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职场“优势积累”
2017-03-11高凝然
高凝然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段话,“一年得其要领,三年必有所成;五年成为专家,十年成为权威;十五年后,就可以成为世界顶尖。”
能够依照这个速度登上职业巅峰,必然需要极度的专注和坚持,还要有少许的天赋与运气,这些其实都可以归纳为职场优势积累的范畴。
发现优势,
成为最初的强者
优势积累即所谓的马太效应,是指无论个人、群体还是一个地区,如果在某个方面(比如金钱、名誉或者地位等)取得成功与进步后,产生积累优势越多,获得更大成功与进步的机会就越大,简言之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因此对于初入职场者来说,确立最初的优势地位非常重要。
有人说60后、70后优秀职场人的普遍特点是干一行,爱一行。在职业选择空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潜心于所从事领域的人,自然会有更多的成就。而现在,社会给予年轻职场人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决定自己投身的行业和职业,很多80后90后的行业翘楚脱颖而出。他们的快速成功自然与勤奋密不可分,而选对职业无疑是他们事半功倍的核心。当竞争者都付出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努力时,你付出百分之八十,就可以出类拔萃;而当竞争者都付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努力时,你还必须拥有先天优势,才可能成为最顶尖的一个。
这种先天优势,不仅是个人天赋,也包括针对这个职业的实践经验、教育背景、人脉关系等。判断自己的优势职业在哪里,有两个途径可供参考。
一是职业性格测试。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不同,所擅长的工作类型也不同,有人善于制定整体规划;有人善于落地具体步骤;有人善于钻研尖端技术;有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所属的性格类型发展出个人行为、技巧和态度。通过相关测试发现潜能和潜在的盲点所在,对选择适合的职业很有参考价值。
二是前期社会实践。在正式求职之前,如果尽可能多地参与一些实习、义工等活动,会对发现职业兴趣大有帮助。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它能使人的才能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工作热情,而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很可能扼杀掉工作的热情,先天优势也就无从谈起。
坦白地说,国内高校的寒暑期社会实践考核大多流于形式,若想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不能简单地把学校布置的任务当做作业来完成,而是要有目地的进行尝试。大学四年有七八个假期,如果每次都认真接触一个新的职業,就很有可能在毕业之前发现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沿着这个方向进行职业规划,发展的路径就会比较明晰。
这里提到一点,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年份,会有导师建议先就业再择业。曲线救国未尝不可,但如果真的想成为顶尖,仍然要有准确的职业生涯定位和规划。
注重坚持,
渐进发展与螺旋式上升
在选准行业之后,就开启了积累的过程。正确的积累至少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坚持,二是改进。要诠释这两点,不妨先从职场晋升的两个误区说起。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职场人:毕业七八年甚至十几年,转换过好几个行业,去过十几家公司,收入却始终没有大幅提升,在每个团队中也都没体现出独特价值。他们的问题往往出在不够专注。
前面说到,正式确定行业之前,可以通过不断地尝试来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但这显然不是鼓励在各个行业内乱蹿,相反,我们要强调的恰恰是一种专注和坚持。选定行业之后,就要开始积累自我优势,包括提升对职业技能的熟练性、对行业信息的敏感度、对行业方向的预见性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有所积淀。
现任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的职业经历,就是靠积累成就未来的典型代表。1986年5月,杨旭收到来自英特尔的邀请,正式成为英特尔底特律办事处的一名实习生,由此开始了他在英特尔长期的职业生涯。2007年,英特尔中国区从亚太区正式独立,杨旭由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为执掌中国大区的不二人选,而他担任独立后的中国大区总经理,更开创了英特尔任用本土经理人的最高人事任命纪录。
所以,若想在职业上有所建树,就一定要有在一个行业全身心投入至少三五年的心理准备。足够的专业能力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有针对的训练,要有长时期坚持奋斗的觉悟。满目奋进、浅尝辄止者就算再折腾十年,依然只能在平地仰望星空。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误区是貌似勤奋。所谓貌似勤奋,就是似乎在认认真真地完成任务,实际上并未用心去发掘其内在机理。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无以至臻,同时并非在一个职位上工作的年头越长就越有优势积累。一个程序员,如果只简单按照基本要求编写代码,五年后可能是个非常熟练的程序员,但他也达到了天花板,很难有上升的空间,也很难找到不被年轻后辈超越的理由。
因此想在行业领域内做成专家甚至权威,必须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有改进,有创新。初入职场的几年,是原始积累的阶段,这段时间可以为学习行业所需的知识刻苦攻读,但过了十年之后,如果还在为基本职业技能而大伤脑筋,那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就十分有限了。因为过了三十岁,需要做的积累就不只是技能和知识方面,更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同时学会授权和调动他人,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个人的职业瓶颈。
洞悉变革,
发掘现代职场中积累的要义
北京大学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赵占波曾提出一个观点,最可怕的失业,不是说有一天早上醒来你发现自己被裁员了,也不是你的公司倒闭了,而是你所从事的行业消失了。
他列举了移动通信行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的例子,来说明新事物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有了微信,大家不再需要花费高昂的长途费就可以与远在海外的朋友通话甚至是视频聊天;有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需要给中国银联交任何手续费就可以完成转账;有了滴滴打车,黑车消失了,出租车司机离开这个软件也找不到乘客了。只是一个小小的APP,就对有着数百万从业人员的大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很多人感到工作产生根本的、颠覆性的影响。
不难看出,行业的更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电报发明的时候,传统驿送人员少了用武之地;有线电话诞生以后,电报营业厅门庭冷落;移动通信普及过程中,有线电话压力巨大;而现在微信带给移动通信的冲击,也正是通讯方式的又一次变革。
在新经济的浪潮下,每个行业都随时可能被取代。我们不禁要问,行业都没了,我们的积累还有用么?
答案是肯定的。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要积累的是什么。老的技术会被取代,旧的工具会被淘汰,而积极的的态度、缜密的思维、求索的意识等工匠精神,在积累和内化下来之后,会一直受用于整个职业生涯。
真正找准职场优势积累的人,能够洞悉甚至引领行业或企业的变革。
阿兰·乔治·雷富礼是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77年,雷富礼加入宝洁公司,从碗碟清洗剂的品牌助理做起,之后23年中不断升迁,先后负责宝洁公司香皂和洗涤分部、亚洲分部、北美分部的领导工作,并于2000年6月出任宝洁公司CEO。然而当时宝洁的处境并不妙,股价持续下挫,低利润警报不断升级,巨大的难题摆在雷富礼面前。
雷富礼年轻时曾加入过海军,海军军需官的生涯教会了他一点,那就是再复杂的生意也有核心业务,即那些能带来大部分现金、大部分利润的业务。所以经营的秘诀就在于找到那些畅销商品,并把它们尽可能多地卖掉。正是这个理念,加上他入学哈佛商学院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积累,让他在成为首席执行官后很快确立了经营策略,进行品牌缩减,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使宝洁重新回到盈利的轨道。
没有坚持,无以凭借;一味墨守,必遭淘汰。优势积累,既要找准定位先发制人,又要持续拼搏掌握精髓,方能最终厚积薄发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