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四点论
2017-03-10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10亿,学生群体占25.1%,20至29岁网民占30.4%[1]。而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报道,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从2011年的2亿迅速增长到2016年的10亿左右并预测至2018年将达11.8亿[2]。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打下了物质基础,身处社交媒体时代的辅导员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社交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社交媒体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即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运营者[3]。简而言之,社交媒体将社交活动和网络信息交流紧密结合,信息的发布者不再单一而是所有平台用户。社交媒体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社交媒体具有覆盖广、门槛低和即时性等优势,借助社交媒体可以大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信息收发更及时、迅速。社交媒体如QQ、微信等通过电脑特别是手机等终端发布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相比于电话方式,社交媒体突破了一对一的局限,实现了一对多的高效形式。其次,工作平台和渠道的拓展,社交媒体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在这些平台上,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及时、迅速地发布信息,另一方面也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便于及时开展交流、沟通、引导乃至心理辅导等事项。再次,工作手段和方式的增加,网络的普及为辅导员工作增加了虚拟空间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则提供了更为深入、广泛、即时的虚拟空间。最后,有利于心理及思想工作的开展。心理工作往往涉及个人隐私,不宜公开处理,社交媒体的虚拟性和即时性较适合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理。
挑战方面,社交媒体的用户既是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发布者,信息垄断被彻底打破,由信息发布带来的权威也就随之受到挑战。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辅导员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这意味着一方面其在学生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教育主导权的削弱。其次,源于信息发布者的彻底“自由市场化”,各种信息爆炸式的相继甚至同时涌现,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大大增加了信息甄别的难度和工作量。最后,权威的被挑战和信息的多样化所产生的合力必然增加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难度,而这恰恰是辅导员工作的重心。
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在于思想引领。社交媒体有利于辅导员从繁多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交流沟通尤其是思想引领的工作上来。同时,社交媒体的特征也加大了思想引领的难度,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从思想意识领域开始对工作进行改善。
二、树立意识是起始点
社交媒体时代,辅导员为了顺应潮流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具备网络意识和社交媒体意识,简单来说网络意识其实是指网民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判断。
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地接触并熟悉网络并借助网络开展相关工作。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不受空间限制,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并合理利用,争取扬长避短、为我所用。社交媒体意识基于网络意识,正如社交媒体的普及基于网络的普及。在网络意识的基础上,社交媒体意识要求对社会交往的群体及个体心理、社会交往的本质与技巧等有初步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媒体尤其是基于网络的网络媒体应有初步的了解与把握。网络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与技术的媒体形式,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4]。而社交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为凸显用户的自发性与自主性。这些新鲜事物及其特性都要求辅导员主动去了解、理解并掌握而不是漠视、疏远甚至反感,这种态度和心理上的积极变化可以称之为网络与社交媒体意识。这种意识的树立是辅导员适应社交媒体时代,顺势而为的起始点。
三、提升能力是关键点
意识主要属于个体或群体内在的、不可见的部分,而能力往往外显而可见,意识通过能力体现而能力以意识为基础和指导。此处所指的能力主要是指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辅导员不但需要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在社交媒体时代尤其应该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具有主导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整合性的特征。提升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辅导员自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构建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体系和打造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平台[5]。首先,在社交媒体时代,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水平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主动关注各级党、团组织官方微博、微信等,及时了解、掌握最新思想与工作动态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建设并维护好系部相关公众号等。其次,在上传下达、静态维护的基础上,辅导员可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同步更新,既是活动实时汇报又是宣传、教育,还方便日后查找、存档、总结、提高。再次,可在充分了解、掌握社交媒体的特点和运作规律之后主动出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现、引导和培育学生中充满正能量的“领头羊”并着力培养以“领头羊”为核心的学生宣传团队,如系部团总支、学生会的宣传部门等,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好基础。最后,不应忽视虚拟与现实的互通、线上与线下的对接。虚拟的、线上的、手机终端的互动不可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尤其是辅导员工作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与现实的、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四、丰富角色是创新点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6]。简言之,辅导员具有两类角色,一方面是对“事”,另一方面是对“人”。
社交媒体时代,辅导员对“事”的角色有所增加,对“人”的角色有所深化。就对“事”的角色而言,除了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社交媒体时代的辅导员还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情绪的表达者乃至媒体平台中的“意见领袖”即影响者。信息的接受者是指辅导员应善于在社交媒体平台收集学生信息、掌握学生动态,从以往单纯的信息发布者角色转换为集信息发布与接收于一身的角色。这一方面要求辅导员积极主动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和平台,另一方面也要求辅导员在心理上更加平等地对待学生。情绪的表达者也是社交媒体时代赋予辅导员新的角色,即通过社交媒体辅导员及时适度地表达情绪和观点,既可获得学生乃至同事、领导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又可以一定程度纾解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最后,在充分掌握信息和适度表达情绪、观点的基础上,辅导员在社交媒体时代更为关键的角色应是“意见领袖”。社交网络时代是意见领袖的时代,高校要善于利用“名人意见场”的强大磁力,发现和培养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自媒体达人”,达成影响大学生态度的目的[7]。“权威”和“主导”受到挑战与社交媒体的兴起互为因果,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恰恰有赖于辅导员的“权威”和“主导”。“解铃还须系铃人”,社交媒体兴起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借助社交媒体成为“意见领袖”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而相比于组织、实施和指导,“意见领袖”的影响更为广泛、深入、细致、潜在、更少“副作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对“人”的角色深化表现在拥有“意见领袖”般的社交媒体影响力的辅导员无论是面对学生群体还是个体都能更加游刃有余。对于学生群体,“意见领袖”更能扮演好人生导师的角色——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散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正能量,一方面有利于向学生提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咨询和建议。对于学生个体,社交媒体即时、隐秘的特点,既方便师生随时互动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从而更有利于辅导员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
总之,社交媒体时代,辅导员若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则无论是作为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还是作为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乃至影响者,都能做好本色乃至出色。
五、终身学习是增长点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长期的提倡、推广和普及下,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半世纪之后,身处社交媒体时代的辅导员更加需要终身学习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辅导员终身学习的首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社交媒体时代,首要提升的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辅导员终身学习的内容还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网络、媒体等相关领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的辅导员同样需要关注教学和科研,而网络和社交媒体恰好为辅导员提供了走好教学、科研之路的难得契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新鲜甚至带有颠覆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产生了冲击,一直在教学领域被边缘化的辅导员若抓住机遇则可能获得去边缘化的契机——与专任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科研,辅导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并结合自身工作以及与学生最接近最熟悉的优势进行规模较大的网络调查,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叙事研究乃至行动研究等。最后,对于网络和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学习、掌握同样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