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黄色墙纸》中的女性意识

2017-03-11邹德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墙纸父权制黄色

邹德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广西南宁 530001)

解读《黄色墙纸》中的女性意识

邹德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广西南宁 530001)

著名短篇小说《黄色墙纸》是美国优秀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之一,其作者夏洛特·珀尔金斯·吉尔曼在小说里刻画了一位敏感的知识女性在父权制婚姻家庭的“囚笼”里备受压抑的经历,揭示了父权制思想对女性身心两方面的摧残。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故事中女主人公的经历和作品中所采用的象征来揭示作品中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并表明女性要活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还需要摆脱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女性主义;黄色墙纸;象征手法

美国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1860-1935)的《黄色墙纸》是女性批评家重新发掘的著名女性主义文本,它反映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男女关系的现状,作者在作品中揭露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带来的困扰和束缚,倡导女性要有自己的自由权利和价值观,并对男权社会和权威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该作品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因此可以说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吉尔曼于1860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有艺术天赋的她24岁时就嫁给了一个艺术家。在她产下第一个孩子后患上了忧郁症,神经极度衰弱,这与她不幸福的婚姻有关。此后她接受了当时美国一位著名的医生所谓的“休息疗法”,该疗法要求她不读书,不写作,不思考,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甚至不做家务,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过于亲近。她就像婴儿一样被禁锢在自己的房间里,长期吃药,卧床休养。吉尔曼在坚持了一个月后,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这使她在极度痛苦中重新审视了她的丈夫和家庭,思考父权制度下的女性和家庭、社会的关系。离婚后的吉尔曼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 《黄色墙纸》这一短篇小说,并投身于当时的女权运动中,进行了积极、大量的文学创作。

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Feminist Criticism/Feminism)来源于西方60年代初争取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伴随而来的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并带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荣和一大批理论著作的出现。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提供了理论武器,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主要有三种:自由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提倡理性,向权威的传统质疑。激进的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由谴责男性的生理特征,转而赞美女性的生理特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来自父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两个领域,认为要为妇女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

2 《黄色墙纸》中的女主人公——“我”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没有名字,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女知识分子走向精神崩溃的悲剧命运。“我”在产后患上了抑郁症,当医生的丈夫约翰把“我”带到一座乡间别墅进行治疗。鉴于“我”的神经衰弱,约翰采用了“休息疗法”,把“我”安排住在楼上的育儿室,禁止“我”的一切活动,包括思考、写作、做家务、接触外界,甚至自己的孩子。育儿室每个方向都有窗户,窗上都装有栅栏,墙壁上糊着黄色的墙纸,这让“我”倍感压抑,丈夫却说这样的房间对“我”有好处,因为阳光充沛,空气好。“我”多次提出搬到楼下住、更换墙纸、坚持工作等要求,均遭到丈夫的反对,而且“我”与丈夫的沟通越来越难,最后到了“失语”的境地。丈夫由于经常要在病院加班,就委托他的妹妹来照顾监管“我”。在她的监督下,“我”被剥夺了唯一舒缓精神压力的方式—写作。在无所事事,极度沮丧的情况下,“我”只得把注意力转向了黄色的墙纸。逐渐地,从原来毫无意义,令人压抑的枯燥乏味的墙纸后“我”看到了一道道栅栏,栅栏的后面是一个,有时是多个女人在弯腰爬行。这些女人竭力要从墙纸中逃离出来,摆脱囚禁,可是却被紧紧地禁锢,无法脱身。慢慢被逼向疯癫状态的“我”从墙纸里爬行的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开始撕扯黄色的墙纸,在地板上爬行。丈夫看到此情景,惊愕得晕了过去,“我”只好从他身上爬过去。

小说中的“我”是被丈夫控制、压迫,失去自由和生存价值的家庭女性。疯癫的状态表明了“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代价却是高昂、残酷和悲壮的。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被淹没在父权制度当中,被扼杀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模式当中。

小说是从两个阶段来分析描述“我”这个角色的,即意识清醒和意识模糊两种情况。“我”意识清醒时,代表着父权制下女性的特点:沉默与服从。当医生的丈夫执意要“我”住到楼上的育儿室,虽然“我”提出过抗议,并试着与丈夫沟通和交流,但只要丈夫表现出不耐烦和反感,“我”就停止了努力。“我”在面对强大的父权制家庭时,感到力不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家庭中女性的地位是依附于丈夫的,丈夫有说话权和决定权,女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虽然有几次“我”与丈夫进行了交流,但当“我”面对丈夫严厉苛刻的眼神时,就哭了起来,说不下去了。这表明女性把争取平等地位的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是行不通的,甚至更可怕的是女性把弱势群体、附属地位的思想内化了,用男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渴求。“我”在小说的结尾处处于意识模糊的阶段,虽然有些评论家认为这是父权制取得胜利的象征,但是鉴于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女权运动的起步阶段,“我”的疯癫更象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思想上获得的自由。这是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是摆脱附属地位,实现自我的手段。

3 《黄色墙纸》中的象征写作手法

短篇小说《黄色墙纸》里吉尔曼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来表达她的女权主义的观点和意识,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在小说中表达了深层的涵义。小说的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环境中,她所居住的别墅、婴儿室、黄色墙纸是小说中采用的重要象征。它们反映了女主人公对所处环境的内心感受、其女性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和反抗。

3.1 乡间别墅

为了治好女主人公的病,丈夫选择了一所乡间别墅作为疗养的静地。这幢房子是殖民时期的一座世袭产业,这就代表了男人对女人有控制权的传统。这幢房子是他们的家,但是却没有家的温馨和亲切,看起来幽静别致的别墅实则是禁闭女主人公的场所。别墅远离公路,周围三英里内没有村落,房子显得孤僻冷清,这暗示着女主人公被丈夫人为地与社会隔绝开来。女主人公毫无自我意愿可言,只能听从丈夫的安排,犹如困在牢笼里的小鸟。在这里,家和房子不是人们休憩、享受天伦之乐的港湾,而是实施男权社会里男女不平等、女性遭到男性压迫和束缚的场所。隔绝、孤立、压抑是这所房子的代名词。女主人公向丈夫表达了住在这种房子里害怕、心绪不宁、孤独的感受,可是得不到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的理解,失去了话语权和自由。

3.2 婴儿室

楼上的婴儿室是女主人公的卧室,也是她的活动场所。这间房子的窗户都钉上了铁栅栏,原来是为了防止孩子掉出窗外,现在却成为了禁锢女主人公的囚笼。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丈夫眼里,女主人公不过是个孩子,是个需要照顾,处于被动、附属地位的人。女性就犹如男性的私有财产,任由他们处置和安排,而且要一直扮演着长不大的角色,受男性的支配和控制。

固定在地板上的大床则象征着女主人公和丈夫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无法改变的两性关系。女主人公渴望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接触,哪怕只是到楼下,但是都遭到了丈夫的反对。这些栅栏象征着男性要阻断女性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好让她们安心在家里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女主人公希望通过写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可是也遭到了反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甚至要他的妹妹到家中看护女主人公,以防她有任何表达自己的自由的机会。在这样的父权制社会里,女性是没有独立的生活空间的,甚至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权利,女性只能属于丈夫和家庭,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

3.3 黄色墙纸

黄色墙纸是贯穿整篇小说的象征,在推动故事情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黄色墙纸的不同阶段的认识和理解则表明了女主人公从传统女性到有自我意识的女性的转变过程。

故事的一开始,女主人公认为这种颜色的墙纸丑陋不堪,图案混乱,甚是厌恶。此时她的意识是清醒的,还在为自己神经衰弱而不能照顾好家庭和孩子感到内疚,这表明了这个阶段的女主人公是具有传统思想的女性,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这符合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当女主人公被禁锢在婴儿室里,终日无所事事时,她开始研究黄色的墙纸,对墙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墙纸不再显得那么让人厌恶,因为她看到了墙纸里的人影,看到了爬行的女人,她们要摆脱铁栅栏而在地上爬行。此时的女主人公身体状况虽然好转,精神状态却日益恶化,意识逐渐模糊。爬行的女人是吉尔曼时代女性地位的真实写照,她们没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卑微地依附于丈夫和家庭,成为父权制社会的附属品。黄色墙纸中的女人爬啊爬啊,怎么也爬不出栅栏和囚笼,这表明了女性无法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无法摆脱社会对她们的禁锢和压迫。

小说的结尾女主人公撕破墙纸后疯了,这是一个充满了寓意的结局。女主人公的疯癫既表现了女性对自身地位和处境的意识和不满,也是对父权制度的一种控诉,是一种极端的寻求解放的出路。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对并未找到女性解放真正途径的矛盾心理和困惑心情。

《黄色墙纸》是一部充满了女性意识和女权思想的文学作品,作者吉尔曼可称为“第一代”女性作家。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呼吁广大女性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正确认识自己,摆脱父权制度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1]Gilman.Charlotte Perkins.The Yellow Wallpaper[M].New York:The Feminist Press,1973.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3]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I712

A

2096-4110(2017)03(b)-0028-03

[课题项目]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gxqg022014025)。

邹德芳(1975-),女,浙江杭州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广西中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评论。

猜你喜欢

墙纸父权制黄色
你瞧,黄色
墙 纸 贴 出 新 天 地
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浅析《梦回藻海》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试析《愤怒的葡萄》中的母亲形象
如何辨别壁纸的优劣
帮孩子摆脱“黄色诱惑”
选购优质墙纸全程策略
功能变色墙纸的进展
试论小说《井》中女性的觉醒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