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小品创作的教学价值及教学建议
2017-03-09袁丽萍
袁丽萍
水墨画小品创作的教学价值及教学建议
袁丽萍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初等教育系,湖南 岳阳 414000)
小品创作的学习具有促进学生对水墨画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学习、深化对绘画基本规律的理解、培养创作综合能力的教学价值。因此,增强水墨小品欣赏,增设水墨画构成课,并将小品创作教学贯穿于整个水墨画教学过程,有助于解决水墨画创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综合能力,提高水墨画教学质量。
水墨画;小品创作;教学价值;教学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院校水墨画教学一般遵循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临摹教学以学习传统水墨画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写生教学是运用临摹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所见和所感,创作教学则是脱离写生对象,凭想象创作出新的作品。其中,临摹、写生教学是基础,创作教学是临摹、写生教学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创作教学是水墨画教学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难以突破的部分。目前,创作教学的基本思路一般是在临摹、写生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依主题创作一幅水墨画并展出,以此作为创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这种教学思路之下,学生创作能力薄弱的原因在于创作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矛盾:其一,创作教学时间有限与创作复杂性、创作难度之间的矛盾;其二,创作作品数量贫乏与培养学科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以上矛盾的存在使创作教学难以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影响了水墨画教学的质量。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矛盾,提高水墨画创作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在创作教学中引入水墨画小品创作教学是解决以上矛盾的可行方法。
二、水墨画小品创作的教学价值
小品创作,是相对于大幅的主题性创作而言的,其特征表现为:画幅小,题材广,强调即兴抒怀,讲究笔墨情趣,画面一般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装裱形式多样,以斗方、立轴、册页、扇面、手卷等多种形式出现。小品创作一般是作者主题性创作之余的遣兴之作,也是其探索多种技法为目的的尝试。对小品创作教学价值的挖掘,目的是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理念,探讨小品创作的教学价值。
(一)小品创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对水墨画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学习
水墨画知识和技能包括用笔、用墨、造型、空间结构、媒介材料等,是形成作品形质和表达作者情感的基础。学生主要通过临摹教学和写生教学获得水墨画知识和技能,但此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呈碎片化状态,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碎片化,既容易遗忘,也无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拓展,当然也就无法达到美术学科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某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将临摹教学阶段和写生教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内化,并重新构建。小品创作教学是能够完成以上教学任务的合适的教学形式。
小品创作和水墨画创作一样,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水墨画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拓展能力。加之小品创作的小幅性、即兴抒怀性和题材不限性,其创作难度远低于主题性水墨画创作。因此,学生愿意并喜欢选择小品创作的形式进行创作。学生一旦喜欢小品创作,就会根据创作的需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对临摹教学阶段和写生教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反刍。反刍的过程,不仅是对先前所学知识和技能主动查漏补缺和重新学习巩固的过程,同时也是迁移、拓展、构建新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
(二)小品创作的学习能深化学生对水墨画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小品创作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运用水墨画基本规律。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不代表就能进行小品创作,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一定的绘画基本规律,才能创作出好作品。那么,什么是水墨画基本规律?水墨画基本规律可以理解为传统理法和程式。传统理法,包含品评、形神、气韵、意境、修养等方面内容,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古代画论关于传统理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如品评论之“六法”论,形神论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1]191意境论之“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1]256程式是笔墨形式语言,也称艺术符号或图式,包含用笔程式、用墨程式、造型程式、空间结构程式等,是历代画家受自然启发,长期积累、提炼和升华的结果。水墨画受古代美学思想、绘画工具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西方绘画迥异的理法和程式。现在的学生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远甚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有些学生拿起毛笔用素描的方法画水墨画,全然不懂传统理法和程式。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小品创作教学能够促使学生重视研习传统理法和程式,加深对绘画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三)小品创作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学生创作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小品创作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绘画基本规律的理解是小品创作教学的手段,小品创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培养创作综合能力。小品创作因其题材不限性、即兴抒怀性、讲究笔墨情趣性和形式多样性,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创作综合能力方面有很大空间。其题材不限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适合的题材,即兴抒怀性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感受并学会用适当的水墨语言表达感受,讲究笔墨的情趣性能使学生释放个性,小幅和形式的多样性又能使学生较轻松地将感受表现出来。
实际上,个人创造潜能的激发不是偶然的,它是个人创作综合能力积累的结果。只有个人的创作综合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潜能以合适的载体表现出来。如上所述,小品创作的特征恰好满足了培养学生创作综合能力的条件。因此,选择小品创作教学作为水墨画创作教学的补充,学生的创作综合能力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和展现,创作潜能更能得到激发。
三、水墨画小品创作的教学建议
根据小品创作的教学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小品创作的教学建议。
(一)提高传统水墨小品欣赏在小品创作教学中的地位,深化对小品创作基本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小品创作要求理解并运用传统的理法和程式。只有把握好传统的理法和程式,小品创作才能在整体上不偏离水墨画的特征,使其向雅靠近,而不会沦为不伦不类或格调低俗的作品。那么,在小品创作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深化对传统理法和程式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笔者认为,增强传统水墨小品欣赏和画论研读,是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途径。
鉴于小品创作的要求,传统水墨小品欣赏教学应立足于水墨画语言的分析,即用笔、用墨、造型和空间结构四个方面的理法和程式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第一,选取经典传统水墨小品范图。所选取的范图一定要印刷清晰,同时内容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第二,侧重水墨语言的欣赏分析。具体来讲,水墨语言欣赏分析分两个层次:一是形式语言欣赏分析,即点、线条、造型、空间结构等的欣赏分析,以探寻其笔墨语言的程式化特征;二是形式语言作用于观者心理上的感受,对感受的评述,能够将学生引入对形神、气韵、意境等传统理法的认识和理解。第三,尝试对临范图,以笔墨实践的形式研究分析其用笔、用墨、造型和空间结构。对临的过程实际上是以笔墨实践感受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获得的对传统理法和程式的认识和理解,为下阶段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增设水墨构成课,解决小品创作中的知识问题和技能问题
如前所述,小品创作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用笔、用墨、造型、空间结构、媒介材料等方面。在传统水墨小品欣赏教学阶段,学生对小品创作的知识和技能已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此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停留在对范图中理法和程式的理解上,如果此时要求学生进行小品创作,学生一般会无从下笔。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针对性地解决小品创作的问题,如笔墨问题、造型问题和空间问题等,帮助学生完成由临摹到运用的过渡。在影响小品创作的三个问题中,一般认为笔墨问题是首要问题。但笔者认为,对于小品创作而言,笔墨固然重要,不过其重要性应在造型和空间结构之后。因为如果造型问题和空间结构问题不解决,那么笔墨就失去了依托的载体。所以,小品创作在这一阶段应首先解决造型问题和空间结构问题。
增设水墨构成课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小品创作教学中的造型问题和空间结构问题。水墨构成课由三个教学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运用平面构成原理对中外经典作品进行形式语言分析。经典作品包括绘画作品及其他视觉艺术形式。形式语言分析是指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分析作品的造型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形式语言分析可以先分析造型,找出基本形,研究其形状、色彩和肌理等特点;再分析空间结构,即基本形的构成方式。以齐白石的《残荷图》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基本形,如圆形(莲蓬、荷叶)、线(荷梗、草茎)、三角形(慈姑叶)、方形(印章),再分析基本形的肌理(质感)、色彩(墨色深浅),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空间结构,即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学生通过作品形式分析,在头脑中积累关于造型和空间结构的范式和方法,在合适的时候就可能成为个性化表达的出发点,将范式和方法为己所用,解决平时遇到的造型问题和空间结构问题。第二个环节,以摄影作品或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为参考,通过提炼基本形和创造构成方式训练来培养造型能力和空间结构的构建能力。这一环节是探索如何将水墨语言与平面构成原理相结合的教学环节。第三个环节,尝试以小品的形式写生静物或风景。写生的关键同以上两个环节一样,也是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结构的构建能力。具体的方法是学习将静物或风景概括成基本形(不超过三种),再运用形式法则进行造型活动。第三个环节与第二个环节教学要求相似,只是绘画的对象性质发生了改变。以上三个环节,后一个环节必须以前一个环节为基础,环环相扣,以小品的形式探索水墨语言与平面构成原理的融合,解决小品创作教学中的造型问题和空间结构问题。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传统水墨画欣赏教学中的作品形式语言分析与水墨画构成课中的作品形式语言分析存在差异。前者所选的作品为传统水墨画,是从传统理法和程式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后者所选的作品是现代水墨画作品,其形式语言受到西方现代绘画形式语言的影响,对其形式语言分析运用了平面构成的原理。两种形式语言分析是为了多角度提供造型和空间结构的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小品创作中的难题。
(三)将小品创作教学贯穿水墨画教学始终,全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培养创作综合能力
小品创作的学习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培养创作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小品创作教学怎样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培养创作综合能力?一般认为,增加小品创作教学的课时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减临摹教学和写生教学课时来增加创作教学课时,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综合能力。其实这样不仅不现实,实际上也并不见得有成效。笔者认为,将小品创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水墨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将小品创作教学不仅引入水墨画创作教学,同时也贯穿在水墨画临摹教学和水墨画写生教学中,全程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并培养创作综合能力,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下面分别从水墨画临摹教学和水墨画写生教学中如何引入小品创作教学进行具体探讨。
1.水墨画临摹教学
临摹教学的现状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学生沉迷于笔墨本身的探究上,竭力于笔墨形状的肖似和韵味的追求,这主要是学生对水墨画语言理解的表面化以及水墨画工具材料的难以掌控性所导致的结果;二是学生不重视或没有意识到对水墨画语言的其他两个重要部分——造型和空间结构的探究的重要性。过分关注笔墨本身而缺失造型和空间结构是造成学生创作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引入小品创作教学来促进学生对造型和空间结构的重视。
理论上,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画论中关于造型和空间结构的术语和论述,如造型之“树分四枝”、“石分三面”,空间结构之“三远法”等,以及对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的理解;实践上,强调背临教学,在背临教学中引入小品创作,以小品创作的形式完成背临教学的任务。其具体操作如下:将宣纸裁成斗方、立轴、册页、扇面、手卷等形式,然后将同一内容背临在不同形式的宣纸上。虽然内容相同,但因宣纸的形式不同,学生不得不在造型和空间结构上依纸的形式进行调整。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可以完成多张小品创作,而且每张在造型和空间结构上都有小变化。在这样的练习之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激发,创作综合能力自然也得到提升。
2.水墨画写生教学
在写生教学阶段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被写生对象牵着鼻子走,绘画处于描绘自然的状态。写生中亦步亦趋地描绘自然,说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没有被激发。这样一来,水墨画写生就会向素描写生靠近,而偏离水墨画的特征。那么,怎样在写生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避免亦步亦趋地描绘自然?养成主动写生的习惯,同时以小品创作作为写生的补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谓主动写生,是指从写生对象中主动提炼抽象的形,并创造形的排列方式。以主动提炼抽象的形为例,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根据所见对象的外在特征概括基本形,基本形包括三角形、圆形、方形等;第二层面,根据对写生对象的感受创造出基本形,如物体予人沉重感,则形主要体现沉重的感觉,而其表面上看到的特征可以略去。主动写生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写生练习作为支撑。将小品创作的形式引入写生教学,可以让学生灵活随机地进行数量可观的练习,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作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6.
G712
A
1671-5454(2017)03-0094-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3.027
2017-03-14
袁丽萍(1971-),女,湖南衡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基础教学、中国画创作。
本文为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绘画形式语言在高校水墨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编号:XJK014CTW00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