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及引导策略探析

2017-03-10

岭南学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舆情高校学生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有线互联网阵地已过渡到掌上舆论场。网络信息开放性以及飞信、微博、微信等传播、交流手段多样化,改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网络舆情形成、衍变规律,网络已成为舆论的新场所和新阵地。

一、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高校学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是重要的网络力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与主体同质性、内容复杂性和传播空间延伸性息息相关。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一)网络舆情主体具有同质性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是以校园公共事务为公共话题参与校园网络舆情的大学生,他们通过校园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校园网络上形成舆论。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特殊性、特定性和限定性的特点[1]34。高校学生具有同质性、高密度性特点。当前,即时通讯的便捷,使传统传播方式转变为基于移动端的“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模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盖了现实生活中同学、朋友、亲人间等关系网,他们一般共存兴趣点或爱好,彼此间信任度更好,对校园事务观点容易趋向一致。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主体同质性特质,进一步强化了传谣者和谣言接受者间的信任度,使网络舆情接受者容易对网络舆情产生误判,信以为真,最后导致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出现爆发,其散播速度更快、波及范围更广、产生危害更大。

(二)网络舆情内容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身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1]34。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结构变动和西方意识形态冲击,这些因素对高校学生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也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和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空间。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涉及意识形态类、民族宗教类、突发群体性事件类、重要人物等方面[2]。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不仅涉及校内公共事务,如教育改革、校园文化等,也涉及国家、社会等外部事务,如香港钓鱼岛争端、反腐败、事业单位改革等。

(三)网络舆情传播空间具有延伸性的特点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类传播主要有五种基本形态: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3]47。与现实群体中盲目随从不一样,网络是网络舆情的向导,是网络舆情的灵魂[4]。移动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和诉求利益的新途径。因此,高等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网络舆情与传统媒体的异同,主要表现为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接收更便捷,这就意味着一旦网络舆情的大局意识、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就容易对大众思想产生负效应。特别是将虚假或偏激舆论散播出去时,可能会造成社会不安、国家动荡等结果。由于高校学生自我约束力、网络舆情甄别能力有待提高,容易踏入网络舆情误区。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网络舆情已和高校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对其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生活、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网络舆情为高校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评论、参与学校和社会事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网络舆情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以及高校学生个性鲜明,会为构建良好高校学生网络舆论环境带来巨大的现实阻力。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亟待完善

美国经济学家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确切地说,它们是为了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5]3。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然而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引导制度、工作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主管部门和校领导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缺乏网络舆情预警意识和措施,干预方式单一,缺乏有效引导。具体表现为:大部分高校因受资金、硬件、专业人员等因素制约,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显得较为被动。当网络舆情发生时,更多采取封锁消息、强制删除等粗暴方式。强调“正面”屏蔽“负面”等做法容易引发网络舆情,从而爆发更加严重网络舆情危机。当高校学生的意见和诉求不能得到正面回应,这将进一步拉大高校与学生间距离。

(二)高校网络舆情责任主体模糊

目前,高校官方网站主要宣传与学校相关的重要信息,偏重于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的报道。官方话语体系确定了高校的主导地位,然而这种并没有真正强化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地位,反而抹杀了高校网络舆情责任主体,从而导致高校网络舆情责任归属不清。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人们往往认为,网络舆情与学生事务相关,应由学生工作处(部)、团委等部门负责,或认为网络舆情与网络关系密切,应由宣传部门或高校网络管理部门负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踢皮球”现象,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低效无序。此外,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缺乏专职人员,加之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网络舆情责任主体模糊,这些因素恰恰使得网络舆情引导成为最薄弱环节。

(三)高校学生对网络舆情研判力及承受力较差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为25.1%。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思想个性鲜明。校园网络平台的多样化,为高校学生提供舆论平台,每个高校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次,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缺乏理性研判和心理承受能力,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容易受到干扰和误导,最终迷失自我。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加之市场经济成分的多元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利用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以西方节日及快餐文化等为媒介,把一些不良的信息观念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终改变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校园中充斥着消费文化、网络文化、时尚文化、偶像文化等非主流文化[7]。这些良莠不齐、杂乱无序的外来文化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发生潜移默化影响,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最后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新阻力。

三、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个崭新的传媒时代——自媒体时代到来。微博、微信盛行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预示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这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引起了高校管理者及相关部门重视。互联网管理和网络舆情引导已经上升到整个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的高度。高校作为社会转型的动力源和加速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作为学校教育的构成性部分受到了极大冲击和影响,为此,应及时做出调整。

(一)加强网络文明队伍保障机制

加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建设,可通过寻找网络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讲好志愿故事等系列主题活动进行,从而遴选一批表现优秀、立场坚定、能力突出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骨干,进一步优化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组织体系、规范管理和强化队伍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参与网络辟谣、不良信息举报等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项目,从而强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归属感。高校要创造条件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轮训、主题研讨、微信交流等形式培育网络文明志愿者骨干。倡导网络文明志愿者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将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先进性和担当精神辐射至网络空间,从而形成弘扬网络主旋律、传播青春正能量、营造文明网络空间氛围。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需要畅通部门联动协助,充分整合共青团、教育、公安、文化系统等资源。一是组建以网络舆情专家、高校管理者和高校学生为主的网络辟谣专业队伍,形成高校学生参与、专家指导、各界联动工作机制,实施以网络辟谣为核心的网络文明服务项目。二是组织高校网络舆情宣传月。借助共青团、网信办、文明办、教育门、文化广电、公安、通信管理等联动力量,使线上微信、微博、BBS等网络媒体平台和线下等实体阵地形成合力。创新高校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处置机制,净化网络工作进校园。

(二)完善校园新媒体管理机制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7]。《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方向,规范和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与管理,促进校园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品牌宣传、服务师生等作用。高校要将以单位(学院或校内各部门)名义建设、认证并作为单位平台运营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QQ公众号、易信、人人、手机报、APP客户端、教学资源库、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网络视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平台纳入管理范畴;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循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同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责任体系、完善工作队伍、落实发布审核机制、细化工作流程等。

对校园新媒体平台实行分级管理,高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APP移动客户端等平台,由高校党委(群)工作部或宣传部统筹管理。二级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等为二级平台,由各相应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建设及管理。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一级、二级校园新媒体平台实行审批和年审制。新媒体平台开通账号或账号、名称等信息变更时,需填写相关表格,提交高校党委(群)工作部或宣传部审批。所有一级、二级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管理单位每年需按要求提交年审材料。未提交年审材料或审查不合格的,将通报并取消相应新媒体的运营资质。

(三)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反馈机制

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构建安全稳定校园氛围,高校要积极主动掌握网络舆情和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网络舆情监控与反馈机制;明确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反馈机制,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学生处(工作部)负责统筹全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制,二级学院以院长为主要责任人,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同时,设置1名学生舆情监控专项工作干事,由工作经验丰富专职辅导员兼任,具体负责全院(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指导学生网络舆论宣传队伍建设,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日常工作,全院(系)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并及时向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反馈,网络舆情周报、大学生思想动态月报工作,学生网络媒体管理等工作。此外,为更好地使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反馈专项工作落实到实处,由学校统筹部门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和实施考核。

(四)厘清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深层意蕴

美国传播学代表人物沃尔特·李普曼指出,舆情是公众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网络舆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既能传达传播者利益诉求,又能满足谣言接受者娱乐的心理需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发表个人意见。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往往蕴含某种情感,只有重视和正确理解网络舆情的深层意蕴,才能有效地做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引导。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主体同质性、内容复杂性和传播空间延伸性特点,导致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在爆发时,容易成为舆论的导火线。已有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认为有些网络舆论能引起大众关注深层社会问题,有大学生认为许多情况下他们转发所谓网络舆论只是出于好玩、娱乐的目的。这种客观上看似具有一定恶意,而主观上仅是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因此,当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产生时,政府部门和高校要积极从多元视角探索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共同点,挖掘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多渠道了解高校学生需求,厘清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深层意蕴。

猜你喜欢

舆情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舆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舆情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