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顧頡剛與崔述

2017-03-10林慶彰

岭南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資料刊本古史

林慶彰

顧頡剛與崔述

林慶彰

探討崔述和顧頡剛學術的關係的論文已有多篇,但多從學術史的角度切入,論述崔述對顧頡剛古史考辨思想的淵源。其實,顧頡剛對當代學術史的貢獻,即樹立一個整理古人著作的方法和準繩,作爲後人模仿效法的對象。本文舉他兩次重編《崔東壁遺書》爲例,説明他蒐集資料的方法及其對後代的影響。全文分《前言》、《崔述的生平》、《蒐尋崔東壁遺書》、《重編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版崔東壁遺書》、《顧頡剛對崔述的評價》、《結語》七小節,重點在第三、四、五三個小節。

崔述 顧頡剛 古史辨 古史的層累説 樸社 《崔東壁遺書》 陳履和

一、 前 言

顧頡剛在《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本文原刊於《中國哲學》第二輯(1980年3月)。收入《古史辨》第1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影印本。又見《文史哲學者治學談》,長沙: 嶽麓書社,1983年1月,第82—112頁。一文中説:“我的《古史辨》的指導思想,從遠的來説,就是起源於鄭、姚、崔三人思想;從近的來説,則是受了胡適、錢玄同二人的啓發和幫助。”*根據學者研究,顧氏受晚清今文學的影響甚深。鄭、姚、崔氏指鄭樵(1102—1160)、姚際恒(1647—?)、崔述(1740—1816)三人。可見顧頡剛的古史辨思想,受到這三位古人,和胡適(1891—1962)、錢玄同(1887—1939)兩位同時代學者之影響,鄭樵、姚際恒和錢玄同,本人已有專文論述,本文專論崔述。

研究顧頡剛與崔述兩人之關係的論文有很多,據筆者所知有(1) 路新生《崔述與顧頡剛》,載於《歷史研究》(1993年8月第4期)*路氏的論文又收入陳其泰、張京華主編《古史辨學説評價討論集》,北京: 京華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373—396頁。,這篇論文主要在探討顧頡剛和崔述的個性、治經方法的異同,顧頡剛蒐集崔述的著作以及崔述的影響。(2) 吳少民、張京華《論顧頡剛與崔述的學術關聯》,發表於《洛陽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2002年9月)。這篇論文描述胡、顧兩人開始搜尋崔述的《考信録》,胡適積極肯定《考信録》,顧頡剛對《考信録》的評價等。(3) 邵東方《論胡適、顧頡剛的崔述研究》(收入邵東方著《崔述與中國學術史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這篇論文分《發現崔述及其思想史背景》、《胡適、顧頡剛對崔述的推崇和表彰》、《胡適、顧頡剛與崔述之學的關係》、《胡適、顧頡剛的崔述研究之内在限制》四節,文長七八萬字,可謂體大思精之作。邵先生近年出版《崔述學術考論》(新北市: 華藝學術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版),仍收有此篇論文,内容相同。這幾篇論文論述的重點,都把它放在學術史的角度,以至忽略了顧頡剛編纂《崔東壁遺書》時所投注的心力和該書編纂方法,及其對後代的影響,都未及詳論,未免遺憾。

二、 崔述的生平

崔述(1740—1816),字武承,號東壁,直隸大名府魏縣(今河北)人。生於乾隆五年(1740)庚申,卒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二月丙子。父崔元森治經學,宗程朱,鄉試不第。母李氏以《大學》、《中庸》授之,十四歲時,已泛覽群書。乾隆二十八年(1763)舉人,專心撰寫《考信録》。翌年與成靜蘭結婚,乾隆三十年(1765)返回魏縣,設館授徒。乾隆三十四年(1769)赴京會試不第,訪孔廣森。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著《救荒策》。嘉慶元年(1796)被任命爲羅源縣知縣,有廉聲。嘉慶六年(1801),因病乞休,以著述自娱。

崔述治學主要在疑古辨僞,指責當世漢學家“但以爲漢儒近古,其言必有所傳,非妄撰者”,又斥其“但據後人之訓詁,遂不復考前人之記載”。臨終前將所作裝爲九函,並留下遺囑。著書三十四種,凡八十八卷,道光四年(1824)門人陳履和匯刻爲《崔東壁先生遺書》。日本漢學家那珂通世(1851—1908)*那珂通世的生平資料,可參考田中正美《那珂通世》一文,收入江上波夫編《東洋學の系譜》,東京: 大修館書店1992年11月版,第1—12頁。此書已有林慶彰譯本,改名爲《近代日本漢學家》第一集,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7月版,那珂氏的資料見第1—9頁。,加上圈點,於明治廿九年(1896)四月,由日本史學會出版。

崔述之學始終被學者排斥於乾嘉之流以外。阮元編輯的《皇清經解》和王先謙編輯的《皇清經解續編》,均不收崔述的《考信録》,張澍則斥責崔述:“陋儒無識。”*見張澍《闢崔氏説》,收入《養素堂文集》,清道光十七年(1837)棗華書屋刻本。張維屏説:“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於經,不以諸子百家雜於傳注。以經爲主,傳注之合於經者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説不經之言,則辟其謬而削之。述之爲學,考據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説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虚理而不核乎事之實。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第二編,卷三五,《清人傳記叢刊》,臺北: 明文書局1985年版。這段話頗能道出崔述治學的特色。

早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薶照在《東方雜誌》第二卷第7期(1905年8月20日)發表《崔東壁學術發微》。這位作者所以特别關心崔氏的思想,大概是受到那珂通世的影響,光緒三十三年(1907)劉師培作《崔述傳》,刊於《國粹學報》第三卷第7期,顧頡剛將其收入《崔東壁遺書》中。這些傳記資料並不難找,經學者整理,有下列數條:

1. 陳履和《勅授文林郎福建羅源縣知縣崔東壁先生行略》(見道光四年刊《崔東壁先生遺書》附)

2. 唐鑑《國朝學案小識》卷十四

3.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六

4.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二編卷三十五

5. 陶梁《國朝畿輔詩傳》

6. 咸豐三年《大名府續志·文苑傳》

7. 閔爾昌《碑傳集補》卷三十九

8. 清史館編《清史列傳》卷六十八

9. 趙爾巽《清史稿·儒林三》

10. 《大清畿輔書徵》卷三十三《崔述小傳》

11. 劉師培《崔述傳》,《國粹學報》第三卷第7期,光緒三十三年(1907)*李慶《崔東壁遺書和二十世紀初中日兩國的疑古思潮》,《學術集林》卷一,上海: 遠東出版社1997年版。

這些傳記資料,由於編纂各書的目的不同,篇幅長短也不一。在各種資料中,以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中的傳記資料和著作書目,比較完備。顧頡剛説在十二三歲時即已讀過李元度的《國朝先正事略》*顧潮所著《顧頡剛評傳》,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11月版,把此事繫於顧頡剛十四五歲(1906、1907)時,見該書第29—31頁。,李元度的書,作成於同治初年,由曾國藩作《序》,在日本流傳甚廣,日本學者知道有崔述這個人,最初通過李元度這本書。同樣地,國内學者也通過此書瞭解崔述,顧氏見到《國朝先正事略》所收的《考信録》書目,大爲驚訝地説:

其中有《崔東壁先生事略》一篇,説他著有《補上古考信録》、《唐虞考信録》、《夏考信録》、《商考信録》、《豐鎬考信録》、《洙泗考信録》,把以前的歷史和孔子個人的歷史,作出了細密的考辨,於是大量的傳記中許多失真的記載給他一掃而空了,這豈不是一件大快事!但這部偉大的著作,直到我大學畢業時還没有看見,因爲它的流行量太小了*《顧頡剛評傳》,第29—31頁。。

顧氏雖然知道崔述書的偉大,但直到大學畢業,還没有見過該書,原因是該書的“流行量太小了”。流行量太小,也許可能,但一本好書絶不會自動送上門,必須鍥而不捨地找,纔有可能找到。顧氏是民國九年(1920)七月自北京大學畢業*見顧潮著《顧頡剛年譜》,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55頁。,二十八歲。當時,崔述的《考信録》的版本已有多種;

1. 清道光四年(1824)陳履和編《崔東壁先生遺書》本

2. 清光緒五年(1879)王灝刊刻《畿輔叢書》本

3. 日本明治三十六年(1903)那珂通世標點本

其中,《畿輔叢書》本是流傳很廣的,很容易就可以買到。可見顧氏並没有刻意去找。

三、 蒐尋崔東壁遺書

清道光四年(1824)崔述弟子陳履和將蒐集來的崔述著作刊行,稱爲《崔東壁先生遺書》,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古書流通處根據這個版本影印。爲了以下討論方便,我們先把道光四年陳履和刊本的子目臚列如下:

考信録三十六卷

考信録提要二卷 道光二年(1822)刊本

補上古考信録二卷 道光二年(1822)刊本

唐虞考信録四卷 道光二年(1822)刊本

夏考信録二卷 嘉慶二十二年(1817)刊本

商考信録二卷 嘉慶二十二年(1817)刊本

豐鎬考信録八卷 嘉慶二十二年(1817)刊本

洙泗考信録四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豐鎬考信别録三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洙泗考信餘録三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孟子事實録二卷 道光二年(1822)刊本

考古續説 道光四年(1824)刊本

考信附録 道光四年(1824)刊本

王政三大典考 道光四年(1824)刊本

三代正朔通考一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經傳禘祀通考一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三代經界通考一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讀風偶識四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古文尚書辨僞二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論語餘説一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五服異同彙考三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易卦圖説一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無聞集四卷 道光四年(1824)刊本

清光緒五年(1879)王灝刊刻《畿輔叢書》,從陳履和刊本《崔東壁先生遺書》中選了十四種,收入該叢書中。這是《崔東壁遺書》初期流傳的情況。日本漢學家那珂通世根據清道光四年陳履和刊本,加以圈點,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日本史學會出版。宣統元年(1909)顧頡剛十七歲,曾向孫宗弼借得姚際恒《古今僞書考》,讀後受極大震動,以爲他在二十歲以前,所受學術上的洪大的震蕩,只有兩次,他説:

第一次是讀了一本監本《書經》,又讀了一篇《先正事略》中的《閻若璩傳》。第二次就是這一回,翻看了一部《漢魏叢書》,又讀了一本《古今僞書考》。我深信這兩次給予我的刺戟深深地注定了我畢生的治學的命運,我再也離不開他們的道路了!*顧頡剛: 《校點古今僞書考序》,收入林慶彰主編《姚際恒著作集》第5册,臺北: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6月版,第350—363頁。

顧氏受到第一次震蕩所讀的監本《書經》,是指蔡沈的《書集傳》。《先正事略》是指李元度的《國朝先正事略》中有《閻若璩傳》。《書集傳》所收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中的二十五篇,是晉人的僞作。李氏的《閻若璩傳》,論及閻若璩考辨古文《尚書》之僞,這些書都是考古辨僞的著作,很合顧氏的胃口。第二次是程榮的《漢魏叢書》和姚際恒的《古今僞書考》。《漢魏叢書》所收大都爲假託漢魏人著作的僞書。從《漢魏叢書》可以知道僞書的内容,從《古今僞書考》可以知道僞書的種類和考辨方法。知道有那些僞書,學者蒐集治學材料時應避免受到這些僞書的影響。

《校點古今僞書考序》所説的,姚氏學術影響到顧頡剛的哪些方面,必須將兩人的著作仔細作比對,纔能得到較正確的答案。從這裏我們可以理解,顧頡剛所提到的古人,受姚際恒的影響最早,受崔述的影響是比較晚的。雖然,顧頡剛説他在十二三歲時讀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中的一篇《崔東壁先生事略》所録崔述的著作書目,説是偉大的著作,但直到民國九年(1920)十二月十五日他寫信給胡適,説到:

清代人辨證古史真僞的,我知道有二大種而都没有看過: 一是崔述的《東壁遺書》,一是林春溥的《竹柏山房叢書》。*見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1册,臺北: 明倫出版社1970年版,第14頁。

十二月十八日胡適給顧頡剛的信説;

崔述的《東壁遺書》,我没有。林春溥的《竹柏山房叢書》,我有全部。你要看,可以拿去看。此兩書中,只有關於考證古史的部分可以抽出。崔氏書有日本人那珂通世的新式圈點校印本,可惜此書不易得了。我已託人尋去。*《古史辨》第1册,第15頁。

民國十年一月二十四日胡適給顧頡剛的信説:

近日得崔述的《東壁遺書》(還不是全書,乃是《畿輔叢書》本,只有十四種,但《考信録》已全),覺得他的《考信録》有全部翻刻的價值,故我決計將此書單行,作爲《國故叢書》的一種。*《古史辨》第1册,第19頁。

一月二十五日顧頡剛給胡適的信説:

《考信録》這部書,我想看了好久了,到琉璃廠問了兩回,書易得而價不能出。所以至今還没有看見。*《古史辨》第1册,第20頁。

一月二十八日胡適的回信説:

《考信録》在清代要算一大奇書,你肯任標點,那是極好的了。我想此書太多,不必重鈔,可即用《畿輔叢書》本點讀。我當再買一部供此用,因我此部已被我批點過了。

《考信録》甚多使人失望處,你看了便知。但古今來没有第二個人能比他的大膽和棘手的了。以後你的“僞史考”即可繼此而起,把他的判斷再細細判斷一回。……送上《考信録》二、三、四、五册。*《古史辨》第1册,第22—23頁。

接著,胡適又給顧頡剛一封信説:

玄同先生信五頁,論崔述書附上,請看了還我。我現在正在物色陳刻全本。日本刻本,我明天去託人訪求。*《古史辨》第1册,第27頁。

可見,胡適要找陳履和刊本,也要託人購買那珂通世的標點本,所託之人即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1887—1964)*青木正兒的生平資料,可參考水谷真成《青木正兒》一文,收入江上波夫編《東洋學の系譜》,第261—270頁。江上的書已有林慶彰譯本,改名爲《近代日本漢學家》第1集,青木的資料在第187—192頁。。青木和胡適有來往,《支那學》*雜誌名。日本京都大學支那學會機關刊物。大正九年(1920)九月,第1卷第1號創刊,昭和二十二年(1947)八月,第12卷第5號停刊。創刊號出版後,青木寄了一本給胡適,胡適在民國九年(1920)九月回信答謝,兩人書信往來很頻繁。胡適馬上託青木查尋姚際恒和崔述的著作。態度非常積極。不久,錢玄同給胡適一封信説:

你説崔東壁是二千年來的一個了不得的疑古大家,我也是這樣的意思。我以爲推倒漢人迂謬不通的經説,是宋儒;推倒秦漢以來傳記中靠不住的事實是崔述;推倒劉歆以來僞造的古文經是康有爲。……崔述推倒傳記雜説,卻又信《尚書》、《左傳》之事實爲實録。……道光二年陳履和刻的《東壁遺書》纔是全璧。日本史學會鉛印本,就是翻陳本,加上句讀和引號,做上索引。此部最佳,但此時恐買不到。*《古史辨》第1册,第27—28頁。

這封信是在説明宋人不喜歡漢人,所以崔述就起來推翻了秦漢以來傳記中靠不住的史事,崔述推倒傳記雜説,卻又相信《尚書》、《左傳》之事實爲實録。日本史學會鉛印本的《東壁遺書》纔是最完整的本子。從上面所録的五封來往書信,可以看出當時的辨僞活動是由胡適來推動,顧頡剛等人來執行。顧頡剛大概比較執著於點書,所以胡適要他去找《考信録》,他由於没有下功夫去找,根本找不到。以一個中國人找書的能力,卻比不上一個日本人,這也够讓人難堪了。

另外,我們可以知道顧頡剛開始研究崔述,是在民國十年(1921)左右,起先是很賣力地作標點。他把崔述的著作一本一本接著點下去,民國十一年(1922)至十二年(1923)校點《考信録》,到民國十五年(1926)全部結束,花費時間有六年之久。補入的資料比陳履和的《崔東壁遺書》要多出約四分之一。

四、 重編《崔東壁遺書》

顧頡剛爲何要重編《崔東壁遺書》?最主要的是陳履和所編道光四年刊本的《崔東壁先生遺書》,所收資料不够完備。整理古籍,尤其是古人的著作集或全集,應以資料完備爲第一優先。以什麽標準來衡量資料的完備度?這可分成兩個層面來討論,一是被編全集者的著作是否收羅完備,從顧頡剛重編的《遺書》,可知陳履和刊本失收了崔述的《知非集》、《荍田賸筆殘稿》,還有不少佚文。二是被編全集者的相關著作是否完備,這裏的相關著作比較難下定義,原則上包括被編全集者的傳記資料、著作序跋評論提要、後人研究著作,還有關係密切的親友之相關資料也應收集。總而言之,凡對被研究者有所幫助的資料,都應收録。崔述臨終時交給陳履和的文稿僅有二十一種,陳氏全部把它刊刻出來,如果有崔述未交代的文稿,恐怕陳履和也不敢刻進去。另外,要提出説明的是,陳履和所生長的時代,有爲人編全集者,大概也還没有顧頡剛那麽求完備的觀念,就很難要求資料要多完備了。

顧頡剛整理古文獻,自有他的一套方法,兹分項説明如下:

(一)蒐集資料

胡適在民國十年一月纔得到《畿輔叢書》本的《東壁遺書》,僅有十四種,並不是全本,他們並不滿意,要繼續搜尋道光四年陳履和刊本和日本漢學者那珂通世的標點本,版本蒐集越多,資料也越完備。詳細情形請參考本文第三小節《蒐尋崔東壁遺書》。

(二)開始標點、校勘

顧頡剛開始標點《崔東壁遺書》,是在民國十年(1921),到民國十五年已點校完。這可以《顧頡剛日記》爲證,民國十一年(1922)十月廿三日下記載“標點《考信録》序傳”,十月廿四日至廿五日下記載“標點《考信録提要》卷上、下畢”,十月卅日、卅一日下記載“標點《補上古考信録》上、下卷畢”,十一月一日至六日下記載“標點《唐虞考信録》第一至第四卷畢”,十一月七日至八日下記載“標點《夏考信録》第一至第二卷畢”,十一月九日至十日下記載“標點《商考信録》第一至第三卷畢”,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下記載“標點《豐鎬考信録》第一至第八卷畢”。民國十二年(1923)三月起,顧氏標點《洙泗考信録》、《豐鎬考信餘録》、《洙泗考信餘録》、《孟子事實録》、《考信附録》等。同年,五月二十七日校對《考信録》,十月一日起覆看《考信録提要》、《補上古考信録》、《唐虞考信録》等。民國十三年(1924)五月起,標點《孟子事實録》、五月三十日起標點《洙泗考信餘録》、《洙泗餘録》,自六月十七日止。從《日記》上的記載,可見顧頡剛標點崔述著作的勤奮和效率,假使没有很高的學術熱忱是很難做到的,説顧氏有學術的工作狂也不爲過。

(三)加入新資料

民國十年一月開始標點,民國十五年已校完,而書是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才由亞東圖書館出版,中間有十餘年的時間,爲何耽擱這麽久。這點胡適在《崔東壁遺書》的《序》已先説明:

他要收羅的最完備,不料材料越收越多,十幾年的耽擱竟使這部書的内容比任何《東壁遺書》加添了四分之一。*胡適: 《崔東壁遺書序》,見顧頡剛編《崔東壁遺書》第1册,上海: 亞東圖書館1937年版,第1頁。顧氏編輯的《崔東壁遺書》有亞東圖書館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兩種版本,所收資料略有出入。以下引用時,分别加注“亞東版”、“上海古籍版”,以免混淆。

胡適認爲所以耽擱的原因是因爲材料收集越來越多,這是顧氏治學的一種特色,也可以説是一種缺點。看他的《讀書筆記》就可以明瞭顧氏爲什麽没留下一本代表作,因爲顧氏有蒐集資料的癖好,所以他編定的《東壁遺書》比其他版本的《東壁遺書》内容加添了四分之一。錢穆的《序》也説:

顧君於東壁書,謀爲標點行世,顧鄭重其事不欲倉卒潰於成,積十年乃卒業,而所收遺稿視前益豐。*錢穆: 《崔東壁遺書序》,見顧頡剛編《崔東壁遺書》(亞東版),第1册,第2頁。

錢穆認爲顧頡剛爲了慎重其事,花費十年的工夫纔完成,資料也更加豐富。至於增加的資料内容是什麽,顧氏的《序》有詳細的説明:

不幸我的好求完備的癖性,覺得應當把有關本書的材料輯出,列爲附録,作“論世知人”之一助;這樣一來,範圍就放寬了,出版之期就延長了。*顧頡剛: 《崔東壁遺書序》,見顧頡剛編《崔東壁遺書》(亞東版),第1册,第2頁。

顧氏因爲好求完備的個性,與本書相關的資料,都要全數收入,書的分量就變很大,出版時間也延後了。顧氏的《序》又説:

起先,我們所看見的只是道光本《遺書》而已。不久,嘉慶本《書鈔》找得了,《書鈔》的改訂本也找得了。在這方面,使我們對於東壁先生的學問進展得到更清楚的認識。還不只這些,東壁夫人的《二餘集》發見了,東壁先生的《知非集》和《荍田賸筆》也發見了,他的幼妹《針餘吟稿》也發見了,甚而至於他的弟弟德皋先生的詩文集和雜著一大宗都發見了。以前,我們要求知道他的事蹟,只有死守著一部《遺書》和陳履和所作的一篇《行略》,要去分年繫事,終有許多闕疑的地方,現在則因新材料的發見而得確定了,他們的家庭狀況也更明瞭了。*顧頡剛: 《崔東壁遺書序》,見顧頡剛編《崔東壁遺書》(亞東版),第1册,第2頁。

以前只能看見道光本《東壁遺書》,後來又找到《崔東壁書鈔》,還找到崔氏的《知非集》、《荍田賸筆》,崔氏夫人的《二餘集》,幼妹的《針餘吟稿》等資料陸續發現,這些都要收進去。《遺書》的内容也越來越豐富。當然,顧氏這部書所以資料那麽完備,是有許多人協助完成的,這點顧氏也不敢掠人之美,把有幫助過他的人一一列名,並表達深深的感謝之意。

將顧頡剛所編的《遺書》與陳履和的《崔東壁先生遺書》兩相比較,可以看出顧氏書中的甲前編和丙後編,都是陳履和的書所没有的,這都是顧頡剛和他的研究團隊苦心收集來的。兹將顧氏書新收集資料稍加分析,以見顧氏重新編輯時所下的功夫,也使這部《崔東壁遺書》成爲各種版本收録最完整的。

(四)加入資料詳目

甲、 前編部分,有五種類型的資料

1. 新序。所謂新序是指胡適、錢穆、顧頡剛爲《崔東壁遺書》所作的序。

2. 序目。收崔述《東壁先生自訂全集目録》、王灝《崔東壁遺書目》(《畿輔叢書》本)和顧頡剛、趙貞信所作的叙録,計有《考信録》三十六卷、《讀風偶識》四卷的提要、崔述《考信録自序》、陳履和《校刊考信録例言九則》、汪廷珍的《考信録序》、蕭元桂的《崔東壁先生遺書序》、楊道生《崔東壁先生遺書題詞》、那珂通世《書重刊崔東壁遺書目録後》、那珂通世著、于式玉譯《考信録解題》。原發表於《史學雜誌》第13編第7號(明治三十五年七月)、洪業《崔東壁書版本表》、趙貞信《各種書鈔遺書版本攝影》。

3. 傳狀。收崔述傳記五篇。

(1) 陳履和《勅授文林郎福建羅源縣知縣崔東壁先生行略》附劉大坤《崔東壁先生行略跋》

(2) 唐鑑《大名崔先生學案》(《學案小識》卷十四)

(3) 李元度《崔東壁先生事略(附陳履和)》

(4) 徐世昌《崔述傳(附弟邁)》,《大清畿輔先哲傳》卷二十三

(5) 劉師培《崔述傳》《國粹學報》第34期 史篇

4. 胡適《科學的古史家崔述》。本文爲胡適等人研究崔述之第一長文,先發表於《國學季刊》第一卷第2號(第一章《家世》和第二章《年譜上》)。後胡適要到歐洲,把此事交給顧頡剛,最後由趙貞信完成。此文内容極爲豐富,是研究崔氏必須參考的著作。

5. 《崔東壁先生故里訪問記》。這篇訪問記,是民國二十年(1931)四月七日,顧頡剛等一行人從邯鄲出發,到河北大名參訪崔述故里的訪問記録,四月十一日回到邯鄲,這個訪問記就是在寫這次考察所得的經過。考察時所收集的資料應該不少,所以可以寫出兩萬多字的考察報告。

乙、 本書部分

1. 崔東壁遺書細目

2. 考信録提要(二卷)

3. 補上古考信録(二卷)以上前録二種

4. 唐虞考信録(二卷)

5. 夏考信録(二卷)

6. 商考信録(二卷)

7. 豐鎬考信録(八卷)

8. 洙泗考信録(四卷)以上正録五種

9. 豐鎬考信别録(三卷)

10. 洙泗考信餘録(三卷)

11. 孟子事實録(二卷)

12. 考古續説(二卷)

13. 考信附録(二卷)以上後録五種

14. 王政三大典考(三卷)

(1) 三代正朔通考

(2) 經傳禘祀通考

(3) 三代經界通考

15. 讀風偶識(四卷)

16. 古文尚書辨僞(二卷)

17. 論語餘説(一卷)以上翼録四種

18. 五服異同匯考(三卷)

19. 易卦圖説(一卷)以上雜著二種

20. 無聞集(四卷)以上文集一種

21. 崔東壁遺書引得(洪業)

《崔東壁遺書細目》和洪業的《崔東壁遺書引得》都是顧頡剛重編《遺書》時所加入。

丙、 後編部分

未收入陳履和所刊《崔東壁遺書》的新發現的資料,有十種。

(1) 胡適輯《崔東壁先生佚文》

(2) 崔述《知非集》

(3) 成靜蘭《二餘集》

(4) 崔幼蘭《針餘吟稿》

(5) 崔述《荍田賸筆殘稿》

(6) 崔邁《崔德皋先生遺書四種》

(7) 顧頡剛、趙貞信輯《崔東壁先生親友事文彙輯》

(8) 顧頡剛輯《評論》

(9) 顧頡剛輯《評論續輯》

(10) 趙貞信《初刻本校勘記》

顧頡剛重編的《崔東壁遺書》,花費顧氏十餘年的時間,資料收集相當完備,也創新體例,大量收録與崔述相關的資料,顧氏書的前編和後編,都是陳履和的書所没有的。也開創編全集應順便收集相關資料的風氣,今人所編的古代學者之全集或文集,大都附有相關資料,足見顧氏編輯方法對學者的影響。

(五)添加案語

顧頡剛在編輯《崔東壁遺書》的過程中,如在亞東版《崔東壁遺書》後編的部分,往往在各書的書前或書後加上長短不一的案語。例如:

1. 胡適輯《崔東壁先生佚文》,書前目録後有顧頡剛案語,署“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顧頡剛記”。

2. 《知非集》目録有顧頡剛的案語,署“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七日顧頡剛記”。

3. 《荍田賸筆》殘稿書前目録後有顧頡剛案語,署“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記於蘇州”。

4. 《訥菴筆談》書前目録後有顧頡剛案語,署“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記”。

5. 《尚友堂文集》書前目録後有顧頡剛案語,署“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記”。

6. 《寸心知詩集》書前目録後有顧頡剛案語二則,署“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記”。

7. 《〈崔東壁遺書〉版本表》書前目録後有洪業案語,署“一九三一年三月十四日”。

8. 《傳狀》書前目録後有顧頡剛案語,署“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所謂案語,無非在説明獲得這書的過程及其版本異同與内容特色,以及書的價值。兹舉一例,以概其餘。《荍田賸筆》殘稿的案語:

頡剛案: 此殘稿一册,前年范廉泉先生發見於大名,去歲姚晉檠先生持以來,洪煨蓮先生爲之考,考定爲《荍田賸筆》之初稿及《荍田綴語》之一部,其説縝密而可信。東壁先生之私人生活,尤爲宦閩六年中之生活,觀此益可明白。其與人書札,於作令時所屢屢慨歎者不外數端: 吏玩民蠻,是多掣肘,一也;地係衝途,差使絡繹,二也;前任虧空,時慮賠累,三也。此即成孺人《黄鶯兒》之所咏者也。至其與朱松田、陳海樓之書,一往情深,足爲師友矜式。與海樓書更可與《考信附録》中海樓來書合看,於以知《考信録》與《王政三大典考》之刊改次第。《知非集拾遺》缺失雖多,而可知今存之本,先生由舊本删去者之題目爲何,其今本雖存而終被删於定本者又爲何,斯固一快事。《雜説》推闡人情,以明率意論古者之非,疑爲《考信録釋例》之前身。噫,先生定稿未刊者皆焚於滇南矣,何意叢殘棄擲之稿轉得保存於河北,而吾儕亦得賴之以識先生之墨蹟,豈非藝林之大幸耶!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記於蘇州。*見《崔東壁遺書》,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800頁。

主要是考證《荍田賸筆》殘稿的歸屬,及該殘稿的内容價值。有些資料可以跟其他著作相印證,並肯定該殘稿的學術價值。後來,加案語也成了顧頡剛編書的一大特色。

(六)編輯崔述選集

顧頡剛除了重編《崔東壁遺書》外,從他所寫的《日記》,也可看出他在民國十三年(1924)二月開始“竟日輯選《東壁集》”。他在二月十七日的《日記》中説:“竟日爲商務館選輯《崔述》完畢,《東壁集》選畢,凡得百篇”*見《顧頡剛日記》第1册(1913—1926),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5月版,第454—456頁。,這裏的《崔述》和《東壁集》是何種關係?没有其他佐證資料,後來商務印書館好像也無出版二書的消息。他在民國十三年(1924) 底到十四年(1925)三月,都在注解《崔述》此書,可見顧頡剛研究崔述的工作做得相當密集。再來,三月廿七日“校《崔述》選本中之《無聞集》訖”,顯然此《崔述》和前面提到的《崔述》,應是指同一件事情。《日記》七月七日“圈出《崔述》應注處。覆看《洙泗録》”,七月八日“圈出《崔述》應注處,畢。覆看《洙泗録》”,七月廿一日“作出《崔述》注二十條”,從以上引文可以知道,《崔述》一書應是崔述作品的選集,由顧頡剛選定。

但是,民國十三年十二月廿三日《日記》又載“與適之先生相商,即日編《崔述》一書,傳爲卒歲之資”,此處提到的《崔述》與上文提到的《崔述》應是同一本書。從十二月廿四日開始,每天都在注解《崔述》,一直到民國十四年(1925)的一月二十日暫時停止,三月三日又開始作注解,到三月十四日又停止*《顧頡剛日記》第1册,第564—598頁。。這本《崔述》應該是胡適要顧頡剛去編輯的崔述作品選集,其中又有顧頡剛的注解,應該是頗有學術價值,但是商務印書館並没有出版過此書的消息。如果是這樣,顧頡剛的心血也可以説是白費了。好在這只是顧頡剛編輯《崔東壁遺書》的副産品,有出版當然最好,没出版也不妨礙顧頡剛研究崔述的貢獻。

五、 上海古籍版《崔東壁遺書》

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顧頡剛編《崔東壁遺書》,本來以爲是亞東版的影印本,後來發覺兩種書的内容有不少差異。從這裏可看出顧頡剛對此套書的重視。兹先將上海古籍版的目次抄録如下,以做爲比較的根據。

崔東壁遺書序

崔東壁遺書細目(顧頡剛)

考信録提要二卷

補上古考信録二卷 以上前録二種

唐虞考信録二卷

夏考信録二卷

商考信録二卷

豐鎬考信録八卷

洙泗考信録四卷 以上正録五種

豐鎬考信别録三卷

洙泗考信餘録三卷

孟子事實録二卷

考古續説二卷

考信附録二卷 以上後録五種

王政三大典考三卷

三代正朔通考

經傳禘祀通考

三代經界通考

讀風偶識四卷

古文尚書辨僞二卷

論語餘説一卷 以上翼録四種

五服異同彙考三卷

易卦圖説一卷 以上雜著二種

無聞集四卷 以上文集一種

崔東壁先生佚文

知非集

二餘集

針餘吟稿

荍田賸筆殘稿

附編

崔德皋先生遺書四種

訥菴筆談二卷

尚友堂文集二卷

尚友堂説詩一卷

寸心知詩集二卷

附録

序目

傳狀

科學的古史家崔述

崔東壁先生故里訪問記

關於本書的評論

崔東壁遺書名目索引

從這個目次來觀察,可以發現上海古籍版和亞東版有數點不同;

其一,更换文章的内容。最明顯的是,抽换顧頡剛的《序》文。亞東版顧頡剛的《序》文僅僅六頁,上海古籍版的《序》長達七十一頁,專門討論歷代的造僞與辨僞,全文分爲二十一個小節,節目如下: (1) 古人缺乏歷史觀念,(2) 戰國、秦、漢間好古者的造僞,(3) 孔子對於歷史的見解,(4) 戰國以前的古史是“民神雜糅”的傳説,(5) 墨子的託古,(6) 種族融合過程中造成的兩大偶像,(7) 孟子的託古,(8) 陰陽五行説所編排的古史系統,(9) 道家的託古,(10) 戰國與西漢的疑古,(11) 司馬遷與鄭玄的整齊故事,(12) 東漢的疑古,(13) 萌芽階段的結論,(14) 三國、六朝的造僞與辨僞,(15) 唐代的辨僞,(16) 宋代辨僞的發展,(17) 明代的造僞與辨僞,(18) 清代的辨僞,(19) 崔述的考信録,(20) 唐以後辨僞的發展趨勢,(21) 標點問題。可説是一篇簡明扼要的辨僞學史。

其二,删去某些篇章。上海古籍版顧頡剛《序》文後有王煦華的《附記》,説:“新版《崔東壁遺書》的校訂工作,是在顧師生前親自指導下進行的。他説亞東版所收的附録材料,其中有些對瞭解崔述的思想和生平,用處不大,可以删去。”*見《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版),第71頁。根據這個原則,後編部分删去顧頡剛、趙貞信合輯的《崔東壁先生親友事文彙輯》、趙貞信《初刻本校勘記》。

其三,重新編排資料的順序,原來亞東版將全書分爲甲、乙、丙三編,甲是前編,收五種類型的資料: 第一種是《新序》,收胡適、錢穆、顧頡剛三人的《序》,顧氏的序太短,以長序取代,胡適、錢穆的《序》,被安排到附録中《關於本書的評論》中;第二種《序目》;第三種《傳狀》;第四種《科學的古史家崔述》;第五種是顧頡剛、趙貞信等《崔東壁先生故里訪問記》。乙是本書,收崔氏《考信録》和其他著作。丙是後編,原書收胡適輯《崔東壁先生佚文》,崔述《知非集》、成靜蘭《二餘集》、崔幼蘭《針餘吟稿》、崔述《荍田賸筆殘稿》,被調整至《無聞集》之後。《崔德皋先生遺書》被調整至附編。這樣的調整比較符合全集編輯的規範。

有一點可提出討論的是,將亞東版胡適和錢穆的《序》放到《關於本書的評論》裏,這個安排恐怕不妥。序的文體和評論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胡適和錢穆兩人的《序》,是爲亞東版《崔東壁遺書》不折不扣的序,上海古籍版要處理這兩篇《序》,可以把他安排在附録裏,雖仍舊不理想,但總比現在的位置要好一點。

六、 顧頡剛對崔述的評價

顧頡剛對崔述的研究,是從《考信録》開始的。在民國十年(1921)一月胡適購買了《崔東壁遺書》中的《考信録》,送交顧頡剛閲讀,這是顧氏第一次接觸到崔述的著作,想見應該會相當的高興,所以顧氏馬上開始閲讀。他首先提出古史層累説,這個説法對當時及後來的學者都有很大的影響,利用這個觀點來看中國的經典,中國的經典也被打得七零八落。他認爲他的古史考辨的指導思想,從遠的來説是受到鄭樵、崔述、姚際恒的影響,從近的來説,是受胡適、錢玄同的影響,可見顧頡剛的思想與崔述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顧頡剛一拿到崔述的著作就開始日以繼夜地加以點校,由此可見他對崔述著作喜愛的程度,非一般人可比。這一節我們來討論顧頡剛對崔述的評價。顧頡剛説:

崔述從小就有分析的習慣,所以分得出各種事態的層次,懂得各家學説的演化。他覺得一種學説不是突然出現的,所以要尋出它的前後左右的關係。這樣一來,就是很亂的材料,也就會了解它的秩序。*顧頡剛: 《崔東壁遺書序》,《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版),第61頁。

此是顧頡剛褒獎崔述治學方法有很大的特點,崔述的研究方法是把一種學説要尋出它前後左右的關係,這樣一來混亂的材料也可以得到妥當的安排。

(一)對《考信録》的評價

顧頡剛在1921年1月31日給胡適的信中説:

《考信録》已讀兩册,大快。他(崔述)雖但疑史傳雜説而仍信經,令人不滿意,但經到底少,史傳雜説則很多,他把難的地方已經做過一番功夫,教我們知道各種傳説的所由始了,由此加功,正是不難。*顧頡剛: 《論僞史例書》,收入《古史辨》第1册,第28頁。

這封信已提到崔述雖然懷疑史傳雜説,但仍相信經,令人不滿意。胡適和錢玄同等人,他們並不相信有經書,所以他們把古代的經書看成古代的史料,既然是史料就有記載真或不真的問題。崔述本於傳統的觀念,他相信經的權威,所以史傳雜説跟經相違背的地方,他寧可相信經的記載,這一點與古史辨學派的理念並不完全相合。此外,顧頡剛又説:

我弄了幾時辨僞的工作,很有許多是自以爲創獲的,但他(崔述)的書裏已經辨證得明明白白了,我真想不到有這樣一部規模弘大而議論精鋭的辨僞的大著作已先我而存在!我高興極了,立志把它標點印行。*顧頡剛: 《自序》,《古史辨》第1册,第45—46頁。

崔述的辨僞工作,顧頡剛證明他辯證得已經清清楚楚,他認爲崔述這一本《考信録》是一本規模弘大而議論精鋭的辨僞大著作,這本著作在他之前兩百年就已經出現。顧頡剛讀此書,遂有相見恨晚之感。可見崔述的著作在學術史上的重要性,但學界人士並不重視他,到了顧頡剛,崔氏纔大大地受到關注。顧頡剛又説:

我二年以來,蓄意要辯論中國的古史,比崔述要進一步。崔述的《考信録》確是一部極偉大又極細密的著作,我是望塵莫及的。我自知要好好的讀十幾年書,才可追得上他。*顧頡剛: 《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古史辨》第1册,第59頁。

顧頡剛也提到崔述的考辨思想非常先進,考辨先秦諸子及夏商周古史的想法,在崔述都已經完成,所以他自認爲比不上崔述,要好好地讀十幾年書纔可追得上他。

崔述以爲後世所傳的古代史大半是先秦諸子假造的,顧頡剛又説:

崔述研究了一世的古代史,運用司馬遷“考信於六藝”的方法,以經書裏的記載來駁斥諸子百家裏的神話和傳説,做成了這部不朽的巨著——《考信録》。他以爲後世所傳的古史,大半是戰國諸子所假造的,主張信史起自唐、虞,唐、虞以上便不甚可稽考了。我們今日講疑古辨僞,大部分只是承受和改進他的研究。*顧頡剛: 《崔東壁遺書序》,《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版),第60頁。

顧頡剛的説法是民國初期的大部分學者共通的理念,以爲古代史是後人僞造的。其實,古代史的真僞問題,不是那麽簡單,必須要認真對待它纔容易找出頭緒來,不能認爲古代史都是先秦諸子所造。顧頡剛又説:

到了十八世紀的九十年代,崔述發揮了他的極大的勇氣,加上沉潛三十年的功力,作了一部《考信録》,把戰國、秦、漢間所説的上古、夏、商、西周以及孔子、孟子的事情全部考證了一下,結果推翻無數僞史,又系統地説明了無數傳説的演變。雖是他牽纏於聖道王功的偶像作用,還不能把這個工作做得徹底,究竟他已經斧鑿開山,後人就他的基業上進展容易了不少。*顧頡剛: 《崔東壁遺書序》,《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版),第59頁。

崔述的《考信録》把上古到秦漢間的史事,以及孔子、孟子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考證。因此,推翻不少僞史,但嚴格來説辨僞還做得不徹底,後人跟隨他的腳步前進,會容易許多。崔述稱呼先秦的古史叫做僞史,這是相當具有偏見的説法。古代學者寫作時所能利用的資料非常的少,所以就把當時的傳説和神話等等也納進去,這是很不得已的事情,並非有意作僞。顧頡剛又説:

他(崔述)所著的《考信録》,真是清代史學研究上的一部奇書,其目光的敏鋭和史學方法的嚴謹,在近代史學界上可説已發生了巨大的影響。*顧頡剛: 《當代中國史學》,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26頁。

由於顧頡剛與崔述的學術興趣相吻合,所以他對《考信録》的評價就相當的高,他認爲這是一生中受到最大影響的兩件事情之一。他唯一對《考信録》的不滿,是崔述太相信經而不相信史傳雜説,以爲先秦諸子的書都是後人僞造的。但是,我們如果拿出《考信録》好好閲讀,就會發現該書中有許多問題,尚未徹底解決,這些顧頡剛也有所瞭解,所以他在點校《考信録》時,也有與崔述不同的意見出現。

(二)批評崔述對經書的態度

顧頡剛對經書的態度,從他的話可見:“竊意董仲舒時代之治經,爲開創經學,我輩生於今日,其任務則爲結束經學。”*顧頡剛: 《顧頡剛讀書筆記》卷五,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版,第2788頁。這是好大的氣魄。顧氏要如何結束經學?我們都知道經書在成爲經之前,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古代保存下來的文獻,如《詩》、《書》等都是;另一種相傳是聖人的著作,如《易》、《禮》等都是。孔子有他對政治、社會的理想,他用這些文獻作爲教材時,在關鍵的字句或對某一事件加上批判的話語,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這些經孔子加持過的文獻,後來就變成了經。兩千年來的經書解釋史,就是在探尋孔子微言大義的歷史。顧氏要結束經學,就是要去掉這些古文獻裏孔子所加的微言大義,及後儒解釋時的種種附會,讓這些文獻回歸本來的面目。

這些經書本來既是古文獻,也就是當時人類活動的種種紀録,在當時書寫工具還不太發達的情況下,能流傳下來的史料相當有限,整理文獻時把神話和傳説等也收録進來,用史學的眼光來看,有許多記載是不真的。所以劉知幾的《史通》批評《尚書》、《春秋》的記載不真*劉知幾《史通》有《疑古》、《惑經》二篇,《疑古》篇在批判《尚書》的記載不真,《惑經》篇在批判《春秋》的記載不真,以爲兩書各有“十未諭”。,就是用史學求真的態度來看待經書。另外,也可以用哲學、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文獻。歷代學者往往偏執這些經書的某一種學科屬性,而忽視其他的屬性,導致許多無謂的糾紛。

崔述的考辨認爲秦漢以下,諸史皆不可信,這是從史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古文獻,也因此他認爲秦漢以下諸史皆不可信,唯一可信的就是經書。顧頡剛對崔述這種尊經的態度,相當不滿意。他批評崔述説:

只有司馬遷和崔述,他們考信於六藝;凡六藝所没有的,他們都付之不聞不問。這確是一個簡便的對付方法。但六藝以外的東西並不曾因他們的不聞不問而失其存在,既經有了這些東西,難道研究歷史的人可以閉了眼睛不看嗎?況且就是六藝裏的材料也何嘗都是信史,它哪裏可以做一個審查史料的精密的標準呢?所以他們的不信百家之言而信六藝,乃是打破了大範圍的偶像而崇奉小範圍的偶像,打破了小勢力的偶像而崇奉大勢力的偶像,只掙得“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資格罷了。*顧頡剛: 《自序一》,《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頁。

考信六藝,就是以六藝作爲考證的依據。崔述的做法是凡六藝所没有的他就不聞不問,顧頡剛説這是一個簡便的對付方法,但是六藝以外的東西並不因他不聞不問而失去其存在。顧頡剛批評他不信百家之言而信六藝,乃是打破大範圍的偶像而崇奉小範圍的偶像。

崔述雖然相信經書,但他並不相信傳注,所以顧頡剛又説:

從前人以爲傳記即是經,注、疏必得經意,把二千餘年陸續發生的各家學説視爲一件東西。因此這個方法,看來雖很平常,但“不以傳注雜於經”的一個考信的基礎方法,崔述即於幼時養成了。*顧頡剛: 《崔東壁遺書序》,《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版),第60—61頁。

中國歷代解釋經書的傳、注、疏是經典解釋的精華所在,是各家研究經典詮釋最重要的資料,大體上古代的學者都同意這種看法,但經和傳注必須分清楚。崔述提到“不以傳注雜於經”就是從事經書考據最基本的信念,他在小時候就已經有這種思想了。民國時期的學者完全繼承了這種觀念。所以,顧頡剛研究《周易》時,把經傳分開來研究,就是把《周易》的經文和《易傳》(又稱十翼)分開來詮釋。他們所以這樣做,是因爲《易》古經被認定爲西周時代的作品,《易傳》則被認爲是戰國至西漢初年,學者詮釋《易》古經的作品,兩者的時代相差數百年,思想也不可能一致,所以應分開研究。後來,李鏡池、屈萬里、高亨等《周易》專家,雖然都説是受《古史辨》學派的影響,但是追溯他們思想的根源應來自崔述。

顧頡剛又説:

我很怕别人看了我表彰鄭樵、崔述諸人的文字,就説我做了他們的信徒而來反對毛公、鄭玄,所以現在在此附帶聲明一句: 我對鄭樵、崔述諸人決無私愛;倘若他們的荒謬有類於毛公、鄭玄,我的攻擊他們也要和對於毛公、鄭玄一樣。*顧頡剛: 《自序》,《古史辨》第1册,上編,第82頁。

顧頡剛對歷代注經者的態度應該是平等對待的,所以他對鄭樵和崔述特别加以表彰,在别人看來好像是鄭樵、崔述等人的信徒,顧頡剛否認這種不客觀的看法,他認爲,他對鄭樵、崔述絶無私愛,倘若崔述有像毛公、鄭玄那樣的大錯誤,顧氏對他們的攻擊也會像對毛公、鄭玄一樣。可見顧氏對歷代注疏者的態度是相當一致的,並不偏袒漢學或宋學。

最後,來看看顧頡剛與崔述根本不同的地方:

在亞東本《崔東壁遺書》中,梁隱説崔述是“考諸經以信史”,我則是“求於史以疑經”,這把我和崔走的不同路綫,指出的最明白。我只是借《考信録》作我工作的階梯或工具而已,本未嘗作崔氏的信徒也。所謂求於史者,不但各種文獻也,考古所得文物及一切社會現象皆是,其範圍至廣。*顧頡剛: 《顧頡剛讀書筆記》卷一,第7863頁。

顧頡剛説他只是借《考信録》作爲工作的階梯或工具,未嘗做崔述的信徒,可見顧頡剛雖然推崇崔述,但他們對待經學的態度還是有很大的差别。崔述是尊經的,他認爲《尚書》、《左傳》之事實爲實録,顧頡剛認爲經書與聖人無關,是一堆不太可信的上古史料。由於顧頡剛很堅持自己的看法,時而批評崔述的説法,在這一方面他有相當客觀的態度;但是對於談到經書的作者和本質問題時,他的態度就顯得不很客觀。

七、 結 語

從以上的論述,對於顧頡剛整理崔述的文獻,有幾點感想。

其一,顧頡剛是從民國十年得到胡適替他購買的《畿輔叢書》本《崔東壁遺書》後,花費十多年的時間來重編《崔東壁遺書》,由亞東圖書館出版。但是他對亞東版仍舊不滿意,時時指導學生該如何修訂,纔能更完善。1980年顧氏過世後,由他的學生王煦華主導修訂,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這新版本。由於他編書時,對資料的來龍去脈,都要一一考訂清楚,所以在所收的書中,往往加上按語,因此,全書的篇幅增加了許多,比其他版本的《東壁遺書》篇幅還多出四分之一,是有關崔述著作最完備的一種。顧氏編輯的方法和他對資料的態度,都是當時最先進的。譬如他的書除了崔東壁本人的著作外,也附有親友的著作、傳記相關資料,將各種零星的記載收羅在一起,編成資料彙編,這種方法節省了讀者搜尋資料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是最值得學習的一種編輯法。今人編輯的許多書都附有相關資料彙編,就是受顧頡剛的影響而來。

其二,顧頡剛在蒐集崔述的資料時,由於他依靠胡適幫他蒐集,所以他本身並不太注意資料的所在。陳履和刊行的《崔東壁遺書》,那珂通世可以找到,他卻找不到,這是很令人納悶的事情,就好像顧氏要編輯《姚際恒著作集》,並没有很努力去蒐集資料,所以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姚際恒著作集》並未編成*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林慶彰教授已將《姚際恒著作集》編輯成書,共有6大册,1994年由該所出版。。他要蒐集崔述的資料,僅到書店去詢問兩次,因爲價格太貴他就不買,這種態度未免不够積極。

其三,顧頡剛在研究崔述的過程中,他把重點放在《崔東壁遺書》的編輯問題上,增加了很多資料,在各種資料中也作了相當多的考證,所以全書有不少顧頡剛的案語,這些案語長短不一,但都是顧頡剛花費了不少心血與時間考證得來的。此外,顧頡剛又在胡適的指示下編輯《崔述》一書,這應該是崔述文章的選集。從他的《日記》中,可看出顧頡剛在爲此書作注解,可惜商務印書館未有此書出版的信息。如果是這樣,顧頡剛的心血未免白費了。

在民初疑古考辨的風氣下,顧頡剛的學問受到鄭樵、姚際恒、崔述的影響,顧氏已經説明得很清楚。但是學界對顧氏學術淵源,雖有學者論述,但還不够全面,例如,晚清今文學對顧氏的影響有多大,尚未有論文作仔細的討論,這點是研究顧頡剛的學者,應該要再努力的地方。這樣做,纔能够釐清學術史上疑古辨僞的淵源與傳承的關係。

(作者單位: 山東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臺灣東吳大學、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猜你喜欢

資料刊本古史
IQ Test
The Apple of Their Eye
Big Jim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近年出土戰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视角转换与史实重建——第二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