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特海教育哲学观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启示

2017-03-11沈艳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怀特海哲学观有机

沈艳萍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1 引言

自上世纪 60、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受到普遍关注,至今已在各大研究领域大放异彩,包括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等,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对于教育的阐述(可称之为教育哲学观)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在怀特海哲学观的观照下,寻求各个领域的最新突破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借当前后现代主义的这场东风,从怀特海教育哲学观出发,通过分析这场变革的主要特征,寻找变革的最新出路也不乏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2 怀特海教育哲学观

随着后现代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怀特海过程哲学引起了学界的普遍重视。怀特海过程哲学描述的是整体的、有机的相互联系的宇宙世界,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开放性、自由性及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相结合。过程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过程,世界就是过程,过程就是世界,强调世界是由鲜活的有机体组成。这些有机体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各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且永远处于不断活动的变化之中,“过程即实在”即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理论取向。

怀特海教育观与过程哲学观一脉相承,强调一种有机的或是生态的教育,视内在联系为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事物本质性的构成。这种有机教育强调教育与大自然、社会实践和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性而成为有根;因为对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强调而成为整合;因为对谐和关系的推崇而成为和谐。整合教育、和谐教育、创新教育既是有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机教育的理论表达。(王治河,2010:5)教育是一个自然的、享受和创造的过程,弱化外力的刺激和驱动,世间万事万物皆是自然的内在的过程。有机教育从过程哲学出发,以一种有机联系的眼光看待教育的过程。

3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变革趋势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过去一直承担着培养人才、增强科研能力、服务社会发展和传承文化等使命。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变化,正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普及化的趋势变革与发展。

3.1 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所谓的精英教育一般是指适龄人口入学率在 15%以下的教育模式,采取选拔的方式,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力和基础,有机会接受该教育的人占同龄人的比例很小,而入学率在 15%以上至 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开始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种转变不仅仅指入学率在量上的增长,也包括教育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怀特海教育哲学强调“有机教育”,它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有机的过程,看作一个生命鲜活展开的历程。教育的本质在于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宜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大众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其主要任务应是培养人,而非培养技术人才,也可以说是为培养技术人才打好做人和能力的基础的。培养人包括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学会做人。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设置课程,课程设计要有超科学和跨学科视角,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与不同学科的关联和关系。在教学中倡导自由、启迪智慧,抛弃中国教育中的机械的应试教育模式,营造“怀特海式”的自由探索的学习和教学氛围。有机课堂应该是活跃的、弥漫着文化气息的、融汇古今、中西的、充满智慧和启迪的课堂。这样既培养人的共性,又能培养人的个性;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适应个性的发展。

3.2 从同质性走向多样性

教育同质化是指各大学校之间在各个方面都趋于相同,如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学校之间失去特色,学生在近似流水线的培养模式下丧失个性及创造力。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改革和调整,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已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多样化的社会要求不同特色的高校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如果说第一次启蒙的口号是“解放自我”,那么第二次启蒙的口号是“关心他者”、“尊重差异”。(汤一介,2014)倡导第二次启蒙的哲学家强调真理不是绝对的,认识真理的方式也不是独一的。相应地,在教育走向多样化的今天,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多样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怀特海教育哲学强调“容他”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克服泛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求多样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特色化、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在新形势下,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必须认清发展优势和目标,科学定位,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个性,避免同质化。

3.3 从独立发展走向和谐发展

在高校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从同质性走向多样性的今天,高校已从过去的独立发展转向高校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是怀特海教育观中的一大重点。对于高校而言,协调发展的主要是学科间的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首先,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形势下教学和科研的必然趋势。高校应加强多学科知识领域的横跨性、交叉性和互渗性。大学的根本功能是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教育。同时,教学与科研不是两层皮,二者要统一于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促进高等教育向多样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发展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教学改革,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另外,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方面,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应该要明确定位,优化学科布局和结构,克服同质化倾向,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途径。如此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4 结语

在高等教育正经历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从同质化走向多样化、从独立发展走向和谐发展的变革时期,怀特海教育哲学观的基本观点符合当前教育变革的需求。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对于人的培养和容他的教育模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及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

[1] 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 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 陈婷来,朱潢涛.对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 霍桂恒.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作为西方哲学当前生长点之一的怀特海过程哲学[J],哲学研究,2003,(4).

[5] Patrick Slatte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M].New York: Garland.

[6] 汤一介.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7]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8] 王治河.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J].远程教育杂志,2010(4):3-13.

猜你喜欢

怀特海哲学观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一封“安慰信”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