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做优做强旅游商品

2017-03-10熊文斌

理论与当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安顺特色

熊文斌

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做优做强旅游商品

熊文斌

旅游产业在贵州的定位越来越高,着墨越来越多,分量也越来越重。2016年,全省接待游客5.3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43%,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但是,门票收入占比高,多数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阶段,相关业务、增值服务的收入不多,特别是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中属于“无限消费”的旅游购物方面差距太大,已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抓核心找要害,是补短板的题中之义。当前,旅游购物的核心和要害就是发展特色旅游商品。特色旅游商品是增加旅游乐趣吸引游客的手段,是提高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的途径。作为具有世界级风光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安顺市,如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做优做强、做精做美、做新做特旅游商品,为贵州在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方面提供更多的安顺实践、安顺元素,留下更多的安顺印记,努力为“安顺的今天”和“贵州的明天”起好步探好路,勇当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探路者和模范生显得至关重要。

一、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

目前,安顺市特色旅游商品整体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小”的阶段,即:小商品、小市场、小生意,小规模、小企业、小老板,小科技、小技术、小研发,小文化、小传承、小人才,小名气、小品牌、小发展,犹如洒落在山间密密麻麻星星点点的珍珠,个体很完美但整体不发光。

近年来,安顺市立足山地特色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传统手工艺和民族民间文化等方面,一手抓工业农业,积极培育特色旅游商品原料供给保障基地,形成了以关岭牛、火龙果、红心薯、金刺梨等重点特色农产品,安顺山药、白旗韭黄、坡贡小黄姜等特色蔬菜,蜂糖李、梭筛桃等精品水果,朵贝、瀑布等优质茶叶,桔梗、黄柏等地道药材,薏仁米等药食特色产品,宗地花猪、平坝灰鹅、夜郎蜂蜜、以柳江为龙头的蛋鸡等生态畜牧特色农产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商品原料基地;一手抓农业工业,加速特色农产品向特色食品向特色旅游商品的转化,形成了以茶叶、牛肉干、蜂蜜、鸡蛋、冰糖、贡黄米、波波糖、辣子鸡、橡籽面、金刺梨、紫苏油、山苍子精油、薏仁米、菜籽油、屯堡糖、板贵花椒、马烧腊、麻饼、山药、果子酒等为代表的五百多家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同时,坚持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创意灵感大力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让先辈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在当代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弘扬并彰显其宝贵价值,形成了以蜡染、刺绣、银饰、木雕、牛角梳、屯堡花鞋、布依土布、布依织锦、芦笙制作等为代表的百多家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

二、特色旅游商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安顺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拥有2个5A级景区、6个4A级景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及西线旅游中心,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市风景区面积占辖区面积的12%以上,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省4.2%的比例。虽然安顺风景如画的旅游硬实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安顺作为特色旅游商品这个增值业务的软实力实在太弱,每个景区景点都有旅游商品在售卖,但是绝大多数的旅游商品都是商品结构雷同的“大路货”,这个地方能买别的地方也能买,特别是“舶来品”较多,外地外省旅游商品充斥着整个安顺旅游商品市场。

特色旅游商品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特色资源难以转化导致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不能有的放矢。目前,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主体责任部门不够清晰有“九龙治水”的尴尬现象,工业、科技、农业、扶贫、旅游、文化、工商和妇联等诸多部门都在挖掘都在规划,究竟怎么挖掘怎么规划没有形成统一步调和认识,完全凭借各自部门的经验和想法在挖掘在规划,从而无法形成“一景一特”“一区一品”的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模式。

二是地方特色资源认识不足,特色资源开发不能精准发力导致特色旅游商品乱象丛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安顺有一大部分人“自己不熟悉自己”,对安顺的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不够了解,有的甚至一知半解。最近,安顺某机构为了扩大安顺作为“东方第一染”的影响,特意在安顺的大街小巷制作了大量的蜡染宣传广告标牌,但是他们却闹出“啼笑皆非”的故事——宣传的内容不是安顺的蜡染而是外地的蜡染。

三是人才资源匮乏,地方特色资源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导致特色旅游商品创意研发能力不足。目前,安顺没有专业化设计团队,只有一批为数不多的能工巧匠和仅有的6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虽然特色旅游商品有了一定的人才基础,但是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传承人”的模式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观念、思维、视野和知识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承担起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意研发工作。

四是思想观念有偏差,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的定位不高导致特色旅游商品得不到足够重视。由于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的定位还处在初级阶段,导致大家普遍还没有认识到特色旅游商品的作用和意义,于是就出现重景点景区、酒店、公路等旅游硬件设施建设、轻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工作的现象。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工作没有纳入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社会文明进步、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和加快当地脱贫攻坚步伐来安排、来部署、来考核、来奖惩。

三、特色旅游商品发展路径的探索

看到美景购到好物,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然而,发展旅游经济是贵州在全国范围内省级层面的首创,是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作为旅游商品推动地方特色资源的转化工作,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力量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希望前所未有,产业突围正当时。

一是大力开展地方特色资源调查工作,充分挖掘藏在深闺里的“宝藏”,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贵州特别是安顺拥有丰富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有一大批地方特色资源鲜为人知,并且如不及时继承和发扬的话就有濒临失传的危险,如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土法药皂技艺、清朝咸丰年间的“安顺三刀”制造工艺、声名大躁的“安顺砂锅”烧制技术等。

二是积极开展地方特色资源进课堂、进机关、进社区,为地方特色资源的转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我对安顺知多少”系列活动,举办专题论坛,编制特色资源地方教材等形式,让全社会感受到安顺地方特色资源的魅力,促进地方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

三是多措并举广纳天下英才,强化地方特色资源转化工作的人才支持。按照“借外脑、促发展”的思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采取非常的手段和措施,制定非常的政策和办法,根据地方特色资源转化工作的实际需求,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切实加强与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打破人才选用的体制壁垒,扫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地方特色资源转化工作提供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

四是扎实推进特色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解决地方特色资源的快速转化问题。广泛发动和鼓励市场主体积极投身到特色旅游商品的产业发展中来,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开发出富有地方区域特色和民族元素的旅游商品,丰富特色旅游商品类型,改善特色旅游商品结构,增强特色旅游商品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

五是大力实施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战略,突出地方特色资源转化的优势。以中国驰名商标、贵州名牌产品、贵州著名商标为引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扎实开展特色旅游商品“三精三品”建设,切实做到精细、精致、精美,有品质、有品位、成品牌。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食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坚持把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为民族记忆、时代特征、贵州符号、中国礼物,让特色旅游商品风行天下。

六是建立“旅游首选商品”名录,推动地方特色资源转化工作的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作用,加强“旅游首选商品”名录的智慧推送,让特色旅游商品迅速占领游客思想意识的制高点,增强特色旅游商品的吸引力。

七是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着力解决地方特色资源转化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为内容,通过建设一个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游得舒心、购得称心、娱得开心的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流连忘返,使他们不光在这里游还要留下来,在这里吃、在这里住,在这里玩、在这里购,在这里开心、在这里快乐。

八是探索建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工作制度,加大地方特色资源转化工作的攻坚力度。牢牢抓住“一把手”这个“火车头”的作用,抓一把手,一把手抓,落实“一把手”的工作责任,推动“一把手”敢担当、负总责。

(作者单位:安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责任编辑:陈正源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安顺特色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地域文化下的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研究
中医的特色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
融合背景下的特色旅游助推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析
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寻味贵州——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