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主体性辨析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教学活动

肖 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主体性辨析

肖 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必要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体性进行辨析。不仅要明确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基本规定,而且要把握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性展示的具体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自觉践行习近平关于“三个牢固”的重要思想,增强角色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主体性

近年来,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体性,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何为主体,何为主体性,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正因为认识上的分歧,也就导致了教学活动中的各行其是。如果说,明确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体性对于各门课程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么,对于作为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核心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意义更加重要,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学活动主体之主体性展示的有效形式,而且有利于教师增强角色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基本规定

主体既可用以指称物,也可用以指称人。就后者而言,主体一般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人作为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结构之义,指特定的个体和群体在组织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功能之义,指特定的个体和群体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二者的统一表征着特定的个体和群体在组织系统及其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由此观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为他们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一起构成教学活动的共同体,并对实现教学目标发挥作用、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说,没有教师参与和发挥作用的教学活动,或者没有学生参与和发挥作用的教学活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然而,人们对于教学活动中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规定性存在明显分歧,其焦点在于是否认同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没有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因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了比较统一认识。“学生是主体”的提出,反映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它既是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标志,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性的思想前提。不过,与此同时提出“教师是主导”则有可能引起人们对教师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质疑,从而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仅就概念内涵和外延来分析,“主体”和“主导”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主导”只是“主体”的表现形式;“教师是主导”中“主导”只是关于“主体”功能的断定,而不是对教师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全面肯定。立足于教学活动的本质,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因此动摇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如此。

主体性是主体的属性规定,是主体功能和价值的根本体现,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具有作用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表现出来,只是教师和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具体情形不同罢了。教师的主体性表现为其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确定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主导着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则表现为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作用,不是盲目地服从教师和教材,而是根据个性需要及其取向影响着教学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教师发挥主体性,就是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学生发挥主体性,就是以其勤奋精神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性展示的具体形式

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性的展示是由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学活动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面对的客体不是直接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而是作为其观念反映并由教材等承载的知识体系(精神客体),它的目的不是发现新事物及由此形成新认识,而是传承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知和新知。更重要的还在于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由此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运动。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这种矛盾运动的突出表现,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展示主体性的过程,也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教学形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即师生双方聚焦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共同思考、共同讨论,从而引起共鸣、最后形成价值共识的活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性和交互性特点,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师生共同发挥主体性。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实行价值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这一目标固然有多种可能的途径,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则是必由之路。实践表明,师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调节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正因为师生双向互动反映规律性、展示主体性和体现价值性,所以,它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应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一种常态,作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一个基本取向。

应该指出,师生双向互动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展示,应该全面把握和正确运用双向互动的形式,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实的问题是,虽然主张师生互动和践行师生互动者越来越多,但由于对互动本身的理解不同,因而互动的作法和效果也就相去甚远。姑且不说在互动内容上有偏离教学内容的现象,就形式来看,大量存在的是把师生互动简单化、片面化,甚至归结为课堂上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一种形式。显然,这种以偏概全、把某种互动形式绝对化的作法,根本没有把握师生互动的真谛。必须看到,师生互动的具体形式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其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以不同方式诸如提问、质疑、争论、面部表情、情绪暗示等等,对教师的教发生影响;教师作为教的主体通过相应的提问、释疑以及情感、语言、行为等等,对学生的学发生影响。促进师生互动具体形式的有机统一、功能互补,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要条件。诚然,课堂上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是互动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也并非最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最佳形式。由此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互动具体形式的选择,不能带有主观任意性和片面性,其形式不仅应丰富多彩,尤其是要服务内容,符合教学目的和教材要求。如果脱离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前沿性,即使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也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事实上,那种把某种互动形式绝对化和脱离内容追求形式的作法,大都因为缺乏对师生主体性展示形式的全面和准确把握,因而不利于学生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无疑,这是应当切实改进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基本遵循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及其效果受制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面对当代大学生,师生互动成为普遍欢迎的重要教学形式,成为考量教师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尺度,因而越来越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现实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学生有互动的迫切需要和满腔热情,而教师则缺少互动的积极响应,或者虽然互动起来但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然。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缺乏互动的思想自觉,二是教师缺乏掌控互动过程的必备能力。事实表明,师生之间能否互动起来,以及师生互动能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有无发挥主体性的自觉和能力。无疑,这就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主体性提供基本遵循。

习近平在谈到教师队伍建设时明确提出了“三个牢固”的要求,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2]在这里,第一个“牢固”强调的是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第二个“牢固”强调的是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第三个“牢固”强调的是教师改革创新精神。无疑,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普遍适应于教师队伍建设,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则更具有特殊意义,为其增强角色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主体性并产生正能量,就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功能和自身社会角色,自觉践行“三个牢固”的要求。一是要切实解决好“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是发挥主体性的思想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对于马克思主义形成“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满腔热忱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切实解决好“真教”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是发挥主体性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而准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切实解决好“真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是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不辱“灵魂工程师”的美誉,自觉担当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

[2]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北京:人民日报,2013-9-10.

责任编辑:陈君丹

Analysis on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XIAO Xiao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nalysis on students and their subjectivit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e need not only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 but also to realize the actual form of presenta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subjectivity.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put into practice important thought on “three firm” by Xi Jinpin to strengthen sense of role, raise self-cultivation and give play to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ubject; subjectivity

2016-12-20

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Z152)

肖 潇(1981-),女,湖北荆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D64

A

1674-344X(2017)1-0013-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