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会饮篇》生发的爱情思考
2017-03-11程慧中
程慧中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1 什么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为什么柏拉图式的爱情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柏拉图式爱情”早在18世纪文艺复兴期间便有论述。巴尔德沙尔 .卡斯诺曾这样阐述爱情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刨除肉体交流成分,只留下了心灵之间的渴望与思慕”[1]的爱情。如此看来,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世俗之爱、肉体之爱,而是精神之爱,灵魂之爱。真正的爱情,不会在意种族、性别、年龄、家庭等等一些外在的限制,它在于灵魂深处、心与心的交流,只要精神中双方契合,那么他们便是真爱,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任何事情不能阻挡。柏拉图式的爱情,正是强调肉体恋爱与精神恋爱的差异,从而凸显精神恋爱、灵魂恋爱的重要性。这一点,也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其他学者很大认可,比如,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珂德》中,便设定了以一位为爱人而战、而活的英勇形象。除此之外,在莎士比亚、卢梭、福楼拜、歌德等作家的著作里也闪动柏拉图式爱情的影子。
2 《会饮篇》中的爱情观是什么?
爱是什么呢?斐德罗这样定义阐述自己的观点“说不出哪种幸福堪比做一个温柔而有爱情的人 ,抑或对于有爱情的人来说,做被他所爱的青年……”[1]爱是宇宙间最高的法则 ,爱情双方彼此相依 ,由此生发善良和德行 ,为人类造福。斐德罗的论述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鲍萨尼亚在自己的阐述中扬弃了他的观点。鲍萨尼亚指出,“在开始赞美爱情之前,就要指出赞美的爱是哪一种。因而 ,需要首先定义需要加以荣耀的爱 ,再用高尚的言辞来赞美爱的神性……”[2]在这里,鲍萨尼亚的观点显示出了一定的进步性。他区分了天上之爱与地上之爱,有两位爱神阿佛洛狄忒。他指出,“属地的爱”是一种世俗的爱 ,它作用的方式是随意的,统治的是下等人的情欲。对比而言,值得赞美的是男性之间的爱情 ,这种爱倡导在伦理上以及欲望上保持着克制。鲍萨尼亚延续了斐德罗的话题 ,即赞扬同性之爱, 这种见解趋于符合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正当的爱是一种克制的爱,是心灵统治肉体欲望之爱,是美的,是正确的,反之也是丑陋的,是错误的。阿里斯托芬的见解也更具有 "柏拉图式爱情 "的色彩。他指出:“爱,不过是用以描述对于整体的欲望以及追求的一个名称……”[2]他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接近于苏格拉底的爱情思想,即灵魂欲求和真实幸福结合的观念。
爱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善”。苏格拉底指出,人们把爱情以及爱情的作用两混淆,从而忽视了爱情的本质。苏格拉底在《会饮篇》中追问爱情的本质。对此,狄奥提玛首先将爱比作是意见,随后他有狄奥提玛又谈到美和爱以及善。苏格拉底反问“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爱着同样的东西,是否意味着一切人都在爱?或是说我们中间有的人在爱而有的人不在爱?。”[1]我们每个人关于对美和善的渴望与欲求,即爱,是如何普遍局限在某类爱之中的,这是一个问题。对此狄奥提玛曾认为,爱是不仅仅想要自己拥有美好的东西并且是永久是拥有。狄奥提玛认为,爱分为肉体的爱和心灵的爱,二者处于对立面。前者指的是生殖,是人的肉体相互吸引并进行交配活动进而产生子嗣的过程,即一种生物的繁殖过程;而后者则是指以心灵接受美的孕育和熏陶,从而产生智慧的过程,二者截然不同。当爱由低级的肉体之爱上升为灵魂,心灵之爱时,爱的层次也升华了。这样逐渐向上的过程,让爱逐渐攀登向上的阶梯,逐渐走向爱的真理,即发现美的“相”,并最终获得“善”。因此,爱的本质是追求“善”。追求一种本质之爱,追求爱的“相”,是追求自己缺少的东西,即它骨子里有这对自己欠缺物质追求的渴望,它是灵魂与智慧不可思议的融合。我们在现实的爱情呢?人们往往受制于各种外在条件的限制,或者总是被一些外表所迷惑,不关注精神世界的契合,沉迷于情欲之中无法自拔,结果自己也迷茫受伤。真正的爱情不会受到一些世俗的限制,不会在意一些外在的表象,它是一种源于内心灵魂深处的爱,一种精神上的共生,他的本质是追求善,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
3 对于我们追求爱情的启示
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情欲性别。在《会饮篇》中,柏拉图的文字反复强调少男之恋,他提到“只有和男人在一起的少男才是最优秀的。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出于勇敢、雄壮、阳刚 ,被同声同气的人吸引……等到了壮年 , 他们就成了男童恋……因为他们天性上就对娶妻传宗接代没有兴趣, 他们如果不是忌于法律, 宁愿不结婚而与同类男人相守……” 两个人都彼此十分优秀,在交谈中彼此亲近 , 出于美的追求他们不可能对彼此无动于衷。在没有宗教禁忌和伦理习俗的约束下, 爱情自然会产生。这无关性别、情欲、宗教禁忌、伦理习俗,不是为了繁衍后代,就是仅仅因为爱情,纯真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关乎节制与求知。柏拉图倡导精神之爱,在《会饮篇》中,有这样一段,苏格拉底的爱人阿尔喀比亚德,坦言承认对苏格拉底的敬仰和爱恋,并告诉其他在座的人自己曾经试图表白苏格拉底,最终也以失败二告终。对此,他曾生过苏格拉底的气,但对于苏格拉底美丽灵魂的爱恋缺没有减少。真爱,也许不再身边,不能拥有对方,但依然眷恋着彼此,这是一种灵魂的契合,这才是真爱。笔者认为,柏拉图式爱情其实还另一个层次的爱恋,即所谓的“求知之爱”,对于自身所欠缺东西的追求,对于自己所不具备的并且不知道的美好的东西的热爱和追求。众所周知 , 苏格拉底曾说过 ,“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 , 我什么都不知道”。但转眼间 , 他又说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爱欲是怎么一回事了。他用自己一生来追求真知,追求这种所谓的真爱,换言之,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为真爱在于求知。
《会饮篇》告诉我们,真爱更是一种超越性别之爱;真爱,是一种节制之爱;真爱,是一种求知。
真爱,超越一切。
[1] 柏拉图.会饮篇[M]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 .
[2] 宋希人.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