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岑巩历史文化挖掘及文化遗产保护
2017-03-10杨涛
杨涛
深入推进岑巩历史文化挖掘及文化遗产保护
杨涛
古名思州的岑巩县,是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县份之一。但由于诸多原因,岑巩历史文化还存在挖掘和研究不深、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使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思州悠久的历史很不相符。
一、岑巩县历史文化挖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岑巩县文化部门及一些本土文化学者认真开展岑巩历史文化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岑巩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思州风物志》《岑巩县文化志》《岑巩县文物志》《思州民俗》等文化书籍,成为一些年轻学者探索岑巩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近年来,县人民政府与凯里学院联合开展的关于岑巩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也结出硕果,其中《思州契约文书》《马家寨族群记忆》即将出版发行,将在一定领域内填补岑巩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但总体来说,关于岑巩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还不多,研究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二、当前岑巩县历史文化挖掘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问题分析
(一)缺乏专门的历史文化研究机构
长期以来,对岑巩县历史文化有一定研究的主要是县委宣传部、县史志办、县文广局等部门的同志,其他部门参与研究的人员非常少。他们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多是工作之余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因为没有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统一组织、策划,没有统筹的研究方向,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合作,其研究的内容全靠各自兴趣使然,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研究内容单一、研究领域不宽、研究程度不深、研究印证欠佳等现象的发生,而真正令人信服的权威性研究成果较少。
(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缺乏保护经费投入,没有树立起码的保护标识,没有按要求划定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四有工作”不健全,保护管理措施乏力;二是主管部门对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普查工作力度不大,对全县文化遗产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认识不清,缺乏深入、全面了解;三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缺乏,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保护工作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善的保护体系;四是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匮乏,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五是“人岗不相适”,一些文化部门的领导不了解岑巩历史文化,不知道全县文化家底和文化工作中心任务及其努力方向,难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难以调动有关积极因素,甚至因为“不懂行”、不熟悉业务,工作往往被所谓的“内行”所敷衍,导致工作局面打不开、推不走;六是有关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转变和加强,各部门远未形成共同挖掘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助推岑巩文化旅游发展,进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理念。
(三)缺乏利用文化遗产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缺乏利用博物馆平台对出土及传世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收藏、保护、研究及展示的手段,没能很好地为研究者提供藏品依据,为参观者提供展品,文化遗产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二是没有充分借助旅游对文化的需求,做好文化项目的展演及文化旅游产品的衔接与开发,从而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三是缺乏非遗项目传承机制和经费投入,一些非遗项目尚未评定传承人,不利于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四是缺乏对艺术类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艺术提升、包装及舞台展示方面的探索,没有真正激活文化遗产的生机与活力;五是没有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没有挖掘适应时代的合理元素并直接引入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同现代社会、市场衔接较少甚至脱节。
(四)缺乏保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自2006年我国确定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以来,虽然岑巩县文化部门切实开展了一些主题鲜明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但宣传的范围较窄,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非常小,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身边的传统历史文化认识不清,缺乏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和意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不浓厚。
三、深入推进岑巩县历史文化挖掘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一)大力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精神家园和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配合。一方面,要深化全县各级各部门对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联动机制与活力,切实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之理念贯穿到旅游发展工作中去,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吸引力,从而拉动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做到对内、对外宣传同步发力,大力营造浓厚的保护氛围。在对外宣传上,要充分借助各种媒体造势,同时用活激励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大外宣格局;在对内宣传上,要有效利用会议、电视、政府网站、手机短信、公告、标语、宣传手册等宣传载体,深入乡(镇)村组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组建文化研究团队,把握重点,深入开展文化挖掘
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的文化工作,需要一批文字功底扎实、对历史文化感兴趣、富有钻研精神的同志投身到研究工作中来。但由于我县对历史文化有所研究的一些同志都是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各单位工作任务都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他们难得有闲暇时间也很难静下心来着手文化研究。为推动文化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与高等院校、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智力支持,在深入挖掘整理思州文化、提升文化内涵等方面给予帮助,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作用,多出研究成果,彰显思州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由县委宣传部或县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一支由退居二线并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同志为主体的岑巩历史文化研究队伍。其人数控制在3-6人左右,由县财政给予相关经费支持,以确保能深入全县各乡(镇)村组实地开展历史文化线索普查及其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督促检查,定期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成效。
把握文化研究方向,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准确把握文化研究方向和主流,寻找契机和突破口,重点理清田氏土司主政思州的历史脉络,包括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历朝依附关系、地名变迁等方面都要弄清楚,力求能够填补思州历史文献资料的空白,还原思州时期的社会轮廓,佐证思州历史,印证思州在贵州的历史地位。并围绕这个主攻方向,全面开展多元化历史文化研究。
(三)进一步摸清文化家底,全面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要以岑巩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与各乡(镇)村的联系对接,扎实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并对新发现的保存较好、价值较高的不可移动文物尽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二是要以岑巩县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普查工作力度、拓宽普查范围,对新发现的可移动文物要想方设法征集到县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妥善保管、科学陈列、展示;三是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搜集传统文化线索,并根据线索深入挖掘、整理文化项目,对价值较高的项目要及时充实到县级非遗名录项目中来;四是建立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数据库,对全县文化遗产实行动态管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化;五是要尽快编制岑巩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其纳入县城总体规划或乡镇总体规划,做到有规可循,依法保护。
(四)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举措
积极借助旅游发展载体,深挖民族文化内涵,讲好思州故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抢抓贵州旅游发展和黔东南州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良好机遇,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挖掘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努力培育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切实编好、讲好思州历史故事,生动诠释思州历史文化,努力营造“人人知晓思州文化、人人传播思州文化”的浓厚氛围,提升岑巩形象,彰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和业态,增强旅游吸引力,实现历史文化挖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
(作者单位:中共岑巩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郭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