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恩来文艺育德思想

2017-03-10王东维

关键词:育德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

王东维, 李 博

(延安大学 泽东干部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论周恩来文艺育德思想

王东维, 李 博

(延安大学 泽东干部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周恩来一直关注文艺与德育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艺育德思想。他认为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做“灵魂的工程师”,做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努力提高艺术修养,进行艺术实践,发挥创作个性;成功的文艺应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与和谐,要创作有正确思想内容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的形式要合乎人民大众的口味、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能激动人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感化人;提出“艺术是人民批准的”,倡导在艺术的是非问题上自由讨论,在民主自由的批评中纠正错误,起到育人效果。

周恩来;文艺;道德教育;思想性

文艺承载着人类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艺工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产生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充分利用文艺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思想文化在洗涤人们的灵魂、激发民众的热情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育德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一直关注着思想文化建设,他创造性地阐发了毛泽东的文艺育德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文艺育德思想。

一、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文艺以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传播着国家、社会思想,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文艺形式育人,合乎大众口味,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周恩来对文艺的教育作用高度重视,他明确指出:“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辩证的统一”,“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1]92为此,他多次论述文艺的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一)论述文艺育德工作的重要性,为文艺育德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艺与政治的结合就是要通过文艺的形象思维把政治思想表现出来,从而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更好地为政治服务。同毛泽东“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相一致,周恩来认为文艺工作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必须紧密配合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创作各种文艺节目,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2]。他明确要求“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要担负起扫除旧社会习惯势力的责任,用新的思想去教育人民,影响人民”[1]148。为此,他强调思想内容是文艺的方针和方向的问题。1951年5月5日,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文艺界要有全局观念,文艺工作者在娱乐和教育人民的事业上肩负着重大责任,要求文艺工作者加强政治文化和业务学习,进而提高自己,同时要注意从艺人中培养干部。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文艺工作者的任务,论述了深入实际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努力进行艺术实践、创作有正确思想的文艺作品和帮助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等问题[3],为文艺育德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努力方向。

(二)推行文艺工作的正确方针,为文艺育德创造了基本前提。

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文艺育德的基本前提。文艺工作的方针直接关系文艺能不能繁荣和发展的问题,文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生产活动,要发挥其育德的作用,就必须在正确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实现繁荣发展,这样才能扩大文艺育德工作的影响力和感染面。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后,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也是符合文艺规律、按文艺规律办事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和政策”[4]179。周恩来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阐述了这一文艺工作方针,为繁荣文艺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1952年11月14日,他在《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现在要来执行毛主席的方针,让所有的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百花齐放’以后,还要‘推陈出新’。”[1]371957年5月25日,他为《外国文学》月刊题词时写道:“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劳动人民服务,为世界和平服务。”1963年2月8日,他在《在文化艺术工作者春节联欢会上的讲话》中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同心同德、自力更生”四句与文艺界有关的话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过去大家对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学习还不够,文艺界要深刻学习这一方针,必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群众,做到为群众、为工农兵服务[1]144。1963年4月19日,他在《要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中,进一步论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薄古厚今”的文艺方针。在这些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他领导的文艺工作不断繁荣发展,为文艺育德提供了稳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文艺育德提供了指针。

文艺能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起到育人效果,文艺工作的立场问题非常重要。无产阶级文艺要实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就有一个立场问题,即必须符合人民大众的要求,符合无产阶级的意志,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周恩来坚定不移地支持毛泽东的观点,明确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必须以人民的需要为基本依据。他多次论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强调“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肯定的”[1]91。如果文艺工作不把主要力量放在“为工农兵服务”上面,文艺作品“就不可能反映出这个伟大的时代,不可能反映出创造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劳动人民”[5]98。他要求“一切文学、艺术均应以劳动人民为主要对象,以他们的生活为主要内容,鼓励他们的生产热情,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5]51。为此,周恩来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走群众路线,“应该首先去熟悉工农兵,因为工农兵是人民的主体”,要和工农兵相结合,与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创作出表现社会主义思想的文艺作品,才能深受人民的欢迎,才能很好地发挥文艺的德育功能。

二、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文艺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文艺作品的思想高度,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艺术作品,才能感染和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怀,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周恩来多次讲到“文艺工作者是精神劳动者”[1]17,“是‘灵魂工程师’,思想总要高些”[1]96。为此,他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生活素养、思想修养、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希望文艺工作者消除旧思想、旧习惯势力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

(一)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

文艺工作者只有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才能在远大理想的驱使下,永远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转移立足点,改造世界观,解决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周恩来指出,文艺工作者只有有了远大的理想,作品才能有气魄,才能表现社会主义思想[1]152。1963年4月19日,他在《要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中,对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五项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要求文艺工作者站稳政治立场和端正思想作风,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世界革命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第三,从改造自身做起,把握思想、艺术工具,创作有鼓舞性的艺术作品;第四,要经受住考验,磨炼自己的意志;第五,坚持长期奋斗,争取为革命文艺事业做贡献[1]149-156。1964年10月23日,他在《文艺工作者要首先做到革命化》中再次强调:“要表演革命的文艺,必须首先做一个彻底的革命派。”[5]867他认为,文艺工作者以革命者的身份创作文艺作品,就能够了解人民群众、了解工农兵喜欢的文艺形式,将文艺作品革命化、艺术化,感染熏陶人民群众和工农兵,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服务,为世界革命服务。为此,他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将自己置身于革命环境,明确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立场,坚持马列主义,同帝国主义、反动的民族主义、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

(二)文艺工作者要“过五关”。

文艺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是文艺工作最终实现育人目的的关键。1963年2月8日,周恩来在《在文化艺术工作者春节联欢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克服旧的思想、意识、作风,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当前的重要课题”[1]144-145。为此,他进一步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过五关”:一、思想关,二、政治关,三、生活关,四、家庭关,五、社会关[1]146。思想关最主要的就是要确立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关就是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跟着共产党走,为无产阶级服务;生活关讲的是全心全意为集体,先公后私甚至是公而忘私;家庭关讲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帮助家族、家庭实现思想改造的任务;社会关指如何对待社会上的旧的习惯势力。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工作者改造“三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艺术修养,努力艺术实践。

提高艺术修养,努力艺术实践,是文艺工作者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文艺发挥育德功能的必由路径。文艺工作者只有将出神入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展示给观众,才能将社会的正能量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周恩来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首先要努力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加强文学艺术功底,提高艺术修养,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创作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周恩来曾对话剧、歌剧演员讲,在舞台上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藐视舞台、重视舞台”“主观认真、客观逼真”,认为这是对一名演员艺术修养的最高评价。要做到在舞台上“目中无人、心中有人”[5]234,就需要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持续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学习、改进,进而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完善表演水平,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四)作家还要发挥创作个性。

艺术具有多样性,文艺工作者只有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遵循自由性原则,发挥创作个性,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开放自己的思想,不局限于一种思想行为模式,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才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高水平艺术作品,也才能适应人民大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文艺育德工作的进行。周恩来认为,文艺总要有独创精神,他在《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中说:“作家也要听群众的意见,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但政治与艺术还不同,作家还要发挥创作个性。”[1]109他明确要求艺术家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艺术技巧,扎实努力学习基本的艺术理论,提高理论水平、思想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三、创作有正确思想内容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只有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才能为文艺育德提供科学的思想内核,真正实现文艺工作的价值引领功能。周恩来深入思考了“文艺何以育德”的问题,认为“思想内容是方针方向的问题。思想内容是正确的,就是方向是正确的”[5]162。他提出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规律及打造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等观点,引领文艺工作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发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一)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

周恩来对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也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结合。1953年9月23日,他在《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中肯定:“这次大会中大家提出要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我们文艺界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这是很好的。”[1]50他要求文艺创作既要有浪漫主义,又要有现实主义,即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就是说,“既要有理想,又要结合现实”。一方面,他认为主导方面“是理想,是浪漫主义”。“我们要提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和情操更美化、高化”[1]70。我们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向前看,教育人民要有崇高的理想,要向前看,向前进。另一方面,他提出创作文艺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文艺作品是生活的反映,文艺创作也要来源于生活,体现革命的现实主义。文艺工作者只有在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反映群众真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得到群众的拥护,文艺育德才能得以实现。

(二)文艺创作要符合“两个规律”。

周恩来强调文艺创作既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精神,又要按照艺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办事。一方面,周恩来提出任何文艺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都要符合时代精神:“文艺创作一定要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合乎时代背景。”[1]168只有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才能站得住脚、立得住根。另一方面,周恩来认为文艺同工农业生产一样,也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文艺创作必须掌握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作用,就在于要善于按照艺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千方百计地促进它繁荣发展。否则,就会给文艺事业带来严重地损害[4]305-306。在文艺特点和规律问题上,周恩来认为文艺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所以它所表达的事例、情感更具有普遍性。

(三)以民主精神与爱国精神教育广大人民。

精神是灵魂的支撑,内容使精神得以充实,以民主精神与爱国精神教育广大人民,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主精神、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团结人民,凝聚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通过文艺形式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能够鼓舞人民,激励人民,使广大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劳动生产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关于文艺作品的内容,周恩来明确指出,应该是褒奖社会、激励人民,而不是贬斥时弊、讽刺社会。1951年5月5日,周恩来在《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人民戏曲是以民主精神与爱国精神教育广大人民的重要武器。”“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5]105-106这就明确了文艺工作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神圣职责。

(四)处理好学习和借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增添新思想,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学习别国的优秀文化,融入我们国家的艺术,丰富我们的民族艺术,但要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特色,敢于创新,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周恩来强调文艺育德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洋为中用、以中为主,吸收外国的长处,但又要靠自己来搞革命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既要有独特的风格,又要兼容并包(或叫丰富多采)”[1]72。有独特的风格,就是要真正反映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但不是指单一的文化,也不是指盲目地崇外,而是要在吸纳别国文化优秀成分的同时,做到兼容并包,发扬自己的民族艺术;发扬和创新民族艺术,并不是摒弃一切旧的文艺,相反,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与和谐

文艺作为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引领和隐性教育功能。富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够产生凝聚人心的力量,而且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艺育德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思想理论教育,就是因为它是通过文艺作品的渲染作用,触动人们的心灵,引领人们的行为。关于“文艺如何发挥隐形教育功能、实现育德目标”的问题,也是周恩来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他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作为灵魂工程师,要使人们在艺术欣赏里得到鼓舞,受到激励”[1]153,提出了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和和谐”的任务。

(一)文艺作品要合乎人民大众的口味,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文艺作品要吸引人,实现其育德功能,文艺作品的形式必须受人民群众欢迎,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就提出,各种艺术都要合乎人民大众的口味,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否则收不到文艺宣传教育的效果[6]。文艺作品如何才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最主要的是实现文艺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所谓民族化,就是要保留和继承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发展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大众化就是要适应大众口味,为群众喜闻乐见,通过开展群众艺术活动,提高艺术的普遍性。1963年4月19日,周恩来在《关于文艺工作的几个问题》中论述了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民族化关系到大众化,关系到通过艺术形式动员广大人民,这不是小事。”[5]279这就要求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宣传方式要合乎大众口味,要使人民乐于、善于接受,要使广大人民能看懂听懂,能产生共鸣,同时也要注意入乡随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达到文艺教育最广大人民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出艺术的时代价值。

(二)成功的文艺要能激动人的思想和情感,引起共鸣。

文艺要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在内容具有阶级性、符合时代性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方法的创新,容易为最大多数人民所接受、认同,能够让人民产生共鸣。文艺作品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是文艺育德产生的情感基础,文艺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能够激动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激发爱国情怀,使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早在抗战时期周恩来就强调,在艺术的宣传工作上,要注意普遍性,要能激发人的情感,起到深刻感染的作用。他要求搞活部队的文艺工作,搞好部队战斗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部队生活,使文艺活动在艰苦的斗争生活中增添几分喜气,宣传和表演有中国传统、情调和气派的艺术。1948年6月3日,在《部队文化工作的任务》中,周恩来提出:“文艺要有中国的传统、情调和气派。成功的文艺要能激动人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5]42这就要求文艺作品选取的事例要具有典型性,需要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挖掘素材,将现实与艺术相结合,透过艺术形式表达现实思想,传达正确的思想理念,这样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才能激动人们的情感。

(三)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在不知不觉中感化人。

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远持久的,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必须符合社会良好风气,同时也要能够起到感人深、影响远、教育效果好的作用;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使艺术思想得以发扬。周恩来曾讲到文艺不同于报纸、学校的正面教育,艺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要通过艺术形式在不知不觉中感化人,“文艺为政治服务,要通过形象,通过形象思维才能把思想表现出来……没有了形象,文艺本身就不存在,本身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政治服务呢?”[5]2221948年1月19日,周恩来在看望在杨家沟演出的晋绥军区评剧院的同志时,分析戏剧对人的思想、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出戏剧要改革,并指出戏剧是要“在不知不觉中感化人,不要认为是光为娱乐而已”[5]91,为文艺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五、“艺术是人民批准的”,应在民主自由的批评中发挥育人功能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因此,文艺批评也要传之有道,促使具有正能量的艺术思想在社会舆论场中占有重要位置。周恩来非常重视文艺批评工作,指出了文艺批评的人民标准、营造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等重要思想。

(一)文艺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而不是领导回答。

文艺批评发挥着观照作用,通过文艺批评可以将艺术思想转化为可以为大多数人理解、接受的声音,让人们更容易领悟蕴含在高雅艺术之中的通俗道理,引导人们认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提升观赏水平的同时发挥育人的功能。人民群众既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和重要参与者,也是文艺作品的欣赏者、评价者。周恩来认为文艺要实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让人民群众自己来评价,“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就许可存在,没有权力去禁演”[5]222-223。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作品要经得起群众的考验,才能在民众中受到欢迎并得以发展,“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而不是由领导回答”[5]222。这就明确了艺术评价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让艺术创作在接受群众批判、积极改进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二)文艺创作要允许批评,“造成一种民主风气”。

文艺要起到育人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就应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创作出具有思想性的优秀作品。周恩来提倡在文艺创作过程中,通过自由讨论来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他指出:应开展评判工作,允许自由批评,发表不同的意见,大家要敢想、敢说、敢做,这样才有利于推动艺术发展。营造艺术民主风气,就要搞群言堂,要积极热情地接纳群众的意见,保证群众发扬艺术民主的权利。在文艺创作的民主风气问题上,周恩来明确指出:“只要允许批评自由,就可以得到纠正。只许一人言,不许众人言,岂不成了‘一言堂’么?‘一言堂’从何而来?是和领导有关的,所以,我们要造成一种民主风气。”[5]207如果一味地搞“一言堂”,那么这样的文艺作品在社会上必定难有立足之地。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发扬民主风气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艺术的是非问题上要自由讨论。

周恩来倡导在艺术是非问题上要自由讨论,对待艺术上的是非问题和对待人民思想上的问题都要慎重,不能乱扣帽子,一棍子打死。在艺术的是非问题上,他提出四个观点:第一,文艺界要有改革也要有“鸣放”,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鸣放”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第二,注重内外行的相互结合,要逐步从外行变成内行;第三,注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艺术创作中需要发扬个性创作,但是一切文艺创作都要为社会主义集体服务,因此,在允许个人发展的前提下,也要服从集体领导;第四,注意保护新生力量与创作,这些新生力量除专业的艺术者以外,很大一部分是业余的文艺队伍,要注意鼓励这部分新生力量和他们的创作。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他鼓励文艺界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流派的文艺创作,提倡文艺界各种流派展开自由争辩,在争辩中碰撞出火花、明辨是非、达成共识。

周恩来的文艺育德思想本着文艺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立场,为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国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极端复杂的局面,发挥文艺工作价值引领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7]在实现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周恩来的文艺育德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不少优秀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 周恩来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 周总理和青年在一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174.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27.

[4] 周恩来与文艺(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 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 周总理与抗敌演剧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107.

[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16-08-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责任编辑:张 超

A84

A

1007-8444(2017)02-0146-06

2016-09-19

王东维,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育德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
文艺作品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