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莒南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庄户学”运动
2017-03-11刘书芹
刘书芹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1 “庄户写”的创办
1942年至1943年间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减租减息”运动,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大改善,教育发展便成为了十分迫切的事。“庄户学”运动首先出现在滨海区莒南县的一个叫莲子坡的穷山庄,抗日战争时期,莲子坡全村共有300多人,耕种着1000多亩贫瘠的土地,平时的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读书识字了。为了改变莲子坡这种文化贫瘠的现象,省教育行政部门派来了几名干部来指导莲子坡的教育工作,另外从滨海中学分配了几名青年教师来负责莲子坡的教学工作。
几名教师刚来的时候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学校,后来在他们的努力下房子也找到了,但是动员学生又费了大事,用指派的方式好容易才动员了二十来个七八岁的孩子。他们是来凑数的,几天之后,便慢慢的不来了,这所刚成立的学校也就随着垮台。从夏天到秋天,教员校长换了几次,每个教员都是以最大的努力动员学生,但最后还是难免落得两个教员教一个学生。莲子坡的村民也都知道上学好读书好,虽然经过了减租减息但是他们还过着少吃缺穿的日子,多数儿童还是要参加家庭劳动,哪里还顾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就像当时的一位张大娘说的:“要俺饿死也得上学吗?”面对这种情况,几名教员都很惆怅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其中有一位刚满十八岁叫张建华的青年就想转变一下教学方法,他暂时放下了教学工作去调查了辍学在家的孩子们到底在干什么,发现他们:“有的割草,有的拾柴,有的放牛放羊,有的在家带小弟弟小妹妹玩”。为了能够使大多数的适龄儿童能够受到教育,张建华放下了学校里的工作,走到田野里主动帮助一些儿童一起干活,慢慢的跟他们混熟了,就有意无意的叫他们认几个字,如大家拾柴满了篮子,张建华把篮子摆成一排,在地面写上“十八个篮子看齐”七个字,让孩子们坐下一起学习;孩子们兴趣盎然很快就学会了。慢慢地张建华发现这种方法很有成效,既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又不耽误他们的家庭劳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经过多次的实验以后,张建华逐渐展开了有秩序有规模的实行这种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张建华把劳作的孩子们按照他们做的活编排成小组,天气好的时候就在地里学习,下雨的时候就回教室里学。这就是“庄户学”,慢慢地这种方法被村民所认可,许多邻村纷纷效仿这种教学模式。在庄户学的培养之下,莲子坡的孩子们,开始了他们新的有组织的劳动学习生活。县教育局长来莲子坡视察时看到这番景象大声说:“好!这才是我们庄户人家的小学,这才是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为战争服务。”从此,“庄户学”这个名称兴起来了,莲子坡陆续创办了“妇女班”、“民兵班”、“村干部班”等成人班的庄户学。1944年4月,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莲子坡的“庄户学”,老百姓人人拥护的文章》做了莲子坡庄户学的经验报道,就连《解放日报》也在1945年的2月11日也发表了《莒南十字路庄庄户学分散教学》的文章,可见“庄户学”运动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2 “庄户学”的教育内容
“庄户学”是一种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一种教学方式。“庄户学”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教学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多与抗战教育、政治教育相结合,教材也随着政治时事的变化而变化。对待儿童与成人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在对待儿童方面经常编一些儿童喜欢的歌谣,这样孩子们既学了习又对他们进行了抗战教育,如:“儿童团真能干,站岗放哨查汉奸”、“南风吹,麦子黄,快收快打又快藏,防备鬼子来抢粮”、“去年打开石沟崖,活捉汉奸朱信斋”、“今年打开赣榆县,活捉汉奸李亚凡”、对于成年人的教育,“庄户学”改变了过去不重视的态度,尤其对于成年人的政治教育相当重视,当时的减租减息运动正处于高潮时期,对敌斗争的形势也比较严峻,因此,成年人的教育多于这两个方面有关系。他们当时经常讨论这样一些内容,例如“抗战几年了,前途怎么样?反攻胜利,要依靠谁的力量”等这些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又根据群众自己的亲身经历,人民逐渐意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的力量才能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庄户学”教育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内容与政治时事息息相关。1945年春,全省根据地大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各家各户都积极响应大生产运动,“庄户学”本着“群众走到哪里,教育就走到哪里”的教学原则,在张建华老师的领导下成立了文教委员会讨论了教育与大生产运动相结合的办法,教给孩子们一些生产劳动知识,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还可以教给村里的成年人。例如,滨海区在大生产运动之前是没有种植过棉花的,学校里种了一块棉花,使孩子学会了打顶,打叉和打桃,让他们回去去指导家人去种棉,于是解决了群众不会种棉的困难。这时期对于成人的教育更是多种多样的,有生产组织的,如变工队互助组的好处,变工互助时应根据什么原则等;有的是关于劳动最光荣,反对二流子思想的;有的是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如选取选取两种,积肥造肥,灭虫除害,打井修渠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大家讨论学习了之后才去实施,而是在生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再拿到庄户学内进行讨论解决的。这样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在劳动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与劳动的效率,真正做到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庄户学”创办的最初目的是教授孩子们文化课知识,提高莲子坡儿童的入学率,结果却不仅促进了儿童的知识增长还使得一些儿童掌握了一些生产和劳作的技巧,同时在教育内容上又对其进行了政治教育,从而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思想觉悟,例如再一次知识测验中问他为什么拥护庄户学,他就可以说出“拥护庄户学就是拥护毛主席”。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庄户学”在儿童中进行的思想教育还是起到了一个理想的效果。在对成人的教育效果上亦是如此,教师进行成人进行教育时,“庄户学”的一些老师也跟着当地农民学到了不少农业生产的知识。
3 “庄户学”的影响
从最初的一般学校,到最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庄户学”,不仅仅是在名称上做了改变,而是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都做了一系列改革,才能适应当时恶劣的环境,使得当时儿童的入学率高达92%,这是在当时的革命根据地一个非常令人惊喜的数据,并且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从而与群众联系的更加密切。“庄户学”的推广和普及,不仅给莒南县革命根据地带去了知识与文明,更是把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教育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今我们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已经是多种多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却依然有人不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甚至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做违反法律的事情。想想七十多年前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依然有着学习的热情,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知识,他们的这种求知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而“庄户学”能在当时的环境中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勇于改革创新,它的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
[1]《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04
[2]《大众日报》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3] 莒南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莒南县教育志1840——1997》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11
[4]《胶东大众》1946年第28期,18——22页
[5] 陶钝著《一个知识人分子的自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7.06
[6] 中共莒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资料委员会.《莒南县党史资料》,1985
[7] 山东省莒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莒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