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2017-03-11

关键词:共生群落种群

孙 源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617)

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孙 源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617)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上相互联结的创新群落,在创新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产业体系内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构成共存共生、动态演化的系统。它兼具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和特征,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新范式。但是,孤立地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置于共生理论的视角下,综合考虑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问题,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共生理论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环境因子作用,在共生模式的联结下,共生单元为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创新而形成的共生关系。在共生视角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的高效运行必须遵循其特定的生态机制,不断优化共生单元,创建适宜的共生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共生环境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发展政策。

共生理论; 产业创新; 生态系统; 协同创新

在“感知社会”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技术经济竞争环境,创新理论经历了从“技术创新论的线性模型”到创新系统论,再到创新生态论的演进。多元共生、协同演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创新发展的最新范式。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对于健全创新系统、促进创新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借用自然生态论对创新理论展开研究。James F.Moore在1993年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入到商务生态系统,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进行研究[1]。随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逐步推广开来。黄鲁成首次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研究其整体性、层次性、耗散性、动态性、负责性和稳定性等特征[2];Ron Ander认为在企业创新并非由其自身独立完成,而需要与一系列伙伴企业开展互补性协作,这就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3]。这些研究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不足。

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持产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借鉴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深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对其共生视角下的特征、构成要素、结构和协同创新发展策略进行探索,以期深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系统研究。

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

(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采取类似生物种群“成群聚居”的创新发展策略,形成互补共生的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当前学界对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也有所差异。一些学者侧重从其基本概念出发展开研究。王娜、王毅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归纳为外部环境、产业体系、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人才,基于此提出内部一致性模型[4]。何向武等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发展的新范式,是一个具有自适应与修复、学习与发展功能的开放复杂大系统,并给出其特征、结构模型和功能层级模型[5]。另一些学者侧重从其组织结构和系统构成出发进行研究。Malerba&Mani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由技术和知识、行为者和网络以及制度三个模块共同组成的[6]。王明明等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系统目标、三个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以及系统环境构成[7]。还有些学者侧重从其特征和机制出发进行研究。李锐等利用复杂系统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进化机制进行研究[8]。梁中对区域主导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生态机制进行界定[9]。总体而言,学者们对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引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则刚刚起步。

借鉴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考虑环境要素对创新的深刻影响,从可持续创新的视角出发,本文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上相互联结的创新群落,在创新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互作用,构成共存共生、动态演化的系统。该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创新,最终提高产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兼具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和特征,主要体现为协同共生、系统性、开放性、多样性、自组织演化性、动态性。

协同共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群落上的各创新主体和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共生、共适、共进”的。系统的良好运作依赖于系统的协同合作。

系统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物种、种群、群落联结形成的有机整体,所有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个体功能之和。

开放性。创新的精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要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开放的边界,成为资源配置的开放系统。

多样性。物种、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要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容纳尽可能丰富的“创新基因库”[10]。

自组织演化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备典型的自组织、自成长、自适应和自修复能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从创生到持续演进的整个过程实质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不断演化、自组织的过程。

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新环境的不断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

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

结合生态系统论和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分析,本文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创新群落、产业体系、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共同构成。

1.创新群落

基于生物学隐喻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等被视为创新活动的支持单元,即创新物种。同类创新物种不断演化所形成的集合构成创新种群。多种创新种群基于共生关系,构成创新群落。创新群落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根据功能差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群落可以被划分为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应用群落和服务群落四大类。研究群落负责知识技术的深度探究和挖掘,开发群落负责产品和服务的产出,应用群落负责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应用和推广,服务群落为整个群落的协同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它们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产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由特定的产业模块、主体行为、产业约束和制约条件共同构成,其目的是保证整个产业正常运行。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产业体系实质是创新群落间的联结关系,即将产业链、生态链和创新链上的创新群落与创新资源相互联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互作用,实现生态系统内各创新种群之间及其与创新环境之间的创新资源的交换,降低创新成本,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高效运行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3.创新环境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环境是指系统内外所有环境要素。创新环境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生态系统初创期,一般侧重硬环境的建设,即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环境建设等。良好的硬环境能促使创新群落源源不断地聚集在一起,产生集聚效应。而后,伴随创新系统的成熟,软环境取代硬环境,成为影响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软环境包括与创新有关的文化、价值观、理念、思想和创新氛围等,创新群落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软环境的竞争。

创新环境也包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环境包含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微观层面的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包含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等宏观层面的环境因素。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背景下,创新环境中的外部环境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4.创新资源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资源包括知识资源、信息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通过资源共享的渠道,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实现协同创新下的资源共享。其中知识资源包括创新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等。技术资源包括科技成果、技术图纸、技术流程、生产诀窍等。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是构成创新的最基本要素。资金资源是指创新主体为实现创新所付出的货币、实物、债权等。人力资源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企业研发人员、技术工人等,他们是落实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起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基础设施资源是指为实现创新所需提供的设备、仪器、厂房和场地等。

(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创新物种和创新种群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在产业系统的紧密联结下,形成创新群落,群落成员之间在创新环境的影响下不断进行创新资源的交换和分配,最终形成有机联结、协同互动、开放循环、动态演化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然而,孤立地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容易导致创新主体过于模糊,无法准确表达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动力源和核心动力,不能很好地分析创新环境特别是政府干预下的制度因素是如何影响系统创新的互动和演进的,系统发展的体系和模式滞后于发展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置于自然生态学相关理论的研究框架下,综合考虑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问题,明确合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的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这些都与共生理论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一致。因此,有必要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三、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微生物学家Anton Debary于1879年在其专著《共生现象》中提出的,他认为“共生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按照某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11]。随着社会的发展,共生已逐渐从生物领域拓展到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12]。袁纯清在其著作《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中运用数理分析法,首先提出“共生理论”的框架,指出共生要素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构成,它们是共生的本质,共同构成共生关系[13]。

共生关系的基础是共生单元,也即共生主体,它是生成整个共生体相互联结、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生成并交换能量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关键,它是共生单元之间互相作用的方式或联结形式。共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条件是共生环境,所有共生活动都嵌于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共生环境是由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共同构成的。在整个共生系统中,任何一个独立的共生单元都不可能实现独立的演进,只有基于特定的共生环境,在共生模式作用下相互协调,才是共生单元最理想的演化路径。共生单元之间依照内在联结形成共生体,并按照共同的目标形成共生模式,在竞合关系的作用下,最终实现共同进化。

在产业理论和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共生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David Gibbs提出产业共生系统概念[14]。王珍珍、鲍星华等基于对共生的起源及其哲学涵义的研究,探讨产业共生的内涵、模式差异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15]。谭建伟、梁淑静等从共生视角出发,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间的利益平衡[16]。温兴琦等提出创新系统与共生理论具有契合性,并从共生理论视角对创新系统的结构层次和运行机制进行阐释[17]。

结合学界的研究现状和实际研究的需要,共生理论已在产业创新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创新群落,其属性和关系类似于共生单元,因而,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共生理论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一)共生理论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在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应用群落和服务群落共同组成共生单元;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组织形式和群落成员间的关系构成系统的共生模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外的所有支撑性或配套性的环境因素构成共生环境。

共生理论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基于地理环境、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和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等环境因子作用,在共生模式的联结下,共生单元为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创新而形成的共生关系。它包含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层次。其中内部关系是指每个共生单元自身在其内部所形成的共生,外部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形成的共生。

(二)共生理论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根据袁纯清“共生理论”的研究框架,本文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方面出发,对共生理论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1.共生单元

本文根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基于共生理论,认为其共生单元是由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应用群落和服务群落共同组成的。

(1)研究群落

研究群落是由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的专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特别是掌握关键知识和核心技术并处于市场竞争领先地位的核心企业,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战略中心”,不断发挥示范作用,有效吸引其他企业加入进来,共同进行创新实践,从而为整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成长机会。它通常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和创新链的上游,对创新资源的占有具备绝对优势,对创新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并能够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相关研发活动,是创新实践和最终实现创新成果价值增值的引擎。大学和科研机构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知识源和智力库,对创新活动的开展发挥基础性作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形成资源的双向流动,不仅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避免产学研用脱节,同时也使创新成果更加符合市场需要。

(2)开发群落

开发群落负责产业生态系统中产品和服务的产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基于分工,进行大量专业化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基于精细化的分工,产生大量合作。开发群落通过合作,实现共生单元之间创新资源的交换,最终产生相关产品和服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开发深度通常取决于共生过程中的分工和合作的程度。创新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在明确的分工和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作用下,整合互补性的创新资源,从而产出协同创新的成果。

(3)应用群落

应用群落主要是由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物种、种群和群落。创新资源纵向分布于处在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企业、生产服务商或生产代理商的关系中,这些企业基于契约关系,共同实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应用和推广。供应商可以为研究群落提供最新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客户企业可以使研究群落迅速掌握最新的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使其获得精准的市场定位;生产服务商和代理商可以为研究群落提供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技术支持、管理服务等。

(4)服务群落

服务群落主要由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组成。它主要包含本身不从事实物性生产活动,仅以知识、技术、信息和资金等为主要经营对象对生产活动提供辅助和补充的相关服务机构,具体形式有政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劳动力市场、人才服务机构和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具有独立性、市场灵敏性和公共部门的权威性,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权威、公正且独立的专业知识和系统化服务,同时又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弥补企业短板,降低相关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是相关产业市场发展的稳定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2.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指的是共生关系,它是共生单元和载于其间的共生资源之间联结方式、联结强度和互动形式。在创新实践中,由于共生主体之间生态位的差异,从利益分配角度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模式可以被划分为寄生共生关系、偏害共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竞争共生关系、非对称性互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等六种行为方式[18]。在共生主体自身和共生环境的不断变化下,共生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模式具体表现为研发联合体、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化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

3.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共生活动发生时所处的环境,是共生单元以外所有直接与间接、主要与次要的外在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相关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素质等,生态系统外部环境中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教育水平、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等共同作用,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共生理论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

在共生视角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的高效运行必须遵循其特定的生态机制,主要包含动力机制、竞合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

(一)驱动机制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单元内的创新种群是由共生单元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等共同组成的。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的作用下,根据相关的共生模式,实现系统的协同创新。科技、市场、资金和文化是共生理论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首先,科技创新的水平直接决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水平,决定其处于生态位的层级。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推动共生单元内的创新种群之间突破区位壁垒、摆脱封闭式创新的束缚,不断加强知识共享和技术合作,最终实现融合发展。同时,科技的多样性又有利于企业依据市场需求实现持续创新,从而促进产业经济整体发展。其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终驱动产业经济的增长,在此过程中,市场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市场驱动是共生单元内创新主体间合作的外生动力,同时也是协同创新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主动开放其创新边界,与外部市场中其他创新资源积极建立多元共生的联系。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储备了大量高端创新人才和技术,但是要想提高从研发到应用的效率,就需要明确市场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加强广泛深入的合作、协同攻关,共同推进技术实践。再次,资金支持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顺利实现的物质保障。人才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在共生视角下,与企业加强合作是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科研经费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对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和间接的财税政策的倾斜;金融机构对产业创新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共同驱动产业持续创新。最后,文化是共生单元的内生驱动力,是创新种群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基础。文化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软环境,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种群必须认同生态系统的共生文化,对自身所承担的创新使命和共同的发展愿景具有统一的认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必须形成包括文化发展水平、价值观、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统一的共生文化环境和共生文化制度。只有创新种群内的创新物种的信仰、价值观、理念等保持统一,创新环境中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协调一致,深入的合作和协同发展才能顺利实现。

(二)竞合机制

共生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单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驱动机制的作用下,共生单元内的创新种群之间基于共生关系展开频繁互动,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流动。这种共生关系包含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在产业创新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种群由于所占有的创新资源的差异、在创新环境中所处地位的差异和所面对的创新对象的差异,从而产生所处生态位的差异。作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种群,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优势和特点,占据着各自互不重叠的生态位。

企业在资金、市场信息、市场资源等方面处于高生态位,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产生技术创新、输送创新人才和传播创新知识的源泉,在研发能力、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占据高生态位;政府是产业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在政策法规、宏观调控等方面占据高生态位;中介服务机构是生态系统内为其他创新种群提供信息、物质和技术等转化渠道的桥梁,负责创新资源的疏导和扩散,在资源传输渠道方面占据高生态位。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资源一样,是决定种群所处生态位的决定性因素。正是由于创新种群所处生态位的差异,其在创新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凸显出来。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同一生态位的创新种群,为了获取更多创新资源,占据更高的生态位,种群之间必然产生竞争的共生战略。为了弥补自身薄弱的知识和技术缺陷,占据更为有利的生态位,此类创新种群会努力寻求与其他占据高生态位的种群间的合作。

从整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来看,适度的竞争和合理的合作对系统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系统内的竞争与合作对立共存、相互转化。竞争是推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创新活动的不断开展的“引擎”,在竞争的基础上,创新种群不断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和劣势,找准市场定位,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合作是最终实现实现可持续创新活动的途径。创新种群之间通过创新联盟、研发联合体和技术联盟等共生模式,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互通有无基础上的优势互补。竞争与合作是实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催化剂,系统内的创新种群在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共赢的共生体。

(三)激励机制

共生理论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激励机制就是价值创造机制。它包括创新资源的价值创造、分散创新风险和合理的利益分配。

创新资源价值的顺利转化首先需要知识、技术和资金等资源能够在产业链和创新链上自由地流动,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完成价值的增值;其次,需要从学术研究到生产应用的流转平台;最后,需要完备的制度保障。从宏观层面看,创新资源价值的转化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种群的价值创造过程;从微观层面看,则是通过创新主体间创新资源的转移和共享来实现的,创新主体需要有效整合来自创新生态系统内外的资源,再结合自身需要和自身优势度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最终实现资源的双向流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穿心资源价值的转化。

创新活动不能脱离市场孤立进行,因而创新过程伴随着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创新活动的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包括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和管理风险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将创新面临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尽量使风险转化为机遇。

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贯穿始终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包含经济利益的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分配。经济利益一般通过有形资产的形式表示出来,包括创新过程中创造的利润、信息和技术的转让收益、各个创新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社会利益则通过品牌、美誉度、口碑等无形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益分配必须遵循平等性、公平性和协商一致等原则。本着互利共赢的思想,通过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考虑各方实际需要、对创新的贡献程度、创新投入、在创新活动中承担的风险和实际利益,共同协商决定利益分配方案。

(四)约束机制

由于创新群落内创新主体间不同的利益诉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个创新群落在通过竞争和合作努力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分歧甚至是利益冲突。这就需要通过约束机制,直接或间接地对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共生单元的成员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加以约束,防止损害创新生态系统平衡、破坏共生环境和共生单元创新能力的行为。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约束机制包括正式的制度机制和非正式的筛选机制。

在正式的制度机制下,一方面,应当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竞争体系。产业的集聚非常容易因为终端产出的同质化和市场的拥挤化,从而导致恶性竞争等负面效应的产生,因而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努力通过建立市场运营机制、完善市场运营法律法规、对市场运营的监督管理和奖惩措施,减少恶性竞争等阻碍市场良性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智力产出。知识和技术资源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战略资源,创新种群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出知识和技术资源的能力和产出数量的竞争。对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的妥善保护不仅可以促进其创新积极性的提升,同时影响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绩效。因此,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承担保护系统知识和技术等智力产出的责任,通过制定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提供相关的咨询、规划和管理等辅助性工作,引导创新主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将产业创新引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轨道上。

在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下,应当努力减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破坏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的现象。一方面,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应当确立相关市场的准入门槛、建立相关市场的准入制度,通过这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例如,某些行业协会、商业协会和企业俱乐部的建立,在入会前都会设立具体的入会门槛,并会对拟入会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体系,如道德评价体系、声誉评价体系和信任度评价体系等。任何违背自身声誉的行为的产生,都会对违约者自身美誉度及市场地位产生负面影响并会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五)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贯穿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个创新过程。在共生视角下,共生单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对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共享,基于相互信任,通过持续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最终实现创新。

有效的协调机制离不开信任机制。共生视角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信任而形成的开放性组织,系统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关系、创新行为多是由信任、承诺、尊重和非机会主义行为所维系。创新资源在不同生态位的创新种群间传递的基础是信任,可以说,创新活动是基于信任才能顺利展开的,信任是创立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信任是创新主体间的润滑剂,可以减少创新主体间的交易成本、创新活动中的机会主义和认知障碍。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资源传输渠道。共生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资源传输渠道。传输渠道的丰富性对创新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正式的资源传输渠道包括建立在共生模式(如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等)基础上的研发实体和研发活动。非正式的传输渠道包括创新种群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网络交流、电话交流等。

六、共生理论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探索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稳定的共生模式和友好的共生环境,实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共生理论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发展政策。

(一)不断优化共生单元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在加强内部研发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吸收和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短板,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产业创新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大学和科研机构担负着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科研管理体系和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估体系,同时关注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共生和相互合作。同时应当重点关注研究型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能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符合教育和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政府应优化财政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相关的税收激励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为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共生环境。中介服务机构也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应当把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从政府的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采取市场化的独立运作方式,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完善其的服务水平,提供创新情报、咨询、技术开发支持等,使中介服务机构能真正成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粘结剂”。

(二)创建适宜的共生模式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应采取协同创新的模式,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力量、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共生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尤其强调政府在创新主体合作中的作用,也就是政府层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从而有效避免共生单元的非理性导致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非理性,实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利益最大化。它的关键是形成以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创新主体,以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为辅的创新模式,通过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1+1>2”的非线性效用。这种共生模式更强调政府的介入、金融的参与和中介的完善。这种共生模式前所未有地提升了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政府的引导者、监督者角色,使许多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无法降低交易成本的情况得到彻底改善。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引入,切实解决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管理问题和平台的搭建问题。共生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就是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创新的。

(三)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共生环境

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依赖于共生环境。政府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帮助是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资源落差是环境的行动策略。有利的社会文化、教育和服务环境能够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加利用各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协同并实现多赢的可能性,使得各创新群落积极投身创新活动。综合技术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健全与完善,特别是创新融资环境,提供多元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政策、租税制度和法规管制等制度,能够为协同创新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

七、结语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相关理论体系的建设、成熟和发展,需要在复合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基于此,本文从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要素和结构的研究出发,在共生理论的研究系统和研究框架下,提出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并对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共生理论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发展策略。未来希望可以依托上述理论研究展开相应的实证研究,从而完善共生视角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

[1]Moore James.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3).

[2]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3(1):23-26.

[3]Ron Ande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 (4):98-107.

[4]王娜,王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性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5):24-29.

[5]何向武,周文泳,尤建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科技与经济,2015(4):31-35.

[6]Malerba F,Mani S.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9.

[7]王明明,党志刚,钱坤.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295-301.

[8]李锐,鞠晓峰.产业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进化机制及动力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9(S1):159-163.

[9]梁中.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区域主导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6):157-161.

[10]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4-12.

[11]Aedouglas. Symbiotic Interaction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0.

[12]萧灼基.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1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8:9.

[14]David G,et al.Industrial Symbiosis and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An Introduction[J].Geography Compass,2008(4):1138-1154.

[15]王珍珍,鲍星华.产业共生理论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131-136.

[16]谭建伟,梁淑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5-33.

[17]温兴琦,David Brown.开放式创新模式拓展与治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4):5-10.

[18]穆东,徐德生.基于多重共生视角的矿产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模式[J].社会科学家,2016(4):93-96.

[责任编辑 海 林]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ve Ecosystem Based on Symbiosis

Sun Yuan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2617,China)

Innovation ecosystem is the new paradig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system.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level of industry innovation. This i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elements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Secondly,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this article makes a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structure,function and operat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Finally,this article offere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under the symbiosis theory.

symbiosis theory;industrial innovative ecosystem;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1.016

孙源(1988—),女,山东烟台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知识管理、创新理论研究。

F263

A

1000-2359(2017)01-0127-08

2016-05-11

猜你喜欢

共生群落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