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思想
2017-03-11魏义霞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思想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灵魂,也是他拯救中国的纲领。孙中山终身都在为三民主义而奋斗,并且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讲解三民主义。对民众进行三民主义教育是孙中山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他的三民主义教育也包括民族主义教育、民权主义教育和民生主义教育三个方面。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教育既是国民教育的主体内容,也是他呼吁教育家必须谈政治思想的具体贯彻。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民权主义教育;民生主义教育
在孙中山看来,教育家必须要懂政治、谈政治,而教育家之所以要懂政治、谈政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国民懂得国家是政治团体,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也更好地行使作为国民的权力。孙中山认为,政治教育是针对国民的教育,国民教育是政治教育的重心,民权时代的教育尤其如此。鉴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将国民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视野,以至于为政治教育服务成为国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至于国民教育的内容,他强调,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国民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三民主义教育。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就是为了拯救中国。在他那里,三民主义既是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孙中山本人不辞辛劳地进行演讲,多次宣传、讲解三民主义,旨在对革命党人和全体国民进行三民主义教育,普及三民主义,从而使全体中国人接受三民主义,并为三民主义而奋斗。
一、民族主义教育
对于三民主义的含义,孙中山说:“什么是三民主义呢?第一个是民族主义。”[1]19“第二个是民权主义”[1]20。“第三个是民生主义。”[1]21这表明,构成三民主义的三个要素是有先后顺序的。在讲三民主义时,孙中山始终将民族主义置于首位。这就是说,孙中山秉持民族主义立场,将民族主义置于三民主义之首。由此可见,民族主义教育对于三民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在三民主义教育中占据首要位置。
在将民族主义置于三民主义首位的基础上,孙中山对民族主义进行了如下界定:“什么是民族主义呢?就是要中国和外国平等的主义。……所以在十三年前,我们是奴隶中的奴隶,叫做‘双重奴隶’。推翻满清以后,脱离一重奴隶,还要做各国的奴隶。……我们要以后不做各国人的奴隶,要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便更要发奋有为,实行民族主义。这就是做人的,做学生的和做一般国民的,对于民族主义应该有[的]责任。”[1]19-21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的精义就是要中国和外国平等。因此,民族主义旨在为中国争国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不再做各国的奴隶。这就是说,孙中山所讲的民族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紧扣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除此之外,孙中山提倡民族主义,还有反封建的意图。因此,民族主义教育是包括推翻满族的专制统治,一切国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权的权力教育。孙中山称之为人格教育。他之所以强调民族主义教育是人格教育,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国民要以人格救国,爱国教育就是人格教育。第二,中国人由于长期受专制统治,丧失人格已久。要恢复人格,必须施以民族主义的人格教育。具体地说,人格教育就是让国民知道专制的不合理,从而起来反对君主专制。由于当时中国的专制统治者是满族统治者,因而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即是反对满清统治,因而是民族主义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凡为中华民国之人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权。今民国既已完成,国民之希望甚大,然最要者为人格。我中国人民受制者已数千年。近二百六十余年,又受异族专制,丧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2]由此可见,孙中山之所以讲人格教育,并将人格教育视为民族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唤醒国民的权力意识,让国民明白人人皆有自由、平等之权,既不做洋人的奴隶,也不做满族的奴隶。
孙中山提倡的民族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国家主义,因而与世界主义背道而驰。对此,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有谓欧洲各国今日已盛倡世界主义,而排斥国家主义,若我犹说民族主义,岂不逆世界潮流而自示固闭?不知世界主义,我中国实不适用。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方配提倡此主义,否则汉族神明裔胄之资格,必随世界主义埋没以去。故为中国计,众‘伙计’宜急起直追,先求中国能自立,换一句话[说],即中国人宜先求脱去奴隶地位。……故兄弟敢说中国欲倡世界主义,必先恢复主权与列强平等。”[3]558-559孙中山认为,世界主义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亟需的是民族主义而不是世界主义。原因在于,由于积贫积弱,主权丧失已久,中国必须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国不敢轻视中国。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求富求强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只有先提倡民族主义、恢复中国的主权和国权意识,才有资格提倡世界主义;否则,在没有世界地位的前提下提倡世界主义,中国将被世界主义淹没下去。孙中山强调,中国的救亡图存必须坚持民族主义,如果背离民族主义而追逐世界主义的话,那么,中国将被吞噬在世界主义中而无恢复主权之日。由此可见,如果说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寻求自强自立,以此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的话,那么,舍民族主义之外别无他途。
综合考察孙中山的思想可以发现,民族主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反对帝国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反对满族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主义教育是启蒙教育。
二、民权主义教育
对于孙中山来说,民权主义既是政治观、启蒙观的一部分,又是历史观的一部分。换言之,他所讲的民权主义植根于进化史观之上,对民权主义之正当性的论证奠定在他历史进化观之上。孙中山宣传、提倡民权主义的主要理由便是,民权主义顺应人类历史进化的潮流。由此可见,孙中山所讲的民权主义教育既包括进化史观的教育,又包括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的教育。
首先,就进化史观的教育而言,孙中山将人类历史的进化概括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并将民权时代说成是历史进化的最高阶段。对此,他解释说:
说到人同兽争的时代,人类还可用气力去打,到了同天争的时代,专讲打是不可能的,故当时人类感觉非常的困难。……所以要和天争。但是和天争,不比是和兽争可以用气力,于是发生神权。……由有历史到现在,经过神权之后,便发生君权。有力的武人和大政治家把教皇的权力夺了,或者自立为教主,或者自称为皇帝。于是由人同天争的时代,变成了人同人争。到了人同人相争,便觉得单靠宗教的信仰力不能维持人类社会,不能够和人竞争,必要政治修明、武力强盛才可以和别人竞争。世界自有历史以来都是人同人争。从前人同人争,一半是用神权,一半是用君权。后来神权渐少……君权渐盛……到了这个时代,科学也一天发达一天,人类的聪明也一天进步一天,于是生出了一种大觉悟,知道君主总揽大权,把国家和人民做他一个人的私产,供他一个人的快乐,人民受苦他总不理会。人民到不能忍受的时候,便一天觉悟一天,知道君主专制是无道,人民应该要反抗。反抗就是革命。所以百余年来,革命的思潮便非常发达,便发生民权的革命。民权革命是谁同谁争呢?就是人民同皇帝相争。[4]259-260
在这里,孙中山阐明了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人类历史是进化的,进化的最高阶段便是民权时代。具体地说,人类历史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即时代,分别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这四个时代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依次进化,使人类社会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化轨迹。这样一来,作为人类历史进化的最高阶段,民权时代不仅必然到来,而且拥有了至高无上性。第二,如果说民权时代是历史进化的客观进程的话,那么,民权时代的到来则离不开民权意识的觉醒。如果说民权意识与民权时代互为表里,那么,彰显民权、主张民享的民权主义便是顺应历史潮流应运而生的。换言之,伴随着民权意识的崛起和人之地位的提升,民权主义不仅具有了正当性、必然性,而且具有了至上性、权威性。第三,民权时代之所以必然到来,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使然。历史进化的四个阶段承载了人类不同的生存内容和斗争形式:洪荒时代人与兽争,用的是力气。到了神权时代人与天争,力气捉襟见肘,必须凭借聪明才智。君权时代人与人争,质言之,即人民与专制君主相争。民权时代是对君权时代的否定,民权意识的觉醒是因为人民备受君主专制的压制,由于“君主专制一天厉害一天,弄到人民不能忍受”[4]261,于是人民被迫起来反抗,这便是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民主革命预示了民权时代的到来。孙中山指出,民权主义与革命一脉相承,“反抗就是革命”。这就是说,民权时代的到来不只是自然的历史进程,更离不开人民的政治觉悟、科学的发达和人民才智的提高。而无论国民的政治觉悟还是才智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可见,孙中山不仅将民权主义与教育直接联系起来,进而提倡民权主义教育;而且阐明了民权革命与其他革命一样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而要掌握民权革命的正确方法,民权主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其次,孙中山所讲的民权主义教育旨在向国民讲明人类社会是进化的,民权主义顺应历史潮流,一定会到来。这些是必须的,然而,只有这些却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在于,民权与民主互为表里,正如民权主义与民治同义一样,民权主义教育中必须包括民主的教育,让人民懂得每一个国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共同管理国家。基于这一认识,孙中山指出:“在十三年前,国家的大事只有皇帝一个人管,百姓都不能过问。好像一个东家生意,全店事情,这是东家一人管理,别人不能过问,店中伙计只是听命做工,不得兼涉店事一样。满清皇帝专制的时候,也是这一样。到了辛亥年推翻清朝皇帝以后,我们才是主人。现在是民国,是以民为主的,国家的大事人人都可以过问。这就是把国家变成大公司,人人都是这个公司内的股东,公司内的无论什么事,大家都有权去管理。这便是民权主义的精义。”[1]20-21据此可见,民权主义是人人都做国家的主人,都有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如果将国家比喻为一个公司的话,那么,国家是大家的,人人都是公司的股东,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公司的股东,人人都有权力决定公司的大事,因此,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也应该有权力管理国家的事。
孙中山认为,只有让全体国民都明白民主的真谛,从根本上洞彻权力究竟为何物,才能推动民权时代的真正到来。孙中山主张民权主义就是要在中国实行民权、推进民主,而这必须先进行民权和民主教育。一言以蔽之,民权和民主教育旨在让国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享有一个国民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力。他强调,无论何人,无论能力大小或智力高低,只要是国民,就拥有这份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的权力对于能力、智力是优先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孙中山创造性地运用“权能”概念,通过对权与能关系的辨梳,借助二者的分离,论证了国民的权力对于能力和知识具有独立性和优先性。对于其中的道理,孙中山论证并解释说: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治,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我认为说这话的人还没有明白“权能”两字的意义。[5]431
要解释“权能”两字的意义,有一个譬喻可以说明:譬如坐汽车的与开汽车的,坐汽车的是主人,他有的是权,不必有能,他只要说得出要到的地方,就可以到要到的地方,不必知道汽车如何开法;开汽车的是雇员,他有的是能,他能摇动机关左右进退迟速行止,但是他并没有开到哪里的权。行使坐车人的权,取用开车人的能,汽车便会很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了。
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5]431-432
孙中山旗帜鲜明地声明,自己坚决反对以国民的知识程度太低为借口认定“中国不适用民主政治”的论调。不仅如此,为了彻底反驳这一论调,他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论调的症结所在,针锋相对地指出这种论调的根源在于没有弄清楚“权能”二字的含义。这表明,孙中山通过辨梳权与能的关系,赋予国民神圣权力是面对现实有感而发的,旨在反击中国由于国民“知识程度太低”而不适用民主政治的观点。孙中山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权与能是分离的,其间并无必然联系。坐汽车的与开汽车的恰如其分地代表了权与能的分离,正如坐汽车的人有权却没有能一样,开汽车的人有能却没有权。因此,坐汽车的人尽管没有能即不会开车,却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去指挥开汽车的人将车开到自己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在此使用的是“指定”而不是“制定”。“指定”含有深意,大端有二:第一,“指定”不是制定,制定目标是先知先觉者的事,并非普通国民的事,因为大多数国民属于不知不觉者。第二,“指定”的意思侧重“指”即指出来,也就是说出来的意思,用孙中山本人的话说便是,“说得出‘要到那里’”。
孙中山进而指出,国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作为国民的权力。由于权与能是分离的,所以,国民的权力不必以才智为前提。正是这一认识拉开了孙中山与维新派之间的距离。众所周知,严复和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也都是主张民权、追求民主的,并且将开设议院作为实行民主的渠道。尽管如此,维新派提倡的“兴民权”是有条件的,因而不约而同地强调“兴民权”要以“开民智”为前提条件。更有甚者,严复、梁启超鉴于对中国民众素质的考察,以民智未开、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力为由,最终将实现君主立宪推向无限遥远的未来,更遑论推翻皇帝、大兴民主的民权了。与严复、梁启超等人的观点相去霄壤,孙中山提倡的民权不需要民智方面的担保或附加条件,不管国民智力或能力如何,都不妨碍他们享有、行使自己的权力。孙中山宣传民权、提倡民权主义教育,目的在于让国民明白自己拥有权力,并且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愿望,即“指定出一个目标来”。
三、民生主义教育
孙中山坚信人类历史是进化的,并且认定历史进化的动力是民生。这使民生主义与民权主义一样成为他的历史观的一部分,并预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在勾勒历史进化轨迹、揭示历史进化动力的时候,一面从进化的轨迹中推出了民权主义,一面从进化的动力中推出了民生主义。由此,民生主义教育与民权主义教育一起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探究、审视人类历史进化的过程中,孙中山将历史进化的动力归结为人类求生存的需要。他指出:“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4]369依据孙中山的分析,人类历史之所以进化,归根结底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人类有不间断的生存,人类社会才有不间断的进化。对此,孙中山论证并解释说:
至于这种社会进化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社会上何以要起这种变化呢?……照欧美近几十年来社会上进化的事实看,最好的是分配之社会化,消灭商人的垄断,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增加国家的财富,更用这种财富来把运输和交通收归公有,以及改良工人的教育、卫生和工厂的设备,来增加社会上的生产力。因为社会上的生产很大,一切生产都是很丰富,资本家固然是发大财,工人也可以多得工钱。像这样看来,资本家改良工人的生活,增加工人的生产力,工人有了大生产力,便为资本家多生产,在资本家一方面可以多得出产,在工人一方面也可以多得工钱。这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调和,不是相冲突。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就是为大多数谋利益。大多数有利益,社会才有进步。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之所以要调和的原因,就是因为要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4]368-369
孙中山强调,所谓“求生存”,也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古今政治家都是为解决人类的“求生存”问题而努力的。沿着这个思路,他进一步指出,解决“求生存”的最好办法是“分配之社会化”。欧美近几十年的经验表明,社会的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相调和。只有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求生存的问题,也才能推动社会的进化。孙中山特意指出,民生主义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求生存问题,从而最大程度地解决民生问题。具体地说,民生主义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而它之所以能够为最大多数人解决生存问题,其秘诀在于,通过国家经济之公有化,调和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冲突,促进分配之社会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反复重申,民生主义属于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实行平等制度。
需要澄清的是,尽管民生主义具有平等之义,但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生主义不是西方的平等。对此,他解释说,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大富资本家,中国人都是“穷人”。中国亟需解决贫穷问题,而这就是他主张民生主义的初衷。孙中山指出:“我们现在是患贫,贫穷就是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做全国大生利的事,要中国像英国、美国一样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归少数人,有穷人、富人的大分别,要归多数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1]23依据他的设想,民生主义既可以解决中国人由于患贫带来的痛苦,又可以避免像西方那样的两极分化。实行民生主义,在中国变得像英国、美国那样富足之后,一切收益归国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平均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主义的目标是继民权主义实现消除了政治上的不平等之后,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
综上所述,孙中山提倡的民权主义教育、民生主义教育都是政治教育,这一点与三民主义教育属于政治教育、国民教育相互印证。在同样属于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如果进一步对民权教育与民生教育予以区分的话,那么,民生主义教育还包括经济教育。孙中山赞同马克思代表的新经济学派,旨在改变当时经济学教育中反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现状。
在孙中山那里,国民教育包括三民主义教育,甚至可以说,孙中山的国民教育具体指三民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灵魂,并被他奉为拯救中国的纲领。对于中国的救亡图存从何入手,他的逻辑是:“救国从何而起?此无论谁人皆知自改良政治入手。但改良政治又从何而起?兄弟以为此当先知国民由何种主义孕育而来,试以其所由孕育之主义不明,即无从负责及不知趋向也。然孕育国民[之]主义为何?即三民主义是。”[3]557-558循着他的逻辑,救国要从改良政治入手,改良政治则必须从孕育国民之主义入手。正如不同的主义孕育出不同的国民一样,主义对于塑造国民至关重要;如果主义不明,国民则无从肩负责任,并且迷失奋斗目标。孙中山明确指出,孕育中国人的主义就是三民主义,中国人必须明白三民主义。为了使三民主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必须进行三民主义教育。他强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懂得三民主义,这是作为国民的义务和责任。这使三民主义成为对国民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宣传、普及三民主义成为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的主要目标。
综观孙中山的思想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与其说他作为思想家、哲学家进行学术研究,不如说他作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回应时代需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孙中山的论作有一部分是演讲记录,还有一部分是对革命党人进行教育的讲稿。由于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灵魂,也是他拯救中国的纲领,所以,三民主义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总的说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基本上是对旧三民主义的宣传和普及。众所周知,孙中山在1924年1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尚未来得及进行普及和宣传,便于1925年3月溘然离世。尽管如此,孙中山重视教育、宣传和普及三民主义的做法留给后人诸多启迪。
[1]孙中山全集: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358.
[3]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张群喜)
Abstract: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re the soul of Sun Yat-sen's thoughts and also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his salvation of China.Sun Yat-sen struggled all his life for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publicizing and explaining them in various contexts.Educating the mass with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n Yat-sen's educational thoughts.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nclude Nationalism,Democrac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Therefore,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Education includes Nationalism education,Democracy education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education.According to Sun Yat-sen,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Education is the main body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pleading educationist to talk about political thoughts.
Key words:Sun Yat-sen;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Education;Nationalism education;Democracy education;the People's Livelihood education
On Sun Yat-sen's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Education
WEIYixia
(School of Philosophy,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erbin 150080,China)
D693.0
A
1674-9014(2017)05-0026-06
2017-06-15
魏义霞,女,安徽濉溪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