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期刊编辑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7-03-09张玉平
张玉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120)
试论教育期刊编辑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张玉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120)
教育期刊是中小学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也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的对话。目前教育期刊有一些定位的问题:理论性偏强,文章偏长,专业性术语过多;文章晦涩难懂,与中小学教师不是一个话语体系;什么都发的大杂烩教育期刊,文章都是过时的教育经验;跟踪时下的教育热点。同时发现,教育期刊编辑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存在一定的不足:与作者群体、读者群体关系调适的主观作为不足;对教育的关注度不足,职业倦怠感较强;教育期刊社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欠缺与市场的对接,拓展新服务领域的不足等定位问题。如何使教育期刊可持续发展,为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服务,教育期刊编辑应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正确定位编辑的双重属性;教育期刊编辑要研究教育,懂教育;参与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形成学术共同体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策略。
编辑;教育期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编辑角色定位
一、教育期刊的定位问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的四条要求,为我国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指出了方向。教育期刊正是担负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搭建平台的使命,应该说教育出版给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传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1]每种期刊都有其定位,教育期刊也不例外。如果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那么,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应该是这类期刊服务的主要宗旨。根据知网出版物的检索统计,公开出版的教育期刊1055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5;其中种类最多的为教育综合类期刊——800种。由此可见教育期刊在中国期刊市场中影响之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综观教育期刊所刊发的文章,可以发现以下定位问题:
第一,专业性术语过多,理论性偏强。根据一项对中小学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倾向于“学科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内容”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而对“科研知识方面的内容”、“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和“教育信息方面的内容”的关注相对较少[2]。但当前很多刊发的文章偏理论性,且会大量使用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术语,很多术语甚至是从国外文献直接摘抄翻译过来的,对国内研究者来说还比较陌生,中小学教师对这些陌生的术语更是摸不着头脑。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之所以不买很多的账,是因为这些期刊的文章他们阅读起来觉得说的都很对,但跟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没什么关系,而且他们也写不出来这样的东西,总觉得期刊上的文章有自说自话的意思。
第二,晦涩难懂,与中小学教师不是一个话语体系,即不在一个对话的“平流层”。时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也趋向于对国外发达国家的追踪,如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很多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但由于语言、语境文化的不同,导致引用的教学论方面的内容看似都是汉字,但组合起来甚至教育期刊编辑也很难看懂,更不要说中小学一线教师。另外,中小学一线教师每年面对的教材和教师参考指南都没有太多差异,导致他们也很难自主地去研读这些难以理解的、所谓的先进教育理论。所以,期刊发表这类的文章也很难激发中小学教师阅读的兴趣。
第三,什么都发的大杂烩教育期刊,文章都是过时的教育经验,千篇一律的较多,而提出新形势、新课程改革背景问题的文章较少,每期里有1~2篇质量较高的文章都显得弥足珍贵了。教育类期刊中不乏有这样的类型:每期刊载总页码200余页,文章总量100余篇,算起来一篇文章大概只有2页左右,不足3 000字。此外,无论从排版还是规范方面,看不到相关的参考文献,甚至没有摘要、关键词等要素,发表的内容也多是大而空的居多,要么是什么都论及,哪方面也不深入,要么是一些个案,无法普及的经验。这类文章中小学教师读起来不但没有任何裨益,甚至会影响他们今后对写论文方面的价值取向。
第四,容易跟风跟踪时下的教育热点,但缺乏积淀,不能透彻地解释清楚这些热点,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不解渴。热点还没来得及多热,也没出现什么典型的案例,期刊就开始跟风,非常肤浅的表面现象,只是滥用一些词语吸引读者的眼球,自然很难深入。[3]教育研究是实践类的研究,无论是政策还是观点、理论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时间来积淀,而不是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改变方向。如北京市推出的关于中小学课程中10%综合实践活动,2015年7月政策颁布,到2015年8、9月就能看到相关的研究论文,事实上这些研究内容与原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不大,并未真正领会政策的导向而仅仅是换汤不换药的研究。期刊的敏锐度很重要,但不同于社会上的时政、时尚类期刊,要有足够的敏感度,教育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最后拿出有份量且、能够分享的经验且能站得住脚的东西出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笔者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教育类期刊编辑对期刊定位目的认知不足,角色定位不准确、编辑的主观作用发挥不充分有一定关系。因此,教育类期刊编辑应该进一步准确定位自身的编辑角色,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教育类期刊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地搭建与中小学教师对话的专业平台[4]。
二、教育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的问题
(一)与作者群体、读者群体关系调适的主观作为不足
责任编辑、读者、作者的良好的关系调控是一本学术期刊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编辑是搭建读者和作者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因为作者写出的东西首先要被编辑和期刊所认可,才能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服务,使读者受到启发和借鉴,并能为之所用。这样也才能最终达到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交流的目的。教育期刊也不例外。
但在编辑实践中,笔者作为教育类期刊的编辑发现,针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稿件,经常有一种感觉:很多一线教师的稿件有一些新意,但在文章的逻辑结构以及行文规范方面会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想给这些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搭建交流传播的平台,很多时候编辑要将文章从头改到尾,有时更像是重新写一篇文章;往往是编辑直接提炼观点给教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编辑。这样的编辑过程,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群体关系调试的主观作为不足。编辑可能还缺少与作者群进行教育期刊学术文章的行文、规范和要求的交流主动性,也就是说,编辑的主观作为发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期刊来稿的质量不够,或者与一线教师的对接不足。教育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种,也具有其小众性的特质,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作者群体相对较为固定,很容易导致编辑在栏目策划和选择稿件时思维模式固定,不能根据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师的需要灵活地策划栏目和组织稿件,而这种理念的不创新和编辑思路的固化可能导致期刊的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和审美导向产生一定的偏差,在市场逐渐实行末位淘汰的今天,最终很难立足于学术期刊市场。
(二)对中小学教育的关注度不足,职业倦怠感较强
教育期刊不同于容易在较短的时间跟踪热点的报纸类时政类传媒,前者有更重要的特点是深入性和延展性。但很多教育期刊的编辑对中小学教育的关注度严重不足,缺乏对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事实上,对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总体把握,除了编辑对相关教育法规、意见的整体把握,还有对教育实践中先进和落后经验的把握。此外,还有对作者和读者群体心态和需求的把握。对一些教育期刊编辑的访谈中发现,从业10年以上的教育期刊编辑职业倦怠感较强,对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关注度自然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期刊过渡依赖专家外审,很多编辑也就有了思维的惰性,等靠的心理较强,关于专业的知识靠专家来把握,长期下去导致编辑自身不愿意去思考和关注中小学教育,更多是工具性的存在。
随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期刊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教育期刊都面临着与主办单位脐带关系的割裂。体制的转变,制度及经费支持不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期刊要有市场生存的能力,就必须改变已有的关起门来办刊的状态,否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编辑与期刊的发展是共同体的关系,显然,编辑也要走出去。
(三)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不足,缺乏对编辑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作用的认可与推动
教育期刊编辑承载着教育成果的传播作用,根据笔者的调研,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职称管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评定,都要求教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同时要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在这种要求之下,教师往往从功利的角度,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被写”、“被研究”的现象很普遍。这些现象从中小学教师写出的东西、研究的内容问题和形式中就可以很明显看到,普遍写出的文章缺乏研究论文的叙述体例。
要改变这些现象,就需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和写作的培训,固然教育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不乏有指导教师对学员(一线教师)的指导,但应该看到这种指导与期刊编辑的培训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实际上,在不断提出编辑学者化的今天,很多编辑已经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编辑和校对,他们审阅过大量水平不一的文章,更能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和亟需,这样的培训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而目前只有少数的期刊社在做这方面的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做一些拓展性的业务,但针对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群体,还远远不够。大部分期刊社拓展新服务领域的意识不够,缺乏对编辑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作用的认可与积极推动,而仅仅把编辑囿于反复的编校上。因此,笔者以为,教育类期刊社应该打破对编辑作用认识的思维定式,将有经验的编辑推出去,让他们深入到中小学,一方面可以真切感受和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而这同时也可以提升编辑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推动编辑从“编辑匠”成长为有思想、有修为、有创新的“编辑家”。
三、准确定位编辑角色,充分发挥编辑作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经过几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界定为教书育人的职业,更多体现在教学中要有研究。既然有了研究就要有为研究成果交流创作的平台,作为中小学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怎样准确定位编辑角色,充分发挥编辑作用,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是办好期刊的必经之路。
(一)编辑与作者的互动生成,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编辑的劳动不同于一般性的劳动,编辑要具备两个专业背景:一是编辑的学科背景,也就是所谓的学科专业;二是编辑职业背景。就目前学术期刊编辑的状态,一般从受理稿件,初审,再到复审,编辑在一篇文章中的职业背景,其中包含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意识。一般的看法,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这种理解是反映在最终的成果上,而实际上,学术论文都是编辑与作者共同制造学术产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编辑在一篇学术论文发表的过程中承载着科研成果的转化、升华、再创作的任务。因此,在学术论文中体现了编辑的编辑精神和编辑思想,编辑精神是编辑思想的指导层面,二者都是动态的,不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术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更新。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即编辑思想的形成与运用能力、栏目格局的谋划与实施能力、选题的创意与取舍能力、文字加工处理能力、学术动态的掌握与变通能力、联系作者与对外交流的能力等[5]。
如前所述,教育类研究是实践研究,具体的教育教学千变万化,而一线教师又不善于对这些变化进行经验总结。因此,教育类期刊的编辑需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增强调适与作者和读者群体关系主观作为的能力,这也是对编辑学术动态的掌握与变通能力、联系作者与对外交流能力的一个最好的解读。具体地说,教育类期刊编辑可以在期刊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多个教育主题,然后就文章的主题、逻辑规范到行文要求主动与相关作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分别沟通,对不同作者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期刊才能组织到既有引领性又有实践性的稿件,最终实现教师成长和期刊发展的双赢结果。
(二)教育类期刊编辑要关注中小学教育,要研究教育,懂教育
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但要具备与提高上述能力,还要具备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即自己也能做学问,走编辑学者化的道路。所谓编辑学者化,主要指编辑业务上的专业化与相应学科理论的专门化,使其成为既专又杂,知识面广而学术有专攻,编辑与学者相兼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了不断巩固和提升人教版教材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编研一体,积极倡导课程与教材的学术研究。2010年,人教社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无论是领衔的作用还是实践方面,网罗一批在教材方面颇有研究的学者,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在《中华读书报》等有份量的报刊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反响均很好。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招生的扩招,目前从事编辑岗位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博士或硕士毕业,他们在读期间一般都从事过与教育相关的研究,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应发挥这些人才的优势,从组稿、策划、设计栏目方面调动编辑的智慧,促使他们参与中小学校课题的设计、评估,以使教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并提炼观点。
(三)编辑应参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和继续教育培训,形成学术共同体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策略
本着期刊质量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水平的共同提升,期刊社社应将编辑推出去参与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科研培训,构建编辑与教师成长的共同体。如果想要办好期刊,真正服务于中小学教师要靠期刊编辑的主观作为,不断付出,建立真正自己的作者队伍,并随着不断滚动生成,吸引更多的读者读我们的期刊,使期刊走进校园,真正为他们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化服务。
切入点是:同做一个课题,同享一种理念,同有一个教育追求。这与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基本一致,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要真正为读者服务,编辑就应自觉主动地参与一线教师的科研,与潜在的作者和读者交流看法,沟通思想;给他们提供解“惑”之策,破“难”之道。积极争取与中小学校合作的机会,给学校提供学术支持,在与中小学的合作交流中相互砥砺和磨合,形成各自的新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是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这种双向的融合和相互支持,使期刊社或编辑部和中小学在其中各取所需,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教育报刊应和读者一起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帮助读者认识难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克服难题的办法。这些工作做得入情入理、扎实有效,就能密切报刊与读者的关系,增强报刊对读者的凝聚力。编辑要了解和把握好国家和北京市的基础教育改革和相关政策;要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与中小学教师校长做朋友;要善于抓住他们教学教育的亮点,并指导他们将这些亮点总结提升;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掌握一线的教育教学动态,教育是实践类学科,这就要求编辑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背景,更要从专业的、教育的视角研究教育的问题,做到编研一体。
[1]尹洪.做好教育出版 助力师德建设[J].中国编辑,2013,(4):59-60.
[2]符果,范蔚.中小学教师阅读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39-41.
[3]朱凌燕.浅谈教育期刊的选题策划[J].中国编辑,2013,(4):64-66.
[4]桂建生.试析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4,(5):109-112.
[5]田卫平.关于学术期刊策划中的六种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5,(5):234-236.
责任编辑:彭雷生
On Educational Journal Editors’ Adv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ZHANG Yu-p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120, China)
Educational journals are the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show their research results, but also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dialogue for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positioning problem for educational journals: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verbose style, and excessive terminology; obscurity and isolation from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 patchwork mingled with articles of other disciplines, even educational articles, however, are talking about outdat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While educational journal editors’ service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insufficient: lack of attention to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burnout; educational journal’s lack of relevance with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new service. How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journals and better servic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editors should better realize their own roles: correct positioning of the double features; more research and learning of education; participating in further education for teachers to find problems and related solutions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the academics.
editor; educational jour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ole definition of editor
2016-11-28
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课题(JHY201606);北京市教育学院院级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JYC018)
张玉平(1976-),女,内蒙古突泉人,助理研究员,编辑,博士,研究方向为期刊编辑。
G232
A
1674-344X(2017)1-0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