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人本处立 向宽广处寻
2017-03-11杨智威
杨智威
对教育更宽广的态度与更人本的理解是什么?
在重庆,有这样一所川益小学,它的骨髓里,镌刻着一道融合的基因,九十多年间从未断绝,用实践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川益小学坚守教育成全生命的人本立场,秉承“纳百川 益身心”的理念,不断拓展教育的宽度和厚度,构建益生课程体系,设计积极、开放、平等、健康的教育场,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条件得到身心成长,最终培养出“学会学习、身心健康、有审美情趣和世界情怀”的佼佼少年。
传承·融合·创生:凝练益生教育思想
川益小学的前身是1924年创办的觉民小学。1937年,觉民小学与相邻的自诚小学合并,并被兵工署接管,转为兵工厂子弟校。该校后又几经转折,最终定名为“川益”。
20世纪70至90年代,川益小学进入发展的首个鼎盛时期。体育特色吸引多个外国专家团前来考察,学科融合更在那个时代显露雏形——语文老师将美术带进课堂、体育老师将鼓乐融入教学。1980年,川益小学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省重点小学之一。
2005年,川益小学搬迁新址,先后整合了新民村小学、广东山小学、长江厂子弟小学。2012年,唐敬平接任校长。各地学生的涌入,新老教师的传承,领导班子的交替,开启了川益小学融合发展的新历程。
2014年,学校以筹备90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对学校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并编撰出版《川益故事》一书。“校庆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既看到了成绩也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同时让更多人深入地了解本校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对历经百年沧桑的小学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财富。” 唐敬平校长说。
与此同时,川益小学进一步汇聚全校智慧,借力专家资源,凝练办学思想,找到了“益生教育 受益一生”的核心理念。明确“纳百川 益身心”的校训,营造“亦师亦友 共生共长”的校风,倡导“博采众长 精益求精”的教风,培育“开卷有益 自强不息”的学风。
川益小学还按照“新校旧情,薪火传承”的理念,完成环境改造与环境文化打造,体现了历史底蕴、儿童视角、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生态·生动·生成:多维构建益生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育人质量。近年来,川益小学以实施南岸区课程领导力项目为载体,多维构建益生课程体系,让益生教育思想在学校深深扎根。
德育生态: 从悦纳到鼓舞,爱心呵护下的共生同进
川益小学坚持德育为先的课程理念,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工作场”,不求培养小部分精英,力争所有学生参与,为孩子们创造平等、友善、悦纳的成长生态环境,实现共同进步。
20世纪80年代曾办过特殊儿童辅导班的川益,如今仍在不断接纳这些“特殊的天使”。对于多动症儿童,班主任会在排队、吃饭、上下学时手牵手看护;当他隔三岔五将文具、衣物扔掉时,老师们会发动同学们去校园里帮他找回。对于见到陌生人会惊慌的学生,每次公开课班主任都会抱着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而不是怕他影响公开课纪律而让他离开,剥夺其接受教育的权利。当他在课堂上偶尔发出怪叫时,同学们也不会回头观望或嘲笑——他们懂得,过分的关注只会给同学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这样富有爱心与包容力的老师和同学还有更多,他们自上而下用平常心去看待那些不平常的人和事。
校园中,一学期一换的“益智廊”“开放式阅读走廊”里,张贴的名人警句、历史故事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成长感悟和原创金句。“孩子们自己的表达很质朴,但这些都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反映,励志故事不一定都在历史里,榜样也许就在我们自己身边。”朱慧群老师如是说,当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看到自己的话语、故事被张贴在校园各处,这既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也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各种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消解了他们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和懒惰心理,学生們因而能更具激情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此外,学校派出队伍参加各项校外竞赛,也不以取得奖项为根本诉求。川益的德育理念认为,学生需具备开放乐观的心态,在校园里树立好荣辱观,才能正确看待人生征途上的得与失。看到校篮球队队员临近期末仍在操场上自觉早训,体育老师也忍不住“批评”,请他们回到教室抓紧复习功课。在川益,品学兼优是入选各类校级团体的前提。
看到学校把“正业”与“副业”开展得如此相得益彰,家长也对学校的各类课外活动从了解逐步变成理解,最后发展为支持。
情景生动:从生活到艺术,多维场景里的自我实现
现代教育只靠课堂授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勇于拓展课外教学机会的川益小学,在课堂之外的生活、艺术、立志、抗挫等多个维度,为孩子的生命发展创设出自我认知与实现的教学情景。
入学情景:“启梦之旅”新生入学课程
德国教育学家哈克教授的一项调查发现,约有35%的幼儿在迈入小学时存在“适应性障碍”。川益小学新生入学课程——“启梦之旅”解答了这个问题。在为期一周的入学课程中,新生将接受行为规范、劳动技能、安全常识、校园环境熟识等认知训练,在老师与高年级“学生导师”的帮助下,在一个个实景中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生活情景:“分餐体验”服务技能课程
高段学生利用午餐时间体验“分餐”服务,除了为全班同学盛饭打菜外,该课程还包括卫生习惯、就餐礼仪、餐车清理等训练内容。每学期评选“星级体验组”和“星级服务员”,并在期末给予奖励。课程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培养学生耐心服务他人与正确接受他人服务的意识,在强化自我管理与劳动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关爱与感恩。
抗挫情景:“心理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健康成长
川益独创的心理剧,是让存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案情重现的方式再次经历并体悟事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心理自我疗愈的目的。2010年,川益在全校开展心理剧实验。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将班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或社会现象、新闻热点等改编为剧本,让学生们自导自演,并邀请家长现场观看。同学矛盾、离异家庭创伤、后进生精神压力等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都能借由这种表演释放的形式得到缓解。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心理剧社团,部分高段学生能独立编写长达10多页的剧本。
艺术情景:葫芦丝吹奏下的艺术熏陶
为实现学生的情操陶冶与艺术审美,2014年,川益将葫芦丝吹奏作为校本课程全校推行。学校每周开设葫芦丝吹奏课,并外聘专家进校指导教学。经过长期训练,葫芦丝已成为川益特色艺术项目,上千名学生集体吹奏葫芦丝已成该校每日大课间的一道风景。同年6月,川益被定为“重庆市葫芦丝艺术教育基地”。2016年6月,川益葫芦丝10人吹奏队,作为重庆市中小学唯一代表,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小学组三等奖。
立志情景:节日课程推动理想树立
与“体艺节”“科技节”“美食节”一样,一年一度的“梦想节”亦隶属于川益节日课程体系。“梦想节”每届活动主题均由学生投票产生,多为职业体验、创想发明等。该活动通过创设真实的社交、职场等场景,借助“益生币”(虚拟货币)等道具完成情景体验,旨在推动学生树立未来职业、人生发展等理想。
互动生成:从小老师到小校长,角色体验中的自我教育
“我的学校我做主”是川益小学决心改革学校被动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一项举措。在这一系列的互动教学实验中,学生将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角色扮演的体验及管理才干的强化。
“光是‘小老师这一项尝试,我们的收获就是多方面的。”川益小学副校长凯祥伦说,让学生组队当老师的实验诞生在数学课上。据他介绍,每期“小老师”由四名学生组成,四人分别承担主讲、板书、补充与记录的工作,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机会站上讲台体验并完成一次教学任务。
“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比师生更流畅,因为学生敢于向同龄人提出质疑。”凯祥伦说,当授课人从老师换成同学,台下学生的心理负担随即被解除,他们会从各种角度向台上的“小老师”发问,而“小老师”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待且维护作为“老师”的权威,也会尽可能在课前充分备课,并在课后完成进一步答疑。
这种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让课堂互动性得到显著提高,教学双方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同时,老师退下讲台,通过旁观两方学生的“听”与“讲”,也能不时发现过往教学中的盲点与短板,反过来促进自身教学的改善。
“小老师”互动教学的有益尝试,让川益看到了这一模式的成功。于是,学校接力推出了“小班主任”实验,把赋予学生的权力从教学提升至管理层面。
据了解,这些从二年级开始“当官”的学生,都是接到学校正式聘书的小小责任人。川益小学德育主任朱慧群介绍,大家都有机会通过申请成为“小班主任”,“他们不一定需要成绩优秀,热心和服务才是我们考查的重点。”在为期一周的工作中,“小班主任”不仅会完成纪律检查、清洁卫生维护等班级监管任务,“甚至会一早到办公室帮任课老师打开电脑、检查课件,服务既全面又细致,简直超乎我们的期待。”
而“小校长”的出现,则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的全新视野与机会。
这群来自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将在为期一个学月的“校长生涯”里,跟随川益小学校长唐敬平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上任初期,他们首先需要观摩校长的各项工作,学习如何应对学校大小事务。其日常任务包括巡视校园、组织大队干部对教师行为进行考评等,学校举行各种活动、典礼,他们还将发表讲话。当月末换届时,川益还将举行交接仪式——前任“小校长”做总结并对未来校园发展提出建议,下任“小校长”宣誓就职。
“这和‘小班主任的工作截然不同,他们是以校长的视角去了解、审视整个校园。需要他们关注和监督的,除了学生,还有老师,甚至包括学校的保安叔叔、清洁阿姨。”唐敬平感慨地说,孩子们年纪尚小,不太可能为建设校园提出什么决策性建议,但让他们参与管理,不仅能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更能讓他们提前在校园这个小社会里进行“实习”,学会关照、理解同伴,并为一个团体的运作贡献力量。
“益生教育”就这样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级、学生与校园之间的层层互动中,完成了知识、经验及智慧的生成,逐步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完善与教育。
使命·创新·践行:寻根问底培养家国情怀
春风化雨,芬芳桃李。作为百年老校,与时俱进的川益小学对教育的思索从未停止。
2016年9月,依托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川益小学经过一年酝酿,成功申报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规划重点课题——“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题教育实践研究——以‘铜元局记忆为例”,以挖掘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川益校址所在地铜元局地处长江边,因历史上川汉铁路公司生产铜元而得名,后又因革命需求转产枪弹。百年历程中,铜元局积淀了诸多历史故事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正与该校从价值、环境、行为等多维度实施“益生教育”,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据了解,川益将在为期三年的实践研究中,联合地方街道、知名文化人士等社会力量,通过学生访谈、文化资源挖掘、乡土历史课程编写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铜元局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国家情怀。“铜元局是川益的根,川益就是孩子们的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那些移民学生找到归宿感和认同感,让他们不再困惑于自己的出生背景,就把这座校园当成家。”唐敬平感慨地说道。
学校教育变革需择人本处立,向宽广处寻。2016年9月,时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出台、重庆市南岸区二期课改全面推进,川益小学将完善益生课程建设,增强已有课程的规范性、系统性。重点开发铜元局记忆课程、国学课程、财商课程、生命课程等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互补,拓展教育的宽度和厚度,力求用整体浸润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每个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