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视角解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2018-11-11马小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童年儿童视角解读

马小玲

内容摘要:《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被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于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将冬阳、童年、骆驼队勾画成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而又充满童真童趣,流溢着作者对童年和故土的深切怀念,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童真童趣中提高审美、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关键词:儿童视角 解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儿童视角的概念界定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1】它通过从成人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别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为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2】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多展现儿童纯真、稚趣的经验世界,在文本上呈现出平实质朴的美学风格。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文体特征的分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散文从儿童视角的第一人称“我”讲述了童年时代学骆驼咀嚼、谈论驼铃、想替骆驼剪毛以及夏天念骆驼等生活趣事,语言朴实而充满趣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真挚而流露自然,文本独具艺术特色。

(一)童心童趣的流露

《冬阳·童年·骆驼队》通过一个儿童“我”的视角,展现了一幅老北京的冬天人们卖煤与买煤的场景,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但在儿童的眼中,总能体察出别样的乐趣: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大人在买煤,而“我”的脑袋里却在想着“骆驼咀嚼”“剪骆驼的皮毛”,直白的语言、稚嫩的语气、童真的想法让人读来饶有兴味,仿佛也看到了骆驼咀嚼、一身皮毛累赘的丑样子,也想跟着作者回到当时去体验一番。

(二)故事性的叙述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独特风格,“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冬阳·童年·骆驼队》中,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陽”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一句话揭开了文章的序幕,“冬天又干又冷——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夏天来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骆驼的来去,以儿童的口吻和叙述方式将“大人买煤”“我学骆驼咀嚼”“问骆驼铃铛”“问骆驼去向”等趣事款款托出,使读者在体味一件件童年趣事的同时,也心领神会了那一份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三)活泼童真的语言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冬阳·童年·骆驼队》巧妙的运用了儿童简单直白、活泼有趣的语言进行讲述: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那样……那样……那样……”“慢慢地……慢慢地……”“总会……总会……”“一大块一大块”……这都表现了儿童语言简单、重复的特点,“丑脸”“长牙”“大鼻孔”“白沫子”“姿势就很难看”“太不整齐了”将儿童的单纯、直言不讳的性情展露无遗,一个骆驼吃草时的丑模样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四)诗化的想象

儿童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和幻想,其憧憬也往往趋于美好,正如童话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结局才符合儿童的心理期待一样,儿童散文也充满诗意的想象: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自信、不容分辩的语气表现出“我”对自己的幼稚而大胆的想法坚信不疑,爸爸也为我的天真浪漫而高兴。

三.基于儿童视角下《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建议

《冬阳·童年·骆驼队》从儿童的视角,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三者结合,勾画出记忆深处稚真稚趣的童年印象,以直白朴实的语言、诗化的想象加以故事性的叙述为读者营造出深沉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要重视学生对童真童趣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时感受文章的美,自觉积累好词佳句。

(一)关注对童趣的诱发

课文从儿童的视角记叙了“我”童年时代学骆驼咀嚼、谈论驼铃、想替骆驼剪毛以及问夏天骆驼去哪里等生活趣事,这些趣事都是学生平时少有的体验,对学生而言较为新奇,加之文章语言清新、直白,画面感强,且趣味十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变想象当时的情境:又干又冷的冬天里,四合院的门前,一长串驮着煤炭的骆驼,骆驼吃草时的丑模样、一身皮毛坠到肚皮下的笨拙、驼铃的样子……这些都值得闭上眼睛静静遐想。当学生经历充分想象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其中的画面,加深学生的了解和印象。如果有条件能够亲临动物园观看骆驼吃草、观察骆驼,那将是莫大的乐趣,学生对课文及其情感也会有更深的领悟。

(二)加强对审美的引导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冬阳·童年·骆驼队》采用白描的手法,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物象,勾画出一幅儿童眼光里简单而情蕴无穷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体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文中,作者用大篇幅叙述了关于骆驼的趣事,刻画童年的美好生活。然“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笔锋一转,便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叹息、对童年的眷恋娓娓道来。在教学课文时,既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意境的探求,也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将景、情、意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重视对语言技法的教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散文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般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浓淡咸宜,自然流畅,朗朗上口。《冬阳·童年·骆驼队》采用儿童的口吻进行叙述,轻盈直白的笔调接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课文的语言趣味性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细咀嚼,反复品味,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把握阅读技巧。从手法上看,课文开门见山,每个趣事间巧用过渡,文章按照季节推移的顺序紧紧顺着骆驼这条线索展开叙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不失为一篇好的写作例文。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对文章构法加以分析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2]王黎君.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2):49-54.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童年儿童视角解读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