效应引导机制至关重要。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媒介,既有不少前赴后继博出位的负能量“网红”不断粉墨登场,也有一大批身体力行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榜样。“网红”的传播与发展遵循互联网时代的特质,大学生渴望能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到激励自我成长的积极因素,汲取精神养分,能得到大学生内心认同的正能量“网红”是他们所需要的。
2016年底,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故宫男神”钟表修复师王津瞬间成为“网红”,他以精湛的技艺传递的工匠精神备受年轻人的追崇,“大国工匠”精神是一个行当的从业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细致的追求,其为大学生传递了一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积极打造正能量网红,用好“网红”这张名片,主动占领网络媒体阵地,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向上向善、健康乐观的品质。
3.2 正视客体,加强自我管理,弘扬绿色网络文化
大学生群体作为四要素中的“客体”,是受主体榜样效应影响的关键因素。青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提升网络素养,对于不良的网络行为、粗鄙的网络用语应当予以明确抵制,倡导洁净网络空间、弘扬绿色网络文化,从源头上遏制不良网红的蔓延。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应进一步加强自我管理与约束,主动、独立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平台汲取知识与精神的养分,传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紧跟当下热点,开展具有专业精神的课余文化生活和崇尚美德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洞察是非、明辨优劣的能力,树立正确“网红”观。
3.3 运用介体,探索时代变化,线上先下联动
介体即指传播的内容、方法和载体。各色“网红”的横空出世既给大学生新奇的感觉又能抓其眼球,根据现今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传播途径来看,创新传播方法和载体势在必行,而且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征,利用大学生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来定制传播内容,依托图文并茂的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和载体加强“网红”榜样的代入感。
网络的开放性给予大学生能够行使个人话语权,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热点互动,引导大学生参与榜样互动,发表个人观点,有助于在探讨中提高其道德判断和是非选择的能力。此外,应充分发挥高校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发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结合各类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等,以革命先烈为楷模,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4 提升环体,净化网络空间,发挥传媒作用
现今社会虽倡导价值多元化,但多元化不代表剑走偏锋,对于不良“网红”,我们应全力抵制。如何在“网红”的发展与监管之间取得平衡是一项重要的命题,“网红”作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新生力量正处在蓬勃发展之势,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不良“网红”而一竿扫了一船人,而是应注重合理引导,升级监管思路,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2016年7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表演的管理,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秩序。此外,应尽快完善建立“黑名单”制度,形成举报、监管、查处等管理制度并行,做到人人监督、人人防范。还应当为“网红”这一新兴网络文化制定相关扶持措施,逐步引导互联网新兴文化群体,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生力军。
[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郑永廷,2010
[2]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韩东生.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01)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生成、挑战及其维护[J].张丹,林建成.北京教育(德育).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