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桂北农村的春节习俗
2017-03-11苏艳梅谭东丽黄宝章
苏艳梅 谭东丽 黄宝章
(钦州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
春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最具有传统魅力和文化内涵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桂北农村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打扫卫生,二十六杀猪,二十七杀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赶集市,三十忙年夜饭。
1 桂北农村春节习俗
1.1 打扫卫生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桂北民间俗称“打炉壁”,意在洗去一年的细尘,把一切晦气、霉运统统扫走,祈盼来年有新气象。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拆洗被褥窗帘,清理庭院,重点清理厨房,尤其是碗柜等。
1.2 杀猪过年
冬至一过,桂北农村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在灶台上,放上一口大铁锅,烧着旺火,四五个壮汉连推带拉,把猪抬上搭好的长凳上,用又尖又快的杀猪刀,捅进挣扎嘶叫着的猪脖子,点放一封鞭炮,整个村庄开始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接着开膛取出五脏六腑,再沿脊梁骨将猪切成两半摆到案板上。清理完毕,村民拿出一些猪肉、猪血、内脏等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尊重,也是增进邻里亲朋间感情的一次聚会[1]。
在桂北的腊月里,气温通常在 0-10度,村民将部分猪肉切成两斤左右的长条块,将粗盐均匀的洒在肉上,分层放进器皿中。每装一层洒上适量的粗盐、酱油和米酒等调料,腌制几天后,再用铁丝把腌制的肉一块块地穿绑在厨房梁柱上。当烧火做饭时,烟火就能将肉慢慢的熏好。腌制好的腊肉炒上一把山里采摘的蕨菜,那可是人间至味。在桂北的深山里,过年时腌制的腊肉能让当地的老百姓吃上一年半载,省去了下山买荤菜的人力和物力。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禽畜养殖业逐渐向集约化发展,且在农村养猪的人越来越少,而养猪也不像以前用猪草喂养,大多用科技含量高的混合饲料,再用机械化的方式将猪屠宰及清理干净,农村懂得杀猪的人也逐渐在变少。但在桂北杀猪过年的前奏,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作为年味传承中的一种风俗习惯,已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
1.3 打糍粑
在桂北农村,过年前必须要吃的一种美味就是粑粑,即糍粑。同一宗祠的几户人家按长幼之序排队,一家一家的轮着来打。轮到的那一户,会将自家种的糯米提前放在水里泡上一宿,如用井水那是最好不过。同时把即将用来煮糯米的木桶放在河里浸上。第二天,将糯米捞出来沥干,放进木桶里再掺上水放在锅灶上蒸。当热气腾腾的糯米饭蒸好后,再一锅锅的把糯米饭倒入大石臼里。几个壮汉拿着大木棒反复用力地往石臼里夯捶打、揉捻,直到将糯饭捣得越来越细,越来越黏,然后把打好的糍粑放在洒满糯米粉的桌上,妇女们将其揉成团,按压成圆粑状撒上糯米粉,抛进早已铺好的大簸箕里,小孩们把糍粑排好序,印上鲜红的印章,显得格外漂亮[2]。
如今,糍粑仍是桂北一带每年春节前必吃的美食,但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到年关才回到乡里,很难挤出时间。且科技的进步带动机械化的发展,大多采用机器来压制,始终吃不出以前的那个年味。
1.4 除夕
因桂北农村年初一忌讳下地里干活,年三十天一亮,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勤快的村民提前将要干的农活做好,再顺便摘上一把蔬菜,用来年初一的早上食用,寓意来年身体健健康康。之后便是贴对联,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最好能备上十大碗,寓意“十全十美”。年夜饭前,村民会提前洗好澡,洗上衣服,寓意来年好运当头照,但凡好事都能赶上趟。
桂北农村的年夜饭喜欢炖上一个猪头。猪头在炖煮前先用水煮开,再端去祖先的墓碑及祠堂前供奉。结束后再一锅炖上,年初一的早上就能吃上美味的“猪冻”。
桂北农村年夜饭里最常见的是香芋扣肉。用广西特产的荔浦芋,选上精致的五花肉,加上桂林产的豆腐乳,香飘四溢、口齿留香。 煎蛋饺在桂北也是每逢过年必吃的年菜。用一碗搅拌均匀的淡黄和蛋清拌上调制好的肉馅,小火慢煎,香脆可口的蛋饺就可以出锅,村民通常会把它烫入火锅里食用。
在桂北农村,年夜饭中不一定有饺子,但必有“圆子”,也叫酿豆腐,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年近,集市里油泡豆腐的价格急剧上涨,老百姓争相购买,用做酿豆腐。把五花肉剁碎,再加上马蹄、冬笋之类的拌料,吃起来非常的爽口。
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炭火旁,磕着瓜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再用炭火翻炒着自家种的花生(正月里给客人食用)。除夕夜里,村民们都会在家守岁。凌晨一到,家家户户争先恐后的燃放爆竹,人们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1.5 年初一
年初一的清晨,爆竹声又会响起,那是在迎接财神爷的到来。这一天,村民忌讳倒污水、倒垃圾、扫地,也即不能从事洒扫的家务,否则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如必须要扫,那只能往屋子里扫,寓意招财进宝。忌讳洗衣,更不能下地里干活。忌讳说老鼠或蚂蚁,寓意来年家里不会有老鼠或蚂蚁出入。年初一要吃带绿色的蔬菜,寓意来年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1.6 拜年
80、90年代,交通工具不发达,拜年大多是靠步行,往往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家庭条件好点的,会骑上自行车。虽说苦点、累点,但人们都觉得幸福。亲戚与亲戚家距离即使离得很远,也基本是走路。寒冷的冬天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挑着箩筐,提着篮子,里面装上腊肉、糍粑,或是白糖、毛巾等礼品。少则吃饭,或小住一晚,那情景虽说已过去多年,但那浓浓的亲情,那热闹的场面永远封存在人们的心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拜年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改变,去超市里购买一包大礼包或一箱牛奶,以车代步,稍作停顿即走。亦或由短信代劳,千篇一律的祝福,少了过去年代里的亲热,问候里只剩下客套与冷淡,传统春节的意义淡化太多。
2 桂北春节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
2.1 生活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对春节习俗的关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桂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已有质的飞跃。在改革开放前,农村的经济条件普遍不好,饮食生活单一,平日里很少能吃上肉类,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美味佳肴。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里随时能吃上各种食物,节日与日常的生活落差逐渐降低,打牙祭不再是过年的奢望。
2.2 农村向城市迁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都涌进城里,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村里种田养猪的人逐渐减少。人们在城里买房买车,基本已很少再回到农村。虽在年前,大家都往农村赶,但年一过,大多又急匆匆的赶回上班,越来越多的家庭热闹也就那么短暂几天,过后又会变得极其的冷清。随着老一辈的渐渐离去,回去的次数变得更加少,年味也就这样淡了。
2.3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网络覆盖了农村。人们交流的方式不用再是通过走门串户来完成,只要通过微信或 qq等聊天工具就能实现拜年和交流感情。即使相互见面,聚在一起,也会各自低头玩弄手机,交流的话题逐渐减少。
3 对春节习俗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年味已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怀念以前的春节,呼吁找回那些失去的年味,该如何去传承与保护呢?
3.1 政府加强对春节习俗的重视力度
政府对春节习俗的重视程度,对当地群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管理,制定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习俗的相关法律法规,让文化保护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二是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强文化宣传场所的投入建设,丰富农民的生活娱乐方式,提高村民的生活品位,丢弃低俗的文化娱乐方式。
3.2 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将春节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到网络里,制定与春节传统习俗相配套的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和节目,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重新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在当地营造关于春节的良好文化氛围。
3.3 加强教育,提高对春节的认知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逐渐淡化的春节传统习俗,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进行挖掘和再现,全面发掘春节习俗的第一手资料,让文化能得到保护和流传。建立相应的文化馆,加强教育,让本地居民了解春节习俗的价值,看到传统文化与现在生活的联系,进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归属感及敬畏感,激发大家对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促使群众自发保护和传承文化。
3.4 在继承中创新,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春节传统习俗,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难以复制的软实力与魅力。传承与保护,不是闭门造车和概念空想就能实现。因此,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意味着要将传统文化搞“活”,积极地将春节文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精心打造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传承文化注入时代的活力。
4 结语
春节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春节文化却逐渐在淡化。因此,要重视对春节习俗的传承与保护,承担起将其发扬光大的伟大责任,才能让其年味更浓,走得更远。
[1] 赵晟,陶劼,梅舒.桂北良丰村民俗文化调研[J].新闻传播,2013(03):81-82.
[2] 韦家瑜. 桂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