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盘古女娲文化的生态特点及版本方法

2017-03-11

关键词:盘古民间文学女娲

段 宝 林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论盘古女娲文化的生态特点及版本方法

段 宝 林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盘古女娲文化在民间有着丰厚的土壤,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发掘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将从盘古女娲文化的活态表现、在西华的表现以及在科学版本、文学版本两个方面的不同方法进行讲述。

一、盘古女娲神话的活态表现

盘古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创世大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许多唱本开篇就唱这两句,逐渐成了人们谈说中国的历史的口头语。中国的广大民众过去多不识字,但是对中国古史却耳熟能详,靠的就是口传的历史——神话、传说、民歌、唱本、戏曲等。在这些活态的民间口传文艺作品中,保存着许许多多的盘古女娲神话故事。这是广大人民群众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口传的历史。

神话是远古原始社会中产生的口传文学。原始社会以后,往往就不会产生神话了,这是一般人的看法。但是在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的人群之中,仍然会有原始思维的成分,通过幻想在创造或传承神话。这就是活态神话,还活在人民口头和人民生活中的神话。

活态神话在现代化的国家中大多已不存在,但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偏远农村、山区却仍然存在。由于地处偏远,远离文化中心地区,活态神话往往隐身山后,多不为学者们所知,但有时偶露峥嵘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1964年,四川陈钧在当地民众口中记下了几篇古代神话故事《伏羲兄妹制人烟》等,这些民间流传的活态神话的调查成果,受到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的肯定,立即介绍发表在《民间文学》双月刊第3期上,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后来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大学的张振犁教授带队在河南桐柏山等地进行“中原神话”调查,收获颇丰,出了专书。

神话作为一种活态的口头文学,其存在形式是立体的,因此在记录时只有作立体描写,才能全面地保持它的原貌。可惜过去的神话记录对此缺少文化自觉,只注意它的文学文本的忠实记录,而未能同时将与神话有关的民俗、演唱或讲述的目的、讲说或演唱的表演情况、讲唱的文化空间、讲说或演唱者传承人等情况作详细的立体描写。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立体描写的科学记录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调查中对立体描写越来越自觉,其研究成果对科学问题的索解,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证据,显示出立体描写这种科学方法的巨大优越性和高效性。 2003年9月13日至28日,覃乃昌等五位民族学家在广西来宾县对盘古神话进行了自觉的全方位的立体调查,不只记录盘古神话的各种异文,而且调查盘古民俗,有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发现盘古庙五座,还有庙会祭祀、专门诵经的仪式、抬盘古像求雨、杀牛祭盘古等民俗,还发现了好几个盘古村、盘古岭、盘古洞等文化遗址,而且发现了许多盘古山歌、唱本、戏剧(师公戏)等盘古文化载体。这就立体地展示了盘古神话的活态情状,这是盘古神话还活在民间的有力证明。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说,来自远古的盘古神话代代相传,流传了几千年。这些山乡的壮族民众,相信盘古是自己最古老的祖先,相信神话是可信的历史,在神圣的场合对它传承不绝,这是令人信服的事实。过去的学者,根据吴国人徐整《三五历记》《五运历时记》的记录和任昉《述异记》中关于桂林盘古国的记载,就认为盘古神话产生在南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似乎并不全面。

1977年以来,河南大学中文系张振犁教授、程健君等同志组成的中原神话调查组,在河南省的一些地方发现了许多盘古神话和盘古祠、盘古庙等民间盘古信仰的具体材料。这就打破了盘古神话只流传在南方的观点。这方面的材料,愈来愈多,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我曾经去周口淮阳的太昊陵庙会进行过调查参观,也看过学者们对淮阳、西华创世文化的一些调查材料。我亲眼见证了各地人民到太昊陵敬香朝拜的热烈景象。来太昊陵朝拜的90%(绝大多数)是妇女,她们来这里主要是为了祭祀女娲,为了求女娲姑娘保佑健康、幸福,多子多孙。在人祖爷的大殿和陵墓前,我亲耳听到这些妇女挑经担、唱经歌。这里的主神是太昊伏羲,又叫人祖爷,传说是女娲的兄弟,和女娲兄妹结婚成为人祖。有人怀疑这里原来就是女娲庙,后来才由重男轻女的官府改成了太昊陵。

最近我们参加了在河南省西华县举行的“中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论坛”的学术研讨会,看到了该县耿宝山先生整理编写的《盘古与女娲·经歌篇》,该书记录、编写了131个民间传唱的盘古女娲经歌,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值得重视。在此书的附录《西华盘古女娲神话及其精神传承的调查与思考》中,作者说:“盘古寨、女娲城等文化遗存出现在同一区域,在全国绝无仅有、非常罕见。”我们看到西华的盘古文化和女娲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文化遗址也比淮阳多,如西华有许多盘古庙、盘古祠、盘古殿、女娲城、女娲阁、女娲墓等等,还有许多盘古与女娲的神话、经歌,许多有关的庙会民俗;另外,西华县复有许多与盘古女娲有关的地名、路名、河名,说明创世神话在地处中原中心的西华县源远流长非常丰富……许多神话、传说、经歌认为盘古是与女娲共同创世造人的。这就明确了女娲创世大神的地位,反映了这一文化的原始性。

这种女娲创世大神的地位是过去封建社会文人所忌讳的,他们在著作中往往抹杀这一点。例如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说:“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唐代司马贞所写的增补《史记·三皇本纪》也如此说。把女娲补天放在共工时代,显然离创世时代已经非常遥远,补天已经不是创世的组成部分了。如此,女娲也就不是创世大神。但是造人则仍然是创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又有女娲嫁给伏羲的兄妹婚,把男性伏羲作为人祖,这些都是压低女性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行为。至今还影响到一些神话的编选者和研究者,把女娲神话放在靠后的地位。可喜的是,在西华流传的民间神话和习俗中,女娲和创世大神盘古是在一起的。他们是混沌孕育的双胞胎,同时降生,也同时创世,明确地把女娲作为和盘古同等的创世大神。比起那些封建文人贬压女娲的记叙来,这种文化生态要更加原始、更加真实,这是很有科学价值的。

二、西华盘古女娲的文化生态

现在西华人民对盘古女娲仍然有着很深的感情,把盘古爷、女娲娘当成自己的亲人、自己最大的祖先。在盘古女娲的遗址处,当地人逢三六九和初一十五,都要唱经歌、朝拜如仪。在盘古庙、女娲庙,每月的初一十五有庙会,最盛大的庙会在正月十五一直延伸到二月分。在平时妇女们有什么困苦都向女娲哭诉、求救,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也都告诉女娲娘娘,感谢女娲娘娘保佑。她们和女娲娘娘保持着亲密的精神联系。

在庙会上,很远的人都赶来,有“拜庙”“赶集”“看戏”“唱经歌”等等民俗活动。女娲陵的庙会还有“拜陵”“添坟土”“担经挑”“守功”“对功”“渡船”“拴娃娃”等等民俗。参加活动的几乎全部是妇女,她们组织起香会,集体来赶会。男子只是帮着开车、后勤服务,许多活动是不让男子参加的。

妇女香会的唱经歌、挑经担活动特别热闹,她们身着盛装、在女娲娘娘面前,一队队轮流演唱,有一首经歌描写了这种情况,歌曰:

头戴花,身穿红,担着经挑唱高声;

经挑挑着两花篮,花篮里面装着经;

姐姐妹妹排成队,队伍就像一条龙;

一条龙,龙能行,担起经挑一身轻;

担着经挑唱着经,俺专唱给善人听。

唱经又是妇女们和女娲谈心,其中有许多私密的事情,有一首经歌唱道:

俺跟娲娘说说话,俺跟娲娘唱唱经;

唱经是俺女人事,不许男人来偷听;

闺女跟娘说心事,这是俺的私事情。

妇女们唱经歌在感情上是非常投入的。她们全身心融入经歌的内容和音乐之中,有时甚至会进入“神灵附体”的状态,唱到盘古女娲困苦的地方,就会不自觉地嚎啕大哭,引得其他的人也跟着流泪。有的妇女在女娲附体之后,就疯疯癫癫地围着大殿或陵墓转经,有的边唱边抽着皮鞭,据说如此已经有十多年。

除了女娲陵庙会,同时还有盘古庙庙会。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经歌《赶罢东陵赶西陵》唱道:

盘古寨,女娲城,还有东西两皇陵;

东皇陵里埋盘古,还葬地皇在西陵;(地皇即女娲)

东西两边起大会,人们赶会起五更;

两个大神都想敬,赶罢东陵赶西陵;

两台大戏对着唱,唱出正月还不停;

……

唱经歌这种信仰活动是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人们的人生命运、健康长寿,关系到人们的喜怒哀乐情感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德向善,所以一大早就唱经,有时还在家里唱。《早晨起来去唱经》对此唱的很周全:

太阳父,太阳公,太阳出来天大明;

太阳叫俺早点起,早点起来去唱经;

俺先点上三炷香,还把上神往家请;

请来娲娘上边坐,请来盘古老祖宗;

两位大神坐稳了,俺再给您摆上供;

俺把瓜果摆上案,还有刚摘新花生;

俺请上神慢慢尝,听俺给恁唱唱经。

先唱雨,再唱风,唱唱今年好收成;

都是您老护佑俺,都是您老大恩情;

……

俺唱子孙满厅堂,学府里面考功名;

案唱闺女手真巧,西屋里边绣花红;

俺唱媳妇真孝顺,热饭送在我手中;

俺唱经,俺有功,俺的功力往上升。

自从俺把经歌唱,天天都有好心情。

做啥事情俺都顺,想啥事情俺都通;

过去老是没精神,现在心里像明镜;

过去俺哩是身体差,出出门口走不动;

现在啥病都没有,走起路来一阵风;

恁要问俺因为啥?是俺用心传真经。

盘古女娲经万卷,不传世上有啥用?

天道地道和人道,道道里面都有经;

恁要想做好儿女,快快用心传真经;

只要恁把真经传,传多传少都有功;

盘古老祖他满意,女娲老娘她高兴;

只要恁的心意真,恁也能够成神灵。

这一段经把唱经的情况、效果和心情,说的非常清楚。为什么要起大早去传经唱经呢?因为传经、唱经可以使人健康、愉快、幸福,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甚至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尊神。为什么能够成神?因为盘古女娲高兴,他们可以使人成神。这当然是的盘古女娲老祖宗的一种极端虔诚的信仰,这也是经歌得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条件。

经歌明明是人民群众(包括民间的知识分子)的集体创作,而老百姓认为这是盘古女娲传下的真经,是神人的创作,所以才特别重视经歌。对经歌的这种信仰,实际上就是对盘古女娲的信仰,对盘古女娲神话的传承。以此也可以看到古代神话的现实社会作用:教育作用、鼓舞作用和社会凝聚作用。这种民间口头文学的实际社会作用,在现实中远远超出了文字书写神话资料的作用,这是活的民间文化的社会作用的优越性。

三、两种版本两种不同的做法

对民间口头文学的记录、整理、编辑与出版工作,要搞得好,必须特别注意一定的科学要求和文学特点,这样才能两全其美。我们所说的科学要求,就是两种文本、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分别来谈:

(一)科学版本

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所以记录一定要尽可能绝对的真实,绝不能有虚假的成分。这就不能加工、改编、虚构、增删,一定要保存真实的原始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起码要求。

因为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是大家一起参加编写、修改、唱出来的,所以,记录它们就一定要尊重它们的知识产权,一定要在记录、整理工作中保存它的原貌,要把它原汁原味地记录保存下来。绝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随便修改、增删,这样就破坏了这个作品,让人们看不到它的原貌了。这就是记录民间文学的第一个要求——忠实记录的原则。

第二个科学要求是立体描写。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不同。作家文学只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平面的,二维的平面艺术。可是民间文学则是一种四维的立体艺术三维是静止的立体,四维加上时间一维,就成了动态的立体。

民间文学就是动态的立体艺术。它是又说又唱的,有的还有表演和表情,有的还同一定的仪式场面、一定的游戏、对唱活动联系着。所以要保存这种动态的活的艺术的本来面目,就要用立体描写的方法。

这种立体描写记录方法的提出,也是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的一种创新——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创新,这是80年代前后的事。1979年我在《加强民间文学的立体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立体性的理论,在我的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有所论述,1985年,我全面研究立体性理论,写了一篇《论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在《民间文学论坛》发表,当即获得大家的肯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陈劲榛教授专门写过两篇长文加以分析,认为是大陆民间文学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创新。这种创新是国内外民间文学记录整理工作的总结,对科学地记录民间文学是非常重要的。

立体描写的科学要求,我已经写进了我的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4版更全一些)一书中,这里我简单地把主要的记录要求说一下。

记下说唱人的姓名,籍贯、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信仰、爱好、习惯。会说唱作品的全部名称。最好能记录下她全部的作品。“一网打尽”是调查收集的一个基本原则。这叫“全面搜集”的方针,不管好坏,都要全面搜集。

记下其作品的来源,听谁唱的,有没有师承,还是自己创作的,传承来的作品有没有自己改动、增删的地方,哪些地方改了,是如何改动的。

记下表演的时间、地点,记录的时间、地点。

还要记下此作品记录者的情况:姓名、籍贯、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信仰、爱好、习惯、与说唱人的关系,记录的目的,有没有录音、录像、合作者……

记下说唱人说唱这个作品的原因,为什么要表演的,其目的何在。

记下在什么场合演唱这个作品,在家中,在庙里,在广场,在剧场还是在其它特殊场合。

记下如何演唱这个作品,是说的还是唱的,还是有说有唱的,用什么曲调唱的,是不是清唱,有没有伴奏,什么乐器伴奏,还是人声伴唱、合唱或齐唱。

如果是集体表演,有没有香会等等组织,记下香会是如何组织的,如何活动的,会首是什么人(记录其全面的情况,包括她会唱的全部作品,至少当时要记下作品的名称,联系方式。)最好能记录其全部作品,及其传纪情况。把她或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为她写一个小传或者大传。

记下此作品说唱时有没有跳舞,是徒手舞还是道具舞,道具在舞龙、舞狮和挑经担、大湖船、蚌舞等等活动中都是有的。这也是中国舞蹈的一大特色。要记录描写歌唱和动作是如何具体结合起来的。

记下群众的反应如何,是流泪、同情、跟着他们一齐活动,还是有什么评论或不同的意见。

以上关于立体描写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在项目上有所增加或减少。

(二)文学版本的基本要求

文学版本就是为了作为文学作品而加工、整理、出版的版本。这种文学版本,在整理中可以有所改动,去掉不好的、粗糙的、不美的、多余的词句,适当地加以润色,以加强它的形象性、趣味性、可读性,就是增强它的文学性。

因为一个人所说唱的记录往往不完整,这就需要把别人唱的同一个作品的不同版本拿来比较,选一个最完整的记录为基础,把其他记录中的最好的东西尽可能保留下来,把残缺的部分补充起来,使作品更加完整、可读。这种整理就是“综合整理”。 但是,应该注意有一个限制——不能大删大改,弄得面目全非,看不出是这个作品了。要区分整理和改编、再创作的不同,要有个基本的界限。整理要保持原有记录的核心内容——基本情节、基本人物形象、基本的风格、形式不能变。只能使原有的面貌,更加清晰、完整,语言风格更加优美动人,更加精萃可爱,提高了文学性与趣味性,却仍然是原来的作品。当然,也可以改编,使作品改变体裁,变成不同的体裁,甚至主题也可以适当改变,增加虚构的成分。可以改编成动漫、电影、电视剧、地方戏等等形式。“再创作”的自由度就更大了,只要保持原有的人名、主要情节就可以了,其余都可以虚构。

于此可见,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不过,一切的基础,还是首先要有忠实记录的科学版本。然后再进行文学版本的整理、加工,或者改编、再创作。

在这次研讨会期间,我们看到了一些学生们挑经担、唱经歌的表演,这是由老师指导、组织的成果,他们也可以去记录经歌,进行普查搜集工作。当然,要经过一定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了民间文学调查搜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才行。

我相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民间经歌的科学记录和保存,经歌的整理、改编、再创作工作也会开展起来,成为未来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有利于文化普及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这就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了活动文化资本,对于开展当地的旅游业、演艺事业,都可能产生不小的良好影响。

[责任编辑 海 林]

猜你喜欢

盘古民间文学女娲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女娲
盘古开天辟地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盘古
盘古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