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3-10佟志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大学生

佟志阳

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佟志阳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高校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有利于抵制民族分裂,促进社会稳定和中国梦的实现。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良好的师资队伍等问题,需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原则、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高校;重要性;困境;对策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证。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多年来高校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提高了大学生对于民族问题的认识,使得高校民族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目前在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观中,仍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民族观认识偏差问题和错误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对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意义重大且艰巨的任务。

1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发源地,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培育作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促进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民族观是人们看待民族以及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在世界观以及政治观中,民族观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其还与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观念有所联系。所谓的民族观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帮助其做出正确的民族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民族与民族问题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民族观教育是不容或缺的一部分。民族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形成科学的民族观,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2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

近年来,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扩招,各高校民族成分越来越复杂,各民族学生接触越来越频繁。由于各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各民族大学生在交往沟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问题,因此,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亲密联系;帮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积极自觉地促进民族团结,做到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及时化解学生的不满情绪,更加有效地化解民族冲突,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1.3 有利于抵制民族分裂,促进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虽然已不存在民族对抗的基础,但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在人权、宗教、民族和文化问题上散布各种反动言论,对众民进行思想渗透,企图颠覆国家政权,争夺国家的接班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并使其能够客观地评价民族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使其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斗争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站稳脚跟,始终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1.4 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心声,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同时这个梦想也是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之梦。中国梦的实现要靠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当代大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中最富活力和朝气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凝聚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通过凝聚各民族大学生的力量,使其团结一心形成强大的合力和精神动力,共同携手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2 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经过数年来的努力和发展,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当前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之下,仍然呈现出一些问题。

2.1 民族观教育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运行机制

其一,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缺乏统一的领导。从总体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诸多经验,但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教育效果测评与反馈结果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并未制定全国统一的教育策略,各部门间的配合不足。其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并未在高校中构建健全的运行机制。从作为教育中心的高校主阵地来说,一些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意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开展也较为被动,很多学校只在出现民族问题和宣传月时间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搞突击;高校民族观教育存在着不系统、不彻底、流于表面的现象,以至于高校难以实现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高校还未引起高度重视,资源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后期的执行力都有所欠缺,导致该教育工作无法层层递进,不能满足民族观教育的需求。

2.2 教育内容陈旧,方法较为单一

其一,从民族观教育的内容来看,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系统传授,缺乏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而进行的筛选,使得教育内容大而空。具体表现在:高校民族观课程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民族观教育教材;同时,教材内容常常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效果。其二,从教育方法来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方法仍然较为单一,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课堂理论灌输,而轻视其他教育途径的教育培养。这种相对单一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活动形式缺乏丰富性和感染力,从而导致学生对这种传统理论教育课程缺乏兴趣,很难使学生从情感层面上真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更加难以将民族知识理论付诸实践。

2.3 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

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其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专业教师短缺,一些非专业的教师承担了此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教师队伍理论水平不适应现实教学要求。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中穿插有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知识及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政治素养,而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和政策,密切关注理论前沿。但目前来看,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加之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够深入了解和及时接收前沿动态。总之,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缺乏一支较为稳定、水平较高的骨干队伍,导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对策

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努力开发和调动多种教育资源,坚持原则,落实过程,讲究方法,不断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

3.1 坚持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原则

(1)坚持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的教学实践而得出的科学的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过程中,应全面系统地展开教育活动,并非只是进行某方面意识的培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落实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比如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不违背在回民食堂吃饭的禁忌,抓住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尊重其他民族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相关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其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还应当保证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2)坚持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高校教育中“以生为本”思想的具体应用,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当围绕学生,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意识、完善个人人格,切实完成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独立,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以及学生的实际心理明确教学内容,保证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符,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应当结合个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应该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坚持渗透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单一层面,应渗透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校园环境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并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民族观教育。生活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比较受大学生的欢迎,这对提高民族观教育的生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要加大民族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拓宽其播放的途径。同时学校也应在在各科教学中有计划、恰到好处地渗透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关的教学内容,坚持在各科教育中渗透专项教育思想。最终使民族观教育渗透到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坚持实践性原则。民族意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而形成的,其会根据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在不断的行为训练和强化中逐渐养成。坚持实践性原则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针对性、实践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民族观教育的社会调查以及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民族相关知识竞赛,前往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参观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关心、支持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

3.2 丰富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应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我国社会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需要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挑战。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更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只有教育者把国际局势、时代发展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情况同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从而提高民族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作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且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庞大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际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对于民族以及民族问题的基础观点,是科学掌握民族与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2)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理论教育作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所总结出来的适合于处理和解决中国具体实际民族问题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以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价值目标,维护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它不仅是新时期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是今后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放在核心地位,使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展几代共产党人总结出的关于科学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结晶。

(3)把党的民族政策作为重点。所谓的民族政策,是国家与政党为处理民族问题,调节各民族关系而制定的解决措施,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之上,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与长期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而制定的,以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为目标。党的民族政策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科学地规定了民族团结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于党的民族政策认可度较高,但是缺乏对民族政策深度认识和了解。因此高校大力宣传党对于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学习和认识,提高大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认同。以此才能凝聚各民族大学生团结的力量,提高高校民族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3 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途径

(1)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间的联动,促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当前,影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因素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及其相关的活动,更多隐藏在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应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不断提高高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高校应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和教材建设,让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知识不仅实现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入学生的头脑。其次,高校要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高校文化阵地建设,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知识、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潜在的、隐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使学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切实完成教育目标。

(2)注重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促进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环境是一个校内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互融合的教育大环境,各环境之间发生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合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首先应注重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络、报刊等各类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氛围。其次,高校应充分结合地区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和区情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建立民族观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及民族教育基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良性运行长效机制的形成。

(3)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联动和融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效性和实现民族观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高校由于长期缺乏民族观教育的教师,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常态化。为了实现教育的常态化,高校应积极完善专业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提高教育者教育能力和水平。另外,高校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向心力和引导力作用。

4 结语

习近平同志曾说:“青年一代必须要有思想、有担当,只有如此,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①大学生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有力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高校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族问题异常严峻,各种反华势力及民族主义暗潮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加强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义,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切实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确保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使其真正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注释:

①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4]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金炳镐.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5]徐柏才.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6]李淑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当代意蕴与中国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7]岳鹏,戴钢书.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与引导[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8]李国安,熊洁.浅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9]刘树宏,张莹.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体建设[J].北京教育(德育),2015(9).

[10]王伟,卫俊栋.试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0(4).

[11]蔡海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创新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3).

[12]李敏敏.论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效性的提升[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1).

责任编辑:富春凯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National Outlook in Universities

TONG Zhi-yang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China is a unitary multinational country.National reunification and unity offer the basic premise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Under the new situation,strengthening Marx national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can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ampus, meanwhile,it is conducive to boycott the ethnic separatist,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At present,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national vie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problems of obsolete education content, single education method, lack of unified leadership and good teaching staff, it needs to be improved from three aspects: insisting on the education principle of Marxist national view,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national view and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national view.

Marx nationalism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Importance;Dilemma;Countermeasure

G411

A

1674-6341(2017)05-0087-04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5.030

2017-08-18

2017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17B21)研究成果,受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资助;2016年吉首大学教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2016JSUJGB29)研究成果。

佟志阳(1993—),女,满族,黑龙江七台河人,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民族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