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发展研究
2017-03-11李群群
李群群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渊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青年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有大量篇幅用于对青年的阐释。19世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马克思在观察世界各国工人运动之后,发现工人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是青年群体,他们对于阶级的斗争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从而深刻认识到了青年与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紧密联系,他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而在这一交替过程中,青年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恩格斯也意识到青年工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在谈到德国工人运动时,恩格斯说到:“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的革命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1893年,恩格斯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中写道:“希望你们能成功的使大学生意识到,在他们的行列中应该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的战斗的使命,并且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恩格斯对工人重的青年群体进行的科学的定位,指出了青年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角色和责任使命,充分肯定青年历史推动作用。
列宁对于青年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研究更加充分地明确了青年的历史使命。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时,列宁指出:“在文明国家里,没有一个政党会不了解尽可能广泛地和尽可能牢固地建立起来的学生会和工会的巨大益处,但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力求在这些团体中扩大自己的影响。”不难看出,列宁充分肯定青年在政党领域中的突出作用,认为青年是各个政党的争夺对象。1906年,在《孟什维主义的危机》中,列宁强调:“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乐于跟着革新党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这是列宁对于青年的革命性和斗争性的深刻认识,列宁意识到青年总是能最先并能最快接受新事物,青年是正义感最强的群体,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发挥青年的先锋带头作用。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历史演进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在革命、建设伟大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青年的历史作用,对于青年的发展、培养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为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对毛泽东于青年学生在革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由中国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组成的一支几百万的人民军队,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一支重要队伍,并且这只队伍英勇地站在了革命队伍的最前头,他们起了先锋带头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将青年特点精辟地概括为“四个最”,他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对于青年观的塑造问题上,毛泽东具有独到的见解,其戎马生涯的革命观认为青年应该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充分肯定了青年在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强调青年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立场。1957年,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放松政治思想教育的现象,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不论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以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毛泽东还强调青年应该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求青年不仅要有责任,有担当,更要有胆量,有勇气去搞社会主义建设。1959年,毛泽东在接见苏联留学生时热情洋溢地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继承第一代领导人青年观的基础上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进一步发展。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青年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培养,邓小平对青年的教育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邓小平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他说:“无数事实表明了新中国的青年是敢于向前看的,是生气勃勃的,是对社会主义抱无限热情的,是有强烈的上进心的。我们毫不怀疑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未来。”这体现邓小平充分肯定青年的价值和对社会建设所能做出的贡献。邓小平还强调青年要做“四有新人”,强调国家要积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人,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年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努力担当起国家的重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于青年观的培养方向和具体目标任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普及,世界各国思想文化蜂拥而至,青年由于思想活跃,成熟的三观尚未形成,因此较容易接受各种新奇的思想文化,文化的多元化,一方面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态,但是另一方面使得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使青年的价值观念发展呈多元化态势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把对青年的教育比喻成系扣子,他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新时期,我们国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价值观进行了总结,个人层面概括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人的深沉寄托。但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遵循,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理念信念。同时习近平主席还建议青年人要勤学做学问,要注重道德修养,学会明辨是非、踏实做事,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启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对于国家培育全民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开展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必须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青年发展。政治方向与国家的发展方向相一致,青年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发展,用政治方向引领青年发展,有助于青年树立看齐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时理想信念的教育也尤为重要,青年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理想、树立为谁服务的观念,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而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青年观发展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事求是为导向,使青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知”与“行”相统一,古人讲“格物致知”就是要我们在弄清事物的原理之后,去指导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育人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途径,是青年获得真才实学、全面提高素质生动课堂和丰厚沃土。无论怎么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始终如一地的一致认为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获取真知才是青年成长的正确道路。因此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青年应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杜绝市场经济带来的浮夸之风,努力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青年群体应该敢于挑战权威,摆脱唯领导唯权威是从的模式,敢于创新,做到一切求实求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从历史发展中,从自身的成长历程中总结经验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求快而求准求精,脚踏实地,认真勤恳。当代青年要积极扎根基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层建筑也要积极引导青年向时间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受教育,长三观,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要结合实际付诸实践行动,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投身于祖国的伟大建设中。对于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更不能只喊口号,我们要身体力行,用实践去践行,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丰富自己的价值观理论。
最后,广大青年要树立自信,以问题为导向,必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青年要树立大国自信的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盲目崇洋媚外,积极传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问题为导向,青年要抱有问题意识,心中常有疑惑,才能不断激励自己去探索。长征途中,我们党不断思考革命的方向和未来中国的命运,从而激励着革命先辈们不断进行探索。早期的“左”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从而使革命战斗犯了不少错误,这给我们青年的当今的启示是青年要经常思考,读书做事情带着问题去读去做,这样才能有目标有方向才能学到东西。对待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决抵制。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防止西化思想的冲击,正确的看待历史以及正确的对待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肯定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党和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新时期必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党和国家民族的自信,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国家和人民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发挥人生的价值搭建舞台。青年本身也要坚定信念,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邓小平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小平.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5-9-28.
[6]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7]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 崔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时代意蕴[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