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三个路向

2017-03-09武彦斌刘世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话语文化

武彦斌,刘世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增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三个路向

武彦斌,刘世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意识形态危机往往引发政治危机,危及执政党的统治。意识形态安全历来是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确保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实现其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就是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强化“四个自信”、必须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必须确保舆论有序可控。

意识形态;社会思潮;话语权;主导权

意识形态危机往往引发政治危机,危及执政党的统治。在多元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足够强大才能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要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要注重话语体系的创生,还要坚持党管宣传,在全国范围内确保舆论的规范、有序与可控。

一、必须强化“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从道路、理论和制度、文化四个层面去把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需要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每一个自信都有其资源和依据。

首先,在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中增强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的历史经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1]从而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的接力探索是我们确立道路自信的历史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增速连续发展,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功发射“神州十号”载人飞船;成功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非典、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的现实启示。

其次,在坚持理论发展与创新中增强理论自信。“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2]理论自信是主体对真理理性的、清醒的、执着的信仰和追求,是基于理论科学性的精神、信念、信仰的表达,因而理论自信有着明确的主客体指向。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所谓“老祖宗不能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奋力拼搏,使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在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指导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次,在不断推进制度改革与完善中增强制度自信。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反映这一社会各种关系的本质内容,是其内在的、本质的、一般性的规定,是社会基本的、普遍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规则化形式。社会基本的制度安排是社会制度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在政治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整体,在经济上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规定社会各经济主体活动范围和活动规则的前提下,保障了最广大人民根本经济利益,同时为社会主义的整个上层建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的理论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规定社会各政治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规则的前提下,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政治权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政治制度保持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稳定性,这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强调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和经济体制改革保持同步,但要根据客观实际,不能操之过急,步子太大”的现实反映。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得到非常有效的保障之后,我国通过其他一系列的制度改革,确保逐步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有的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这是树立制度自信应当充分注意的一个方面。以至于西式民主的推崇者弗朗西斯·福山曾感慨道,“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令人诧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认为有望再保持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政治传统和现实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在印度‘民主’模式和中国‘权威’模式之间,更多国家,钟情中国,前者代表分散和拖沓,后者代表集中和高效。”[3]

最后,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收、传承和挖掘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4]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他将自古至今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视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表征着作为当代中国关键文化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使命确认。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文化自信既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更源于这种优秀基因的当代表达;既源于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更源于全体人民对这种品质的高度认同;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更源于这种成就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既源于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更源于人民实践性的不断超越。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不仅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也要充分阐述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党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伟大实践中所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更要注重凝练和表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党和人民所推动产生的以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这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文化的高度认同。

二、必须创新中国话语体系

创新话语体系首先要明确话语体系言说的对象。从纵向上看,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三个阶段。从横向上看,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必须准确把握“中”与“外”的关系,力求在对比中既要让中国人明白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外国;也要让外国人知道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外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国话语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即说谁、谁说、说什么以及如何说。

一是创新中国话语体系的纵向着力点。当代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当代中国是未来中国的现实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这其中既有主流,也有支流,主流和支流共同汇聚成了历史的长河。所谓主流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所谓支流就是存在某种偶然性的历史片段。(1)创新中国话语体系要能够让人读懂历史上的中国是何种样子?为什么是那个样子?近现代以来的志士仁人为了改变这种样貌做了哪些努力?他们的种种努力为什么并不都行得通?哪一种最终行得通?为什么行得通?总而言之,这种创新要给人们一种历史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可以及推动这种发展趋势实现的人的尊重。简言之,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争得民族的解放和主权的独立;而不是如当今的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所说的“可以采取改良主义路线,依附西方发达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者“当时如果采取‘孙子’策略,效法日本,或者早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等。(2)创新中国话语体系要能够让人读懂今天的中国是何种样子?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当代中国人做出过哪些探索?在这种探索过程中的成败经验是什么?当今的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创新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现实的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当代中国制度给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现实利益的认同。换言之,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中,我国既不能在经济上完全采取新自由主义的制度逻辑,也不能在政治上采取根植于资本主义土壤的、西方式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模式,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模式为取向。(3)创新中国话语体系还要能够让人们憧憬未来中国将是何种样貌。未来中国是当今中国的继续。未来中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基础上,根据目前发展状况、且通过党的领导完全可以预期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社会的信心。当这种对未来的确信回归当下,需要在现实中寻找存在的根据的时候,人民群众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进步的核心领导力量上。

二是创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横向着力点。当今中国是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联系的实体。中国的发展是在与世界各国交往的现实中推进的。这种交往既有利益的彼此照顾,也有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国家间的交往更多的表现为话语的交锋。每个国家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让世界认识自身的同时尽力拓展自身的利益空间。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物质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国力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已经进入了“中国打个喷嚏,世界都会感冒”的阶段。但是,也要看到与这种硬实力不相称的,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特别是我国的话语体系构建能力。创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横向着力点,应在注重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前提下,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立足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成就的全面性相似,中国问题往往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维度综合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信息即时化的今天,中国问题往往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国问题大多是内生性的问题。因此,说明或者解释中国的问题,必须建立在对中国具体国情,如人口、文化、地域等维度的高度精准把握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或是少用外来话语进行尺度上的把握。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往往用“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威资本主义”、“威权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概念来形容、定义中国发展模式,这些提法都不能准确定义我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用中国话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民族特色、文化根基和现实依据,为中国更好的走向世界,和世界更准确的了解中国做好准备。

其次,用好世界语言,主导涉中话题。世界各国在同一个地球村生存,总有一些公共性的话题。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使得当前世界上的各种公共性话题都演变成涉中话题。比如,在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重大问题上,往往在国际社会中被“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所围攻。比如,在涉及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气候大会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且已经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往往被“大国责任论”所困扰。再如,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趋势不够明朗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有政客抛出耸人听闻的“中国崩溃论”、“中国不可持续论”等论调以掩盖其试图引导全球资本流向的企图。还如,在涉及政治民主化进程问题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惯于用其标榜的“普世价值”来衡量中国的现状,并将中国排斥于所谓的民主国家之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有效的主导涉中话题,以免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必须确保舆论有序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6]这段话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确立了根本原则。结合习总书记的正确研判,本文认为,消弭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是推进“以公混私”。在国企改革允许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政策前提下,由国家支持国有企业出资将一些重要的私有媒体“混”入公共利益的范畴,使得私有资本不再是绝对的私有,而要在一定意义上姓“公”,适当降低其追逐利润的速度和倾向。

二是坚持党性原则。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7]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能够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及时反映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等等。

三是增强导向意识。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应当“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7]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能说服人,还能掌握群众,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上面来,吸引到丰富自身物质文化需求上来。只有各类媒体持续不断的增强导向意识,才能形成关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协同表达。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人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是加强内容建设。首先,能够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帮助人们客观地认识近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能够客观的认识我国的外部世界;其次,要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每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现实,讲清楚“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的道理;再次,要着眼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让凝聚着中国精神的优秀中华文化成为我们真正的软实力;最后,“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

五是完善传播体系。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着手,构筑网络,形成正能量的合力。传递正能量,要实现新闻媒体的全覆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7]在这种传播体系下,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当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坚持党管宣传原则,在新闻战线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努力消除西方新闻学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针对错误思想、论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发声音,敢于争论、敢于亮剑。“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6]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5.

[2]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4.

[3]弗朗西斯·福山.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J].社会观察,2010,(12):89-89.

[4]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1.

[6]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7]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责任编辑:陈君丹

Thre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Discourse Power of Socialist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hina

WU Yan-Bin, LIU Shi-yong

(Marxism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 China)

Ideological crisis often sparked a political crisis threatening the ruling party’s governance. Ideological security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non-traditional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fied social thoughts, guarantee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needs to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to realize its effective guidance of social trend of thoughts. Enhancement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ideological undertaking. Specifically, the following must be realized: strengthening the “three confidence”, innovating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bringing public opinion under control.

ideology;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the right to speak

2016-12-05

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立项课题(2016LX16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项目(2016035)

武彦斌(1981-),男,河北井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教育。 刘世勇(1970-),男,河北衡水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D641

A

1674-344X(2017)1-0009-04

猜你喜欢

话语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谁远谁近?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