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宋朝募兵制及其对维护统治的消极影响

2017-03-11罗驭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军队

罗驭文

(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广东珠海 519000)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一个朝代的政治和军事总是互相发生影响的。宋朝重“守内”、轻“御外”的政治取向决定了其募兵制度的特点,而这一军事制度又对军事能力的影响巨大,最终导致宋朝亡于外患的结果。具体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宋朝募兵制的特点

募兵制根源于唐朝,确立于宋初,宋朝采用国家招募的办法,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国家集中大量财力、物力 ,供养大批军人 ,希望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这一制度是与宋朝当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经济发达、内外局势紧张等历史特征相适应建立的。

1.1 实行募兵政策是宋朝统治者对内调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宋朝募兵政策的基本方针是“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所谓“失职”者,即被地主压榨、兼并造成的破产农民;所谓“犷悍”者,即所谓“盗贼”、“负罪亡命”,即起而反抗或铤而走险者等等。宋朝“不抑兼并”,纵容土地兼并,尤其武将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宋太祖正是始作俑者,当年实行杯酒释兵权时,宋太祖就劝石守信等大将说:“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1]由于官僚和豪强兼并大量土地,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导致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流民。统治者以“寄招补军”的方式不断被将流民、饥民和所谓的“盗贼”从军,把他们安置、控制起来,一是可以缓解土地兼并产生的社会矛盾的手段,二是使民间的不稳定力量大大被削弱。使本来足以危害皇朝统治的力量,转化为维护宋军统治的军事力量,这对巩固统治有大有好处。因此,宋朝将一直将募兵来源作为守内的策略之一。

1.2 金钱雇佣性质明显,军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

宋朝募兵制对军人实行雇佣制度,军士的军俸、衣粮、装备由官府供应,二者的关系维系的纽带是金钱。为避免将士因生活无法保障而起来作乱,减少了兵变的可能性,官府对军士待遇优厚,对军士家属也有妥善的安置。宋军的雇佣性质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兵卒的使用上,军士只是为钱而战。宋人所谓“军无赏,士不往,军无财,士不来”便是这种奇特的雇佣关系的真实写照。为了收买军心,防止变乱,军赏成为北宋的军国大事,超越历代,国之存亡,多系于军赏。离开了钱,或是钱不足,既不能组成军队,也不能使用军队。

由于这一特殊性,宋官府“竭国力以养兵,奉之若骄”。宋朝经济相对发达,综合国力当时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国库较充实,有相对发达经济基础作为军费支出后盾。光以钱币收入一项作比较,北宋约为唐后期的三至四倍以上,南宋虽丧失三分之一的土地,却又比唐朝增至三、四倍以上。宋政府每年浩大的财政总收入的绝大多数用于支付养兵之费,以养活几十万至百馀万的军人,另加几百万的军人家属。 “治平二年天下所人财用大数,都约婚钱六千余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可见,军费数目支出之庞大。

1.3 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为目的

宋朝以前,募兵制最严重的弊病是各地军政长官自行召募士兵,组建军队,军队成为他们自己的私家武装,这些为地方军阀的武装割据提供了方便,使之得以割据称雄。宋代募兵制吸取了这一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募兵须由中央下令,地方官吏拥兵不多,将军队的真正统治权归于皇帝手中。宋太宗在比较“外忧”和“内患”的轻重时,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2]他这种防内重于防外的方针,为赵宋以后的历代皇帝所继承,后被南宋吕祖谦总结为“守内虚外”。 其在军事机构设置及兵力配置上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一套“兵将分离”的限制措施。设立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三衙掌握军权,但职能大为减少,主要负责训练。军队作战出征的时候,往往派其他的官员作为统帅,战事结束,兵归三衙,将还本职。在“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法兵之权”中[3],充分的说明了宋太祖所制定制度的目的。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开,将领失去了与士兵的密切联系,削弱大将兵权,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拥兵自重。

在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地方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在汴梁附近汇聚着八十万的禁军,而在各个州府则总计五十万之多,如扬州、杭州等地一些州府军队不过几千人,而在一些小的州县人数不足千人。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

2 募兵制的消极影响

宋朝募兵制建立初期,对当时的军队发展,政权稳固起到了积极性的作用,但伴随历史的发展,不久即弊端丛生,严重地损伤了军事战斗力。

2.1 募兵拣选不实,军士素质良莠不齐

对于宋朝统治者而言,募兵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强兵,而是为了弥乱。大量招募破产的农民为兵的做法,虽然能减少了民变,缓解灾害影响,但因为招募太滥,拣选不实,一些游手好闲、老弱残兵之人也出现在军队之中,军士数量急剧膨胀的同时,士兵战斗素质下滑。成分复杂、素质低、军纪败坏等

对于士兵而言,由于金钱雇佣性质明显,士兵缺乏信仰,参军的目的仅仅只为就业,可以领粮食并赡养家属,离开了钱,或是钱不足,就没有训练及作战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军队训练废弛、骄惰成习,管理不到位,军法和军纪不能不受到削弱,政府与军兵的关系松弛,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2.2 军队冗滥,加剧社会矛盾

冗兵造成军费开支过大成为宋朝一项根深蒂固的宿弊,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一是军费开支浩大,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军费开支常占据宋朝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七八,几千万农民为养活几百万军人及其家属,不得不承受较重的税役负担。宋朝北宋吕景初说:“今百姓困穷,国用虚竭,利源已尽,惟有减用度尔。用度之广,无如养兵,比年招置太多,未加拣汰。若兵皆勇健,能捍寇敌,竭民膏血以啖之,犹为不可。况赢疾老怯者又常过半,徒费粟帛。”他认为“兵在精不在众也”,主张精兵以省费。[4]南宋朱熹也指出,一方面是“竭生灵之膏血,以奉军旅之费”,另一方面却又是“冗兵浮食,日益猥众”。[5]

二是动辄的赏赐,或是无故的优赏,带来了不良影响。这种企图以财钱换取统治安全的政治交易,除加重财政负担,募兵也变得骄肆起来,形成了“兵富则骄”,“兵骄而益厚其赐”的恶性循环。赏如行贿、受如诈取。“兵之得赏,不以无功为愧,乃称多量少,比好嫌恶。小不如意,则群聚而呼,持挺欲击天子之大吏。”

三是大量军士脱离农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短缺,甚至出现了肥沃农田大量抛荒的严重后果,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2.3 强干弱枝,兵将分离,军队战斗力下降

宋朝边患严重,需要强军,但强军又可能会造成藩镇割据,对统治构成威胁,这是一个极为难解的死结。宋朝统治者将“守内”放在首位,募兵权收归中央,以文制武,兵权分立,使皇权不受到威胁,但这客观上也严重减弱了宋朝的军事能力,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屡战屡败。

一是强干弱枝,收回地方的财权、军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虽然有效地防范了军阀割据,使之没有人力物力造反。但这种格局的缺陷也是致命的,在天下动荡,尤其是边患不断,汴梁附近禁军急速糜烂的情形下,会造成兵力不足的后果,成为亡国的重要因素。

二是提倡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猜忌和防范武将。宋朝军制通过 “将从中御” 、“兵将分离”等制度和办法,以束缚武将才能,降低武将的地位和素质,削弱其指挥权限和主动性、灵活性,牺牲军事效能为代价,达到消除了武将作乱的可能性。虽然初期“历数百年而无兵患,”但因此产生不少流弊,造成军事实力的运用水平低劣,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如在对外作战时,将各个地区军地分离、兵将分离,用不懂军事文臣主管军事,有时即使在同一支军队中,也并无严格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导致当时的战事出现了“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 ,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的现象[7]。在这种帅和士兵之间缺少沟通的背景下,将帅对士兵的素质 、装备 、数量以及训练的状况不了解,在作战指导的过程中无法全面发挥自身的指挥才能,兵士也不能较好贯彻将帅的作战意图,军队缺少凝聚力,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军事实力根本无法与外敌抗衡,成为招致亡国的重要因素。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宋统治者“守内虚外”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募兵制,虽然在宋代初期对于消弭兵变,巩固政权,保障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生产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长期而言,对宋朝的军事实力产生了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终致宋朝二度亡于外敌。

[1]《文献通考》卷152《两朝国史志》

[2]《长编》卷32淳化二年八月丁亥

[3] 朱舸.兵制对北宋国防开支及军事实力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3)

[4]《宋史_列传》第六十一

[5]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十一

[6] 石悦.北宋陵墓的守护人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2)

[7] 汪天顺.关于宋仁宗时期弓箭手田的几个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3

猜你喜欢

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军队的4月1日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体育与军队“软实力”
红辣椒和他的军队
旧军队的改造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清末军队习洋操
中国军队河内受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