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中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设计和实施思路
——以“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项目为例

2017-03-11郑卉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3期
关键词:木棉花故居孙中山

郑卉欣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广东中山 528400)

2007 年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第21届大会通过的章程:“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新章程的修改使博物馆业界的工作重心从传统重视“物”的收藏、保管职能向社会教育职能转变,并在博物馆教育上作出更多探索与实践。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该馆依托自身文化资源,践行博物馆教育职能,设计出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教育活动项目。“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是该馆的品牌教育活动项目之一,本文将结合活动实施经验,以及其辐射至教育、宣传、服务等各领域的工作内容,对博物馆提升青少年教育活动策划、实施能力谈几点粗浅认识。

1 “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的内容特质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座落于孙中山的出生地翠亨村。翠亨村同时也孕育了一批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为近代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作出伟大贡献的革命先贤。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以翠亨村丰厚的人文资源、文化景观为依托,策划、举办了面向青少年观众的“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让参加者在寓教于乐中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吸收正能量、陶冶爱国情操。2015-2017年,“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举办10项,共计68场次,参与人数达3131人,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2017年,被广东省博物馆协会评为广东省内博物馆优秀青少年教育项目优秀奖。

1.1 主题以人物为纲,层次丰富

“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根据不同人物主题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子活动,让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不同主题的活动认识、了解革命英杰,缅怀英雄事迹。以纪念杨殷烈士为主题的“村外木棉花正红”——赏木棉花、缅怀革命烈士活动,在每年翠亨木棉花盛放的季节开展。青少年通过参加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杨殷纪念展览系列导赏活动,主题摄影、剪纸、绘画、书享会等活动,听烈士英雄事迹、感悟革命先辈们不朽的革命精神。以纪念陆皓东、杨心如、杨日韶、杨日暲等革命先贤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各名人故居的开放仪式开展纪念翠亨抗日英雄座谈会、陆皓东烈士坟场敬献鲜花仪式及专题讲座、展览等活动,让青少年通过参与庄重的仪式以及从革命烈士后人的回忆、口述中,感受革命烈士的荣誉与光辉。《伟人故里:翠亨村的文化景观》展览系列社教活动则通过展览、有奖互动、专题讲座,让青少年观众通过翠亨文化景观了解翠亨人文。“翠亨人”主题微活动,利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文物文献史料等制作成图文并茂、阅读便捷的“翠亨人”微专题,宣讲翠亨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1.2 “线上线下”模式相结合,增加沉浸式体验

“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除了让青少年真实地走进翠亨村参观翠亨革命先辈故居及文化景观外,也鼓励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到教育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学校——学生”、“家长——孩子”互动性较强的活动项目增加趣味性和沉浸性,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参加活动。

以“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的子活动“村外木棉花正红”——赏木棉花、缅怀革命烈士活动为例,主题绘画、剪纸活动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与学校老师合作开展。活动结合专业导赏,学校老师作艺术授课的形式开展,充分实现馆校合作的教育活动形式。面向亲子家庭,以参观导赏、主题摄影活动为主,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宣教员向亲子家庭宣讲烈士英雄事迹同时,邀请亲子家庭现场交流、共同分享心中对英雄花英雄事的感想,并鼓励亲子家庭以“随手拍”的方式记录下活动中的难忘时刻,增加活动的亲子互动性与沉浸性。除“线下”教育模式外,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还通过“线上教育”延展宣教模式,让青少年通过官方网站、微信专题阅读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了解翠亨人文资讯及活动动向,加深对翠亨革命先贤的认识。

1.3 全方位活动宣传,助力教育效果实现

有效的宣传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助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充分利用自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力量向观众推介“走进翠亨”系列教育活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在活动前、中、后对活动的详情、精彩盛况作跟踪式的报道、推介,渲染活动气氛;借力广东省、中山市各大主流媒体以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活动作宣传推广,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使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社会效应,在观众、媒体间累积了一定的人气、美誉度。以2015-2017年连续三年开展的“村外木棉花正红”——赏木棉花、缅怀革命烈士活动为例,在各媒体的关注度(阅读量)已达到77514次,成为同一时期市内活动的文化热点,得到观众的广泛“点赞”与参与,助力活动的实施以及教育意义的实现。从该活动成功举办、推广的案例中,也折射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的当下,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以及获取活动资讯的偏向和喜好。

2 博物馆设计、实施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展望与思考

2.1 活动品牌多样化,活动项目与时俱进

第一,从博物馆教育资源构成的比例上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有主题、有系列地设计、增加新服务项目,使服务内容达到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关联、思想性与娱乐性兼具、共性与个性并存,做到增量创新。除增量创新外,还应包含对已有教育资源的整合,盘活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的便捷性,达到存量创新。第二,关注服务对象需求,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在教育内容的供给上,博物馆既要提供雅俗共赏的普适性内容,也要针对服务对象需求提供雅俗分赏、紧贴时代发展的服务内容。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数字化服务内容。博物馆通过建立数字化、信息化服务体系,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共享,丰富了服务展示的形式,增加服务的互动性、趣味性。此外,借助数字技术的传播快、获取便利的特性,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应用,可满足青少年观众的服务需求。

2.2 细分受众群体,推动“因材施教”活动形式

博物馆提升教育活动策划、实施能力,除保证教育活动项目的供给外,还需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以不同的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观众群体的教育需求。活动设计方面,在充分发掘自身资源开展多元活动同时,与社会组织、团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结合社会多方力量策划出更多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活动项目。在活动实施之时,因应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群体需求,开展差异性、分龄段的活动项目,以“因材施教”的形式向学生们推送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深入挖掘馆内资源,鼓励宣教、陈列、研究等业务骨干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实施,确保教育活动效果的实现,实现社会教育人才和资源的共融共享。

2.3 完善教育人员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教育人员水平

首先,应“就地取材”做好馆内教育人员的管理、培训,加强社会教育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同时建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培养一批优秀的博物馆教育骨干。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重视激励机制的构建,激发服务队伍成员的创造力和使命感。其次,注重人才引进,深化与共建单位的合作。利用好博物馆与高校、社区、社会组织的共建关系,选拔和发展一批优秀人才从事公众需求研究、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策划、人员培训、交流等博物馆教育工作,为博物馆教育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最后,加强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机制建设,形成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吸收更多专家型志愿者到场馆内开设讲座、培训,向观众提供教育服务同时为馆内教育人员进行专业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此外,还应该发掘和引导民间文化人才投身博物馆教育事业,使民间文化人才成为后备力量。

[1]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2] 黄琛,冯喆颖.北京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16(3).

[3] 丁福利.《教育.服务——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博物馆,2015 年(3).

[4] 裴宇,夏艳平.浅论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的结合[J].博物馆研究,2016(3).

猜你喜欢

木棉花故居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卫立煌故居
木棉花开
木棉花
木棉花英雄花
木棉花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