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双性恋态度的调查与认知分析
2017-03-11林超琴黄民理
林超琴 黄民理
(1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2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0)
随着对同性恋者方面的关注,相关方面学术研究的涉及,人们对于同性恋的宽容态度逐渐清晰起来。在目前国内研究中,对于双性恋此类现象,大多数是对他的不认可、双性恋与HIV高危人群和双性恋的治疗等。而在国外研究中,相对来说日趋成熟。随着对此类群体的深入研究,对于双性恋者来说,他们面对的也包括了来自同性恋者的不理解。简而言之,双性恋的处境,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尴尬的。在异性恋这个社会群体中,他们认为,所处的处境只能选择被迫隐身,无法现身,往往在大众群体中保持低调,没有自尊可言。现有研究中,潘绥铭等1991年对北京高等院校在校生的分层等概率抽样调查中,男生中可推测为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数占29.2%,由于女性参与,其中有不少人可推测为双性恋者[1]。
在高校工作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关注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尤其重要。本文将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有助于了解在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双性恋人群的真实情感和态度,以促进在学生工作中的高效性、有效性和目标的明确性。本文选取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调查桂林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双性恋的态度,预测大学生群体对双性恋者的接纳程度。在今后的高校学生工作中,不仅为双性恋者的研究提供方法,同时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本文选取了态度作为量表,进行衡量。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最能直接反映出对存在这种现象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而双性恋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在人类的性取向中,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界限,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相应的吸引或对应关系,或不同程度上的反映,如性吸引或性冲动。双性恋对两种性别的被吸引力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双性恋者有多种性取向,一类为同时保持与两种性别的性爱关系,另一类为与其中一种性别维持单一的性爱关系,往往会偏向这种性别。通过研究双性恋的性取向,关键在于从双性恋者态度中,能够理解社会上对性别与性的两分结构。而其本质上就是对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的区分质疑,相对而言,双性恋者这个群体体现的就是一个重要的越轨的形象[2]。
在外对其研究中,Mohr和Rochlen的双性恋态度的量表用于评估对于双性恋男女的态度。此量表运用了一个维度即容忍,与视双性恋为可接受的程度有关,换句话说对性倾向的包容性。
本量表包括双性恋男性态度和双性恋女性态度的调查量表。题目分别为16道。量表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和文理科两道问题,用以探索社会公众对男、女双性恋者的态度情况,并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在校大学生对男、女双性恋者的态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为了了解双性恋的知识、认识双性恋者或者好朋友中有双性恋者是否会影响他们对待双性恋者的态度,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如果你发现你是双性恋者,你会怎么办?”。
1 研究对象
采取简单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了桂林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即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共发放500份量表,回收有效量表410份。
2 数据分析与结论
2.1 性别与态度
本文利用spss6.0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待男、女双性恋者的态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P<0.01。两者相比较,女学生对男、女双性恋者的态度较平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性对男、女双性恋者的包容度更高,而男性则相反。这往往与我们对待女性的特质有着一定的联系,女性被赋予比男性更多的善良、贤惠、有同情心等词,从而面对特殊群体更能够体现这种特质,所展示的更多是容易理解和包容。
2.2 专业与态度
本文通过t检验法,分析不同专业背景下,即文科和理科背景的大学生对待双性恋者的态度。t检验法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另一方面分析,即平均分可以得出,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包容度相比理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前者的包容度较高。通过对不同学科背景下,对在校学生的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男、女大学生对待双性恋者的态度影响区别并不明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渗透,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的学科知识的思维模式以及对待情感的态度,不受学科方面的影响。而对于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科模式培养了他们思考和丰富的文学素养,他们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获取不同的信息,涉及到各个领域,相对于理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素养更加丰富,从而使得他们对于双性恋这类少数人群的态度更加的理解和包容。
2.3 双性恋者的接触程度与态度
结果表明,听过或见过双性恋或有所认知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所占的比例为94.1%。而从平均分来说,这类大学生对待女双性恋者态度,同没听过或未了解的大学生相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认识双性恋者的学生比例为28.5%,不认识双性恋者的学生比例为30.3%,而不确定自己是否认识双性恋者的学生比例为41.2%。而在调查自己的好朋友是否存在双性恋着中,自己的好朋友中有双性恋者的学生比例为14.2%,确定自己的好朋友中没有双性恋者为45.8%,而剩下的40%的大学生不确定自己的好朋友中是否有双性恋者。在这个调查量表中,对双性恋者有认识,或好友中有双性恋者的大学生,他们对待双性恋者的态度则更为理解和包容。相比之下,表示为认知的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则可能更加难以包容和接纳双性恋者。在他们看来,他们认为双性恋者是不现实的,对于双性恋者是不存在的。而测试为不确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对于对双性恋者保留中立,也就是说,他们自己并不清楚和确定,可能自己并没有对其有所认知。对于这类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可能存在这种态度则更加宽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加尊重和理解双性恋者的群体。
2.4 态度调查
通过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态度,以理解、尊重、包容来衡量。结果表明,相比否定态度的大学生,差异显著,前者最高,后者相比较低。可以得出结论,这可能与他们对双性恋者的认知有很大关系。
3 结论
分别从性别、专业、接触程度、态度等方面来分析,结论明显。从性别上来说,对待双性恋者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与男性双性恋者来说,女性的包容度相对比较高,男性的包容度较低;从专业上的角度来说,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在校大学生对待双性恋者的态度,存在不显著差异;对男双性恋者的包容度高;对双性恋者有了解或认知的在校大学生,对双性恋者态度的包容度则更加趋近温和。
[1] 潘绥铭,吴宗健.女性:性关系社会规范的维护者-男同性恋与双性恋比较研究所证明的.社会学研究,1994(2):91-96.
[2] 石涛,荆小莉,王润平,王新瑞;男性同性恋群体45例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