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德育视野中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的融合创新

2017-03-10朱丽霞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辅导员思政

杨 豹,朱丽霞



论高校德育视野中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的融合创新

杨 豹,朱丽霞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融合是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应然选择,是满足思想政治课和提升辅导员工作效果的必然选择。在实现高校德育工作总体目标要求下,我们认为,能够从两者的内容上实现其德育模式上的融合、德育观念上的融合、德育管理方式上的融合、德育资源上的融合。同时,我们能够通过德育目标相融、课程双向优化、师资水平提升、社会实践锤炼的路径,把两者有机渗透、自然融合,培养符合高校德育工作要求的高素质型人才。

思政课;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意义;内容;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是高校德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可以通过融合的必要性和融合的可行性来加以理解。

(一)两者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两者融合是德育理念和目标的应然选择。从德育理念来看,无论高校思想政治课,还是辅导员工作,都是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来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辅导员工作中也赋予了培养学生品德教育的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和辅导员工作在德育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同时,两者的发展目标也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具有相应的德育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辅导员与大学生朝昔相处,具备极强的德育实践性。可以说,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其次,两者融合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课所培养的学生还是要符合社会需要,能够了解符合社会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在当前辅导员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除日常的管理工作外,还需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肩负着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任务。从当今高校德育教育来看,无论高校思想政治课,还是辅导员工作,都是必然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而单一的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难以培养这样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在实际教育中,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却走向了偏颇,他们之间并没有有意识地沟通,各自为政,要么只是注重教学活动,要么只是做做日常辅导工作,却把学生各自固定在理论或实践活动之中,而把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需具备的德育素质远远抛却脑后,这也致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沟通的重要原因,也是德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两者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不仅具有必要性,还具有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辅导员工作以思政课教学为基础。

辅导员工作和思政课的融合为沉闷的传统思政课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思政课的方式和具体实施手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政课对于教育者的能力有极大的要求,教师自身应具有正确的现代化德育教育思想,能够准确把握德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能够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适应全新的教育角色,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若仅仅依赖现代化的课堂德育教育模式不可能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因为借助德育教学只能保证教育者掌握受教育人员的课程进度,却不能真正掌握受教育者对德育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基于此,现代化德育教育的开展相关的实践教育,这就需要有辅导员工作的加入。辅导员工作必须以传统的德育课堂教育模式为基础,在学生的不同的德育阶段应当对德育教育的结果进行实践性检测,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德育教育的实际成果,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既定目标。因此,辅导员工作以思政课教学为基础。传统思政课教学为辅导员工作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实施提供了基本支持。

其二,两种德育模式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政课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相对于传统高校德育来说,现代化的德育教育能够将图片、文字、声音以及影像充分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教育和学习的分离。在该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自己所需的德育知识。该种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现代化技术,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相关思政课的知识。这种课堂的德育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的优点,最终实现学生德育知识学习的便利化。

辅导员工作建立在高等院校德育资源之上,但是根据教育的实际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辅导员的重点应转变为学生德育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能够巩固所掌握的德育知识,从而提升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选择。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固化以及教学时间的固定使得大量学生在脱离课堂后难以接受教育。然而辅导员工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思政课堂教育中,将两者进行充分融合,保证了学生的德育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说,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保证德育拓展其空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的主要内容

既然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那么,我们需要探讨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德育模式上的融合

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都是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思政课仍然主要采用课堂实时讲授的方式,通过与学生学习以及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师生间、学生间都会产生深厚的情感,这种建立在情感交流上的双向交流关系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辅导员工作则是辅导员根据各种学校工作基础上全面负责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生活及德育的工作。没有专门文字教材和授课,只是根据学校的最近的主要任务随机地安排相关德育教育。但辅导员在对学生的了解中比思政课教师要全面,一些辅导员甚至非常细致地了解学生基本生活和家庭中的状况,同时他们还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整个教学的目标。总之,学生通过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可享受到多层次、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思政课可以是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集中时间、地点强化德育的基本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学生德育工作的视野更加宽广,评价也更加真实。但是在实际的德育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准确理解一些德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等。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教学方法还是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不可否认,辅导员工作可以弥补了传统思政课的缺陷,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德育环境,但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将德育推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德育观念上的融合

在思政课堂教学初期,教师们仅仅满足与课堂中进行知识传送,满堂灌成为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主要学习方式。随后,受到德育的新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双重影响,最终形成了现代的思政课堂教育,既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同时还重视实践课教学,能够关注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辅导员也把德育作为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这两种德育方式实际上是共存的。在思政课堂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还是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拥有固定的教材,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当面传授、定量的德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总之,把两者进行充分的整合,然后运用到现代德育中,需要转变德育观念。应该认识到无论思政课堂,还是辅导员工作,都只是德育的外在形式的不同,其内涵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德育知识,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他们都拥有同样的德育价值内涵。这是他们两者在德育观念上能够融合的价值基础。唯有改变了他们传统上的条块分割,就可由此起到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果的作用,并能完善两种德育方式原有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毕竟,两种方式在教学的性质及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给在校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德育学习机会。但同时两者又有着不同之处,即学习者在不同情况下接受德育。思政课堂是系统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辅导员工作是根据具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这两种德育模式的设计、使用的主体都有明显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各有利弊,应将两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三)德育管理方式上的融合

思政课堂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按照教育部专门的文件规定,有专门的课时,并经常接受学校、学院,甚至教育部和省级相关主管部门的检查,因而德育的各种要求都极为严格。而辅导员工作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就此而言,辅导员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并不是如同思政课堂那样严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工作中就可以忽视学生的德育,因为,这可能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比如,一些学生自我要求较低,可能出现极为严重的违法违纪的行为。各个高校在德育管理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都重视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和辅导员工作中的德育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思政课堂的老师和辅导员之间并没有在管理上形成合力。他们在德育的实际操作中并不存在交际,在各自的管理系统中运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思政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借助稳定的课堂德育体制,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知识的授课,然后组织学习参加社会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当前的思政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课程种类和实际内容有较大的差距,并不可能完全覆盖德育的所有理论,也不可能让学生参与所有的德育实践。毕竟,德育领域十分宽泛而复杂,设定的有限的教育内容无法统摄。而且,德育中的价值问题并不能等同于科学知识,而是有着众多的派别和观点,设置单一的德育学科,有可能沦为宗教布道一样的强制灌输。而且,它无形之中把道德教育内容知识化,具有脱离实践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辅导员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方式,注重两种管理方式上的融合,能够相互支撑。

(四)德育资源上的融合

目前,思政课堂的教学载体主要于课堂之中,摆脱传统说教的束缚,采用投影、光盘等多种全新的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有些时候教师还可能组织学生参与一定范围的德育实践。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环境为基础建立起全新的网络视频课程体系,可以让师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习。现代化的德育课堂教育媒体资源已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除了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之外,还可以借助电视广播资源等开展课外教学。近年来,随着电子图书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德育教育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格局。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时候其德育方式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以及各种比赛等来进行。因此,整合德育资源也是融合高校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整合思政课堂和辅导员德育工作,就能够有效地融合两者,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的基本路径

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之间除了有可能处于一致性之外,还有可能两者之间出现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为此,我们应该在高等学校德育培养总体目标要求下,从不同路径实现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机渗透、自然融合。

(一)德育目标相融

在高校德育培养目标上,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塑高校德育的品格和价值取向,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技术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德育水平的人才。在对目标的解读中,不仅要求学术具有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时要有职业人文素质的要求,德育就是其中重要之一。因而高校在实施培养目标时,要注意全面实现培养目标,不能有益忽视他们。德育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容忽视的。在培养德育时,要努力提供学生的德育知识、德育能力,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职业人文素养之中,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之中,为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给予指导。

同时,要根据高校德育工作要求,注重思政课堂和辅导员工作在德育中实现德育目标的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应该梳理学生必须具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德育知识,比如: 诚实守信、敬业团结等。针对他们的专业学习,还要提出培养相应的德育能力,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展现这种能力。比如会计专业所需要的认真细致的能力、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勇于创新的能力,等等。

(二)课程双向优化

课程是高校各类教育活动的中心地带,集中反映了教育的特性,因而在思政课堂与辅导员工作融合的机制探索上,要抓牢教育的载体,即德育课程,实现课程双向优化,即鼓励双方进入对方领域进行德育教育。一方面,要深化思政课堂的改革,不断鼓励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性。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其实与思政课堂,都是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精神品质,能够较好较快地从事某种社会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思政课教师从事一定范围内的辅导员工作,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深化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鼓励辅导员参加到一定范围的思政课堂活动中。这样,它能够有助于辅导员了解思政课堂的特性和德育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为以后在辅导员工作中,知道已经学习了那些德育知识,正在锻炼哪些德育能力,由此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

教育的融入和融合,有助于在课程实施上要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辅导员的辅导作用。按照高校学生应掌握的德育知识体系要求,梳理学生应学课程,并根据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的类别划分为政治理论、人文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等板块,并将每一板块划分到各课程组合,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人文性与实用性。把思政课堂和辅导员工作相互渗透,从而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三)师资水平提升

教师和辅导员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教师和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并制约着学生的德育知识和德育水平,因而要大力加强师资水平的提升。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理论水平非常高,但缺乏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有些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比较强,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水平。因此,如何提升德育的师资水平就十分重要。

从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工作来看,高校在注重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不能忽视其组织学生的能力,注重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提升其理论水平的培养。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分层次抓好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德育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专业教师教育和辅导员德育工作融合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与德育教师队伍的沟通,将普遍的德育理论传导给辅导员队伍;三是强化两支队伍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定期地举办一些讨论会,不断增强两者的融合。

(四)社会实践锤炼

社会实践锤炼是思政课堂和辅导员工作能够深度融合的结合点之一。我们要转变教学思路,把思政课堂教学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鼓励辅导员延伸思政课堂,从而把系统性德育与随机性德育、显性德育与隐形德育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学中做,锻炼了德育能力,培养了德性素养,提高了德育水平。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真实性,不断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德育理论与实践,通过课堂与辅导工作得到整合,产生提升德育教学水平的合力。这种社会实践,既能培养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能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德育问题,也能巩固学生所学习的德育知识。

因此,重视高校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和学习,以达到德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德育的知识,还有所要培养的德育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未来向着正确的德育方向发展。

[1] 余维武. 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2] 杨豹. 追寻德性的历程——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与反思[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

[3] 吴潜涛. 我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30年——主要成就、经验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8,(7).

[4]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5)

[5] 陈万柏, 张冬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6] 佘双好. 迈向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J]. 中国德育,2016,(07).

On the Deep Amalgam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Political Instructors’ Work

YANG Bao, ZHU Li-xia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It’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deep amalgamation betwee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political instructors’ work i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It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effect of political instructor’s work. In the major purpos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we can fulfill the deep amalgamation in moral education patterns,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exploits of mor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make use of such paths, such as the common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mutual optimization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levels, the training of social practice,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excellent moral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olitical instructors’ work; deep amalgamation; insignificances; contents; paths

G641

A

2095-414X(2017)01-0068-05

杨豹(196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伦理学.

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推广计划项目(15Z217).

猜你喜欢

思政课辅导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