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背,以例促写《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03-09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中心小学刘建华
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中心小学 刘建华
课时目标:
1.背诵“看骆驼咀嚼”段落。
2.根据范式,实现当堂仿写。
3.了解题目的新颖有趣。
一、直接导入,批注阅读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围绕着骆驼队,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生:看骆驼咀嚼,议骆驼铃铛,想给骆驼剪毛,问骆驼去向
师:在四件事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事,画出相关的词语或者句子,并在旁边用一两句简单的话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批注阅读后分享交流
(生读出词语或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畅所欲言,谈得都很好,一只丑陋的骆驼好像正在向我们走来。你们谈得这些感受都是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到的。
二、细读品味,背诵积累
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批注了“看骆驼咀嚼”这件事。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中“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生:咀嚼的样子、咀嚼的动作、我的感受
师:概括的真好!瞧,作者观察的多么细致啊!先看骆驼咀嚼的样子——
生齐读“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再看骆驼咀嚼的动作——
生齐读“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师:看着看着,我的感受是——
生齐读“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师:我们来进行对比朗读,同学们读删减后的句子,老师读原文中的句子。
生:“那样的脸,那样的牙,那样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磨来磨去,鼻孔里冒着气,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了,自己的牙齿动了起来”。
师:“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对比读后,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观察得很细致,她看得很痴迷。
师:谁愿意自己再来读一读,读出骆驼虽丑我却十分喜爱它。
生:谁还想读,读出骆驼咀嚼时的沉着。
师:当林海音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已经42岁了,她是多么怀念童年看骆驼的场景啊——
生:齐读“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林海音手中的笔就像一架摄像机,把看骆驼的场景永远定格在她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中,让我们把这段文字快速记在心里,也把这生动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童年里。
学生快速背诵后展示。
三、给出范例,仿写运用
师:读了林海音童年看骆驼的描写,老师也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趣事,我也曾经入神地观察过小鸡吃米。我还模仿着“看骆驼咀嚼”的写法,写了一段话呢。
(出示教师的例文:我蹲在小鸡面前,看它们吃米的样子:那样尖尖的小嘴,那样黑亮亮的眼睛,那样圆滚滚的身子。它们吃米的时候,啄一口米,仰起头,小嘴一张一合就咽了下去,盘子被它啄得“哒哒”直响。我看着看着,忍不住想伸出手去摸摸它。)
生速读例文。
师: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师:在你的童年中,曾经痴迷地观察过什么呢?
生畅谈自己的观察,教师给出范例
“我_______在_______面前,看它_______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它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
学生汇报,同学评价。
四、品味情感,题目寻趣
师:任何人都留不住时间,林海音却用语言文字记录下了她自己的童年,她对童年是多么怀念啊——
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一定也会像林海音一样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课文的题目是《冬阳· 童年·骆驼队》,你还见过这样类似的题目吗?这样的题目好在哪里?
生:我从题目就能猜出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内容。
师:你能把自己写过的文章,也改成类似的题目吗?
学生交流汇报。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后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我在执教中,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痴迷,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骆驼咀嚼写具体的。
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读、思、写、说的训练。在课文回顾后,通过批注阅读、分享交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不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因为孩子们的感受都是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深浅之别。
其次,大胆舍取,细读品味,避免面面俱到。课文关于“看骆驼咀嚼”,这个自然段对于骆驼的描写相当细致,因此,重点在于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五次不同形式的读,读出林海音对骆驼的喜爱之情。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体会林海音看骆驼时好奇的“呆”、专注的“傻”,体会童年的林海音童真童趣。
然后,通过引读课文第15自然段,使学生感受到42岁的林海音,对童年好奇天真的怀恋。
最后,努力做好语言文字的当堂积累和当堂运用,这也是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看骆驼咀嚼”时,我通过渗透方法,通过分层朗读和对比朗读使学生找到快速记忆的规律,指名朗读和最后齐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间让文字的痕迹一次比一次更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这就为后面的当堂背诵做好了铺垫。
在学生体会了情感明确了写法之后,趁热打铁,先出示教师的范文,再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最后充分利用教师给出的范式,让学生当堂仿写,学会“样子——动作——感受”的写法。
教材中,本课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题目,通过探究寻趣,学生明确了新颖简洁的题目对的文章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