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解决对策探究
——以海南省为例

2017-03-10

关键词:在校生年鉴民办学校

叶 芸

(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解决对策探究
——以海南省为例

叶 芸

(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基于海南省民办中小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特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办学条件的变化,“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和民办中小学校自身办学的定位等是影响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因素。恰当定位学校的办学目标,坚持质量与特色办学,加大政府对民办中小学校的支持与监管,有助于促进民办中小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共同发展。

海南省;民办中小学校;“两免一补”政策;质量与特色;监管

回顾海南省民办中小学校的发展历程,分析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客观事实,揭示影响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因素,探讨促进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措施,有助于我省民办中小学校的规范健康发展。

一、海南省民办中小学校的发展变迁和特征

自1988年建省至今,海南省民办中小学校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以每10年为一分水岭,可以明晰我省民办中小学校的发展进程。

(一)登堂入室到拾遗补漏的发展时期(建省的第一个10年,1988-1997年)

建省之后的前五年,我省民办教育发展较快的是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而非民办中小学校。最早与民办中小学校相关的是,建省当年基于宋庆龄教育基金,中国国际儿童智力开发中心,规划筹办包括幼儿园到高校一条龙的民办实验学校。*叶芸:《依法促进我省民办教育的发展》,《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吴爱宝:《教育办企业 企业养教育——中国国际儿童智力开发中心办学模式》,《江西教育》1993年第3期。1989年,经教育厅批准举办的55所民办学校中,只有校址在定安县的海南岳崧中学是民办中小学校,其他全部属于成人教育阶段的学校。一直到1993年民办中小学校才增加到6所,其中民办中小学校各3所,在校生分别为663人和962人,分别占当年全省中小学在校生的0.24%和0.09%。1994年底,民办中小学校发展到17所,在校生近4,000人。1997年民办中小学校共48所,在校生超过1.6万。*1990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52&Deep=4;1992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50&Deep=4;1993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49&Deep=4;1994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48&Deep=4;1995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47&Deep=4#content7;1998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44&Deep=4.至此,我省民办中小学校在校生终于以数以万计来计算,完成了从登堂入室到拾遗补漏的发展过程。

(二)加速快步和涨落起伏幅度较大的发展时期(建省的第二个10年,1998-2007年)

第一,从整体态势看,这是我省民办中小学校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民办中小学校涨落起伏幅度较大的时期。1999年全省民办中小学校增加到62所,在校生约2.5万人,占全省中小学在校生的1.8%,*2000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42&Deep=4.意味着每100名在校中小学生就有2名左右民办学校的学生。2007年底,在校生高达12.24万人,占全省中小学在校生的7.62%,*2008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34&Deep=4.即每100名中小学生中,将近8名是民办中小学校的学生,在校生是建省第一个10年底在校生的7.65倍。至此,我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民办学校作为重要补充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

这个时期,我省民办中小学校涨落起伏幅度较大的时间点分别为2001年、2004年和2006年。2001年是民办中小学校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拐点,与2000年相比,学校数量从73所增加到166所,增加了92所,在校生为7.9万人,比1999年增加了5.4万人。2004年是民办中小学校学校数量发展的转折点,学校数量为173所,*《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01年,第200-206页;《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02年,第207-212页;《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05年,第247-255;《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07年,第258页。之后我省民办中小学校的数量就基本保持在这个数字上,虽然时而发生变化,有退出的,有新办的,但只是围绕着这个数字上下波动。2006年是民办中小学校在校生数量发展的一个拐点,之后在校生一直维持在2006年的12.47万人左右,*《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07年,第258页。有变化的只是在校生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百分比。在在校生总数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百分比,从2006年至今的十几年之间,逐渐从8%左右提高到10%左右。说明在建省的第二个10年间,随着我省新出生人口的减少,虽然中小学校在校生的总数逐年下降,但是入读民办中小学校的学生的增幅大于入读公办中小学校的学生的增幅。

第二,从学校级别看,这个时期我省民办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发展又各具特色。发展得最为迅速的是小学,依次是初中,最后是高中。其中,小学数量增幅较大,从1999年的26所到2006年发展达到顶峰时的106所,以及2007年调整为98所,在校生2004年为6.22万人,2006年为8.38万人,2007年稍微下降为8.13万人,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总数基本上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初中发展也较快,1999年我省仅有初中8所,2004年发展到78所,在校生2.15万人,2006年为93所,在校生3.30万人,2007年调整为90所,在校生3.14万人。相对于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数量和在校生并不多,1999年,包括幼儿园至高中“一条龙”的学校共有6所,2004年增加到12所,在校生仅仅4,375人,2006年发展为24所,在校生1.06万人,2007年高中仍然是24所,但是在校生9,635人,减少了925人。*《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05年,第247-255页;《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07年,第258页;2008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34&Deep=4.

(三)稳步推进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建省的第三个10年,2008-2017年)

建省第三个10年,我省民办中小学校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10年之间,在校生一直维持在11万到14万左右的数量,占全省在校生的百分比也基本维持在每100名中小学生,有将近8到11名民办中小学校的学生。与2007年12.24万人的在校生和在校生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7.62%相比,2015年的数据是13.80万人和10.83%,*2008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34&Deep=4;《海南统计年鉴》2016年,http:∥www.stats.hainan.gov.cn/2016nj/indexch.htm.在校生增幅平稳。

相对于建省的第二个10年和第一个10年的比较数据,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百分比,建省的第三个10年和第二个10年的差距并不悬殊,同时,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也没有第二个10年的涨幅和减幅大起大落的现象。小学数量基本维持在80到90所左右,在校生基本维持于7.5到8.2万人左右。初中学校数量基本维持在72到82所左右,在校生基本维持于2.9到3.6万人左右。高中学校数量基本维持在20到26所左右,在校生基本维持于1.1到2.0万人左右。*《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09年,第277-278页;2010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32&Deep=4#content4;2011年《海南年鉴》,http:∥www.hnszw.org.cn/web/hnnj/list.php?Class=4826&Deep=4;《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12年,第462-463页;《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 海口:海南年鉴社,2013年,第471页;《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14年,第424-425页;《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海口:海南年鉴社,2015年,第357-358页;《海南统计年鉴》2016年,http:∥www.stats.hainan.gov.cn/2016nj/indexch.htm.值得一提的是小学和初中不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在10年之间虽然都有起伏,但是唯有高中,不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一直都保持着逐年增加的态势。总体而言,建省第三个10年,民办中小学校从学校到在校生,都处于稳步推进的发展态势。

二、影响海南省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因素

(一)公办学校办学条件的变化

自1982年《宪法》确立了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后,我省民办中小学校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与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第一,公共教育经费不足,政府无法及时完善公办学校的硬件设施。第二,政府财政有限,无法及时举办更多的公办学校,相对优质一点的公办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第三,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入学政策的影响,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原则上不接收包括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普及力度的加大,我省政府也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2004年3月16日,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161597.shtml.,《实施意见》要求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建立采取多种形式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工作机制,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能够“进得来、读得起、学得好”;要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充分发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主渠道的作用,充分挖掘潜力,按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范围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划定范围内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04年6月省政府制定《海南省农村教育十年(2004-2013年)发展规划》,*《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农村教育十年(2004-2013年)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www.xjzsks.com/zhiye/sifa/wenjian/20160612/317599.html.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即为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十年之间,努力使农村每一所中小学校达到基本的办学标准。2005年前后,省财政在基础教育的投入,获得了四个全国“第一”: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率先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教科书费、率先拉平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全面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周元:《“小财政”办“大教育”,海南教育创四个全国“第一”》,《海南日报》2008年3月5日第4版。

学校硬软件设施改善,城乡教师工资标准拉平,使不少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流动到乡镇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降低等上述公办学校的变化,抵消了起步较晚的民办学校原本具有的一些办学优势,不少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返回乡镇公办学校就学,民办学校生源流失问题出现。

(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

2004年9月1日海南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实施“一费制”,即只收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和书本费。2005年省财政厅和教育厅颁布《海南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琼财教[2005]99号),http:∥www.hnpi.net/news/jcbgxs.asp?id=12353.2005年春季我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开始实施“两免一补”(免除教科书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但是民办学校暂时不列入这项政策的实施范围。这意味着义务教育学生入读公办学校比民办学校花费更少的钱,而且入读公办学校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国家财政给予的优惠政策。

“两免一补” 政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不但当年春季全省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比2004年锐减近 8,000人,而且在民办中小学校较为集中的省会海口市(当年全省共有民办中小学校173所,其中海口市为101所),有超过三千多名的学生提出转学申请,后因公办学校学位有限,无法接纳,有的学生才没有转学成功,但是在校生还是比2004年减少了2,763人。*赖志凯等:《海南民办学校8000学生“流失”》,《工人日报》2005年5月5日第5版。虽然2005年秋季,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的精神,我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制定发布《海南省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减免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进行减免,对象为年收费(指杂费与赞助费之和)低于3,000元(不含本数)的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免标准按照公办中小学校免除杂费的标准执行,即:小学生156元/年,初中生229元/年。*周元:《“小财政”办“大教育”,海南教育创四个全国“第一”》,《海南日报》2008年3月5日第4版。

“两免一补”政策迫使不少民办中小学校,为了留住和吸引生源,采取了降低收费标准策略,但是生源减少仍然是2005到2009年之间不少民办中小学校共同面对的现实。建省的第二个10年之间,民办中小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涨落起伏较大,应该与“两免一补”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2006年海口市上学年办学有盈余的学校仅41所,占全市民办学校总数的43%。生源减少和降低收费导致民办学校倒闭退出时有发生,2007年海口市的民办中小学校从2005年的101所降到82所。*赖志凯等:《海口民办学校“徘徊”十字路口》,《工人日报》2007年12月6日第5版。2008年海口市群星学校停办致使800学生成黑籍。*《海口民办学校停办致800学生成黑籍?》,http:∥www.hi.chinanews.com/hnnew/2008-06-28/117260.html.2009年,曾在2003年前后在校学生就高达到2,000人左右,为海南民办学校佼佼者的振发学校也告别了其12年的办学生涯。*赖志凯:《民办校生存难题如何破解》,《工人日报》2009年2月26日第5版。

(三)民办中小学校自身发展的定位

我国民办基础教育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面向平民阶层的民办基础教育;二是面向富人的“贵族”学校;三是面向低收入家庭的打工子弟学校。依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这三种类型的学校中,第一类约占80%左右。*姚晓丹等:《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该往何处去》,《光明日报》2006年11月1日第7版。依据2005年秋季,为了落实《方案》提出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减免杂费的要求的调查统计数据,当年海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共150多万名,*刘见等:《开学头一天处处“减免”声》,《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日第1版。其中民办学校共有252所,中小学学生11万多名符合年收费低于3,000元的减免杂费的标准。*周元:《“小财政”办“大教育”,海南教育创四个全国“第一”》,《海南日报》2008年3月5日第4版。由此可见,我省的民办中小学校基本上不属于高收费的“贵族”学校。即便是作为民办学校最为集中的省会海口地区,截至2007年,全市共有82所民办中小学,大部分也是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中低端民办学校,其中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低端民办学校,约占全市中小学总数1/5左右。*赖志凯:《今春海口民办学校学生返校率低》,《工人日报》2007年3月19日第3版。

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为对象的中低端学校,收费一般较低,入学门槛不高。尤其是低端学校,往往学校规模小,前期的投入资金不多,学校的发展指望后期学生规模扩大后收取的学费,以维持或者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这类学校基本上都是以租赁场地作为办学场所,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一般或者较差,师资不稳定,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特色不足。

三、促进民办中小学校健康发展的对策

民办学校自身的硬软件条件和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持,是民办中小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民办学校能否恰当地规划办学目标和学校的质量及特色是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因;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是民办学校规范发展的外因。

(一)恰当定位学校的办学目标,扩展视野做大做强学校

民办学校的发展,不仅仅面对着与同是民办学校的竞争,也与日益完善的公办学校展开竞争。早期我省民办中小学校的迅速崛起,一方面依赖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人员子女庞大的入学人群,另一方面依靠学校入学门槛低,收费不高。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公办学校减免学杂费和各项费用,提供各种补助,已经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发展的趋势。政府对公办学校投入加大,公办学校学位增多,学校硬软件设备设施完善,公办学校越来越有条件接受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人员子女入读,政策也要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人员子女就近入读居住地所在的公办学校,公办学校分流民办学校的生源将成为必然。

收费较低,不设置入学门槛,针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中小学校在一定时期内依然会存在。但是,随着公办学校的扩展和对这部分学生的接收,民办中小学校作为以接纳这部分学生为主的生源优势就会逐渐消失。一个地区若继续存在大量的、同质的、以低收费为主的,主要针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中小学校,在公办学校的挤压下,民办学校只能处于拾遗补漏的地位,不仅不能够做大做强,甚至随时会被淘汰。

当接纳流动人口子女的优势不复存在,民办学校赖以维持运转的收费与公办学校学杂费减免相比,又无优势可言之时,民办学校转换办学思维,调整办学策略,改变办学模式,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新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就迫在眉睫。民办中小学校在发展规划中应有更宽阔的视角,尽可能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把生源对象既定位于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人员子女,也定位于本地区常住居民子女。难能可贵的是,我省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我省民办学校发展目标定位这个问题,2017年省政府印发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在“十三五”期间,我省每个市县至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成1所优质普通高中(或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优质完全小学和1所优质幼儿园。*《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琼府〔2017〕52号), http:∥www.hainan.gov.cn/hn/zwgk/zfwj/szfwj/201706/t20170608_2339169.html.“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工程,给新举办的民办中小学校制定了标准,也给现有的民办中小学校的未来定位指明了方向,即民办中小学校不但要站稳脚跟,而且要成为促进中小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做大做强,形成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坚持质量与特色办学,以质量与特色吸引学生入读学校

质量与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是如此。民办学校由于起步晚,与公办学校相比,原本就先天不足。在满足了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教育需求之后,民办学校若不以质量与特色胜出,不但在民办学校的同行竞争中没有办法生存,而且在公办学校后续国家不断的利好政策的实施下,处于被动的地位也将是必然。

民办学校若能够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把学校办得质量优良,拥有特色,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就能树立良好的口碑,学校自然就能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加大学校投资,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在硬件设施方面,建设趋向标准化,软件方面,师资质量好,注重学生发展需要多样化的学校,在发展中就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我省一些民办学校办学历史较为悠久,办学成绩优异,社会信誉高,办学口碑好,在历年的年检中,多次被评为优秀的民办学校,它们都注重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坚持长期不断持续地投入办学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教学环境。这些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不但投入巨资扩建教学楼、办公楼和运动场,而且注重后勤服务的质量,如加强对宿舍区、生活区环境的建设,注重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和食堂的规范管理。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既按照要求开全开齐课程,又能够依据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满足学生各具特色的发展。

质量优良、拥有特色的学校在全省民办中小学校的发展中日益脱颖而出,尤其是追求教育教学质量,强调小班制教学的条件相对较好的民办学校,对有要求的学生就具有了相当的吸引力。常常有符合划片就近入学就读公办学校的学生,放弃入读班级学生规模过大的大班额公办学校,心甘情愿缴纳不菲的费用就学。甚至有的优质民办学校热门到学生趋之若鹜,需要提前预约,才能够保证顺利入学。

(三)发挥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监管作用

民办学校在诞生之时,就承担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缓解公立学校学位不足的重要作用。发展公办学校是政府的责任,扶持、监管民办学校的发展,也是政府的责任。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是社会力量,在国家政策的许可范围内,民办学校对市场机制的变化更为敏感,也更受市场机制变化的制约,若任由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民办学校的发展可能陷入无序。

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监管作用具体包括:第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民办学校的校址。各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各地区适龄入学儿童的数据,科学把控民办中小学校的建设布局,以疏导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为标准,严把审批关,合理规划民办学校建校的校址,杜绝民办学校建校选址无序。以海口市坡博市场附近一带为例,这个地区在2007年前后,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先后举办了包括希望、春风、昌茂花园、昌宏等在内的11所民办中小学校,有的学校之间甚至直线相距不足150米。*“新华视点”记者:《海口:盲目审批,学校也有泡沫了》,《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1日第3版。学校校址过于拥挤,直接造成的局面是,几乎所有学校的生源都普遍不足。有的学校前期投入过大,学校还刚起步,建校规模过大,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一时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更有的学校为了争夺生源,使尽各种招数,恶性竞争不可避免。第二,规范民办学校的准入门槛。我省民办中小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学校的数量基本饱和,规范性也已经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近10年,虽然民办中小学校在校生的数量仍然属于上升的趋势,但是民办中小学校的数量基本上变化不大。对于新举办的民办学校的准入门槛,应当不同于以往的只是满足于有学校让学生有学可上即可的标准,新举办的民办学校在学校的规模,办学条件方面,应当参照同级公办学校的标准,尽可能与同级公办学校保持一致,或者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也可以高于同级公办学校。

(四)加大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

民办学校既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也受市场机制制约,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经济规律都会对其发挥作用。培养人的周期具有迟效性,一所学校从成立到稍具有口碑,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对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产生影响,当学校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办学陷入被动,或者学校希望扩大发展,做大做强时,来自政府的支持,无疑会撑起民办学校办学的一片天地。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第四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和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

虽然我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对年收费在3,000元/生以下的民办学校,采取与公办学校同样的杂费免除措施,但是事实上,民办学校学生的减免金额并没有与公办学校一样,而是低于公办学校的学生。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条和第二十八条的精神,民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第四十五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政府在教育事业费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奖励优质民办学校,或者帮助办学有一定规模的民办学校在遇到困难时渡过难关,或者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校的“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落实“两免一补”的减免资助。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享受同等的免费政策,将会使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降低,民办学校的收费降低有利于吸引学生入读民办学校。

OnInfluenceFactorsand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ofPrivate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A Case Study of Hainan Province

YE Yun

(CollegeofEducationandPsychology,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private schools in Hainan, this paper discusses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s of school operation in public schoo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two exempts and one subsidy” and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private schools. Properly positioning the school’s operation goals, adhering to the quality and features of school-running, and increasing the suppor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 for private schools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private schools and public schools.

Hainan Province;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two exempts and one subsidy” policy;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supervision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规范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HB150455)

2017-10-24

叶芸(1968-),女,海南万宁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法学,教育学原理。

G522.72

A

1674-5310(2017)06-0087-06

李莉)

猜你喜欢

在校生年鉴民办学校
2021年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四川成都: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推进会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