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人《幽蘭賦》意象源流論

2017-12-18詹杭倫

岭南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屈原孔子意象

詹杭倫

詩人與作品

唐人《幽蘭賦》意象源流論

詹杭倫

唐人《幽蘭賦》意象的源頭是屈原的《離騷》和託名孔子的《幽蘭操》。《文苑英華》中收録六篇《幽蘭賦》,一篇是初唐楊炯的古賦,另外五篇是題下限韵的律賦,爲大曆十三年進士試賦。這些賦作中的幽蘭意象一方面對屈原或孔子有所繼承,另一方面對幽蘭意象的内涵有所改造與豐富。中國文學“意象”的特色之一是: 意象的内涵既具有歷史的傳承性,又隨著時空語境的變遷而發生變化。當代電影《孔子》主題曲《幽蘭操》既有對傳統意象的誤讀,在某種意義上也顯示出對古典美的回歸。

幽蘭 意象 屈原 孔子 科舉 律賦

本文主要有三項内容: 首先運用文獻考證方法,論證《幽蘭賦》爲唐代大曆十三年(778)進士賦題;其次以唐代《幽蘭賦》爲中心,運用文藝美學原理,上掛下聯,分析幽蘭意象的源頭及其在唐以後的演變;最後運用古今對照方式,考察幽蘭意象在當代的意義和價值。

在中國文學中,“意象”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李廣傳》:“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象慍怒。”*班固: 《漢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 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卷五四,第9b頁.這裏的意象指人物的神情儀態。作爲文學審美範疇的“意象”最早見於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范文瀾注: 《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頁。意謂優秀的作家如眼光獨到的木匠一樣,能够按著心中營構好的意象來進行創作。“意象”有多種解釋,但它的基本意義是藴涵著意念的物象。當代學術界對“意象”的研究已經很多,本文無意於重複,只是想通過“幽蘭”意象的源流考察,指明中國文學中“意象”的一個特色: 意象的内涵既具有歷史的傳承性,又隨著時空語境的變遷而發生變化。前代某位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創造性地運用了某個物象之後,這一物象就變成了“意象”。例如,“東籬菊”由陶淵明所創立,後世詩人作品中一旦出現這一意象,便立即令人聯想到某種高潔的人格精神;但後人所用的與此意象有關的内涵,則隨著時空環境與作家心境的變化而變化,或許是“東籬菊有黄花吐”*辛弃疾: 《重陽》,載《草堂詩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第28b頁。,或許是“明日黄花蝶也愁”*蘇軾: 《重陽》,載《草堂詩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第37b頁。,表意大不相同。“幽蘭”的意象是由屈原《離騷》所創立的,並在托名孔子的《幽蘭操》中得到强化。後人在運用這一意象時,對此意象的意涵有所繼承,有所揚棄,有所改造,有所豐富,從而形成中國文學中幽蘭意象的意涵序列。本文擬以唐人科舉作品《幽蘭賦》爲中心,對此問題作個案探討。

一、 屈原“幽蘭”的原始意象

在屈原的《離騷》中,有兩段明確提到“幽蘭”,兹將王逸《楚辭章句》、洪興祖《楚辭補注》、朱熹《楚辭集注》的闡釋過録於下: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以延伫。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妬。

王逸注:“曖曖,暗昧貌;罷,極也。”“言時世闇昧,無有明君,周行罷極,不遇賢士,故結芳草長立,有還意。”“混,亂也;濁,貪也。”“言時世君亂臣貪,不别善惡,好蔽美徳而嫉妬忠信也。”*王逸注: 《楚辭章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第16a頁。

洪興祖補注:“罷,一作疲。補曰: 曖,日不明也,音愛;罷,音皮。”“而,一作以。五臣云: 結芳草自潔,長立而無趣向。補曰: 劉次莊云: 蘭喻君子,言其處於深林幽澗之中,而芬芳郁烈之不可掩,故《楚辭》云云。”*洪興祖補注: 《楚辭補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第31a、b頁。

朱熹集注:“曖,音愛;罷,音皮;溷,胡困反;好,呼報反;妬,叶丁五反;曖曖,昏昧貌;罷,極也。結幽蘭而延佇,言以芳香自潔而無所趨向也。溷,亂也。既不得入天門以見上帝,於是嘆息世之溷濁而嫉妒。蓋其意若曰: 不意天門之下亦復如此,於是去而他適也。”*朱熹集注: 《楚辭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第16a頁。

户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王逸注:“艾,白蒿也;盈,滿也。或言艾非芳草,一名水臺。”“言楚國户服白蒿,滿其要帶,以爲芬芳,反謂幽蘭臭惡,爲不可佩也。以言君親愛讒佞,憎遠忠直賢良,而不肯近之也。”*王逸注: 《楚辭章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第19a、b頁。

洪興祖補注:“補曰: 要與腰同。《爾雅》: 艾,水臺。注云: 今艾蒿。”“其,一作兮,一作之。五臣云: 言楚國皆好讒佞,謂忠正不可行於身也。*洪興祖補注: 《楚辭補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第38a頁。

朱熹集注:“好惡,並去聲;要,於遥反,即古腰字。其,一作兮,一作之。佩,叶音備。黨,朋也,言人性固有不同,而党人爲尤甚也。艾,白蒿,非芳草也,服之滿腰而反謂蘭爲臭惡而不可佩,言其親愛讒佞而憎遠忠直也。”*朱熹集注: 《楚辭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第19a、b頁。

綜觀王逸、洪興祖、朱熹的理解和闡釋,並無大的分歧,他們歸納的幽蘭意象主要有三點内涵: 其一,品質: 幽蘭是一種香草,屈原喜歡它、佩戴它。其二,幽怨: 幽蘭與艾草處於對立的態勢,時人香臭不辨,寧願佩戴艾草而不佩戴幽蘭,詩人由此而生出幽怨之氣。其三,譬喻: 幽蘭是君子的譬喻,雖然獨處深林幽澗之中,而芬芳鬱烈之氣不可掩蓋,是君子特立獨行節操的象徵。

屈原創立的“幽蘭”意象影響深遠,如同一塊美玉投射到文學的長河之中,在後世的文學作品裏常常泛起漣漪。

二、 初唐楊炯的《幽蘭賦》

唐人寫有不少幽蘭詩和幽蘭賦,爲避免焦點分散,本文擬集中討論賦作。《文苑英華》卷一四七收録六篇《幽蘭賦》,第一篇是楊烱的《幽蘭賦》,過録於下:

惟幽蘭之芳草,禀天地之純精。抱青紫之奇色,挺龍虎之嘉名。不起林而獨秀,必固本而叢生。

爾乃丰茸十步,綿連九畹。莖受露而將低,香從風而自遠。

當此之時,叢蘭正滋。美庭闈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楚襄王蘭臺之宫,零落無叢;漢武帝猗蘭之殿,荒凉幾變。聞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見。

至若桃花水上,佩蘭若而續魂;竹箭山陰,坐蘭亭而開宴。江南則蘭澤爲洲,東海則蘭陵爲縣。

隰有蘭兮蘭有枝,贈遠别兮交新知。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

及夫東山月出,西軒日晩。受燕女於春闈,降陳王於秋坂。

乃有送客金谷,林塘坐曛。鶴琴未罷,龍劍將分。蘭釭燭燿,蘭麝氛氲。舞袖迴雪,歌聲遏雲。度清夜之未艾,酌蘭英以奉君。

若夫靈均放逐,離群散侣。亂鄢郢之南都,下瀟湘之北渚。步遲遲而適越,心欝欝而懐楚。徒眷戀於君王,斂精神於帝女。汀洲兮極目,芳菲兮襲予。思公子兮不言,結芳蘭兮延佇。

借如君章有德,通神感靈。懸車舊館,請老山庭。白露下而警鶴,秋風高而虬縈。循階除而下望,見秋蘭之青青。

重曰: 若有人兮山之阿,紉秋蘭兮歲月多。思握之兮猶未得,空佩之兮欲如何。抽琴命操,爲幽蘭之歌。

歌曰: 幽蘭生矣,於彼朝陽。含雨露之津潤,吸日月之休光。美人愁思兮,採芙蓉於南浦。公子忘憂兮,樹萱草於北堂。雖處幽林與窮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趙元淑*據萍庵: 《趙元淑是誰?》,《中華讀書報》(2010年11月17日15版)一文考述,南京博物館藏明代書畫家杜大綬書《幽蘭賦》,“趙元淑”作“趙元叔”,即東漢賦家趙壹。聞而歎曰: 昔聞蘭葉據龍圖,復道蘭林引鳳雛。鴻歸燕去紫莖歇,露往霜來緑葉枯。悲秋風之一敗,與蒿草而爲芻。*李昉等編: 《文苑英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四七,第1—2頁。

楊炯這篇賦以幽蘭意象爲指歸,寫蘭名、蘭色、蘭香、蘭情、蘭歌,清麗流美,摇曳生情。從體式上看,没有限韵,屬駢賦。從句法上看,大部分是兩兩相對的駢句,不過也設置了幾聯隔句對,如“楚襄王蘭臺之宫,零落無叢;漢武帝猗蘭之殿,荒凉幾變”、“桃花水上,佩蘭若而續魂;竹箭山陰,坐蘭亭而開宴”,這種句法,對後來的律賦應産生影響。

筆者特别留意到其寫屈原的一段:“若夫靈均放逐,離群散侣。亂鄢郢之南都,下瀟湘之北渚。步遲遲而適越,心欝欝而懐楚。徒眷戀於君王,斂精神於帝女。汀洲兮極目,芳菲兮襲予。思公子兮不言,結芳蘭兮延佇。”揣摩屈子放逐的心態,可謂非常之傳神。由此可見,楊炯所取的幽蘭意象,主要是屈原幽蘭意象的前兩點——“品質”和“幽怨”的意涵。

楊炯對屈子的幽蘭意象,主要是繼承闡發,並未作明顯的改造或發明。到了中唐之後,隨著“幽蘭”意象進入科舉考試,其意涵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

三、 大曆十三年(778)進士試《幽蘭賦》

唐人的《登科記》僅有總目留存,其各年考試所用詩賦題及其登第進士人名,需要通過考證來予以補充。清人徐松《登科記考》卷一一大曆十三年未載試賦事,當代陳尚君《登科記考正補》、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等書也未予以補充。怎樣爲《登科記》補充詩賦題目和登第進士?自徐松以來,已經成熟地運用了一種可命名爲“絲牽繩貫”的考證方法。即首先通過可靠的文獻考定某年的一位進士(此爲“絲牽”),然後考察《文苑英華》中與這位進士同題同韵共作詩賦的作者,將同題共作的詩賦列爲該年的詩賦試題,並將同題共作的作者列爲該年的進士(此爲“繩貫”)。如果没有反證,一般認爲用“絲牽繩貫”法補充的進士及其詩賦題目都是可靠的。按: 大曆十三年進士有仲子陵,權德輿《唐故尚書司門員外郞仲君墓志銘并叙》:“君諱子陵,字某。……君丱歲好古學,與同門生肄業於峨嵋山下,採摭前載可以爲文章樞要者,綢繹區别,凡數十萬言。大曆十三年,舉進士甲科。調補秘書省校書郞,歷同官、醴泉二縣尉。貞元十年,舉賢良方正,拜太常博士,轉主客司門二員外郞。十八年乙巳,寢疾殁於靖恭里第,享年五十九。”*權德輿: 《權德輿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四,第367—368頁。查《文苑英華》卷一四七載喬彝、陳有章、韓伯庸、仲子陵、李公進五篇《幽蘭賦》,皆以“遠方襲人,終古無絶”爲韻,當是本年進士賦題。又《文苑英華》卷一八九“省試十”載仲子陵、張佐同題同韻《秦鏡詩》,當是本年進士詩題。喬彝、陳有章、韓伯庸、李公進、張佐,皆可補入本年進士。兹據《文苑英華》,録喬彝、仲子陵二賦如下。

喬彝《幽蘭賦》,以“遠芳襲人,終古無絶”爲韻:

蘭之生矣,不以無人而不芳。被廣澤,生回塘。和寡調高,未儷郢中之曲;神符夢叶,終傳鄭國之香。贈靈修於南浦,襲嘉慶於北堂。

於是芊眠茂遠,靡迤秋坂。紉而爲佩,騷人之意已深;間以在衿,楚客之情何遠。薄秋風而香盈十步,泛皓露則花飛九畹。豈衆草之敢陵,幸移根之未晚。

若乃吳露清兮天氣新,湘水碧兮楓岸春。烟轉緑蕙,波摇白蘋。榮曲漵之初蓮,遺天涯之美人。離别經時,嘆孤芳於秀質;艷陽可惜,悵獨立於良辰。

復有映金砌,羅玉户。分竹宫,疏蕙圃。因風而起,不隨彼茁之蓬;擇地以生,能殊有杕之杜。宜其比同心於先哲,冠美名於前古。

蘭之在幽兮其芳滿叢,士守業兮其道未通。入提携固在於高賞,播酷烈當跋於下風。寧使凋急景於散地,迫嚴凝於歲終。*此段文字據董誥等: 《全唐文》(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版)卷五一五,第5536頁所載《幽蘭賦》校定。

况復光陰慘烈,冰霰凄切。靜而處順,不得近於階墀;長未當門,獨遣冒於霜雪。艷歇紅暗,莖萎紫折。懼鶗鴂之先鳴,掩氛氲而頓絶。

於戲,蘭與艾兮异味,薰與蕕兮殊途。一室之人,雖當執我之契;十年之臭,尚可攘公之羭。囂然此道,何有何無。

嗟乎!蘭無薰兮搴擷之所不及,士無文兮聲華之所不立。倘一借於韶光,庶餘香之可襲。*李昉等編: 《文苑英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四七,第2—4a頁。

喬彝試賦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唐張固《幽閑鼓吹》記載:“喬彝京兆府解試,時有二試官,彝日午叩門,試官令引入,則已醺醉,視題曰《幽蘭賦》,彝不肯作,曰:‘兩個漢相對,作得此題?速改之。’速改《渥窪馬賦》,曰:‘此可矣。’奮筆斯須而成。警句云:‘四蹄曳練,翻瀚海之驚瀾;一噴生風,下湘山之亂葉。’便欲首送,京尹曰:‘喬彝崢嶸甚,以解副薦之可也。’”*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北京: 中華書局1961年版,卷一七九,第1334頁引。這個故事近似小説家言,唐時士子對考官的態度恐怕不敢如此傲慢。士子置身考場,與考官乃準師生關係,若考中即爲座主與門生,豈有兩漢相對不能作《幽蘭賦》之理?清代陳鴻墀《全唐文紀事》也引用這則故事,並下了按語:“鴻墀謹案: 今所傳《渥窪馬賦》‘驚瀾’作‘霜華’,‘亂葉’作‘木葉’,又有《幽蘭賦》,以‘遠芳襲人,終古無絶’爲韵。考唐人《幽蘭賦》共五首,限韵俱同,當是應試之文。此云喬彝不肯作者,恐傳聞之異也。”*陳鴻墀: 《全唐文紀事》,臺北: 世界書局1961年版,卷三二,第425頁。事實上,喬彝既有《渥窪馬賦》(載《文苑英華》卷一三二),又有《幽蘭賦》,兩賦具傳,前者是其解試賦,後者是其省試賦,不得混淆。

“幽蘭”的意象出自屈原,喬彝賦只是在第二段輕輕地提及:“紉而爲佩,騷人之意已深;間以在衿,楚客之情何遠。”並未作深層的探討。觀其賦押“終”字韻一段:“蘭在幽兮其芳滿叢,士守業兮其道未通。入提携固在於高賞,播酷烈當跋於下風。寧使凋急景於散地,迫嚴凝於歲終?”以在幽之蘭與其道未通的士子相比,盼望高賞提携的心態躍然紙上。由此可見,喬彝所取的幽蘭意象,主要是屈原幽蘭意象的第三點: 君子的譬喻。

仲子陵《幽蘭賦》,以“遠芳襲人,終古無絶”爲韻:

蘭惟國香,生彼幽荒。貞正内積,芬華外揚。和氣所資,不擇地而長;精英自得,不因人而芳。

况乃崖斷坂折,蹊分石裂。山有木而轉深,逕無人而自絶。柔條獨秀,芳心潛結。翡翠戲而相鮮,蘼蕪生而共悦。

然後衆草之中,迥爲一叢。卑以自牧,和而不同。揚翹布葉,舒翠錯紅。霄承結露,曉泛光風。傾於陽,希所照無隱;託其地,知其道有終。

且求之昔人,徵以邃古。宛成章於楚客,爰命操於尼父。佩之衆,匪蘭不紉;曲之多,匪蘭奚鼓。

夫以薰蕕之喻,臭味斯殊。同之則十年猶有,異之則一日而無。

乃清以爲露,滋而爲畹。比德者以之守真,贈離者以之傷遠。

宜其出幽谷之濵,爲階除之珍。羅堂未晚,被逕知春。依瑶池而自庇,與玉樹之爲鄰。杜若芳芷,香辛白蘋。俱受生於大塊,獨取象於同人。

是故蘭也之采,伊人所急。篇章間起,比興俱入。道之廢可鋤而去,道之興可俯而拾。爲君灑微芳於素衿,希見寶於重襲。*李昉等編: 《文苑英華》,卷一四七,第6a—7a頁。

仲子陵(743—802),唐嘉州峨眉人。其賦章法與喬彝之作稍有不同,前三段著力寫幽蘭之幽,突出其特立獨行的個性,第四段始點出來歷:“宛成章於楚客,爰命操於尼父。”謂“幽蘭”出自《離騷》,孔子也作有《幽蘭操》,皆得到後人的珍重。仲子陵賦與喬彝之作,可謂各臻其妙。仲子陵特别强調幽蘭的品性,主要采納了屈原幽蘭意象的第一種意涵。宋人高似孫《諱略》卷八評云:“仲子陵《幽蘭賦》曰:‘芬華外揚,真正内積;和氣所資,精英自得。’此十六字超出筆墨蹊徑。”*高似孫著、左洪濤校注: 《諱略校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卷八,第161頁。

其他人的省試賦也注重回溯幽蘭意象的源頭,如陳有章《幽蘭賦》云:“充佩而靈均不棄,入握而仙都必取。”*李昉等編: 《文苑英華》,卷一四七,第4頁b。認爲不僅屈原喜歡佩戴幽蘭,道教的仙都也鍾意擁有它*仙都: 道教傳説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東方朔: 《海内十洲記·聚窟洲》:“滄海島,在北海中。……島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所治,仙官數萬人居焉。”明《古今逸史》本,第8a、b頁。。韓伯庸《幽蘭賦》云“納佩爲華,空戴騷人之什”,又云“横琴寫操,夫子傳之至今”*李昉等編: 《文苑英華》,卷一四七,第5a—6a頁。。其賦與仲子陵賦一樣,既提到屈原《離騷》,又提到孔子《幽蘭操》。

唐人在省試賦中,揚棄了屈原“幽蘭”意象中的“幽怨”情節。這是因爲省試賦是給考官和皇帝看的,一不能説帝王識鑒不明,用人不當;二不能説世人香臭不分,識鑒不明。況且,班固對屈原早有批評,其《離騷序》説:“若屈原露才揚已,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懐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懟不容,沈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王逸注: 《楚辭章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第16a、b頁。對此,唐人應當有所警覺,所以,唐人試賦中采用源自屈原的幽蘭意象,必然要對其中的意涵有所弃取。另一個辦法,那就是聲明孔子曾經用過幽蘭,爲使用幽蘭意象尋求正統合法性。正因如此,仲子陵、韓伯庸在賦裏新引進了孔子的《幽蘭操》,筆者需要去追尋其中所藴涵的意象内涵。

四、 孔子《幽蘭操》的意象

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載孔子《猗蘭操》,題下小注云:“一曰《幽蘭操》。《古今樂録》曰: 孔子自衛反魯,見香蘭而作此歌。《琴操》曰: 《猗蘭操》,孔子所作。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爲王者香,今乃獨茂,與衆草爲伍。’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辭於香蘭云。《琴集》曰: 《幽蘭操》,孔子所作也。”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之子于歸,遠送于野。何彼蒼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無所定處。時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郭茂倩編: 《樂府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卷五八,第646頁。

孔子《幽蘭操》的意象主要有三點意涵: 其一,王者香: 幽蘭本來應當成爲王者之香,但可惜淪落到與衆草爲伍。其二,士不遇: 自己本來應當爲王者所用,可惜生不逢時,不能與帝王遇合,落得與幽蘭的命運一樣。其三,悵惘之情: 蘭將老,身將老,不知將來能否再有所作爲。這首托名孔子的《幽蘭操》當然不可能是孔子親手製作,而是後人有感孔子的遭際,揣測孔子的心情而寫成的作品。不過,王肅輯《孔子家語·在厄》篇記載孔子曾説:“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爲窮困而敗節。”*王肅輯: 《孔子家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五,第10a頁。説明孔子確實曾用芝蘭與君子相比。從蔡邕《琴操》認定《幽蘭操》是孔子所作來看,這篇作品應當産生在東漢以前。顯而易見,其中的幽蘭意象所抒發的生不逢時的感慨,不僅與孔子有關,實質上與屈原也有内在的聯繫,其内涵與漢人擬騷的《士不遇賦》如出一轍。毋庸諱言,孔子《幽蘭操》中彌漫著一股士不遇的感慨和嘆老嗟卑的悲凉情緒。不過,它一經貼上聖人的標簽,那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聖人的旨意,後人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引用和宣揚了。

中唐詩人韓愈也模仿孔子之作,寫了一首《猗蘭操》,據《東雅堂昌黎集注》引録於下: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今天之旋,其曷爲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貿貿,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廖瑩中集注: 《東雅堂昌黎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第21b頁。

清人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闡釋説:“竊推之,蘭有國香,固宜服佩,然無人自芳,要亦何損。特天之生蘭,不宜如是置之耳。今夫道不可知而我亦終老於行,唯見邦無道,富且貴焉者累累若若,於此而不傷,則亦無以見蘭爲矣。雖然,彼薺麥固無足怪也,所謂適時各得所也。若夫君子之傷,則謂生不逢時,處非其地,爲世道慨嘆耳。要其固窮之守豈與易哉?薺麥即指衆草,‘今天之旋’四句即舊《操》‘何彼蒼天’四句之意。‘子如不傷’,‘子’字即指蘭,如‘籜兮籜兮,風其吹汝’之‘汝’也。諸家之説,蓋未向舊《操》推求耳。”*方世舉箋注: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續修四庫全書》本,據清乾隆盧見曾雅雨堂刻本影印,卷一一,第448頁上。方世舉的闡釋基本是準確的,韓愈的作品補充或改造了幽蘭意象的一些内涵: 其一,幽蘭自有其香,人不採摘佩戴,於蘭無傷。其二,薺麥與幽蘭取向不同,各得其所。其三,君子與幽蘭一樣,應當固窮守節。顯然,韓愈的作品較孔子的作品增加了“自守”的意涵,這對於强化儒家的操守意識,自有積極的意義。不過,韓愈所寫的“幽蘭”與“薺麥”雖取向不同,但各行其道,和平共處。這體現中唐時代部分知識分子所採取的委順處世的人生態度。這與屈原《離騷》中所寫的“幽蘭”與“艾草”處於勢不兩立的對峙狀態,有我無他,有他無我,那就有很大的不同了。詩如其人,屈原是屈原,韓愈是韓愈,後人可以通過其作品去體會他們各自的内心世界。

五、 黄庭堅與《幽蘭賦》

唐人省試作品《幽蘭賦》得到宋人的喜愛,他們或以之爲題創作,如李綱、高似孫都有《幽蘭賦》*李綱、高似孫《幽蘭賦》,見陳元龍《歷代賦彙》(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二一,第15—18頁。,或書寫唐人作品,留下書法精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傳爲黄庭堅書寫的《幽蘭賦》,有石刻傳世,一在四川資中,一在河南葉縣。資中文廟大成殿西廡配殿裏,陳列有一通黄庭堅所書韓伯庸《幽蘭賦》拓本石刻,高約2.5米,長約7米,規模壯觀,被定爲國家二級文物。據《楊祖塏與資中〈幽蘭賦〉石碑》一文介紹,清代咸豐年間,資中人李福州購得黄庭堅所書《幽蘭賦》(拓本),請人刻石立碑。1974年,時任資中縣博物館館長的楊祖塏在一位農民的灶房外墻和猪圈發現此碑,於是將其運回文廟保護起來*陳志强、黄薦科: 《楊祖塏與資中〈幽蘭賦〉石碑》,《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8月29日第4版。。

葉縣的《幽蘭賦》石碑,爲清同治八年(1869)葉縣知縣歐陽霖所刻,共12塊,每塊通高208厘米(不計碑趺),寬60厘米,厚18厘米。歐陽霖在碑後題跋云:“此幀爲袁端敏公督師皖江所得,劉伯瑗觀察守陳時,從筱鎢學士處雙鈎副本,以贈傅青餘都轉,欲付剞劂,而未逮也。丁卯(1867)冬,霖由中牟遷葉,於城北卧羊山得公摩崖五十六字,爲公尉葉時游觀所留,因建公祠於上。時都轉兵備南汝觀察守宛,因索此本,命工刊石焉。幀中與唐文原本不無少異,姑存疑以俟博物君子。至公之書品,海内鉅公自能辨之,無待霖之贅述也。同治己巳(1869)小陽月朔日彭澤歐陽霖謹跋。”*河南省博物館: 《黄庭堅書幽蘭賦》,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第12頁。碑現藏於葉縣明代縣衙博物館中,爲省一級文物。

資中碑與葉縣碑内容一致,可知所據拓本來源相同。資中碑最後署爲“唐韓伯庸《幽蘭賦》,吏部員外郎臣黄庭堅奉敕敬書於績熙殿中”,葉縣碑則將其作爲第一塊碑題。按照書法慣例,資中碑的位置是正確的,葉縣碑是按照後人的習慣,將賦題前置。全碑共395字,爲行書,字體有大有小,大字逾尺,小字盈寸,避讓得當,錯落有致,酣暢淋漓,大氣磅礴,確實與黄庭堅書風相似。晚清學者袁昶(1846—1900)在光緒九年癸未(1883)十二月曾見過此碑,其著《毗邪臺山散人日記》記載:“飯畢,步至西堂。觀壁上所懸山谷道人擘窠行書,寫唐人《幽蘭賦》,字勢雄偉不常,一洗姿媚偏軟之習,然游於規矩之内。入後幅,覺過於爛漫,漸入雕疏矣。”*轉引自張小莊: 《清代筆記、日記中的書法史料整理與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741頁。認爲此碑書法前後不大相稱。確實,此碑是否果真出自黄庭堅手筆,我有三點疑問:

其一,這通碑所署黄庭堅“吏部員外郎”官職令人懷疑。據鄭文曉著《黄庭堅年譜新編》,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四月,黄庭堅在湖北荆州接到尚書省札子除吏部員外郎任命,即上《辭免恩命狀》,請求改官太平州或無爲軍,並在荆州待命。同年六月二十二日,奉聖旨不許辭免已除吏部員外郎之命,黄庭堅又上《再辭免恩命奏狀》。此後一直在荆州待命,直到崇寧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始離開荆州,經岳、鄂等地,六月初九,領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當塗)事。不料時局大變,新黨重新執政。五月,司馬光而下四十餘人遭貶。黄庭堅知太平州事僅九日即遭貶官*鄭文曉: 《黄庭堅年譜新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369頁。。《宋史·黄庭堅傳》記載:“徽宗即位,起監鄂州税,簽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脱脱等: 《宋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四四四,第2b頁。考察黄庭堅這兩年的行實,實未曾接受吏部員外郎的官職,也未曾到過汴京,如何能在“績熙殿”中書寫《幽蘭賦》?

其二,碑文中所謂“績熙殿”名也令人生疑。查《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玉海》等書,皆未載“績熙殿”名。此殿名僅見於書法作品,2010年12月,北京海士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黄庭堅《行書十二條屏》,其落款有“臣黄庭堅奉勅敬書於績熙殿中”字樣*博寶拍賣網: http: //auction.artxun.com/paimai-50170-250848063.shtml。。但該條屏所書兩首七言律詩,均不見黄庭堅詩文集,頗令人生疑。清人方濬頤《夢園書畫録》載《宋米南宫梅花賦墨迹》,有“梁簡文帝《梅花賦》,臣米芾奉敕敬書於績熙殿”字樣*方濬頤: 《夢園書畫録》,清光緒刻本,卷三,第28b頁。。書法界也有關於該墨迹真僞的討論。

其三,黄庭堅所書《幽蘭賦》碑文比《文苑英華》所載韓伯庸原賦多出十句:

芊眠茂宛,靡迤秋坂。紉而爲佩,騷人之意何深;間以在衿,楚客之情已罕。薄秋風而香盈十步,泛皓露則花飛三田。豈衆草之敢陵,信有慎乎伐剪。

這十句其實是從喬彝《幽蘭賦》移來的,試對比喬彝賦原作:

芊眠茂遠,靡迤秋坂。紉而爲佩,騷人之意已深;間以在衿,楚客之情何遠。薄秋風而香盈十步,泛皓露則花飛九畹。豈衆草之敢陵,幸移根之未晚。

比較之後可知,碑文對原賦是有意地改造。如首句“遠”字改爲“宛”字,是爲了迴避押韵字;將“幸移根之未晚”改成“信有慎乎伐剪”,也可説是爲了與原賦末句的“移根”二字避複。這些字句的改動相對合理,姑且不論。這一段其它字句改得可説是相當拙劣,如喬彝原賦的“紉而爲佩”一聯原是流水對,“騷人”與“楚客”均指屈原,而改作换詞(“已深”换成“何深”,“何遠”换成“已罕”),使得此聯變成了反義對,造成表意不明的困惑。最要命的是將原作的“九畹”改成“三田”,“九畹”出自《離騷》,表意貼切;而“三田”或指帝王一年田獵三次,或指道家的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三田: 《漢語大詞典》(香港: 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注釋: 1. 古時天子、諸侯每年三次田獵,稱爲三田。《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爲幹豆,二爲賓客,三爲充君之庖。”孔穎達疏:“一歲三時田獵。獵在田中,又爲田除害,故稱田也。”2. 道家謂兩眉間爲上丹田,心爲中丹田,臍下爲下丹田,合稱三丹田或三田。唐吕岩《贈劉芳處士》詩:“悠悠憂家復憂國,耗盡三田元宅火。”,或指佛家的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釋道世: 《法苑珠林》,第二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册,第437a頁。,放在這裏都不妥當。況且全段押“遠”字韻,爲上聲,“田”字爲平聲“先韻”。如此平仄不分的押韻即爲“失韻”,而“失韻”是科舉試賦的大忌。韓伯庸原賦不誤,黄庭堅是深於聲律之人,也絶對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的。所以,即使不問其它,僅此一個“田”字已可基本斷定,所謂黄庭堅書《幽蘭賦》必是僞作無疑。

辨析黄庭堅傳世書法碑刻的真僞,其實並非本文之初衷。筆者更感興趣的是,爲何人們喜歡把幽蘭與黄庭堅拉在一起?檢查文獻,知幽蘭確實是黄庭堅平生所好。黄庭堅《與檀敦禮書》云:“公之歸澧,亦是佳事。彩衣奉親,兄弟同文字之樂,此人生最得意處也;又可多爲求蘭,得數十本,乃足平生所好耳。庭堅頓首敦禮秘校足下。”*黄庭堅: 《山谷簡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下,第17a、b頁。其《與人帖》云:“檀敦禮惠蘭數本,皆煜煜成叢,但不花耳。方送田子平家培植之。”*任淵: 《山谷内集詩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五,第4a頁。在宋代崇尚雅致的文化背景下,喜愛幽蘭,不足爲奇。筆者更關心的是黄庭堅對幽蘭生發的議論,在黄庭堅《豫章黄先生文集》和《山谷别集》中各有一篇文章可爲代表。

正集中《書幽芳亭》一文云: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後貴之也。蘭蓋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叢薄之中,不爲無人而不芳;雪霜淩厲而見殺,來歳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靄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是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俗姓。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楚辭曰:“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以是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蘭、蕙叢生,初不殊也。至其發華,一榦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榦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榝則逺矣。世論以爲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黄庭堅: 《山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五,第22a—23a頁。

這篇文章説了四個要點: 其一,蘭爲國香;其二,蘭有君子人格;其三,蘭、蕙之别即君子與士之别;其四,世俗之論,以爲國香當門(即“擋門”),不得不鋤;君子擋道,不得不排斥,所以,出類拔萃的君子只好隱居山林,不能爲世所用。這些議論都很正當,當然也不難體會出蘇、黄一流在政治上遭到排斥的怨憤,這與屈原的幽怨心態是息息相通的。

别集中《幽芳亭記》一文云:

蘭生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道人住山,不以無人而不禪。蘭雖有香,不遇清風不發;捧雖有眼,不是本色人不打。且道蘭香從甚處來?若道香從蘭出,無風時又却與萱草不殊;若道香從風生,何故風吹萱草,無香可發?若道鼻根妄想,無蘭無風,又妄想不成。若是三和合生,俗氣不除。若是非蘭非風非鼻,惟心所現,未夢見祖師脚根有似恁麽,如何得平穏安樂去?涪翁不惜眉毛,爲諸人點破。蘭是山中香草,移來方廣院中,方廣老人作亭,要東行西去,涪翁名曰幽芳,與他著些光彩。此事徹底道盡也,諸人還信得及否?若也不得,更待彌勒下生。*黄庭堅: 《山谷别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四,第7a—8b頁。

黄庭堅在這裏講的禪理出自慧能《壇經》:“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衆駭然。”*法海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册,第349c頁。如是而言,蘭香非從蘭出,也非從風生,自是惟心所現。但參禪悟道者必須明白祖師當下如何應對,纔能得到平穩安樂。宋人曾慥編《類説》記載禪宗二十二祖摩拿羅的故事:“我在林間已經九白(古印度以一年爲一白),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曾慥編: 《類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第9a頁。黄庭堅的意思是説,當人們在方廣禪院體味蘭香之時,必須借助摩拿羅和慧能等祖師的智慧,纔能領悟到“心隨境轉”的平穩安樂。

黄庭堅上述兩篇文章,談的都是方廣禪院裏栽種幽蘭的幽芳亭,何以一篇收在正集、一收在别集呢?在《題王子飛所編文後》一文中,黄庭堅曾經作出聲明:“鄙文不足傳,世既多傳者,因欲取所作詩文爲内篇,其不合周、孔者爲外篇,然未暇也。它日合平生雜草搜獮去半,而别爲二篇,乃能終此意云。”*黄庭堅: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七。顯然,《書幽芳亭》闡述的是符合周公、孔子的儒家正理,《幽芳亭記》論述的則是方外禪理。從幽蘭意象發展演變的序列來看,前篇主要是繼承屈原、孔子,論述幽蘭的君子人格,後篇則爲幽蘭意象增添了禪理的色彩,這是在宋代禪學大盛的語境下對幽蘭意象的改造和豐富。

六、 民國集大成的《蘭言四種》

民國年間,南京古物保存所主任楊鹿鳴*楊鹿鳴,字復明,號賓叔,江寧人。擅書畫、文物鑒定,精古琴,嗜蘭。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任國民政府南京古物保存所主任。1919年至1921年,他用三年時間編著成《蘭言四種》,爲蘭書系列的集大成之作。是出名的嗜蘭之人,他著有《蘭言四種》*楊鹿鳴: 《蘭言四種》,民國甲子(1924)年版;當代莫磊、姚和金譯注《蘭言四種譯注》,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年版。,包括《畫蘭瑣言》、《詠蘭瑣言》、《藝蘭瑣言》、《評蘭瑣言》四個部分,從繪畫、歌詠、種植、評鑒等方面對歷代與蘭有關文獻作了整理與研究,被譽爲蘭文化百科全書式的集大成之作。楊鹿鳴在《評蘭瑣言·序》中指出:“蘭,貞蕤也。世稱松、竹、梅爲歲寒三友,然竹有節,嗇於花;梅有花,嗇於葉;松有葉,嗇於香,惟蘭並有之。雖朱晦翁有古蘭、今蘭之説,而詠盆蕙云:‘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得意欲忘言,塵編詎能考。’其曰‘旖旎’,蓋猶淺之乎視蘭亦。”朱熹所説,一則見於《楚辭集注·楚辭辯證》卷上:“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爲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雖香而葉乃無氣,其香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其非古人所指甚明,但不知自何時而誤耳。”一則見於《晦庵集》卷五九《答吴斗南》:“蓋古人所説似澤蘭(澤蘭此中有之,尖葉方莖紫節,正如洪慶善説,若蘭草似此,則決非今之蘭矣)者,非今之蘭,自劉次莊以下所説,乃今之蘭,而非古之蘭也。”楊鹿鳴認爲,朱熹辯證蘭有古蘭、今蘭之不同,從考證學上來看,固然是有其意義的,但是,從朱熹對蘭蕙的歌詠來看,僅僅提到其“旖旎”的姿態,没有涉及其“貞節”的品性,則是把蘭看淺了。楊鹿鳴爲幽蘭所作的辯護是很有道理的,因爲幽蘭無須以“旖旎”的媚態取悦於人,其意象中“貞節”的品性已經内化在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歷史積澱之中。

七、 “幽蘭”意象的當代遺響

2010年1月6日,由王菲演唱的影片《孔子》主題曲《幽蘭操》舉行全球首發儀式,這首作品被宣傳爲“溝通了人間與天空的美”,歌詞如下: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衆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夢熊,渭水泱泱。採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於冬,君子之守,子孫之昌。*録自新浪娱樂網站《孔子》主題曲《幽蘭操》歌詞: http: //ent.sina.com.cn/m/c/2010-01-06/21042835879.shtml。

這首作品主要是對韓愈《猗蘭操》的改寫,大量採用了韓愈原作的句子,全詩每四句一段,可分爲四個層次: 首四句寫幽蘭在衆香拱衛之下,散放芳香。次四句寫人不採蘭,於蘭無傷;比喻人不用我,我行四方。第三段引用文王用姜太公的典故,比喻幽蘭終於成爲王者之香。第四段寫幽蘭在嚴冬孕育蓓蕾,就像君子固守信念一樣,可以保佑子子孫孫永遠昌盛。平心而論,這首作品保留了原作的古典韵味,而且意脉連貫有序,可稱爲成功的改作。若論其瑕疵則可指出兩點: 其一,“衆香拱之”一句,脱離了從屈原、孔子到韓愈對幽蘭特立獨行品性的描寫,有悖原意。這來源於改作者對原文的誤讀: 在孔子《幽蘭操》題下小注中,孔子所喟嘆的“蘭當爲王者香”,原意是“蘭當爲王者所用之香”,改作者將其誤讀爲“蘭香爲衆香之王”*杏壇春熙法蘭文化沙龍注釋:“孔子有‘爲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之語,拱是環繞之義。此處比喻蘭香爲衆香之王,所有的花香都拱而奉之。”見上引新浪娱樂網站。,所以纔會寫出“衆香拱之”的詩句。其二,“蕾蕾於冬”一句,未能押韵,作爲古體詩,不合格套,同時也增添了演唱者的難度。雖然有這些瑕疵存在,但筆者仍然要爲《孔子》主題曲的改作叫好,因爲它延續了“幽蘭”意象的生命力。改作者對“蘭當爲王者香”的誤讀産生在當代的語境之中,由於知識分子已經解除了王權的束縛,所以作爲士人譬喻的幽蘭可以躍升成爲衆香之王,如同群星朝北斗一樣受到衆香的拱衛。這也可以被認爲是幽蘭意象的意涵在當代的延伸和豐富。

八、 結 語

本文以唐人《幽蘭賦》爲中心,上掛下聯,探討幽蘭意象内涵的發展演變。歷史上,涉及蘭蕙的作品汗牛充棟,本文雖然只能摘要舉例,但已可見出: 屈原《離騷》、託名孔子《幽蘭操》、唐人的《幽蘭賦》、韓愈《猗蘭操》、黄庭堅《幽芳亭記》等作品,或爲詩,或爲辭賦,或爲散文,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中幽蘭意象具有代表性的意涵序列,包容了儒、釋、道等文化精義,成爲中華民族審美意象歷史積澱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幽蘭具有豐厚民族特色的貞節意象也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激起迴響。

從研究方法來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要走向現代化,應該追求三個結合: 一是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文獻是基礎,文藝理論是指導,既可用理論指導作品分析,也可從作品中抽繹出理論。二是各種文體研究要相結合,古代大家都是全才,文體之間有貫通性,今人也不能以研究詩、研究詞或研究文來劃分疆域,自樹藩籬。三是古今結合,不少現代文學大家的古文功底深厚,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研究也不能截然分開,並且要儘量做到古爲今用*此爲筆者1993年夏拜訪程千帆先生的記録。。筆者在後來的古代文學研究中,對三個結合的目標,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本文之研究,可以説也是在這些方面努力的嘗試之一。

其一,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本文在考訂大曆十三年科舉進士考試《幽蘭賦》的基礎上,追溯“幽蘭”意象的原始意涵及其發展演變,正是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的實踐。中國文藝史上以蘭爲表現題材的優秀作品甚多,也許唐人的《幽蘭賦》算不上典型的作品,但因其與科舉的結合而發生重要的影響則是不爭的事實。

其二,各種文體研究相結合。前人創立的“意象”在後人的作品中反復呈現,同一“意象”出現在不同文體之中。在不同的時空語境下,後人的運用既有對前人意涵的繼承,也有揚棄、改造和豐富。本文對“幽蘭”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作品中意涵演變的闡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中國文學意象的獨特性。

其三,古今結合。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古典文學作品對當代社會的作用也不容低估。當代電影《孔子》主題曲《幽蘭操》雖然對傳統意象有所誤讀,但“幽蘭”的意象能够從先秦延伸到當代,可以證明,當代的審美意象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傳統古典美的回歸。正如唐人《幽蘭賦》限韻所説的那樣:

遠芳襲人,終古無絶!

(作者單位: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中文系)

附録:圖片三幀:

録自中國書法網: 黄庭堅的行書《幽蘭賦》十二通碑刻拓片

録自布衣書局《蘭言四種》書影

録自中國孔廟網: 資中文廟大成殿西廡配殿黄庭堅所書《幽蘭賦》石刻

猜你喜欢

屈原孔子意象
抚远意象等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屈原送米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