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谱牒类专著在古典目录中的归属与演变

2017-03-10马志超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文志士族谱系

马志超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古代谱牒类专著在古典目录中的归属与演变

马志超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中国古代谱牒类专著在古典目录中大部分时间归属于史部,虽其归属于史部,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其名称却一直在变化着。到了清代谱录类被划归于子部,其本身却不具有谱牒的基本内涵,真正的谱牒类专著反归于子部类书类。谱牒类专著本身的发展过程与我国历史上士族的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其本身的分类和类下所含书目的变化对研究士族在历史上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谱牒;目录;谱录;分类;演变

在我国的历史上姓氏不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还曾经有社会功能。《尚书》称其“别生分类”,而“别生分类”的实际作用就是以姓氏而明其族源,划分社会等级。后来姓氏的此项功能逐渐弱化,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崛起使姓氏又有了新的含义,五代以后小的家族开始兴起,一家一姓的族谱开始增多,谱牒本身的政治功能趋于淡化。到清代后,除了皇族,姓氏已基本没有政治和社会功能。而史书是为了统治者借鉴的,在没有了政治功能后,谱牒类书目最终被剥离了史部,划归子部。

一、秦汉时期:萌芽阶段,地位衰微

《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流传到现在的目录学著作。谱牒类的书目只有《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共两部二十五卷。“秦兼天下,划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1]姓氏作为世卿世禄的载体和高贵身份的象征已失去其原有意义,秦灭六国,六国贵族大多改姓避祸。且战乱之后,姓氏的谱系也遭到毁灭的打击。因此少有人再关注姓氏的沿革,故此类著作在秦汉时较少。

《汉书·艺文志》的目录为“七分法”,即“七略”。因为辑略实际上起总目的作用,所以实际上只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所以又称之为“六分法”。这两部书位于术数略的历谱类当中,隶属于三级目录之下。从数量和其分类来看,此时的谱牒类专著都远没有形成气候。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归属史部,与士族同兴衰

《隋书·经籍志》中关于谱牒的书位于史部谱系篇,是一个二级目录。凡书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如果加上亡佚的则有五十三部,一千二百八十卷。与《汉书·艺文志》中的两部二十五卷相比,则天壤之别。但是谱系篇中有《竹谱》、《钱谱》、《钱图》三部与谱牒无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益州谱》、《冀州诸姓谱》、《洪州诸姓谱》、《吉州诸姓谱》、《江州诸姓谱》、《袁州诸姓谱》、《诸州杂谱》、《扬州谱钞》、《京兆韦氏谱》,此为当时注重士族郡望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崛起,士族在政治上把持朝政,经济上富于公室,文化上引领风骚,对当时国家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到后期弊端百出,选人用用官一唯家世之高低,个人品行的“状”不再受到重视。姓氏郡望不仅关乎现在的社会地位,还会为一个人带来锦绣前程。士族本身具有无比的优越感,需要修谱来明确自己的身份。同时,为了垄断高级仕途,防止他人冒滥高族,也大修谱牒。因此修谱之书在此时盛行,成为一个时代特点。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自五胡乱华,百宗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舆台之子孙,混为一区,不可遽知,此周齐以来谱牒之学所以贵于世也。”[2]道破了谱牒类书目此时盛行的原委,即“对士族门第观念迎合,以及对门阀士族政治与社会地位的维护。”[3]

《旧唐书·经籍志》在书目的收括上无法与《新唐书·艺文志》相比。但是其在目录编排上却别有特点。谱牒类书位于史部杂谱牒类下。此类下共收书五十五部,一千六百九十一卷。其中除了谱牒类的书以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书,尤以《殷氏家传》、《裴氏家传》之类的家传占的比重最大,占了将近百分之四十,这类家传本应归于史部传记类。正是因为其包含书目之杂,故称之为杂谱牒类。

相比之下《新唐书·艺文志》在书目的收集和编排上要比《旧唐书·经籍志》略胜一筹。谱牒类的书位于史部谱牒类下,此类共有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王元感以下不著录的二十二家,三百三十三卷。其中半数以上为唐代人的著作。魏晋南北朝是士族占统治地位,故时人多修谱牒以维护其利益。那唐代又何以产生如此之多的谱牒?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需要一个过程,士族不会突然消亡,其兴盛到衰亡需要一个过程。而如此多的谱牒说明了唐代的士族还是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谱牒类书目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出现了官修的规模宏大的书目如《大唐氏族志》一百卷、《皇唐玉牒》二百卷,二是《刘晏家谱》之类的一家一户的家谱纂修的比较多。相反,《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郡谱类的著作有许多在《新唐书·艺文志》中却不见踪迹。这说明了姓氏的社会功能在逐渐衰落,姓氏本身所蕴含的权利和地位因素越来越少。在社会上集中体现为:士族在没落却没有完全消失。

三、两宋时期:仍归史部,编纂体系完善

宋代是目录学发展的一个高峰,私家目录著作的发展尤蔚为大观。《崇文总目》中独列姓氏类,收录谱牒类之书,名称通俗而形象,仍位于史部之中。此书收有四十一部,一百一十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正志中只有《姓源韵谱》等四部谱牒类书目,位于史部谱牒类下。在补志中有八部谱牒类著作,其中六部为名人年谱,同样的这八部著作也归于史部谱牒类。

南宋时期,郑樵的《通志》进一步完善了谱牒类的目录体系。谱牒类专著归于史部谱系类下,在谱系类下又再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4]783-784六个三级小目,把所有的谱牒类著作都囊括在这六个三级书目中,分类清晰又有条理。此书基本包罗了北宋及其以前的谱牒类著作,共一百七十部,两千四百一十一卷。尤袤《遂初堂书目》姓氏类记有谱牒类书目三十三种,另有谱录类。谱牒和谱录文义上易混淆,把谱牒类改为姓氏类,名实相符,虽然《崇文总目》中已有姓氏类之称,但是把姓氏类和谱录类同列还是第一次。这种做法也为后世所沿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把谱牒类书目归于史部谱牒类,共计十八部,七十八卷。马端临《文献通考》把谱牒类书目归于史部谱牒类下,共二十一部,七十一卷。《宋史·艺文志》把谱牒类专著归于史部谱牒类,共一百一十部,四百三十七卷。

通观两宋时期的谱牒类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与隋唐及以前著作相比肩。在数量上,除了郑樵《通志》外基本上都在二百卷以下,与《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一千多卷相比,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宋人在目录学的编纂体例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谱牒类完全摆脱家传和谱录之书的影响,成为单独的、纯粹的二级目录。而郑樵更是将谱牒类著作按内容一分为六,使谱牒类的编纂体例更加严谨清晰。

两宋时期的谱牒类新著“呈现了官修公谱废绝和私修家谱兴盛的趋势”[5],如《建安章氏家谱》《皇亲故事》主要是关于家谱、皇族的,而与士族特权息息相关的郡谱类书目却基本没有新作。在宋代的官私目录中除了郑樵《通志》对郡谱类书目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和马端临《文献通考》无一部关于郡谱的记载,可见当时郡谱之学已无人问津,除了皇姓外,姓氏符号已没有政治内涵。经历五代的战乱,世家大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使士族丧失了制度上的保障,士族已经彻底地衰落了。

四、明清时期:由史部入子部,最终定型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目录最终定形的时期,谱牒类书目的归属却在此期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是《明史·艺文志》的前身,谱牒类书目在此书中被归于史部谱系类,此类收书一百多种,以帝系和家谱最多。尤其是家谱,不仅数量超过了前代,而且篇幅上突破了唐宋时只有一两卷的状况,超过五卷的为数不少,如《程琉程氏统宗谱》多达六十卷。《明史·艺文志》来源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只记载了有明一代的谱牒类书目,在数量上做了裁剪,只剩下三十八部。这其中仍旧以家谱为多,也归在史部谱系类,而且在史部中位于最后一目。“明代中叶打破了建家庙的种种限定,宗族势力开始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6]这时的宗族完全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士族,它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本身并无特权,只是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宗族大盛,与其并行的祠堂和族谱也就随之风靡海内。在这个背景下就不难理解,经过了两宋谱牒类书目的萧条期后,为什么会有大量谱牒类新作产生。尽管如此,被列入正史的也只有五百余卷,远不能与魏晋隋唐时相比。

《四库全书总目》在我国目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谱牒类书目的归属是在此书发生重大变化,也是在此书最终定形。谱牒类书目一改以往归属史部的情况,归属于子部类书类。稍后的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的《书目答问补正》和《清史稿·艺文志》所采取的分类方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相同,都把谱牒类专著归于子部类书类下。《清史稿·艺文志》收录的《姓氏解纷》《百家姓韵语三编》折射出清代考据学对当时学术的影响。到了清代谱牒类从史部最终降到子部,其地位明显下降了。到了明清时期,姓氏只是一种符号,除了皇族,实际上已不具备任何特殊含义。

谱牒类书目在我国古典书目中,从隶属于方技略无单独分类,到有了单独的二级书目归于史部,再到沦为史部最后一个目录,最终被排斥出史部。这表明谱牒类著作一度拥有政治功能,被长期划归于史部,但是随着姓氏政治、社会功能的弱化,最后被剥离史部,划归子部。这其中,谱牒类的归属演变与士族的兴盛与衰落关系尤为密切。

[1]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00.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27.

[3]金仁义.门阀士族与东晋南朝杂传和谱系撰述的发展[J].史学史研究,2014(3):18-26.

[4]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783-784.

[5]王鹤鸣.宋代谱学创新[J].安徽史学,2008(2):17-25.

[6]常建花.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2001(3):60-67.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Genealogy Books in the Classical List

MA Zhi-chao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00)

Ancient genealogy books belong to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catalog for most of the time.Although it belongs to history,but its content and its name has been changed.During the Qing Dynasty,they were ascribed to Zibu spectra and were recorded.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tself does not have the genealogy while real genealogy book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book class.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genealogy books itself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gentry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hanges in classification and its research content under the bibliogra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obles.

genealogy;directory;cataloging;classification;evolution

G257

A

1671-9743(2017)04-0123-03

2017-04-16

马志超,1991生,男,河南汤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史与文献学。

猜你喜欢

艺文志士族谱系
神族谱系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