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八路军渑池兵站述论

2017-03-10牛建立陈景娜

关键词:渑池兵站豫西

牛建立, 陈景娜

(洛阳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河南 洛阳 471023)

抗战时期八路军渑池兵站述论

牛建立, 陈景娜

(洛阳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河南 洛阳 471023)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十八集团军在河南省渑池县成立兵站,在掩护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和豫西省委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接待护送我党和军队的过往人员、为我军抗战前线中转战略物资、联系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渑池兵站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抗战力量被动员起来。华北、华东沦陷以后,河南省,尤其是豫西地区的战略地位就更加重要。根据十八集团军驻洛阳办事处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协商,在洛阳成立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后来改为办事处)。1938年11月,第十八集团军兵监部在渑池县城东北附近小寨村成立兵站(渑池兵站),1940年6月撤离。渑池兵站在存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在掩护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和豫西省委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接待护送我党和军队过往人员、为我军抗战前线中转战略物资、联系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学术界对抗战时期十八集团军兵监部兵站有简要叙述*参考郜耿豪:《从延安到晋东南:八路军一条重要的战略兵站线》,《党史文汇》2016年第1期。,对渑池兵站的研究仅有几篇回忆文章,叙述刘少奇在渑池兵站的活动*参考郭清江:《刘少奇在渑池兵站》,《党史纵横》1995年第8期;石耘:《抗战初期刘少奇在渑池》,《文史精华》2001年第7期等。,还有待于深化。笔者不揣浅陋,对渑池兵站进行研究,以深化对抗日战争的研究,请教学界专家。

一、渑池兵站的成立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由于敌强我弱,在抗战初期,尽管中国军民顽强抵抗,在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以后,在总体上还是没有阻挡住日军进攻。1938年6月,日寇沿陇海铁路西进,意欲夺取中原,进而会攻武汉,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沦陷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由郑州迁往洛阳。为阻止日军沿陇海路西进,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暂时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但也给豫、皖、苏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华北、华东沦陷以后,河南省的战略地位就更加重要。

中共中央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形势,认为日军经过黄泛区西进几无可能,但是,侵入山西的日军有可能从济源一带渡过黄河,侵占豫西地区,洛阳就首当其冲成为重点地区。若此,日军向东可占领平汉铁路,向西可威胁西安,乃至西北大后方。考虑到豫西一旦沦陷,要在伏牛山区、桐柏山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在洛阳设立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办事处,并由军委统战部负责人刘向三负责到洛阳筹建办事处。刘向三临行前,毛泽东亲自同他谈话,指出建立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宣传党的政策、抗战的主张,要在国民党上层人士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二是日军一旦过黄河,在豫西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那里客观条件是好的;三是办事处是八路军在那里的合法机关,地方党组织工作如有困难,应尽可能提供方便。”还说:“河南民性强悍,民间枪支多,如果日军一旦过河,就要在豫西伏牛山、嵩山和桐柏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那里的地理位置等各种条件都是比较好的。”[1]83-84

1938年11月,刘向三带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公文,率领50余人由延安到达洛阳,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谈判和磋商设立办事处的事宜。程潜以“八路军在山西,属于二战区序列,与一战区没有多少事情可直接联络”[2]153为由,不同意在洛阳设立办事处。刘向三据理力争,指出:“河北、山东等地属第一战区管辖的地区,都有八路军的主力在敌后作战,洛阳很需要有八路军的办事机构,方便与第一战区联络和采购军需。”[3]3程潜又以西安已有办事处为由,仍不同意。刘向三考虑到程潜的顾虑,向他提出,八路军的大部分人员可以离开洛阳,只留少部分人员和电台建立一个通讯处,程潜才勉强同意,这个通讯处全称“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刘向三任主任。1939年1月,卫立煌代替程潜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了解洛阳情况,卫立煌派秘书赵荣声(中共地下党员)到洛阳联系刘向三,刘向三向卫立煌介绍了洛阳的情况后,提出“将通讯处改为办事处的意见,他立即答应了”[2]159。通讯处正式改为“第十八集团军驻洛阳办事处”(简称“洛八办”)。“卫立煌跟程潜不同,是个实力派,又主张抗日。这样,洛阳的形势就变得对我们比较有利,我们的工作开始有了较大的开展。”[3]4

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成立后,在洛阳只能留下十几人,从延安一起来的其他军事干部必须合理安排。他们都是我党经过长征保留下来的精华,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是寄予厚望的,他们留在洛阳无事可做,对军事干部原本就缺乏的我党来说不但是人才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太显眼,国民党也不允许。刘向三决定在洛阳留下十几名工作人员,其余干部在领到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的通行证后到河南省渑池县待命。

渑池位于洛阳以西约70公里的陇海铁路上,向西可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再通往延安;向东经十八集团军驻豫办事处(洛八办)可达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确山县竹沟,乃至华中根据地;向北50公里经南村渡口过黄河,与晋南垣曲县的关家,阳城的次坦河、坪头,晋城的东沟,高平县的米山,潞城的宰里,沁阳的壶关等兵站连接,到达太行山和中条山,通往晋东南十八集团军总部,乃至华北敌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国民党的驻军多在大城市,县城较少,渑池是个小县城,属于豫西山区丘陵地带,机动性较强,适合发动群众打游击。刘向三在观察了渑池的地理位置以后发现,按照友军的先例在此设立一个兵站并不显眼,而且还能加强与十八集团军总部的联络,接待我党我军过往人员,转运战略物资等。经请示十八集团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刘向三设立十八集团军兵监部渑池第三办事处(简称渑池兵站)。随后他携带护照前往国民党渑池县政府,与县长李树德说明建立兵站的事情。他首先讲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坚决抗战,为了抗战和支援前线,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渑池建立一个兵站。大敌当前,李树德县长比较开明,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检查了刘向三的各种护照等证件之后,不但慷慨答应允许八路军在渑池建立兵站,而且全力支持牲口和车辆,为抗战转运弹药等物资,供给兵站人员生活物资。1938年11月,在渑池县城东北附近的小寨村渑池兵站正式成立,这是共产党和十八集团军在河南省成立的第一个兵站,是公开、合法的人员与物资中转机构。

二、渑池兵站的组织机构

渑池兵站1938年11月建立,1940年6月撤离,其存在的近2年时间前后分为两个时期。1938年11月—1939年3月为第一个时期,渑池兵站归八路军洛阳办事处领导,站长是忽兆麟(又名忽梦祥,宁都起义时加入红军),副站长徐世奎(原是红军师长),另外还有文书、通讯员、警卫排、炊事班等,共50多人。这时兵站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休整,为豫西一旦沦陷即开展武装斗争做准备。1938年11月下旬,刘少奇同志由延安去确山县竹沟组建并领导中共中央中原局,路经渑池。为保障刘少奇同志的安全,及掩护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和举办党训班,从洛阳办事处调来上尉副官马旺山及十几名战士,与兵站警卫排组成监护连,马旺山任连长,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兼管生活方面的事情,徐世奎任指导员,负责军事训练。

1939年3月,第三期党训班刚刚开始,就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蒋介石就借口渑池兵站搞“非法活动”,下令予以撤销,豫西省委举办的党训班即刻停办,参加人员疏散回原地。渑池兵站干部和工作人员陆续撤回洛阳办事处,之后大部分人员前往华中新四军工作。站长忽兆麟害怕有生命危险,加上他妻子临产,思想动摇,想离开革命队伍,就借人员撤离之机,带一部分人员携带兵站文件先行回洛阳办事处。到洛阳后,劝说在洛八办医务室当护士的妻子回老家生孩子,二人借故请假回老家许昌县忽庄村,离开了革命队伍,再也没有回来。

1939年3月——1940年6月是第二个时期,渑池兵站归属垣曲县关家第二办事处(通常被称为关家兵站)领导。李鹏(又名李奇柱)调任站长,李平任副站长,还有教导员、文书、通讯员、警卫员、炊事班、警卫排、马匹饲养员,共50多人。

三、渑池兵站的主要工作

渑池兵站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训练,等待时机,为一旦豫西沦陷而开展武装斗争、打游击做准备。后来抗战形势发生变化,日军一时无力进攻豫西,渑池兵站的工作重点转变为掩护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和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护送过往干部,中转运输作战物资等,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一)掩护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的召开。

1938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结束,它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基本上克服了抗战初期王明右倾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开展。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南方局和中原局,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领导华中抗战工作。11月23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带领秘书、警卫人员等人由延安前往确山县竹沟组建中原局,28日抵达渑池,决定在渑池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八路军洛办主任刘向三专程从洛阳到渑池安排部署安全、保卫和物资供应等具体事项。

经过认真筹备,12月20日,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在渑池召开,特委书记刘子久主持会议,特委成员王志杰、郭晓棠、席国光、吴平、吴祖贻,以及各中心县委和重点县委负责人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了7天。会议期间,刘少奇把从延安带来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和《解放》杂志等大批资料发给与会人员学习,他概括地报告六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精神和意义,结合豫西党的工作,讲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听取豫西特委和各县委负责同志工作汇报后,一再强调要坚决贯彻执行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最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结合豫西的具体实际,刘少奇同志提出豫西省委主要工作是:一要积极组织武装力量,准备日军侵占豫西时开展抗日游击战;二要大力发展党员,自上而下建立各县的党组织;三要注意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对于农民党员的条件不要提得过高;四是根据中央指示和中原局的部署,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各中心县委改为地委;五要开办党员干部训练班,训练党员干部;六是继续向各抗日根据地大量输送干部和进步青年。[4]会后又与豫西省委同志协商确定分工问题,刘子久任书记,王志杰任副书记兼统战部长,纪西任组织部长,郭晓棠任宣传部长,刘向三任军事部长,吴祖贻任青年部长,吴平任妇女部长,又重新任命了各中心县委升为地委的书记人选。[1]105

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了豫西党组织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工作方针,调整了豫西党的组织领导机构,适应抗战需要,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建设,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加强党的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对豫西地区抗战和党的组织发展,对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抗战都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对河南全省的抗战也有较大影响。

(二)掩护豫西省委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526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必须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党的干部。中共豫西省委扩大会议也把训练干部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会议一结束,中共豫西省委立即通知豫西各县区委以上党员干部分批到渑池兵站参加训练班。训练班由省委宣传部长郭晓棠负责,成立党小组以加强领导,第一期郭晓棠任组长,成员有蔡迈轮、赵耕郊。为保证学习质量,训练班制订了极其严格的纪律:参加学习的人员一律吃住在窑洞,不准随便外出,不准相互交谈学习以外的情况,一律更名穿军装,按军队编制,过集体生活。党训班每期3周,第一期47人,第二期40人,第三期刚开始,被国民党特务发觉,训练班立即停办。训练班主要开设课程有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游击战术。吴祖贻讲授党的建设,郭晓棠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徐世奎讲授军事知识和游击战术,并联系实际进行操作和演习,同时还学习抗战时事政治等内容。

刘少奇非常重视这次党员干部培训,亲自为第一期训练班讲课6次,两次讲授中共党史和抗战的形势,三次讲授在渑池兵站起草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部分内容),第六次讲授党员干部回到各地怎样开展党的工作。他的讲课内容理论水平高,而且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说理透彻,精辟地论述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领导权,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和光荣任务,怎样建设一个伟大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共产党员要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的修养、思想意识和组织纪律性修养等问题。刘少奇同志的授课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共产党员的马列主义水平,激发和教育了每一个党员要为党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在艰苦环境和长期战争中吃苦在前,冲锋陷阵,在开展党的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参加学习培训的人员深有感触地说,自入党以来,首次聆听中央首长的报告,是受教育最深的一次党课。

(三)接待护送我党和军队的过往人员和友人。

渑池兵站是连接延安和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其他根据地的重要中转站,几乎每天都有我党员干部和友人在此停留和中转。

1938年11月26日,邓小平、杨尚昆、宋一平等一行10多人,在延安开过六届六中全会,前赴华北抗战前线,路经渑池兵站停留两天,由警卫排护送安全渡过黄河至垣曲县关家兵站。

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同李先念、朱理治、郭述申和秘书、警卫人员等几十人,由延安出发前往河南省确山县竹沟组建中共中央中原局,28日抵达渑池,在兵站召开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他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讲解《论持久战》,指出:“豫西地处敌我斗争的前沿,有随时沦陷的可能;摆在豫西党组织面前的任务是,随时准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6]343会议决定改豫西特委为豫西省委。他给党员训练班上课,写出党的建设光辉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部分内容。1939年初,卫立煌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赴洛阳就职途经渑池作短期停留,刘少奇代表共产党两次与他相见,商谈共同抗日的问题。刘少奇同志在渑池兵站度过了抗战初期紧张而又重要的56天,这里一度成为中共指挥中原局的中心。

1939年1月20日,彭德怀副总司令从八路军太行山总部来到渑池兵站,同刘少奇研究了共产党、八路军如何与卫立煌部队协同抗战的问题,22日,他们代表共产党和八路军乘卫立煌派来的火车专列前往洛阳,先后四次同卫立煌商谈敌后抗日政权,和一旦日军攻占了洛阳、西安,十八集团军与第一战区部队如何协同作战等问题。1939年10月,彭德怀副总司令奉中共中央命令,从华北前方总部回延安,往返都途经渑池兵站,兵站周密安排接待,警卫人员安全护送。

1939年11月4日,印度援华医生巴苏、柯棣华等5人,从延安出发前往华北抗战前线,途经渑池兵站,受到热情接待。他们为兵站干部战士检查身体,注射防疫针。随后由渑池兵站警卫排护送,经南村渡口渡过黄河,安全抵达垣曲县关家兵站。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摩擦,破坏抗战,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确山惨案等。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和抗战大局为重,与国民党谈判解决合作抗战的问题。1940年4月下旬,朱德总司令带领干部和警卫连战士共150多人从八路军总部到洛阳,与卫立煌谈判。5月上旬,朱德到达洛阳,卫立煌热情接待朱德一行,并为共产党民族大义所感动。双方谈判解决一些重大问题,首先是保留了十八集团军在中条山的运输线,营救了在抗战前线被国民党无理抓走的干部战士,包括在山西“十二月事变”时被抓走的战士100余人;其次,解决了国民党军需机构扣发八路军军饷问题。谈判结束以后,朱德一行乘专列赴西安,随行的警卫连战士在渑池下火车驻于兵站,完成任务后返回八路军总部。

据不完全统计,渑池兵站在建立以后的近两年期间,接待过往我党员干部和友人千余人,几乎每天都有我党员干部和友人在此停留和中转。[1]88

(四)为我军抗战前线中转战略物资。

全面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比较好,八路军军饷和部分物资由国民政府供给,军饷、弹药、服装和粮秣由大后方的西安等地通过火车运至渑池车站,存放于仓库,八路军又从巩县搞到一部分兵工厂的机器,这大批的物资都需要渑池兵站负责向黄河北运输,然后再由各兵站转运至八路军总部,供应前线,有一部分物资通过洛阳、确山等地,转运给新四军。1939年2月,新四军一个连的战士到渑池兵站领取枪支弹药,兵站的战士全力协助新四军运输物资。

渑池兵站自建立以后,竭尽全力服务抗战,每天都有物资转运任务。为更好利用国共合作的机会为共产党和八路军服务,渑池兵站非常重视对国民党渑池县政府的统战工作,经常与他们联系。国民党渑池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不仅听了共产党的宣传,而且看到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的卓越表现,深受感动,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全力以赴支持抗战。每次兵站运送物资所需车辆(双牛抬杠铁脚车),多则六十多辆,少则三十多辆,以及民夫都如数拨给。警卫排战士和群众通力合作,有时白天道路拥挤,影响运输进度,兵站就动员民众夜里抢运,老百姓为抗战不遗余力,圆满完成任务。向黄河北转运物资来回一趟需要5天,兵站不但保证运输的人畜和车辆安全,还发给一定报酬,老百姓由衷地赞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真是人民的子弟兵,不打人骂人,是自古以来没有见过的好军队。[1]90

兵站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是有理有利有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抗战政策发生变化,对共产党的限制越来越多,直至发动反共高潮。1939年初春,兵站监护连连长马照山和战士平凡等从黄河北买到27桶煤油和一批食盐,在渡黄河时国民党军队不让装船。夜间,战士们发现国民党士兵偷八路军的东西,马照山抓住事实据理力争,国民党军队理屈词穷。马照山等动员民工抢运物资过河,运回兵站。1940年4月,兵站警卫排副班长郭清江带一班战士押运一批面粉,在路上遇到蛮不讲理的国民党军队,要抢面粉,郭清江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向抗日前线运送的粮食,不准任何人抢夺,还命令警卫战士做好战斗准备。国民党军队退缩而去,民工无不称赞:八路军真了不起呀。

(五)联系群众。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5]511抗战时期,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动员人民群众支持抗战,共产党的力量来源于民众,群众路线是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渑池兵站建在县城边小寨村,人民军队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也带到了这里。兵站门口树起“抗日救亡接待室”,室内张贴“坚持抗战,反对分裂”“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等标语,摆放一些革命书刊,供战士和过往的老百姓学习之用。兵站文书(文化教员)不仅组织战士们学习文化,还向群众宣传抗战,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兵站的战士们帮助周围的群众担水、打扫卫生,在农忙季节帮助农民收种庄稼,把兵站的牲口借给农民拉车、耕地,兵站的医生给周围群众治病,逢年过节召开军民联欢座谈会,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伟大成就。渑池兵站的八路军用这些实际行动为群众服务,群众深受感动。小寨的群众主动为兵站站岗放哨,运送物资,帮助兵站买牲口,给战士们缝补衣服等,结下了鱼水之情。共产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原因。

四、渑池兵站的撤离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沦陷。随着战线延长,日军兵力更加分散,更加不足,没有力量开展大规模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消耗和牵制着大量的日军兵力,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日本既要准备对苏作战,又要同英、美等国争霸太平洋地区,它能用于中国战场的力量已经接近极限,不得不停止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面对战争转向长期化的形势,日本在继续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对其侵华的战略和策略进行了一些调整,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企图诱使国民政府投降。在抗战中共产党领导力量的发展壮大,也让蒋介石不安,恐怕尾大不掉,蒋介石集团反共倾向明显增长。因此,国民党的抗战政策开始发生变化,由全力一致对外转向国内,对抗日的态度日趋消极,而对人民抗日运动的限制则日益加强,寻找借口制造反共摩擦。从1938年底至193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一意孤行,肆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晋西事变、竹沟惨案、平江惨案等,捕杀共产党员和抗战战士,停止供给八路军、新四军军饷和物资,全国抗战大局受到严重威胁。

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了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认为中日民族矛盾还是主要矛盾,坚持抗战是全民族的共同利益,蒋介石集团虽然对日有妥协的趋向,但并没有完全投降。所以,中共中央坚持团结合作抗战,坚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党进步,争取时局好转,但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予以坚决揭露、驳斥和反击。

1939年12月,蒋介石、阎锡山在山西制造“十二月事变”,使晋东南的兵站遭到突然袭击,不少八路军战士牺牲或被捕,而北垛、关家、渑池兵站免遭劫难,其原因是在事变前,八路军总部和中共河南省委派人送来情报,中条地委和关家兵站采取了应急措施。但是晋东南的兵站线中断,支前运输物资交通受阻,增加了前线抗战的困难。

1939年2月,蒋介石借口渑池兵站搞“非法活动”,下令撤销。刘向三在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时,得到这个消息,从全局考虑,豫西短时期内不会沦陷,他主张撤离兵站,把兵站的一批军事干部派到其他地区工作,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对国民党撤销兵站、制造摩擦、破坏抗战的行径予以严厉驳斥和强烈抗议。刘向三同十八集团军兵站总监杨立三通电话,说渑池兵站是公开的、合法的,坚决反对取消兵站,说兵站搞“非法活动”,是国民党特务的造谣中伤。中共中央采纳了刘向三的意见,向蒋介石回电报予以驳斥。

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抗战大局为重,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一定让步,决定撤销渑池兵站。另外,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破坏了支前交通运输线,中断了对八路军的作战物资的供给,加之国民党地方顽固派的阻挠,渑池兵站也无法存在下去。1940年5月,渑池兵站奉命撤离,李鹏站长带领部分战士先行回延安。6月上旬,垣曲县关家兵站派来一连战士协助李平副站长,将兵站所有物资都运往关家兵站,7月一同撤回八路军总部。

综上所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存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渑池兵站在掩护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掩护豫西省委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接待护送我党和军队的过往人员和友人,为我军抗战前线中转战略物资,联系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1]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砥柱中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 刘向三.往事的回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3] 王志军.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与纪念馆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4] 石耘.抗战初期刘少奇在渑池[J].文史精华,2001(7):23-27.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仇海燕

K265.1

A

1007-8444(2017)02-0285-06

2016-11-20

牛建立,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渑池兵站豫西
河南渑池:技术培训促花椒产业提质增效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中电工程西北院设计的华能渑池热电联产工程1号机通过168小时试运行
河南渑池:利用全媒体手段宣传推动远教工作
兵站:抗战中的“补给脐带”
难忘的进藏回忆
离春天很远的雪域有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