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修辞格在都柏林人“精神顿悟”中的作用
2017-03-10夏娇
夏 娇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重复修辞格在都柏林人“精神顿悟”中的作用
夏 娇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在小说集《都柏林人》中,英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利用“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书写了其中的每个故事,书中几乎每个故事的结局都以主人公的“精神顿悟”而告终,最终悟出生活的本质,整部小说书写了精神瘫痪的主题。重复修辞法在描写“精神顿悟”的句子里反复出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乔伊斯以此修辞法来加强语气,更形象地描述了都柏林人“精神顿悟”的瞬间,既表达了作者对此瘫痪状态的情感,又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都柏林人生活麻木没有生气的状态,更好地表现了小说主题。
重复修辞格;《都柏林人》;精神顿悟
《都柏林人》是英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在艰难的生活中不断思索,最终于瞬间对人生和生活的本质有了新的感悟。这种于瞬间产生的感悟被乔伊斯称为“精神顿悟”。只有深刻理解“精神顿悟”,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部小说。“精神顿悟”不仅具有把握美的作用,还有创造美的功能,因而对“精神顿悟”的语言表述有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描述主人公精神瘫痪的状态、更加深刻突显小说的主题,在描写“精神顿悟”的语言表述上,乔伊斯运用重复修辞格,使“精神顿悟”更加形象且具有美感。重复修辞格的运用使文中的“精神顿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取得了艺术性的表达效果。
一、“精神顿悟”的内涵
顿悟源自希腊语,是宗教用语。在希腊神话中,它是指神的突然出现;在基督教里,它指“显灵”,即“上帝或耶稣的显灵”, 意为初生的耶稣在东方三贤面前的突然显现。乔伊斯把这一宗教术语引入小说领域,他认为“顿悟是对某一事物本质的显现和领悟”[1]。他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初稿《斯蒂芬英雄》里首次对该词下了定义:“一次突然的精神感悟启示,它来源于粗俗的言语或行为,或者是心灵自身特殊的难忘的一瞬间。”[2]在乔伊斯的作品中,人物对小到一个词语的意义、大到对人生使命的理解,可以说都是运用顿悟手法来实现的。当乔伊斯把顿悟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用在作品中时,它有两种含义: 第一,指一个人、一件物体或事物的本质的突然显现,而这种本质或真实面目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平淡无奇的话语或状态中突然发现的,即“精神顿悟”。第二,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而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于瞬间把握。在这一点上,乔伊斯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主义文学中顿悟手法的内容。《都柏林人》每篇都是这样一个瞬间, 乔伊斯从这些瞬间中看到了都柏林人瘫痪的灵魂。乔伊斯的“精神顿悟”是一种颇具个性化色彩的表现手法,它着力表现了主人公内在的个性化心理历程,揭示了人物某一瞬间对人间世事的大彻大悟。
二、蕴涵强烈情感的连续重复
重复格是一种强调式修辞格。重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修辞方式,它能起到强调事物或突出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中常通过某些单词、词组或句子在短时间内的重复使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强调某事物的意义,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渲染力和说服力。重复除了表示强调之外, 还可用以表示惊讶、讽刺、绝望等各种感情。重复包括连续重复和间隔重复。乔伊斯在《都柏林人》的一些短篇中表达“精神顿悟”时在同一段落中刻意地重复某些字句, 包括连续重复和间隔重复,将人物“精神顿悟”的时刻描写得形象生动。
连续重复是指连续重复某些单词、短语或句子。顿悟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含义,《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反复运用简单的平行句型进行连续重复来描写人物“精神顿悟”的时刻。这种并列结构的反复使用好似拳击场上的连拳出击,不容对方有喘息之机,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修辞效果,并形象地表现了小说中主人公在经过情感的充分积累之后,情感爆发之强烈,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之深。在《阿拉比》中,乔伊斯用连续重复刻画了小男孩“精神顿悟”的时刻,表现了他在困境中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乔伊斯用细腻的笔触重点描述了男孩所住的北理奇蒙德街的环境:“北理奇蒙德街有一头不能通过……”[3]33作者对都柏林夜幕降临时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再次呈现了黑暗、单调、沉闷的气氛。在这种困境中,曼根的姐姐出现在小男孩的视线里。她在小男孩的心目中是那样的清新、飘逸,任何外在环境的不和谐都不能掩去她那神秘的光环。小男孩总是站在棚屋边上,在远处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她的衣着、她的身姿及她的腰带都给小男孩带来无限的遐想,小男孩的眼里经常充满泪水,感到有一股沸腾的激情从心底涌出,然后流入胸中,但他不知如何向她倾诉迷惘的爱慕。他在黑夜中喃喃自语:“啊,爱! 啊,爱!”[3]18这是小男孩在困境中的顿悟。这种简单连续的重复强调了他对爱情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对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如此之高。“精神顿悟”本来就是情感的突然爆发,这样简短单词的重复再现了少年强烈的情感。同时,这种强烈的感情与小男孩梦想最终的幻灭形成鲜明对比,为他的最终顿悟和主题表达作铺垫。
这种连续重复也出现在《伊芙琳》中。女主人公伊芙琳不堪生活的重负,面对脾气暴躁的父亲、繁重的家务、可预期的悲哀的将来,她幡然醒悟,“逃走!非逃不可! ……或许还会给她爱情。”[3]26这里作者使用的是尾语重复,即在下一行重复上一行的最后一个词或短语。第一个“逃走!”说明伊芙琳大脑里灵光一闪,她突然顿悟到摆脱困境的方法,那就是逃离,和弗兰克一起私奔,去遥远的地方过幸福的生活。这是她的初步想法,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勇气下定决心义无反顾跟弗兰克走,此时为了表明自己和原来生活告别的勇气和决心,她又重复了一遍“非逃不可!”并且给了自己逃离的充分理由:“弗兰克会救她的。他会给她创造美好的生活,或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3]26从后面解释的句子可以看出第二次的尾语重复完全是为了让自己下定决心。乔伊斯用简短的字句刻画出女主人公顿悟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这种顿悟中的重复也表现了少女的情感依然在积累之中,她的犹豫不决正在加剧她的痛苦,情感积累即将达到极限,给读者一个理解缓冲的时间,这样读者也就不难理解小说结尾处伊芙琳惊人的举动了。在文章的结尾,乔伊斯再次运用了重复修辞格来描写伊芙琳“精神顿悟”时的状态。一直犹豫不决的伊芙琳在准备上船的那一瞬间,她双手死死捏住船上的舷栏,弗兰克说“来吧!”此刻,伊芙琳想起了父亲的好、家的温暖、对母亲的誓言及私奔后生活的不确定性,精神瘫痪的她没有勇气逃离,她发疯地用手勾紧护栏,她顿悟了:“不!不!不!决不!”[3]26这简短的重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再现了伊芙琳内心对未来不确定生活的强烈恐惧。这一次,一个简短单词的反复重复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伊芙琳没有勇气逃离的瘫痪状态,她已经下定决心留下来继续过没有一点生机的日子。至此,乔伊斯用重复的方法成功刻画了伊芙琳乃至所有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状态。
三、颇具感染力的间隔重复
《悲痛的事件》中的重复主要属于间隔重复,即一个反复使用的词语在一个段落或句子中间断地出现。这种重复不仅显示了情感的逐渐加深,也给读者一个逐渐加深的感染,使读者清晰地认识到都柏林人瘫痪的精神状态。小说中,达菲先生从报纸新闻中获悉:辛尼克太太在喝醉酒之后被火车轧死。他读完报道后起初感到十分厌恶,认为“她不仅侮辱了自己,而且也侮辱了他”[3]127,并暗自庆幸早已同这个沉沦的女人一刀两断。然而,当他重温他们共同度过的那段生活历程时,他开始感到坐立不安。达菲先生十分内疚,并责问自己:“为何不给她留条活路?”“为何判她死刑?”小说结尾,达菲先生在寒冷的夜晚独自在公园踱步沉思并获得了“精神顿悟”:“他等了几分钟,仍然什么也听不见:夜晚十分沉寂。他再一次立起耳朵听着:还是静谧无声。他觉得自己是孤独者。”[3]21
在描写“精神顿悟”的句子中,乔伊斯采用间隔重复的修辞方法。在该段中,“听着”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他尽力去听,却什么也听不到,他再次去听。“听着”的重复表现出达菲先生对听到声音的渴望,也预示着他对感情、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强烈渴望。而“十分沉寂”的重复强调了无论达菲先生怎样努力去听,这样的一个都柏林都是没有声音的,在这样一个精神瘫痪的城市里,是不可能有爱与温情的,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和绝望,同时也反映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生活的顿悟和失望。
间隔重复在压轴篇《死者》中有着最精彩的展现。在《死者》中,作者采用了诗歌般的语言来描绘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加布里埃尔教授先后受到三位女性的嘲弄,最后一次来自于他的妻子。当他得知自己并没有获得妻子的爱情,获胜的居然是一位死者时,他看清了自己的窘境,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这便是加布里埃尔个人的“精神顿悟”:
… falling obliquely against the lamplight… It was falling on… falling softly upon the Bog of Allen and…It was falling, too…falling faintly…[4]160
窗格上响起了几下轻轻的敲打……这雪落向……轻轻落向香农河波浪涌动的黑流之中……落在了……
毫无疑问,这是有关顿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它既是《都柏林人》中关于顿悟的最富代表性的描述,也是理解、把握和阐释《死者》乃至《都柏林人》深刻寓意的最重要的文字。乔学家哈里·莱温曾这样评论这个段落:“最后一段文字运用头韵和重复修辞格,在节奏缓慢、优美的句子中对整部小说进行了总结。”[5]在这段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句子中,可以看到重复最多的单词就是“falling”,作者主要使用的是间隔重复,“falling”重复了7次之多。“falling”中f的读音 [f]听起来像是雪花纷纷落地的声音,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使读者似乎看到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悄然飘至爱尔兰的每个角落,使读者感受到了瘫痪的阴影和作者乔伊斯的伤感。“falling”的重复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将画面表现得更加逼真。此时,加布里埃尔顿悟了,他看着窗外的雪一直在悄然飘落,此时的心情就如雪花漫天飘落,充满了无尽的辛酸和绝望,爱情的幻想破灭了,前途是那样的渺茫。这种重复也表现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生活状态的不断失望,乔伊斯在不断地失望直至绝望。加布里埃尔终归是顿悟了:当今社会正在走向衰落。他期待着有朝一日,瘫痪的都柏林可以在大雪之后,经过圣洁的雪的洗礼,得到真正的复苏。这也许便是作者想要揭示的深层主题。
四、 结语
重复修辞法在书写“精神顿悟”的句子里反复出现,形成悦耳的发音,它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结合,使得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乔伊斯以此修辞法来加强语气,更形象地描述了都柏林人“精神顿悟”的瞬间,既表达了作者对此瘫痪状态的情感,又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都柏林人生活麻木没有生气的状态,更好地表现了小说主题,而且还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展示了人物心理语言的音乐性,取得了立体效果,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响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殷企平.说“顿悟”[J].外国文学,1996(3):61-65.
[2]李维屏.论乔伊斯的小说艺术[J].外国文学评论,2001(1):109-115.
[3]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安知,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4]JAMES J.Dubliners[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3.
[5]HARRY L,JAMES J.A critical introduction[M].London:Faber and Faber,1960:43.
The Role of Repetition in Dubliner’s Epiphany
XIA Jiao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HenanUniversityofEngineering,Zhengzhou451191,China)
Epiphan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ing skills developed by James Joyce. In the writing of Dubliners, Joyce immensely used this technique. Epiphany appeared at the end of each short story, and either the leading character in the novel or the reader himself recognized the dilemma and realized essence of life. In the sentences describing the epiphany of Dubliners,repetition appeared again and again, which can be expressive and contagious. This figure of speech was used by Joyce to add emphasis to language, vividly describing the moment of epiphany. It not only expressed how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e paralysis of Dubliners, but also showed the numbness and lifelessness of Dublin life to the readers, expressing the theme of the novel better.
repetition;Dubliners; epiphany
2016-06-28
夏 娇(1980- ),女,湖北随州人,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I562.074
A
1674-3318(2017)01-0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