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文化特色资源库建设的理论研究
——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
2017-03-11江娜
江 娜
(宝鸡文理学院 宝鸡 721013)
周秦文化特色资源库建设的理论研究
——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
江 娜
(宝鸡文理学院 宝鸡 721013)
对于高校数字资源建设来说,特色数据库建设有助于学校教学科研准确、高效地获取专业信息。本文以宝鸡文理学院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周秦文化研究所为依托,从周秦文化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价值、建库内容、资源获取、总体框架思路等方面,为周秦文化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周秦文化 特色资源库 资源建设
周秦文化分周文化和秦文化两个部分,发源地均为陕西宝鸡,因此合称周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石,周文化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典章制度、思想体系、礼乐制度经过各个朝代的继承创新和弘扬发展,最终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周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信仰、价值原则和行动准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体系,至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精神魅力。秦文化是我国政治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开端和典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以法治思想为基础,推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历经千年的历史锤炼,形成了独特的秦文化形态。
特色资源库是指图书馆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图书馆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1]。周秦文化特色资源平台的建设对于宝鸡文理学院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特色文献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周秦文化特色库建设目标和价值
1.建设目标。周秦文化特色库是以研究周秦文化专题特色资源为基础,汇编整合与周秦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资料、文献资源、书籍、图片、多媒体、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资源为载体,建设成为专业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建设周秦文化特色库,将数字化网络检索、文献信息资源和馆藏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对所汇编、整理的周秦文化资源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元碎片化技术进行知识元级的加工、标引、分类、导航。依靠功能完备的整合、检索、分类、推送技术实现对知识元级数据信息的挖掘、聚类和推送,构建一个为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研究信息、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研究方向、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提升研究层次的大型周秦文化特色文献数据库资源平台。
2.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文献资源保障。重点学科的建设需要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先进的教学科研环境以及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基础和保障。依托特色馆藏定位,在重点学科原始收藏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突出特色的文献资源建设框架,构建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学科建设和学科服务的重点方向。在资源建设方面,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基本涵盖了学术科研、文献共享、音频视频、教学考试等各种类型。周秦文化特色库的建成将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深层次的特色馆藏,为教学、科研及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专业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3.建设以宝鸡文理学院为基地的“周秦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周秦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汇集一批周秦文化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以此建立一个周秦文化沟通、互动、交流的专家学者圈,最终建设以宝鸡文理学院为基地的“周秦文化交流中心”。
4.打造宝鸡文理学院的文化特色名片,服务地方文化。周秦文化特色数据库建成之后可以提供一个周秦文化研究相关的科研、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周秦文化研究学术论坛等活动,可以提升宝鸡文理学院的知名度,使周秦文化研究特色成为宝鸡文理学院的特色名片。通过数字化加工平台整合关于周秦文化的宗教礼仪、民俗民风等特色资料,可以补充此类资源在图书馆馆藏数据的不足,也为宝鸡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快捷方便的区域情报服务。一方面是对不受重视、散落各地的民族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也是对宝鸡地方文化底蕴的较好补充和完善,大力宣扬周秦传统文化。
二、周秦文化特色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建设周秦文化特色库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宝鸡旅游经济和构建宝鸡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基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平台建设、框架体系和导航系统的设计,按照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建库标准和总体思路,形成资源丰富的周秦文化特色数字资源研究体系。
三、周秦文化特色库的建设思路
1.数据库的框架设计和分类导航。有学者认为,周秦文化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有机结合。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价值取向:与周文化相联系的是诸子百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与秦文化相联系的是法家文化、法治文化和霸道文化。相对而言,周文化体现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起来的宗法社会特征。而秦文化的显著特点是重功利,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具体表现为质朴率真、求实重利、主动拓展、强悍尚武的实践性格。[2]依据周秦文化各自不同的属性及表现形式,其特色数据库从内容上应分为两大子库,分别是周文化和秦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两个子库下面子模块分别为宗教、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和习俗方面。子库及各子模块之间能实现关联检索和跨库链接,最终形成资源丰富、检索便捷、链接广泛、便于研究的数字资源系统。基本框架为一个大总库、两个分库、十个子库。
2.数据库建设的基本原则。特色数据库建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特色化原则。这是降低建库难度和成本,增强建库针对性的基础,围绕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也是馆藏建设的重点。二是实用性原则。特色库的建设必须遵循“用户至上”的实用原则,基于特色数据库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分析用户的知识结构和信息需求,考察数据库的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三是共建共享原则。除了遵循统一的建库规范和技术标准,特色数据库建设还应建立协调机制,实现特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有利于用户的检索行为,也有利于实现与其他系统数据库之间的转换、互联与互访,真正提高检索效率。四是可扩展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建设特色数据库时应注意它的可扩充性、可缩放性和升级能力,能兼容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和业务扩展的过渡和升级。
3.数据库的平台建设。数据库软件平台分为基础平台和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平台的构建涉及门户网站(资源检索、导航浏览、分类浏览、更新资源浏览)的设计、后台管理系统(系统配置、分类管理、文献模板管理、权限管理)以及资源管理系统(自建特色库资源发布与管理)的建设。一些高校特色库使用自行研发的软件平台,在功能特色上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技术能力或技术标准、规范等原因,在信息化资源共享进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3]。因此,在满足特色功能需求前提下,考虑特色库后续的管理和更新,以及特色库建成后的服务推广与应用,选择专业数据库商的成熟软件平台来搭建高校特色数据库是前期考察调研的重点。
4.数据库的特色功能模块。前台功能:特色库基础平台包括框架设计与页面制作、内容管理与发布系统,展示系统界面的友好性和便捷性,实现统一认证、统一检索和快速浏览,通过资源检索、资源发布、资源传输以及资源转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特色资源高效利用。
全文数据库管理模块: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管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对象为主,具有全文检索、智能检索、导航检索、语义检索、跨语言检索等功能,具有优异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能力。
文献智能信息处理模块:实现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检索、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关键词自动标引、自动文摘、信息过滤、关联规则挖掘等多种实用功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增加特殊功能定制如简繁体检索衔接、检索字段等特别设置的设计。
系统管理:平台具有基本配置、用户管理、权限控制、IP控制和数据备份等功能。
统计分析:支持特色库的资源状况和用户使用状况进行相关统计,如统计用户IP、时间、访问页面、操作(访问详细页还是下载全文等),不同类型的数据流量统计、资源新增量统计、资源下载量统计。
平台拓展:系统软件平台应具备二次开发功能,比如色调、设计样式以及功能模块的调整、添加、改进或者升级。
5.数据库的分布建设结构和预期目标。整个系统建设分二期,第一期完成周秦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平台建设,汇编周秦文化研究专题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标引、分类,建立专题导航体系。建设重点为基本平台框架的设计、数字化文献的收集整理加工、纸本特藏文献加工以及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搭建。第二期在丰富数据库资源内容的基础上,侧重数据库的传播方式,使其通过Web页面、平板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等来进行访问。同时建设周秦文化学者互动研究平台,通过数据平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就研究主题进行活动交流,通过交流拓展研究视野,并持续不断地将成果补充到周秦文化研究数据库中,逐步丰富数据库的原生学术成果。同时增加触摸显示设备、手持式检索设备和LED大屏呈现设备,通过云桌面管理平台将周秦文化特色数据库通过各种设备展示出来。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资源采集的合理选择和定位。数字化文献的收集、整理、加工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首要环节,周秦文化特色库作为一个历史文献资料库,要求学术性与专业性相统一。因此,数据资源采集的合理选择和定位是建库的关键一步。一般意义上的数据资源加工包括纸质特藏文献、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博硕论文、专业成果、专注文献、会议论文、视频资源、图片、科研机构、简报和网上即时信息等多种类型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周秦文化内容丰富,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历史献包括文书、方志、谱牒、刻书、碑文、图册、簿录、地图、考古资料等等,所以,资源加工除了网络资源采集和馆藏纸质资源数字化之外,还应重视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古代著述中相关研究资料摘录、近现代国内外研究论著。注重内容建设,周秦文化资料库将汇集所有秦汉时代传世文本文献以及周秦之后历代文化相关重要经典著述,提供丰富、权威的周秦文化研究资料。
2.注意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专题特色数据库是CALIS持续建设的子项目之一,CALIS二期时已制定了十一类元数据规范及著录规则,三期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基于SaaS技术的特色资源组织规范、存储规范、发布规范等一整套CALIS特色数据库标准规范体系[4]。规范和标准是数据库建设的前提,特色库在遵循“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的基础上,应遵循国际标准元数据规范以及OAI资源共享协议等相关技术标准,参照《CAILS文献资源数字加工与发布标准》进行资源加工。在数据的标准化问题上,符合国家相关数据库验收标准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如相关元数据的采集和加工标准、支持Mets协议、OPENURL协议,满足数据分割、发布的需要。因此,周秦文化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按照相应元数据规范及著录规则进行元数据标引,保证数据格式统一,便于统一检索,同时遵循CALIS特色库提出的框架体系和栏目设置要求,考虑标准化接口,确保数据库质量和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3.重视专家指导和高素质团队的建立。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核心团队尤为重要,图书馆需要从各部门抽调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骨干力量,从建库方案设计、资源收集加工、软件平台的搭建、信息处理、版权保护等各个方面逐步摸索学习、积累经验,平台的运营与维护也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周秦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参与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与周秦文化研究所、宝鸡市文化局、宝鸡市图书馆、青铜器博物馆及相关院系牵手合作,在确定方案、完善功能模块设计以及专业文献信息考证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帮助,为特色库的科学建设及学术特色提供指导。
收录资源特色不鲜明,信息反馈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潜在用户主导需求是当前高校特色数据库利用率低、推广应用困难的根本原因[5]。周秦文化特色资源库建设解决方案应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相吻合,充分利用数据搜索、数据发掘和数据采集的能力,使得建设方案具有一定技术前瞻性。数字化文献资源是特色库的基础信息源,特色库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数据资源的质量。因此,原始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特色库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另外,数据库的后续使用与平台的拓展需要不断对数据进行修正、维护和更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特色库的生命力,推动特色库的可持续发展。
[1]周培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6).
[2]司晓宏,刘晓勇,孔润年.弘扬周秦文化坚定文化自信[N].陕西日报,2016-10-12.
[3]俞长保.高校地域文化资源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探讨:以“中国汉代画像石、砖特色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06(12)
[4]黄昭彦.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体会:以广西与东盟民族文化旅游信息库为例[J].图书馆界,2014(1).
[5]黄敏,都平平.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9).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4.15
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批准号YK1612)。
江娜,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G250.74
A
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