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侗族大歌带入大课堂
2017-03-11覃佳瑾
覃佳瑾
(三江侗族自治县非遗中心,广西三江 545500)
1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综合体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瑰丽的精神文化。侗族大歌就是其中的一种。侗族人民通过参与侗族大歌展演,来习得并践行侗家风俗,同时,侗族大歌的歌词也包罗万象地再现了侗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所以,侗族大歌亦被称为是侗家的“百科全书”。侗族大歌是侗人复杂歌谣体系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侗族大歌在侗语俗称“嘎老”[al laox]或“嘎玛”[al mags]。[al]可以准确翻译为汉语“歌”,[mags]和[laox]则是近义形容词,在侗语中通常作“大”或“老”之用。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采访中,汉族学者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将这类歌谣翻译为——“大歌”。
随着侗族大歌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悉这种奇妙的歌唱,无指挥、多声部、同性作伴而歌。文化多元化进入侗乡后,侗族大歌从根本上与传统生活背道而驰而且渐行渐远,面临着解体之危。以三江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全面代替或遗忘的尴尬境遇。那么,对于历史上有口头语言无文字的侗族来说,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外族人了解侗族文化的的一个切入点。要保护好侗族大歌的生存环境唯有传承和发扬。
2 侗族大歌传承的局限性
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虽然历史悠久,但却一直只有自己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因为地处位置开发过晚,侗族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既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也没有汉文文献的记载。以三江侗族程阳八寨为例,每个村寨都有班歌和歌师,“歌师”在侗语中称为“嗓嘎”[sanghal]侗家传歌不传文,大歌里面多是祖辈留下的经验和规矩,字字句句都刻在嗓嘎的心里。歌班和歌师是大歌传统得以实现的社会组织形式,而贯穿于侗人一生中的教歌习乐。
侗族大歌传统的传承途径分为四个,第一是同地缘/血缘和同性别相传;第二是聚众传歌。第三是随班赛歌。大歌的基本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的分声部唱歌,这里所说的集体在侗人的观念中即是——班歌。第四是无偿传歌,在传统上,桑嘎传歌并没有得到任何报酬。而这些传统的传承方式只能以人传人。
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学习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在民间为了传承本民族文化,文化较高并且通晓侗人歌谣的侗乡民间文人在与汉族的接触学习中采用汉字记录侗语,俗称“汉字记侗音”。于是,一种新的侗歌传承方式逐渐形成——汉字记侗音。这种文字相辅的书写行为中使得歌唱传承得到了推广。到目前为止这种用汉字记录侗歌的传承方式在南侗已经相当普及,且被当地民间文人普遍采用。汉字记录侗音的优势在于,用文字的形态将口传的歌词记录下来,使记忆更加准确、清楚,并使“完全再现”成为可能,有效的提高了大歌传承的保真性。
尽管汉字记侗音在大歌的整体传承中并非主流传承方式,一个侗人即使掌握所有汉字也不能准确地用汉字表现全部侗语的发音。每个地方的发音都不一样,很多字都是将就写下来的,汉字侗音混杂的局面。即使是地地道道的侗人也很难将其理清。所以大歌在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各虽极其灵活,但也存在它的局限性,侗族人民在自己的传统中,并不倚重文字延续文化,更不会依赖文字传承歌唱。而歌本的持有者往往是侗族民间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男性歌师。现在存留于世的歌本少之又少。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却后继缺人,仍然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迫在眉睫。采访过很多当地侗人,都说侗族文化没有用,现在谁还会去学侗族大歌。产生这样的现象,从根本上侗族大歌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
3 保护侗族大歌的生存环境
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在这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保护好侗族大歌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侗文的普及、学校教育来守护。
侗族本没有文字,政府相关部门于 1956年派专业人员对侗语进行调查,最后确立南部方言为基础,以榕江县章鲁话为标准音,用拉丁字母符号创立了侗文,并于 1958年开始试点推广。程阳八寨各村小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侗族本地人,老师讲课侗汉结合,在晚自习几乎都是学习侗文。大约持续到 80年代,侗文不再在学校普及。在 2000年左右还有专门请有名的歌师来教学生唱侗族大歌。持续几年后,又断续了,现在当地的小学全程是汉字书写,普通话交流。侗文到至今在侗族当地还未被普及,只有少数的专研人员才认识侗文。甚至连侗语也正在慢慢的消散,每次回家进侗寨,村里的小孩都是讲普通话,这让人不由得担忧了。
以此来看,学校教育是我们将侗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必须要把侗族大歌带入课堂。
学校教育必须要以两种教育为核心,一是以当地小学教育为出发点,编制适合侗族当地特色的侗族大歌校本教材,通过本土化的小本教材来达到侗族大歌学习的目的;在小学音乐课中,将侗族大歌的元素进行系统的学习;结合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邀请当地的歌师到课堂上进行教学;通过多样学的教学活动和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具有本民族特色音乐的爱好,提高民族地区的学生对侗族大歌的鉴赏能力。
二是将现代大学体系与侗族大歌文化音乐传统体系相互融合。现在许多高校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侗族大歌进行研究。通过高校科研,对侗族大歌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不断拓宽对侗族大歌的研究范围;结合大学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侗族大歌的普及融入到高校的第二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更好的普及;在高校建立侗族大歌的传承基地,给予侗族大歌更好的传承环境,提供更加宽阔的学习场所,通过高校课堂也可将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侗族大歌的价值所在,才能更好的将其保护。
三是要加强侗族人民的侗族文化意识,通过网络等平台各种方式宣传和培训,不断加强侗族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和普及,更好地传播本民族的独特问哈。加大对歌师和歌班的重视,对于年事已高的歌师我们要争分夺秒,利用现代的录音设备、摄影设备尽可能的将其记录传承,对于年轻的歌师,争取各种条件进行培训和支持,鼓励他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播;对于歌班我们要重视它的存在,赋予它更多的存在意义,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将我们的侗族文化、侗族大歌传承和发扬。
侗族大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这复杂美妙的歌唱,在东方大国上飘然扬起。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是国际民间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的来源成为我们了解侗族大歌的根本,在一代又一代侗人的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是历史的见证和未来的发展。
[1] 秦银辉对地方传统音乐融进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版),2009(1):197
[2] 杜方芳,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0(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