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7-03-11杜秀君
杜秀君
(海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杜秀君
(海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地方高师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深度探讨。
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地方高师院校
随着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指导委员会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即将颁布,21世纪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再一次走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转型期。转型期的大学英语也可称为后大学英语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由于我国高校进入高等教育国际化之后,大学英语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都已发生或即将发生变化。*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5期。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共达一百多余所,承担着培养国家所需的各个层次的师资力量的历史重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英语作为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肩负着培养合格教师及新世纪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因此,探索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了适应和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的发展需求,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分别是1982年-1994年,1994年-2001年,2002年至今。过去的十几年里,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及指导下,各地方高师院校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按照国家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积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得到了长足的推进: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提高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成效显著。“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明显改进,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明显提高。”*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同时,教师队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逐年增加,学历结构明显改善,成绩斐然。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新时期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认识出现偏差,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不明确,再加上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盲目炒作,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挂钩,四级成绩与学位挂钩。这种做法看似能为大学英语教学营造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学生会更认真努力地学习大学英语,但实质上没有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综合全面发展的诉求。同时也把大学英语教学沦为了一种应试教学:帮助学生拿到就业路上的‘通行证’,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而不是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整体发展服务。”*束定芳:《对接新目标 创新新体系 适应新需求》,《外语界》2016年第2期。因此,学生考过四、六级后,除了准备考研和准备留学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动力严重不足,再加上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没有实行分层分级教学,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单一,有效语言输入及语言输出不足,课程设置理念落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致使许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大学英语课时不断被压缩,诸多高校不断压缩大学英语课时,甚至出现了高校去“外语化”的呼声。*蔡基刚:《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和争议暨外语教学的学科性探讨》,《外语电化教学》2012年第1期。一方面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勇敢面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深刻反思。
(一)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不明确、不科学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史上,发生过四次教学定位的争论,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英语和普通英语之争,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英语与实用英语之争,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的强调阅读与听说领先之争及当下的通识英语与学术英语之争。*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史上四次定位争论综述及其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10期。从这四次教学定位的争论,我们可以得出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不明确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并且一直都没有找到较妥善的解决办法。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不清楚主要还体现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上。众所周知,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制订上课计划、考核成绩等的主要依据。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目标又是教学大纲的重中之重。就是这“重中之重”在我国近三十年间的大纲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86年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到1999 年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再到2007 年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飘忽不定”。*程晓堂、康艳:《关于高校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6期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缺乏科学性和明确性,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同全国其他院校一样,同样缺乏科学性和明确性。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没有形成课程群,更没有形成课程体系
绝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包括全校统一开设的读写综合课、视听说课和少量的语言文学类及社会文化类公选课程,如: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美文学、西方文化等。课程设置可谓“千篇一律”。没有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开设具有个性化的、种类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大学英语课程,且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课没有有效地过渡到三四年级的专业英语课。远没有形成大学英语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理念滞后内容单一的课程设置不可能形成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忽略了教师设计有效教学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实施的近十年里,几乎地方高师院校都已建立起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图像、文字、动画相结合的立体式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给人以视觉、听觉、感觉上的震撼,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使教师从权威的圣坛走向多元化的角色,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但目前的问题是教师不按各个学院、各个自然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出版社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整齐划一的授课内容及模式已基本被固化。更重要的是,多媒体的应用使得一部分教师离不开讲台、鼠标,不能走进学生中与学生形成深度互动,由原来的照本宣科演变成了“照幻灯片”宣科。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一周有限的3-4个学时内,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必然导致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这对学生而言,必须的语言输入是有了保证,但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就小了,因而学生很难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Gass,S. &. Madden,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据笔者所知,还有一些地方高师院校没有实行分级分层教师,一个六七十人的大教学班中,学生英语入学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实施因材施教及个性化教学,进而造成了目前社会、学校、教师及各个层次的学生皆不满意的现状。只有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四)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好教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队伍能否与时俱进,持续不断提高和发展。虽然近些年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渐趋合理,较过去有了显著改善和进步,但与其他博士化已经非常普遍的学科教师队伍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性别、职称、学历结构仍不平衡,这些不平衡会影响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国外语》2011年第5期。当前以班级多、学生多、作业批改量大为特征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师们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从事学术及教学研究,职业发展受到了抑制。
二、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科学务实地定位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基础目标
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生素质同985和211院校的学生相比普遍较差,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农村,英语基础薄弱,特别是听、说的能力更薄弱,因为听说能力没进入高考测试范围。为备战高考,老师只管“讲题”,学生只管“刷题”,没有任何听、说能力的培训。因而,没有什么听说读写基础的大一新生大有人在。且学生的词汇量有限,语篇意识较弱,需进一步提高英语语用能力。鉴于此,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即将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的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层次目标中的基础目标,因此,语言知识的讲授、语言技能、学习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地方高师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重头戏,以凸显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地方高师院校应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及广大学生的需求,设计并开展不同特色、不同层次、不同重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开设具有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适时锁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提高学生学术英语的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对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董艳、 柯应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研究》,《江苏高教》2014年第4期。。
(二)构建多板块多层次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近些年来,虽然大学新生的英语入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不同中学的学生在听说读写技能方面差异很大。即将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了大学英语教程包括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三大课程板块。众所周知,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多采取“两条腿走路”,即除招收师范类专业学生外,还招收大量的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而且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通低于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现实迫使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通用英语课程为基础板块,注重基础性和通识性。
当学生经过一学期或两学期的英语学习达到了相应的程度,接下来就应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设置,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不同重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适时开设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实行差别化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因为,“当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外语语言本身时,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常常缺乏学习动力”*吕良环:《语言与内容相融合——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进而,普遍懈怠和教学上的费时低效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层次、多板块的立体课程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多方需求,而且也引导和塑造了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眼前的个人外语能力需求引向国家外语能力需求。因此,不能采用“各取所需”的完全个性化理念,让学生自由选择通用英语还是学术英语。而是应根据国家外语能力需求设定核心课程或必修课程。*蔡基刚:《学业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及优质外语教育》,《外语电化教学》2014年第3期。通用英语开设的时间长短视各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而定,因为每一届学生的情况都不完全一样,有些学生需要完成二年的通用语言学习,有些需要一年半,有些需要一年,有些只需要半年。所以,务必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对动态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不能整齐划一一刀切。当然,随之而来的高校教学管理层的管理也要进行改革,采取动态管理模式,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良好衔接,确保庞大且艰巨复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开展。教学管理层应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坚强后盾。
当然,当学生完成通用语言的学习过渡到学术英语时,地方高师院校所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应主要包括学术英语听说课、学术英语口语课、学术英语读写课等。内容涵盖如何做口头陈述,如何参加学术论坛,如何听讲座,如何做笔记,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撰写文献综述、摘要和实验报告等。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与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多板块多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贯彻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应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以此来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三)创新教学手段,构建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主渠道。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建立起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教学模式,但面对大数据时代和“微时代”,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抓住这些新的契机,不断使当下的信息化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微课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某个知识点或某项微技能开展的3~5分钟、结构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微视频。微课的选题是微课设计的关键所在。微课选题应是小而精的,且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确定选题后,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明确微课“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怎样教”三大关键问题,做到知识密度颗粒化、学习目标问题化、教学内容任务化和学习内容可视化。*文秋芳:《微课与翻转课堂:理念设计与评价》(2016年10月15日在全国高校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研修班的授课内容),http:∥mp.weixin.qq.com其特点是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少,情景化,以多模态的手段展示给学生最直观的相关知识,简单明了,易于学生掌握。同时,经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和震撼,学生对相关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却。所以,地方高师院校应加快建设自己的微课资源库,把每一单元的重难点及相关文化知识全部录成微课。这样,重难点突出,知识点情景化,便于学生掌握,且资源容量较小,学生下载保存方便,利于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进行学习、复习。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一旦建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定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一抹新绿”,定会使教学效果最大化,造福学生和教师,服务教学。当然,微课的制作主要考虑如何设计直观有效的重点和难点,并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而非过分强调技术手段而轻视内容设计,否则,就本末倒置了。同时,地方高师院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开展分级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的诉求。否则,即难为了教师,也苦了学生,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带来的是各个层面的诸多不满意。
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学界。有效教学指促使学生持续地获得高水平学习的教学,依据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即如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对学习和教学的认可满意度高,并能保持较长久的学习状态。有效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课堂教学包括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精准定位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断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动态适合的教学手段,以凸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目标应细化到认知领域、情感态度领域等。*连进军、杨旻旻:《试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第2期。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应有所不同,课堂的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关注让学习真正发生,即Make learning actually take place,真正回归英语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而不是设计出诸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看似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同时,即便面对同一个班级同一群学生,教师仍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棠上处于最佳状态,并采用愉悦的课堂管理策略优化教学环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杨鲁新:《创设有效课堂,回归语言学习》,《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6年第3期。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近些年来,大学英语教师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显著,但和其他学科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性别严重失衡,男教师“一票难求”。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非常之少,学历结构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大学英语是公共必修课。在过去高校持续扩招的背景下,班级多,学生多,作业批改量大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束缚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丁仁仑、戴炜栋:《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外语界》2013年第2期。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大学英语教师一周最少的工作量是12节课,一周15节课的教师大有人在。再加上每周两课时的网络辅导课,如此大的授课量及批改作业工作量,就耗掉了教师们的大量时间,使大学英语教师这个群体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职业发展及转型。
以上这些问题仅靠广大英语教师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的,一定要从上至国家、省市,下至学校、学院制定详细的大学英语教师培训计划,采取不同举措,循序渐进推进此项工作。例如,每年都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知名大学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或短期访学和培训,按计划一批批地培训。这样几年下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将得到迅速提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将呈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将有质的飞跃。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自己应有危机意识,除了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及学校、学院给予的这些学习机会外,自身也应不断进取,不断充电,充分利用各种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外研社开设的U-create 备课沙龙和Unipus教师发展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特别是线上课程,“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提高成长。为适应转型期新一轮的多元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积极进行自我转型,把自己从语言教师打磨成知识的传递者,课堂交际活动的协调者,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任务教学的“激励者”、“启发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对话者”、咨询者及成功的管理者。
结 语
面对全国上下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地方高师院校务必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根据各学校的定位和特色,制定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并开设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板块,构建具有不同特色、多维度、立体化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责任编辑:李 莉)
Consideration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n Transition
DU Xiu-ju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terms of course objectives,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transi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2015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课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Hnjg2015-28).
2016-11-05
杜秀君(1965-),女,吉林伊通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论。
G652
A
1674-5310(2017)01-0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