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叶县志》述评
2017-03-11王丽敏
王丽敏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2)
叶县地处河南省中南部,为我国古代南北文化交汇点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叶县志》的纂修明以前无考,创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历经明清两代,多有修纂。现保存下来的《叶县志》有四种版本: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刻本,四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刻本,八卷;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刻本,八卷;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十卷首一卷。[1]另有《叶县乡土志》一部,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石印本,不分卷。
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叶县志》与前几部《叶县志》相比,体例更加完备,内容更加广泛,考证力度也大有增加。在该部县志中修纂者不仅记述了叶县当时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状况,还通过收集、整理史料并加以较为严密的考证记述了叶县的历史。可以说,这是一部地方史与地方志结合很好的清代方志。现着重就其历史地理学价值做一浅显的述评。
1 修纂者、体例与内容
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叶县志》为该县知县欧阳霖修,胡廷桢、仓景恬纂。欧阳霖,江西彭泽县(今江西彭泽县)监生,同治六年(1867年)任叶县知县。胡廷桢,贵州贵筑(今贵州贵阳市)人,曾任鲁山县令。仓景恬,后名仓景愉,字少坪,河南中牟县(今河南中牟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翰林院编修,终云南布政使,时主讲大梁书院。稿成不久,纂修胡廷桢病逝。欧阳霖调离并携稿拜谒仓景恬,请其修饰。最后书成于仓景恬。
该志全书共分十卷,每卷记述一志:卷一为《舆地志》,卷二为《建置志》,卷三为《礼乐志》,卷四为《赋役志》,卷五为《职官志》,卷六为《选举志》,卷七为《名宦志》,卷八为《人物志》,卷九为《艺文志》,卷十为《杂记》。除《职官志》《选举志》《名宦志》三志外,其他每一志下面又有小目,共计五十七目,并于书后附有九目。但各志目数分计不等,例如,卷一《舆地志》中有《沿革》《星野》《疆域》《形胜附》《山川》《古迹》《冢墓》《风俗》《土产》《祥异》《兵荒》等十一目,而卷三《礼乐志》只有《典礼》《职祀》《乡饮》《乡约》等四目。此外,书中卷首又有一卷,有序文七篇、目录、纂修姓氏、凡例、图考二十余幅等。每卷之前有小引即小序,每篇之后又有论说。
该志以纲带目,内容广泛,备考详核,不仅记述了叶县人文社会方面的政区建置沿革、风俗习惯、名人名宦、祠庙古迹等,还用大量篇幅记述了当地的山川河流、湖泊陂塘等,通过文献对比对这些社会人文沿革和自然环境的变迁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从总体上来看,其不失为一部质量较高的古代方志。
2 历史地理学价值
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叶县志》的修纂者对前志进行了较为严密的考证。该志具有较高的历史地理学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历史地理学思想方面。在卷一《舆地志》序中有言:“古者,众建诸侯,各君其地,自秦改封建为郡县,后代因之,此古今一大沿革也。地道承天,在天为星野,在地为疆域,其间山川名胜类有古人陈迹,地又以人重矣。”寥寥数语体现出修纂者的如下历史地理学思想:其一,指出了秦实行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政区沿革的一次飞跃,说出了修纂者对秦实行郡县制的看法;其二,“地道”“在天为星野,在地为疆域”,体现出了修纂者比较尽全的空间概念;其三,提出了人在自然变迁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的看法。以上几点历史地理学思想虽不是该志修纂者的首创,但于该志来说,增色不少。修纂者所具备的相关历史地理学思想,在该志前面的序言以及各卷前的小序与各卷后的论说中亦多有记载和体现。
2.2 历史自然地理方面。该志《舆地志 ·山川》所记的山川多详其方位,考其原委、脉络,并结合古代地理专著进行综合考证,这一点是后世称赞该志价值较高的原因之一。例如:“西唐山,一名青山,距县六十里,南界裕,西界鲁山,为县西南第一名山。《水经注》云:‘澧水导源雉衡山,东流历唐山下,又曲而东南流迳叶县故城北。’又云:‘昆水出鲁阳县唐山,东南流迳昆阳故城西。’今考水道,昆水实出山之西麓,澧水复经山之东麓。则《水经注》所称唐山即今西唐山无疑。”不仅记载了西唐山的确切地理位置,而且修纂者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实地考察水道,结合《水经注》进行考证,以古证今,以今核古,详化了《水经注》的记载,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也使这部县志具有较高的历史自然地理史料价值。《舆地志 ·古迹》《舆地志 ·形胜附》等篇目中也有许多有关自然地理方面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2.3 历史政区地理方面。该志在卷一《舆地志 ·沿革》中首先以图表的形式列出了叶县从秦至清朝的历史政区沿革,并在表格后用一定篇幅的文字对表格里的部分内容做了注释,在注释中还引用古文献加以考证。例如:“古叶县南起方城,北至湛水。《左氏传》‘楚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是其征也。”在说明古叶县南北地望起止处时,引用了《左氏传》里的历史文献加以考证。《舆地志 ·疆域》在记述县治地理位置的前提下,分别从东、西、南、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等八个方位以自然因素或政区因素描述当时叶县的辖域范围,并计算出其大致面积以及距省城、京师的大致距离,即“县境广七十五里,袤九十里,东北至省城三百六十里,至京师一千八百里”。一般的地方志虽都载有该区的政区沿革和辖域四至,但像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叶县志》这样能对往志加以考证的却不多。此外,《建置志·城池》《建置志·关津》《建置志 ·寨堡》等也可为今天研究叶县的历史政区地理提供一些史料,当然这些史料的可信度还需研读者做进一步的考证。
2.4 历史文化地理方面。有关历史文化地理方面的史料主要散布于若干小目里,如《舆地志 ·古迹》《舆地志 ·风俗》《礼乐志 ·典礼》《艺文志 ·赋》《艺文志 ·诗》《艺文志 ·颂》等篇目。如《舆地志 ·风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叶县地区的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由于书中所记的明清时代距今较近,所以有些习俗至今还流传较广,如其中所记“秋七月十五日祭拜先茔”,即农历七月十五扫墓祭祖的习俗,在今河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研究叶县当地的风俗文化,即可以此为史料。由于风俗习惯方面的记述属当时人记当时之事,故其可信度较高。
2.5 历史经济地理方面。《舆地志 ·土产》《舆地志 ·祥异》《建置志 ·水利》《赋役志 ·丁役》《赋役志 ·田赋》《赋役志 ·杂税附》等,多有相关的史料记载。如《建置志 ·水利》中就记载叶县曾修陂两处:一为东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俨如湖泊,修浚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西陂较小,周二里。此外,还另记有沟渠一百三十条。这些记载可以说明该地当时重视兴修水利,振兴经济。
2.6 历史城镇地理方面。城镇地理方面的史料主要集中在卷二《建置志》,如《城池》《街道附》《廨宇》《铺舍附》《学校》《书院附》《庙坛》《村庄》《寨堡附》《关津》《桥梁》等目。《建置志 ·廨宇》“县署”条:“通志云,明洪武二年建。旧志云,在城内东街……今县署在十字街东,徙署年月无考,相传假民地为之。大门三间,门东为萧曹庙,西为民壮房。仪门三间,门内东西科房各六间。大堂五间,前卷棚三间,左右库房一间。由大堂折而西,为虚受堂三间,西群房七间。堂后有甬道。其北为思补斋三间,中有复室……由复室西北出,为大仙祠。祠门东出,有南北群房十间。由北过道入后院,有书房三间,西耳房二间。大堂后为二堂五间……堂左书房一间……东西门房宫六间,后院房三间。二堂之东为宅院,寝室三间,西退室一间……左右厢房六间。由宅门南出,有西群房三间,东群房二间。其南为厨院,西房五间,南北群房四间。又东偏院,南房三间,东方三间。”从中可以看出,该县志不仅记述有关建筑的详细地理位置,而且对其内部布局、结构也多有描述,使得后人可了解历史时期叶县城镇的相关发展情况。
整体来看,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叶县志》于叶县及其周边区域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史料记述翔实丰富,并且相当部分还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参照历史文献进行了考证,从而使得该志具有相对较高的历史地理学价值。
3 缺陷与不足
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叶县志》作为一部方志,虽具有相对较高的历史地理学价值,但同时还存有一些缺陷与不足。因此,需要相关方面的研读者在运用这些史料的时候加以辨伪、考证。[2]
在写作思想方面,修纂者在编写该志时,参有不少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时人共有的“神学”观念。如卷一《舆地志》序中“至于民风之朴,土物之宜,则山川之秀,地之灵焉。若夫上天重象,使守土者绸缪先事以备兵荒于未然,不可委为冥漠难知之数也”的记载,就体现了修纂者的“神学”观念。
在写作体例方面,也有不当之处。如将《水利》一目置于卷二《建置志》之中就有所不妥。
简言之,作为一部官修的《叶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总体上不失为一部价值较高的地方志。今人研读时可以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加以考察和考证,避免其缺陷与不足。
[1] 欧阳霖,修.仓景恬,胡廷桢,纂.叶县志[M].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2] 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M].谭其骧长水粹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