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回归找寻规律
2017-03-10江苏盐城市明达中学朱学慧
☉江苏盐城市明达中学 朱学慧
考题回归找寻规律
☉江苏盐城市明达中学 朱学慧
纵观江苏十三大市近几年的中考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而江苏南京2014年的最后一题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细细品味,仍然回味无穷.当然,一道如此精彩的好题追根究底,必然能“回归”为某一知识点,由复杂回归简单,由陌生回归熟悉,从而体现所蕴含的思想.本文就以此题为例与读者交流其中的“回归”.
一、原题呈现
【提出】
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后,可以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
【思考】
在△ABC和△DEF中,AC=DF,CB=FE,∠B=∠E.随后,可以对∠B进行分类,分为“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
【探究】
情况1:当∠B为直角时,△ABC≌△DEF.
(1)如图1,在△ABC和△DEF中,AC=DF,CB=FE,∠B=∠E=90°,根据_____,可知Rt△ABC≌Rt△DEF.
图1
情况2:当∠B是钝角时,△ABC≌△DEF.
(2)如图2,在△ABC和△DEF中,AC=DF,CB=FE,∠B=∠E,且∠B、∠E都是钝角.求证:△ABC≌△DEF.
图2
情况3:当∠B是锐角时,△ABC和△DEF不一定全等.
(3)在△ABC和△DEF中,AC=DF,CB=FE,∠B=∠E,且∠B、∠E都是锐角.请你用直尺与圆规在图3中作出△DEF,使△DEF和△ABC不全等.(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图3
(4)∠B还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使△ABC≌△DEF?请直接填写结论:
在△ABC和△DEF中,AC=DF,BC=EF,∠B=∠E,且∠B、∠E都是锐角,若_______,则△ABC≌△DEF.
分析:本题是学生在八年级学习第一章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的再研究,即“边边角”能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弥补课堂上师生“意犹未尽”的遗憾的体现.此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填空、证明、作图、探究均有,可谓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得分的机会;从考查内容上看,考查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是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一种检验;从考查意义上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研究问题,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本题第(1)问是最特殊的情形,从直角三角形引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入手;第(2)问是常规全等的证明,分别过点C、F作边AB、DE的高,将钝角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便可通过两次全等证明将问题解决;第(3)问画锐角三角形的反例图,以合情推理为要求,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第(4)问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题解法多样、层次分明,研究价值高,探索味道浓,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推广价值,而且答案开放性高,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二、题目“回归”
可以说,这道压轴题的产生并非偶然,学生在课堂上曾经探索过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但教师在讲解“两边一角”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往往只注重对“SAS”的讲解,常忽视对“SSA”的深入研究,故学生只片面知道“SSA”不能证明全等,却不了解在某些条件下“SSA”也能成立,上述压轴题的产生就是课堂上需要深入探究但恰恰未探究的地方,即课堂上意犹未尽的问题.
笔者曾以“SSA”为载体,在中考一轮复习的时候,让学生研究过下述问题,此题与2014年南京中考压轴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已知∠BAC=45°,AB=4,要使△ABC唯一确定,那么BC的长度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
观察题目后易发现,点A、B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而点C的位置不确定,此题又要求在△ABC唯一确定时求BC的长度,故仔细分析后可转化为另外两种问法:
问法1: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作⊙B,当⊙B与射线AC有唯一公共点C时(点C与点A不重合),求BC的长度.
问法2:在射线AC上存在一动点C(点C与点A不重合),连接BC,使得BC为某一长度时不会存在两个不全等的△ABC,求BC的长度.
图4
图5
图6
图7
评析:本题虽然为填空题,但读懂题目却并非易事,题目有一定难度,学生不能理解“唯一确定”这四个字的正确含义,若能攻克此问题,题目便能迎刃而解.事实上,该题可以理解成圆与射线只有一个交点的问题(如图4~图7),圆与射线只有一个交点便为图5的相切或图7的情形,图6有2个交点,意味着△ABC不能唯一确定,即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但随着角度的变化,答案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三、推广研究
事实上,“回归”题中的条件就是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对角,通过研究学生已经可以感受到“SSA”有可能存在成立的情形,如果能将题目再深入往下研究,就形成了2014年的中考题,便可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彻底掌握,从而题目也趋于完整.课堂上还可以研究这样的问题:在△ABC中,∠ABC=30°,AB边长为4,AC边的长度可以在1、2、3、4、5中取值,满足这些条件的互不全等的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
题目还可以进一步推广:
推广1: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锐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推广2: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钝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推广3:两个四边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试举例说明.
四、总结反思
中考,有反思教学和甄别人才的功能.现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技巧轻通性通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这些不良的教学现象严重遏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前自己先多深入研究,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学后再多反思,与学生共同挖掘题目背后的规律和本质,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和解决此类数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道路.所以笔者提倡在中考复习前,一定要善用中考题,因为中考题是专家们的心血之作,也代表了一个地区命题的风格,多对中考题及变式进行训练,对学生短期的提升很有帮助.
1.回归课本,探寻本质.
细细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不难发现,许多题目源于课堂、源于课本、源于生活.故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本的教学,以课本为载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弄懂概念,剖析概念的本质,弄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步骤、思路和方法.中考前的复习,可以选择合适的中考题作为上课的重点,贯彻一道题就是一节课的理念,深入研究,真正研究透彻.
2.类比研究,探寻规律.
波利亚对于解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上述例子,从中考题到回归题,再到推广问题,强化了学生对某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组层层相扣,由易到难,让学生对此类问题研究得更深刻、理解得更全面,达到启发思维,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实现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学生在中考中也能胜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