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回顾分析
2017-03-09刘龙发蒲嘉泽
刘龙发,蒲嘉泽,潘 英,缪 林
(1.南京市浦口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0;2.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南京 2100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07年5月南京浦口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I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48 h内行结肠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
1.2 诊断标准
IC诊断依据Marston等提出的诊断标准[4]:(1)突发痉挛性下腹痛、便血、腹泻三联征,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2)特征性结肠镜表现:急性期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慢性期可见肠壁瘢痕形成,肠管狭窄。(3)除外急性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其他肠道疾病。(4)经扩血管药物治疗有效,症状迅速好转,短期内复查结肠镜,多数患者病变肠段恢复正常或好转。排除标准:(1)疑似肠系膜动脉栓塞所致小肠缺血者;(2)有肠炎、肠结核、胃溃疡病史者;(3)因其他原因所致结肠出血者。
1.3 治疗方法
根据IC患者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分型、内镜下特点及伴随的基础疾病等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卧床、肠道休息、抗感染、扩张血管、肠道黏膜保护剂及营养支持治疗。治疗2~4周后复查结肠镜。
1.4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 果
2.1 人口学特征
2015年12月~2007年5月在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IC患者67例,其中男25例,女42例,年龄42~89岁,平均(70.36±11.36)岁,青年≤45岁(4.5%),(3/67),中年45~60岁(13.4%)(9/67),老年≥60岁82.1%(55/67),中位年龄70岁,本组病例以中老年患者比例达96.5%。
2.2 基础疾病
67例患者中,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8例(86.6%),其中高血压最多,共47例(70.1%);另有17例有糖尿病史(25.4%),5例(7.5%)有慢性便秘史,3例有腹部手术史(4.5%),无其他基础疾病9例(13.4%)。患者可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本组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以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多见,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
2.3 临床特点
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和便血。具有腹痛症状者67例(100%),有便血者60例(89.6%),有腹泻30例(44.8%),其他症状还有腹胀32例(47.8%)、乏力36例(53.7%)、恶心呕吐12例(17.9%)、发热15例(22.4%)等。腹痛以左中下腹42(62.7%)为多,性质以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伴阵发性加重为主,部分患者腹痛可于排便后缓解。多于腹痛24 h后出现暗红、鲜红色血便或黏液脓血便等,便血量不等,58例(86.6%)有肉眼血便,其余9例(13.4%)无肉眼血便者粪便潜血阳性。
3 讨 论
缺血性结肠炎是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肠壁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的缺血性病变。Boley于1963年最早提出其概念[5],Marston于1966年正式将其命名为IC[4]。
IC的病因多样,目前认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低血压、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痉挛、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管自身因素(如进食后肠壁蠕动增强,耗氧量增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某段肠管绝对或相对缺血缺氧,进而发生组织损害。本组患者多数伴有上述疾病。另外,腹部手术史、放化疗等可引起血管壁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或病史也为本病易患因素。本组研究中,患者年龄多为60岁以上,平均年龄(70.36±11.36)岁,60岁以上患者占82.1%,表明老年人是IC主要的高危人群,这是由于老年人常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上述基础疾病,致使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局部肠黏膜血流供应减少,使黏膜出现缺血、坏死、形成溃疡。本组研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51例,男女比例为1:1.34,女性多于男性,与杨龙等[8]和Sherid等[9]报道相近。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是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减肥药和泻药以及女性易患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等有关[10],便秘可增加颈动脉窦压力,阻碍肠粘膜血流、降低结肠壁动静脉氧气梯度,从而导致结肠粘膜缺血。
Marston等按病变程度将缺血性肠病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4]。一过型IC临床最多见,症状轻、恢复快,预后好。非坏疽型IC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经及时正确治疗预后较好。狭窄型IC可表现为反复间断性腹痛,腹部压痛相对较轻,部位不固定,可形成肠腔狭窄及不全性肠梗阻。坏疽型IC约占10%,起病较为凶险,病情危重,临床可表现为高热、剧烈腹痛、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肠穿孔等,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此类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大多无效,需手术治疗。本组患者中以一过型为主,占88.1%,狭窄型占l1.9%,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国外有学者报道,坏疽型患者占15%~20%,高于本研究结果,可能与地域、诊断标准和主观因素的差异及样本数量有关。
综上所述,IC是一种易发于中老年女性患者的结肠缺血性疾病,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I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上应加强对IC的认识。提高IC早期确诊率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对于中老年患者,如出现突发性腹痛、便血、腹泻等相关症状,同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时应考虑IC的可能,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及时行内镜检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减少误诊,避免严重后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1]吴本俨.关注老年急性缺血性肠病诊断[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1):286-288.
[2]刘文徽,廖 亮,石 卉,等.缺血性结肠炎溃疡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7):626-630.
[3]杨 龙,吕有灵,吕 鸣,等.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1):13-15.
[4]王 薇,许 乐.缺血性结肠炎89例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769-773.
[5]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写作组.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