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安全视角再读《共产党宣言》

2017-03-10石文卓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石文卓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从文化安全视角再读《共产党宣言》

石文卓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未来进路的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安全思想。以文化安全为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既有利于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安全思想,夯实文化安全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为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文化安全与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强调构建集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11项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纲领性文件自1848年2月问世以来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全面分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的未来进路。与此同时,《宣言》还阐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世界传播及其影响。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使用“文化安全”这一概念,但在他们的理论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安全思想。因此,以文化安全为视角重读《宣言》,既有利于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安全思想,夯实文化安全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为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现实启示。

一、全球化:文化安全生成的历史背景

虽然全球化作为一个研究术语走入人们研究视域的时间并不长,并且究竟何谓全球化至今仍存在分歧,但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现实,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给世界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为文化跨域传播准备了空间

全球化始于16世纪的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断扩大的生产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于是带动生产发展的阶级——资产阶级便“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全球化便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跟随着资产阶级的脚步拉开帷幕。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论述了由于生产的不断扩大而使人类社会联为一体的历史必然:“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8页。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的变革,市场的扩大使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具有了世界意义。不仅如此,各民族经济的发展,联系的增多还为文化的交流对话与跨域传播提供了可能。“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文化效应,即它使各民族的精神生产同样具有世界意义。“世界文学”即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页。

(二)全球化为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每种类型的文化都是本民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果单纯从价值的角度考量,文化交往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他者文化对本土文化是有价值的,互相尊重、增进了解、共同发展是文化交往的目的所在。因此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地位应是平等的。然而文化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除自身因素外,还受到来自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经济实力差距成为文化地位不平等的根源。而文化安全问题产生的前提就是文化地位不平等的存在。它外在地表现为强势文化凭借经济优势对弱势文化的渗透、侵蚀和同化,从而使弱势文化依附于强势文化,失去独立自主的地位和能力。现代资产阶级正是因为掌握了先进生产力而获得了经济优势,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优势,“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里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5页。伴随着资产阶级经济扩张一起登陆落后国家的还有资本主义文化。异质文化在交流中出现摩擦和碰撞在所难免,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在与他者文化交流中常以“帮助”、“救赎”的领导者的身份出现,时刻高喊“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看似“自由”、“平等”、“博爱”,实则强调资本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其目的是不断挤占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不仅要造成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依附,还要造成他们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文化依附的产生就意味着文化已不安全。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洞察到了这种由经济依附导致的文化依附的必然结果就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5页。可见,落后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是在现代资产阶级的野蛮征服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在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确认,“扩张之所以能取得非常惊人的成果,只是因为欧洲和美国有足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力量——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力量”。*[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65页。“现代性是由西方强加于第三世界的文化现象。”*[英]J·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6页。

二、经济基础:文化安全的物质支撑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精神创造的成果,它的存在与发展始终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文化安全是对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状态的客观描述。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发展及解决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但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经济基础。

(一)经济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恩格斯在1883年为《宣言》撰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0页。这一贯穿《宣言》始终的基本思想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立场,也确证了他们的文化安全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之上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性质、发展和内容都由经济基础决定。“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0页。基督教战胜古代宗教,启蒙思想战胜基督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思想认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在不断进步,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根本的,在于这些宗教或思想背后的支持力量,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用来摧毁封建社会的思想武器,它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是因为资产阶级掌握了由生产革命带来的经济实力。雄厚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成为近代欧洲的主流文化。因此,“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9-420页。

(二)经济基础是文化安全的有力保障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梳理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曾起过的革命作用。无论是“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还是“世界文学”的形成,都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在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经济后盾。资本主义文化之所以能以强者的姿态肆意践踏、藐视弱势文化,也同样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文学”就不仅包含各民族的精神创造都具有世界意义的基本价值取向,还暗指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指导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世界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就是“世界文学”。可见,资本主义文化在经济基础的支撑下确保了自身的安全,并逐步扩大影响范围。而一些落后国家则因为经济实力弱小致使民族文化陷入失语状态,文化安全面临挑战。诚然,一国文化安全与否受多重因素影响,但归根结底要由经济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

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反映了一定社会中人们的利益、意志和要求,具有社会参与、舆论引导、社会调控等功能。意识形态产生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国家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构成了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它为文化的发展指引方向。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

(一)意识形态体现了阶级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体现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0页。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工业化进程对无产阶级的影响时指出:“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1页。即资产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不仅要掌握物质生产资料,拥有物质力量,还要控制精神生产,拥有精神力量。他们将自身的利益诉求融入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中,并赋予其普遍性的意义推广于全社会。其目的一方面是获得人们最大程度上的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归属,另一方面即是对被统治阶级——无产阶级进行精神控制,消弭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弱化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从而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精神支撑。简言之,就是资产阶级通过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来维护阶级利益。因此,在无产阶级看来,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无一不是“资产阶级偏见”的体现,无一不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意识形态。

(二)资产阶级维护自身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方式

其一,资产阶级通过教育对无产阶级进行精神控制。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资产阶级教育的实质——“把人训练成机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7页。。机器是没有任何思想的,其运转要由操作者来把控。资产阶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无产阶级训练成毫无思想、任人摆布、只会说话的机器。这样,失去了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的无产阶级就会永久成为被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就能得以巩固。并且,资产阶级“唯恐失去那种教育”,因为“那种教育”是他们用来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维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他们麻痹无产阶级,诋毁和冲击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

其二,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包装成唯一合理合法的存在和人类未来的精神归宿。他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7页。。在资产者眼中,他们的政治制度、道德准则、宗教信仰、教育理念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具有普世价值。“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7页。不仅如此,资产阶级还将他们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度加工,美化成人人向往的理想未来,并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将其社会化、大众化,力图确保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安全状态和统治地位,进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无非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和维护阶级统治合理合法的工具,它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具有普世性。

(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

在《宣言》第一章的开篇,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0页。并且在资产阶级社会,这种阶级斗争并没有被消灭,而是简单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这里的阶级斗争,不仅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还包括意识形态斗争,且意识形态斗争是比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更隐蔽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斗争。资产阶级一时一刻都没有放松对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的教育是将无产阶级训练成只会说话的机器,他们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利己主义,他们的人际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在资本主义时代,“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和固定得到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3-404页。利己主义、金钱拜物教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由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获得了合法性,它们冲击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意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意识到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紧迫性,“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4页。在解决路径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在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已初见端倪。他们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8页。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后,要改变教育的资产阶级性质,使教育真正成为大多数人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途径,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产阶级要牢牢掌握教育的领导权。不仅如此,无产阶级还要掌握整个意识形态领导权,使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居于领导地位。正如恩格斯后来在给倍倍尔的信中所说,一些农民和小资产者是带着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愿望进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的,“无产阶级如果向这些思想和愿望做出让步,它就无法完成自己的历史的领导使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6页。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冲击,维护自身意识形态安全。

四、《共产党宣言》中文化安全思想的现实启示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近一百七十年。这期间,世界形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外环境也与《宣言》发表的时代迥异。然而在对待《宣言》的态度上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立场,那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的:“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6页。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文化安全为视角重读《宣言》,对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现实价值。

(一)在全球化进程中倡导和谐共赢的价值理念,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全球化进程既内含了资产阶级在推动各民族文化打破隔绝,加强联系的积极意义,也暗含了资本主义文化对他者文化的野蛮征服。正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说:“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7页。全球化如若像不列颠毁灭印度文明一样成为一些国家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借口,就会失去其原本的价值。维护文化安全,也并不是要关起门来,固步自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参与全球化这场文化盛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和而不同,追求共赢亦是当代中国的价值选择。党的十八大依据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提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再次向世界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02版。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集体记忆,它的生存与发展兼具民族意义与世界意义,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要打造人类文明共同体。“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62页。因此,各民族互相尊重,不断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归旨。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处理好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尊重他者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平等对话,以期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兼容并蓄中坚持自我。全球化的开放性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天地,面对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我们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又要有坚持民族特色的坚定立场;既要有取其所长,补己所短的谦逊态度,又要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和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需练内功、图自强,通过创新发展赢得国际认可,进而提升安全指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以牺牲自我为代价,而是要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二)推动经济发展,为文化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宣言》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对文化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虽然在社会有机体中,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且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归根结底,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支撑,文化安全需要物质保障。回望历史,盛唐文化扬名世界,经济实力是不可忽视的决定因素。时至近代,资本主义异军突起,西方文明成为世界潮流。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近代西方,其文化之所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与其背后强大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可见,有强大经济支撑的文化自然也是相对安全的文化。这也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指出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维护文化安全必须致力于经济发展。其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二,在现代社会,文化以产业形态获得了经济身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旧有体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束缚,扫清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意义,并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打好的一面旗帜。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抗并未消失,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增无减,且速度更快,形式更隐蔽,内容更丰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01版。在新的历史境遇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导向力。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价值的引导和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批判,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用通俗易懂的“中国话”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更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更清晰地回应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来强化它的导向力。第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力。马克思主义自登陆中国开始,就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民族化、地方化、本土化,中国文化不断地马克思主义化。这种双向互动既是马克思主义融合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最好诠释。其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关键。实践创新以密切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理论创新以及时反映实践的变化和成果。第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数字化、影像化。通过新颖的视听体验让人们了解更生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辟新渠道,激发马克思主义在信息时代的生命活力。

AReinterpretationofTheCommunistManifesto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Security

SHI Wen-zhuo

(SchoolofMarxism,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Cultur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national security. As a guiding document for the working class to gain emancipation,TheCommunistManifestonot only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apitalist societies and the future path of the proletariat but also includes rich thoughts of cultural security. A reinterpretation ofTheCommunistManifesto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curity is conducive not only to systematizing the cultural security thoughts of Marx and Engels and consolidat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ultural security but also to providing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for protecting our cultural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for constructing a powerful China with socialist culture.

Marx; Engels;TheCommunistManifesto; globalization; cultural secur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软实力”(项目编号:12JJD710008)

2017-03-21

石文卓(1983-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81

A

1674-5310(2017)06-0116-06

胡素萍)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