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改编钢琴曲的演奏要点分析
2017-03-11王宇婧
王宇婧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一 民族器乐钢琴曲简介
20世纪,当钢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为更好的推动其普及和发展,一些音乐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民族器乐,试图以改编的形式推出新作,民族器乐钢琴改编曲应运而生。纵观其整个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20世纪上半叶的萌芽期。之所以称为是萌芽期,是因为只有赵元任根据江南丝竹乐《老八板》和《湘江娘》改编的《花八板和湘江浪》一首作品,虽然数量少,但是仍然证明了将民族器乐改编为钢琴作品的可能性,为后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十年时期。文革十年中,在当时特殊的形势下,任何艺术创新都有可能带来多种风险,所以对传统乐曲的改编反而成为了最为保险的创作形式,民族器乐钢琴改编曲也在该时期迎来了新的大发展。如黎英海改编自琵琶曲的《夕阳箫鼓》、王建中改编自唢呐曲的《百鸟朝凤》和改编自古琴曲的《梅花三弄》、储望华改编自二胡曲的《二泉映月》等等。而且这些改编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作,呈现出了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耳目一新之感,极大促进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堪称是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 民族器乐改编曲的演奏要点分析
1.夯实演奏技术
一方面,钢琴是一门艺术,但是其艺术性是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演奏者必须以扎实的演奏技术为基础,才能对作品进行艺术性表现;另一方面,钢琴在西方艺术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系统和丰富的演奏技术体系,是需要演奏者熟练和全面把握的。因此不间断、系统化、高质量的技术练习,应该贯穿于钢琴演奏者艺术生涯始终。特别是对民族器乐改编曲来说,其母体是民族器乐,为了更好的表现出民族器乐作品的精华,作曲家在改编过程中都运用了很多新的形式和技法,使钢琴作品在演奏特点上与西方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别。比如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就是西方作品中所没有的。由此也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长期坚持系统化训练,使自己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演奏状态;另一方面,则要对包含民族器乐改编曲在内的多种民族钢琴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全面掌握其特殊的演奏技术,方能为高质量的演奏打好基础。之所以强调演奏技术,也是针对当下现实情况而言,很多演奏者在经过长时期的技术训练后,自认为在演奏技术上已经十分完备,不仅不再进行日常训练,也不主动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导致整体状态和水平的下滑,需要及时纠正观念,始终将扎实的演奏技术视为钢琴演奏之本。
2.丰富民乐知识
民族器乐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审美追求、文化内涵、气质风貌的艺术结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了解,传承和推广。对于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来说,因自幼学习钢琴和西方音乐,所以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十分有限,也给民族器乐改编曲的演奏带来了多种不便。比如钢琴作品中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就需要演奏者应对原乐器音色有深刻的记忆和体验,否则利用钢琴进行的表现,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特别是之前,很多钢琴以及西方音乐学习者,都或多或少带有片面认识,认为西方音乐才是人类音乐的精华,民族音乐不登台面,又土又俗。诸多优秀民族器乐改编钢琴曲则有力回击了这种片面认识,也对演奏者的民族音乐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中国钢琴演奏者应树立起正确、全面的音乐审美观,认知和肯定民族音乐的价值和意义,主动学习民族音乐,并善于将其与西方音乐相结合。这不但是民族器乐改编曲的演奏需要,更是演奏者个人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需要。
3.表现审美特征
诸多作曲家之所以将民族器乐改编为钢琴曲,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被作品独有的审美特征所感染,并试图以钢琴的形式使其得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展示。所以在民族器乐改编曲的演奏中,审美特征的表现就成为了演奏的重要追求。如诗意。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很多民族器乐作品的母体都是诗歌。如琵琶曲《夕阳箫鼓》,其母体是唐代大诗人张若虚所做的《春江花月夜》,以琵琶文曲的形式,生动展示出了江水夜色的画卷,和古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怀。黎英海在改编过程中,先是对作品结构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江楼钟鼓、临水斜阳等十个段落,且每一个段落的标题都唯美而诗意,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作者又在多个段落中使用了连环扣、散板等民族音乐特有的创作手法,使原诗歌和琵琶曲具有的诗意美感得到了新的诠释。又如意境。意境是东方美学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很多民族器乐曲都是饱含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其本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二胡曲,由盲人演奏家阿炳所作,因阿炳常年在素有“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旁卖艺,所以名为“二泉映月”。储望华在改编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充分表现出了那种欲言又止、欲语还休的含蓄性,勾勒出了一幅凄美的画卷。深秋的江南,秋风已带着些许寒意,一个苍老瘦小的民间艺人,正在惠山泉边奏奏出悲苦、凄美的琴声,深刻反映出了旧社会民间艺人的坎坷和苦难。可以看出,作曲家在一度创作中,对于诗意、意境等美学特征的诠释都是精准到位的,需要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也将这些美感特征的表现作为一个重点,由此体现出民族钢琴作品特有的价值与内涵。
4.提升个人修养
无论是民族器乐还是钢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与文学、历史、绘画、民俗等多种文化产生了碰撞与融合,所以呈现在演奏者面前的音符,仅仅是一种最简单的符号记录,需要演奏者以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厚的艺术修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反之,如果个人知识面、综合素质十分有限,这种个性化表现也就成为了空谈。“相比于西方音乐的创作,中国古典乐曲的创作主要在乐曲创作方式、展现形式、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1]以《夕阳箫鼓》为例,其原型是一首诗歌,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全面了解和体验琵琶曲,更要对原诗歌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将诗歌翻译为白话文,细细品读和考量,彻底明白其形式和内容,由此也就对演奏者的文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作为当代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来说,一定要对个人修养有充分的重视,将其视为一个长期、系统化工程,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或许在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对于个人的演奏技术、综合素质等都会有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从西方乐器钢琴传入中国开始,就以独特的魅力在这里落地生根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钢琴。”[2]诸多由民族器乐改编而来的佳作就是最鲜明的例证。作为中国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来说,是没有理由对这些作品视而不见的,反而应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在使民族化钢琴作品得到更加深刻诠释的同时,展现出中国钢琴演奏者特有的审美追求和气质风貌。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点是尤为必要的。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其演奏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更多人以启示和借鉴,推动中国钢琴艺术事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1] 仲容.试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J].当代音乐,2016(05):73.
[2] 王冬霞.中国钢琴改编曲与钢琴音乐的艺术风格[J].当代音乐,2017(06):54.
[3] 周林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J]北方音乐,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