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考量及对策展望
2017-03-11张涛
张 涛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考量及对策展望
张 涛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高涨的政治热情与参与度不够之间有矛盾,行为理性与动机功利之间有偏差,参与形式多元与参与效能感偏低是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政治教育体制、非主流政治文化及大学生个人心理特点是制约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关键因素。完善政治参与机制、营造政治参与氛围、提升政治参与能力是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充分表明党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通过公民普遍参与国家事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决心和勇气。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在对本国家、民族和政党认同的基础之上形成一定的政治热情和参与意愿,并通过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从而达到影响政府决策和完成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民主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不仅能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他们对政治体制的高度认同,同时也是实现社会稳定持久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
(一)热情与冷漠共存
在调查“国家遭到侵略该怎么办”时,57.3%大学生愿意“不惜一切保家卫国,甚至奉献生命”,有35.0%的学生回答“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做出贡献”[2]。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问题上表现出高涨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的爱国情怀。如今,大学生不局限于关注书本知识,开始更多地参与政治,关心政治生活。积极自觉的政治参与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对于每年召开的 “两会”,有 36.7% 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或“不太关注”,45.6% 的 大 学 生 表 示“一般关注”,17.7% 的大学生表示 “很关注”或“比较关注”。[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政治生活的不关心。经济全球化、网络复杂化、信息多样化的发展使得不少大学生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困惑以及对新的社会环境不适应产生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在政治认同上就构成了障碍。特别是现有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理想主义、利他主义倾向使一些大学生感到力不从心,认为自己一己之力有限,从而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国家的政策。高校大学生政治冷淡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同时也不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理性与功利交融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大学生也开始从非理性的政治崇拜、服从权威、崇尚人治逐渐转变为自我反思,对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进行再认识。部分大学生开始站在国家和社会角度来衡量和思考问题,对国家的政策、方针采取理性的态度,过激和失范行为开始逐步减少。如“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实施以来,我国青年志愿者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的热情不局限于一句口号,而是表现为与祖国共进步,与人民同呼吸的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著提高,抗震救灾、北京冬奥会、嫦娥飞天这些社会热点都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在参与动机方面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了功利化倾向,华东师大齐卫平教授研究发现:有33.3%的大学生选择入党为“以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有29.4%的大学生选择“在党的队伍中才能取得个人发展的更好前途”。[4]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只是为了在评优方面为自己加分才竞选班干部、参加社团、加入学生会,有的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有的只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生活。当前大学生的参与动机功利性、实用主义思想突出。
(三)认知与行为偏差
公民的政治认知是公民对政治制度、组织、过程、目的、理想、象征、政策、政治首脑、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政治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观反映。[1]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文化、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正确把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形成良好政治认知的关键,其政治认知的高低决定着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社会化的向度。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如66.2%的大学生能正确回答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5.8%的大学生明确中国公民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5]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关注热点、体验社会、了解民生,有利于大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政治认知、积极的政治情感、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同时,通过学习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并经主流意识形态和自我认知进行再整合可以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对国家、政党、民族强烈的依赖感和自豪感,也是政权合法性得以维系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虽然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但在政治参与行为上却与政治认知有严重的偏差。在实际参与行为上,大学生表现出参与范围狭隘、参与层次低、参与度不足的情况,其谈论政治远多于参与政治。由于校园环境和自身社会化程度不高,大学生虽有较高的政治认知,但其直接参与的机会却很少。
(四)参与形式多样与低效能感并存
目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对于入党、人大选举、参加社会实践、网络评论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对而言,大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会、主席团、生活部等组织,这样更能满足其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渠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对国际新闻、社会聚焦、道德风尚发表见解和评价,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政治参与形式满足了大学生对多样化参与方式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政治效能感与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呈正相关。政治效能感越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就越高。但高潮在对武汉部分高校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政治效能感方面,有1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参与对学校的决策和发展没有影响”。[6]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政治效能感偏低,他们认为自己的评论和建议并不能影响到政治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大学生对政治体系的心理预期与现状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信心。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制度因素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思想仍未完全消除,政治体制不透明,权力过于集中,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虽然我国的政治参与机制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一定的平台,但由于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同时政治参与渠道、程序和流程不够公开透明,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体制和参与渠道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健全的政治体制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和政治参与的渠道建设并未真正满足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利益诉求。相反,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倡导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期望与现实生活中狭隘的政治参与渠道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大学生习得政治理论、健全政治人格的积极性。
(二)非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7]。政治文化如同国家的基因、民族的命脉,其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公民的价值评价、行为认知、道德情感和政治态度。
随着中西方国家间交流日趋频繁,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受到冲击。部分大学生开始信仰新自由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抛之脑后。新自由主义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让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开始蔓延,致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遭到冷落。在参与方面,非制度化参与占据主导地位,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与道德失范行为层出不穷。世俗的政治文化和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与大学生所期望的政治需求和政治环境存在差距,阻碍了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主人翁意识弱,而且并未很好平衡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政治意愿、利益诉求对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参与政治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在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的政治经历和实践都不够深刻,缺乏相应的参与技能和政治理论知识。部分学生只是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参与政治,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缺乏政治参与能力。
三、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单一是制约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关键因素。这就要用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有序化、程序化、合理化。政府应该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多样化的信息化平台,鼓励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发表见解、表达心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其进行实时互动,激发大学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反馈渠道,在制定或完善政策时应选举学生代表参加讨论,对有利于学校建设完善和发展的建议积极采纳。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说“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8]。可见,社会是否稳定与政治制度的透明化程度,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政府和高校应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佳值,做到政治参与制度与政治参与水平共同发展。
(二)倡导主流政治文化,营造良好政治参与氛围
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势必与该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相一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复杂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伴随着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涌入,处在未完全融入社会的大学生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和西方所宣传的民主思想影响。面对这样局面,社会应该积极倡导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服务的主流政治文化。而当前我国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的核心就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在倡导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中,要努力从依附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化,积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提高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三)提升政治主体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内在动力,也是大学生影响政治体系和政治决策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主人翁意识,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重要性,才会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独立的政治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参政议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是影响政治体系的前提,其政治参与能力则是合理有序参与政治的关键。政治参与的能力能直接反映大学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态度和立场,所以,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助于促进和提升其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9]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每个大学生都将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一定的政治认知和政治知识产生相应的政治行为。然而,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并非天生具备,它是在政治体系长期向大学生传输主流政治文化和大学生个体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不仅要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还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参与政治生活,发挥政治主体作用。
[1]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 共青团江苏省委课题组,魏国强,陈金虎,丁纯.当代大学生公民参与状况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C]//“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6.
[3] 张铤.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现状及其危害分析[J].教育评论,2015,(05):48-50.
[4] 齐卫平,杨帆,陈晓展.当代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2).
[5] 黄蓉生,王华敏.大学生政治行为现状调查与引导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
[6] 高潮. 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以武汉部分高校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7]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8] 塞·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51.
[9] 邱杰,张瑞,左希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07).
(责任编辑:刘学伟)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ZHANG Tao
(College of Marx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6)
College students are a group of special political groups.The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need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Howev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rong political enthusiasm and political cognition and low efficiency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promote the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constantly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ir sense of ownership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untermeasures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4.004
2017-06-20
本文系2017年度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引导研究”(MKS17001)的阶段性成果。
张涛(1992-),男,河南驻马店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G719.1
B
1009-2080(2017)04-0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