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大学生实践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17-03-10

岭南学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成果应用型考核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这是独立学院实施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最现实而具体的问题。各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理解,都努力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做了一些改革。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课时数;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实践训练;与企业合作探索培养同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等等。

笔者以为,这些做法都会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仍难达到“转型发展”的实质性效果。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其结果只能是培养的人才虽有“转”而“型”未变,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要从学校教育教学的顶层上进行设计,在运行机制上适应改革要求,在课程体系上优化结构,在具体课程上明确要求,在毕业出口上严格把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要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实践,强化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化在完善现有专业理论课程考试的前提下,增设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考核,严格把好专业能力质量关。笔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推行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大学生实践管理模式,是实现学生“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与突破口。

一、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大学生实践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架

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大学生实践管理模式,即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及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具体专业能力实践目标为主导,加强实践训练,严格实践考核,形成良好的实践管理机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整体思路:一是定目标,以体现学生专业能力状态的实践成果为依据定目标;二是建平台,以适应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为依托建平台;三是严考核,以检验学生专业能力状态的实践绩效为标准严考核。

(一)以体现大学生专业能力状态的实践成果为依据定目标

1.建立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目标指标体系

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改革要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为指导,培养符合21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要突出理论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教学管理的适应性。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目标指标体系的设置,要牢固树立以专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尤其要注重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创业能力的激发,以及基本素质的教育,实现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明确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总目标的前提下,要将总目标具体化为目标指标体系。建立目标指标体系,是实施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学生实践管理模式的第一步。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能力实践目标,因此有不同的实践目标指标体系。建立目标指标体系,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要体现专业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将目标与任务分解到横向每个实践项目和纵向每个学期,而且充分考虑课程进度与实践项目的结合,就会形成学生实践目标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相应的质量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汇集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成果,就是交给评委的能力实践答卷,评委根据学生提交的专业能力实践成果数量和质量,对照相应能力实践指标,就可以评判出学生能力实践成绩。学生通过实践取得的成果是专业能力评判的依据。

2.建立大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目标指标体系的要求

下课后,我喜欢凑近菊花轻轻地闻,菊花那独特的香味让我着迷。那香味没有玫瑰的浓烈,没有桃花的淡雅,没有茉莉的突出,但是却那样的沁人心脾。微风吹来,菊花好似小姑娘优雅的裙摆,随风摆动,花瓣细细的,长长的,鬈曲着,就像那嫩黄的佛手。

(1)目标的具体性。独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学校强调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设置课程,从逻辑上说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些高校往往对专业能力认识较为模糊,不太具体,因此造成能力指向的课程不明确与针对性不强。专业能力目标明确,是正确设置课程的前提。专业能力是学生要胜任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必备能力。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目标是:阅读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书写能力(汉字认知理解能力、汉字书法掌握能力等)等,每项能力设定合适的具体实践指标,完成了设定的指标就认定达到了规定标准,具备了应用型人才要求的能力。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能力,也就有不同的课程指向。

(2)目标的可评性。确定目标指标体系不仅要具体,还要适合评判。以体现学生专业能力状态的实践成果为依据制定的具体目标,可比较、可考核、可评价。所谓学生能力实践成果,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出的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状态的有效证据。学生能力实践成果,如写作、实验、摄影、设计、音像等,包括实践过程的有效记录与证据。这些具体的实践成果具有明显的量和质的存在状态和差异,因此具有可评性。学生专业能力目标指标体系,要因专业能力实践需要而确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实践成果,不可能等量,也不可能等质,为专业能力评判提供了依据。

(3)目标的合理性。建立的目标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同一集群学生的具体实际。标准过高,学生难以达到,这种评价体系再好也没有使用价值;标准过低,不足以体现要追求的应用能力目标,这种评价体系再好是不可行。制定指标体系要从横向的内容分项与纵向的时间分配两方面进行考虑,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超越性。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四年写作达到100篇文章(文学创作、应用写作等作品)为能力实践目标,认证这个目标是否合理,从横向要认定能力实践需要完成各种文体的写作指标;从纵向要认定每个学期可以完成的写作指标,综合考虑后确认写作目标。这就是具体的合理的能力实践指标,也是认定写作能力的基准线。不同的能力实践成果,其表现形态不可能同一,指标体系也不可能一样,但都必须实事求是,保证其合理性。

(二)以适应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为依托建平台

1.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本质上是高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是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供需两个方面联结起来建立的有效微观机制与实践平台。互利合作是基地建设的基础和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只有互利,合作才能长期、才能深入、才能形成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共同体。这种合作平台,才能成为相互需要和依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基地。如,校企间的人才交流,把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请到高校来进行实践指导,把高校的教师送到企业去进行锻炼培养。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和信息、学生专业技能和人力等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科技服务等,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生产与技术等资源禀赋优势,帮助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与企业可以形成联动、互补的态势,打造生产、教学双重效应的基地,促进高校与企业共同和可持续发展。

2.校内学生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专业实验室、专业训练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学生社团科技园地、学生作品展览园地、毕业论文和社会调查观测站建设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全面整合校内现有各专业实训教学资源,建立一批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包括开放型实训基地与实验室,让每个基地都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协调发展的平台。实训基地建设,要对接产业链,对接创新链,把握专业所服务的区域、行业的技术进步趋势,起到先进技术转移和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教学单位与相关部门要协同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孵化基地,打造学校相关工作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实训平台。实训基地建立,要适应专业能力实践需求,体现专业特点,力求实效。

3.课程成果导出机制建设。在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的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体现了专业理论性特征;有的课程实践性较强,主要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训练,体现了专业应用性特征。在教学过程完成以后,课程所包含的能力训练要形成实践成果从课程中导出,成为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评价的有效证据。同时,进行影像化、图模化处理,以便归档收藏备查。不同课程应有不同的实践成果,也应有不同的实践成果导出平台。实践成果的导出,标志着一个完整实践环节的完成。如结课后形成的文辑、画作、实物等,就是从课程平台中导出的实践成果。

4.学生项目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实践平台建设基本目标是全面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和社会有关资源,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实践项目平台,也就是说打造和培育一批专业性的品牌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各种项目中检验所学知识与进行专业能力训练,用品牌项目强化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如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第二课堂专业拓展项目、专业基本功训练项目、专业技能品牌活动项目等。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满足专业能力实践需要的平台。

(三)以检验大学生专业能力状态的实践绩效为标准严考核

1.建立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成果的考核机构。执行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成果的考核,要做到三落实:一是组织落实。成立系部学生实践指导与考核委员会,全面负责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以及对各部门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协调推进、考核管理等。二是机制落实。把握学生实践成果评价标准,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中期检查,期终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考核等,形成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考核机制。三是档案落实。建立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考核网络管理系统,其功能应具有较强适应性,能够把自我考核与系部考核结合起来,把分散考核与集中考核结合起来,学生与系部共同完成实践终极考核。实施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考核,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坚持不懈,不能像评判学生毕业论文那样复杂,但要同样的重视。

2.确定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成果考核方式。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实践内容与实践成果,不仅考核标准不同,测评方式也不同。因此,只有根据本专业实际,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实践成果考核评判方式,才会强化考核执行效果,实现管理的终极目标。能力实践成果考核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以能力实践成果标准为依据,进行能力成绩认定。二是以现场能力实践表现为依据,进行能力成绩测评。确定能力实践成绩不仅要把握标准,同时还要进行比较分析,体现合理性。学生能力实践成果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成果考核形式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不管考核形式如何,要突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注意体现培养学生面向社会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考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体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管理模式的实践价值。

学生能力实践考核的落实,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大学生实践管理模式的保障条件

(一)提供制度支持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和法规。独立学院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在普通高校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只是调整增加了一些实践环节课时数。这种方案存在两大问题:第一,课程体系的专业能力体现不突出。虽是按“岗位-能力-课程”的程序设计课程,但对专业能力的理解比较抽象,因此课程设置缺乏能力针对性,课程体系难以体现应用型的特点。第二,对学生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专业能力实践缺乏关照。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设计与凸显,更谈不上对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能力实践的管理。实践证明,大部分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在课堂完成,而是在课外或在第二课堂实现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一要确立以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观的理念,将学校相关的工作,尤其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二要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课程的比重,增加应用性课程的分量,以适应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源头,是高校转型是否真正成功的一个重要标识。

2.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内容、技能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考核方式等,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修订教学大纲,要坚持“两个突出”:第一要突出动手能力的实践。使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在掌握规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时空两方面突出动手能力实践培养。第二要突出实践成果的转化。专业能力实践,不仅要关注实践过程,更要关注在实践中产生的成果,实践成果是教学质量的最有效证据。教学大纲是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因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是教学体系的重大调整,要真正体现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全体动员的决心,体现突出课程专业性、应用性的特点。

3.建立能力考核制度。建立学生本科专业能力考核制度,是实施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学生实践管理模式的关键。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考核的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因此重视课程考试;培养应用型人才则主要考核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状况,因此在做好专业理论课程考试的基础上,重视专业能力考核。独立学院重视能力考核,一方面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标准,以便为自己生产的产品发放“合格证书”,这是学校在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厂前应做的合格质量检查;另一方面可为社会推荐应用型人才,为用人单位选用应用型“合格人才”提供可靠信息,也是学校应履行的职责。但是,非常遗憾,几乎没哪所独立学院建立学生专业能力考核制度,都是按照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考核方式。这种偏差,使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规格严重失准。独立学院如不加以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考核,考核指挥棒不进行矫正,恐怕难以锻造出应用型人才。

4.健全专业评估制度。如果说专业能力实践考核制度是针对学生的,那么专业评估制度就是针对教学系(部)的。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促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重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在教学系(部),只有实施专业评估制度,专业能力考核制度才能落到实处。首先,学校要建立应用型专业评估标准。根据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能力考核制度的需要,学校要建立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应用型专业建设进行分类指导。其次,学校要建立应用型专业评估机制,要用应用型专业评估标准来衡量、评估实施应用型教育,使专业评估制度化、常态化。建立专业评估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专业应用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建立专业应用型教育评估制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清醒的认识,更需要改革的勇气与魄力。

(二)提供师资支持

1.加强“双高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实践活动,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缺乏老师具体策划与指导的实践活动,是没有效果与质量保障的。建设一支“双高型”(对学生实践教学认识度高,参与度高)师资队伍,就是要适应这种需要。目前,老师们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参与度不高,直接影响实践活动效果。不少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认为上课之外与我无关,我教了会不会与我无关,还有的教师即使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教学都不愿意去落实与完成。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严格按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督促落到实处,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并具体安排老师参加相关学生实践活动,促成学生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双能”特点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双能”队伍建设,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保障要素。“双能型”师资就是既能理论教学,又能实践指导,具备双重能力的教师。系(部)要立足现有专业教师,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向,同时确保经过培训提高、实际锻炼能够胜任实践教学,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把老师实践教学或指导与学年教师绩效考核结合起来进行,积极鼓励老师在实践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老师努力具备“双能”素质,传递稳定的激励信息,强化教师转型。

(三)提供经费支持

1.“动态”合理的配置投入额度。加强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外聘教师、实践指导等,都需要资金作支撑。经费保障,是加强实践教学最基本和起码的条件。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项目,要设法做到保证经费落实。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之外的实践项目,要权衡轻重缓急,有计划的经费落实。实践教学经费,不仅要做到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实施监督,还要构建具有“动态”特点的配额机制。在仪器设备、实践活动等投入方面,与部门或教师形成互动,经费投入使用效益高,活动效果好,就应该积极支持,反之要严格控制。把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发挥其最大效益。

2.“动态”合理的配置劳酬量度。加强实践教学,需要解决教师实践指导工作量(劳酬)的配置问题,尤其是平时实践指导工作量的配置问题,没有物质保障的实践指导最终难以落实。教师实践指导工作“量”的配置不仅要体现“劳”,还要跟踪“劳”。学生课外综合性专业实践活动,校外实习或实践活动等具有较为分散且流动变数大的特点,工作之“量”跟踪实践指导之“劳”,就是要解决难以掌握的实践活动的待遇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动态特点的管理。落实实践指导工作,工作量的配置是关键,要切实把工作量精准落实在相应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身上。

三、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的学生实践管理模式的合理性认识

(一)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管理符合独立学院的定位

高校转型就是要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高校转型最为重要的意义是通过促进应用型教育体系的建构,进而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其基本定位就是培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高校转型发展,最终需要相关高校落脚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培养能够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转型发展才是地方高校追求的目标。以培养专业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实践管理模式,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要解决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既符合高校转型的发展大势,又符合独立学院的基本定位。独立学院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以及办学的优势、创造的价值、发展的方向,才有可能拓宽自身发展空间,赢得自身发展先机,创造出以质量立世,以特色求胜的新局面。

(二)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管理符合能力形成的规律

目前,独立学院对学生没有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求与设计,缺乏整体的具体的专业能力目标。虽然有人才培养方案(且不论方案本身的问题),往往在执行时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重课内教学、轻课外实践,课堂教学不能与第二课堂自然衔接。以目标为导向的学生实践能力管理模式,强调了学生四年实践能力目标,也就是实践能力标准。专业能力的形成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专业基础要好。但是,专业基础好到专业能力强,有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专业能力的形成,一般很难在课堂上完成,因为能力需要反复训练方能形成、巩固、提升,课堂实践教学时间有限,所以需要第二课堂的支持,以及课余时间的保障。因此,将第二课堂和课余时间的实践纳入整体能力管理的范围,可以有计划地组织落实和强化能力的训练,符合学生能力培养与形成规律。

(三)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管理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是否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往往在出口上没有严格的标准衡量和质量检查。学生在毕业前没有专业能力的考核与检查,就没有体现专业能力状态的成绩,也就没有结论性能力评价的应用型人才产品合格证,或具体产品合格指标说明。学校往往认为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考试合格就视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具备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这是一种错觉与误解。课程考试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具备的知识状态,但不能完全说明学生技能状态。课程考试过了,不等于能力就具备了,尤其动手能力。因此,用人单位需要高校要有以实践成果为依据的学生专业能力评价结果,这样便于有针对性地因能录用。以目标为导向的学生实践能力管理模式,反映了学生在校四年的实践能力状况。学生的毕业成绩,不仅反映学生四年构建的知识体系,而且反映学生四年形成的专业能力。高校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设计中,明确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成长的知识、能力整体状态,是学校人才评价与管理的改革,是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期待。

猜你喜欢

成果应用型考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验收成果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工大成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