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2017-03-11储朝晖

今日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过度理性基础

储朝晖

中国教育要建立自信,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中国教育自信建立在中国广博的文化根基之上。第二个层次,当今中国人的教育自信要建立在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教育的全面了解基础上。第三个层次,就是我们的教育自信要基于专业理性,而非简单地与别人比较。

第一,中国教育自信建立在中国广博的文化根基之上。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当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久远、丰富,有它的立足之地。在古代,不仅拥有儒家教育思想,也包括诸子百家等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作为教育基础的文化。我个人曾经做过一些研究,出版过《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1949-2009)》等著作,还对陶行知等一些教育历史人物进行过研究。这些都是基于历史的角度,进行价值判断。我感到,只有对历史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以后,我们才会有这种文化的自信。

第二,中国教育自信不仅仅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而应该是建立在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全球文化基础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事实上,近五百年来尤其是1840年以后,人类交往逐渐增多,客观上没有一个纯粹的中国的教育,没有一个纯粹的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中西是交融的,我们所教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内容,主要是从其他国家,从其他的文化中学来的。即便是人文方面,哲学领域,在1914年以后,我们也大量地接受了欧洲的新教育以及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国家主义等教育思潮的影响。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因此,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孤立地讲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去,中国文化自信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剔除受其他文化影响的文化基础。

为此,我们真正要建立自信,就不能回到封闭的老路上去。要避免对立主义的立场,不能将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文化和教育排除在外,只讲本国的东西,认为只有本国的文化和教育才是值得自信的。封闭和孤立都不可能真正建立自信,孤立的自信,就是一种自负,就容易使得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失去平衡,难以持久,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建立面向未来的更加开放的心态,着眼整个人类的文化,作为我们自信的基础,以完整全面的视野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第三,中国教育自信是建立在专业和理性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专业性,自信实际上只是一种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拥有坚实基础的自信。如果没有专业的基础,我们就缺少对文化的分析鉴别。不管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本身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只有我们有了清醒的理性,有了专业的判断,才有可能分析得清楚什么文化是有利的?文化的哪一面是有利,哪一面是有害的,哪一面是要清除的?我们中华文化的庞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是每一种文化都需要自信。以“追求做人上人”为例,这也是中国文化,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它作为我们自信的基础。我们应该改变它,努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要尊重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

教育的文化自信的建立实质上是一个对文化理性认同的过程。筛选文化、教育中与社会发展的曲线一致的认识,对它们进行分析、判断、鉴别,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认同。实际上,文化发展的一个机制就是认同,主要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积淀的认同。

现实确实存在一些人对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缺少了解,所以缺少文化认同。一些学校可能表面上很时尚、很光鲜,但事实上它处在无根的状态;一些学校找一个历史名人来作为它的标志,但或许他们对历史名人并不理解,缺少对名人内涵的挖掘。这些现象都是缺乏自信的非理性、非专业的表现。

影响中国教育自信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第一个关键因素是教育和文化的过度组织化。过度组织化所导致的就只能是指令和服从。只有指令和服从的时候,人就不能自主地思想和创造,文化就不可能正常地生长和发育,正常地传播。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国教育当中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人有自主性,能够自主判断,自主分析,否则,理性和专业都不可能生成。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过度的标准化。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掩盖了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在文化当中没有一个简单的对和错的区分,但是过度标准化的教育必然地要区分出对和错。这种标准化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自信的建立。在现有教育体制中,标准答案和考试分数支撑着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答案一致就给分数,和标准答案不一致,即便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开始,也要扣分,让人无法通过考试进而上不了更好的学校。而非通过丰富想象发展人的创造力进而成为一个创新人才,通过实证发展人的审辨能力而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追求者和维护者。由于想象和实证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知性不够健全,进而转换为在德性上缺少正直和道德判断能力。这样我们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就慢慢消失掉了。

所以,要建立教育自信就必须消除或削弱这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消除过度的组织化。倡导和建立一种鼓励自由想象、自主思考和合作创新的文化氛围,改变因循、依赖、沿袭乃至抄袭的常态,为教育拓展更大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积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培育社会专业组织机构,激发学校的创造自信和活力。其二是消除过度的标准化。改变简单的对错评价和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标准,促进不同的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在专业理性的基础之上,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辨析、判断、选择,对教育上各种流行的概念、理论、模式等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自身实际进行创造行动,进而形成多样化的文化和教育生态。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立教育自信。

在中国当下,实现教育由行政化、单一化向专业化、多样化的转变是教育改进的大方向。专业化、多样化的教育和学校才能满足天性不同的孩子自主选择的需求,才谈得上是适合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释放想象空间,用实证的方法挤掉各种泡沫和虚无缥缈的幻想,熟练使用“想象—实证法”去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形成新的教育图景并寻找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过度理性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整式”基础巩固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