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审美方式的转换与文学批评的现代性
2017-03-09汪文忠
汪文忠
(合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王国维审美方式的转换与文学批评的现代性
汪文忠
(合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王国维先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判显现出了现代意识和他审美主义的思维变化密切贴合。作为最早将西方的审美主义思想投射到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理论学者,他起到了开创历史先河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尝试对王国维先生审美方式的变化及在其作品中渗透的文学批判的现代性进行分析。
王国维;审美方式;文学批判;现代性
王国维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却在我国文学殿堂留下了浓厚的一笔。王国维鲜明的文学批判意识来源于其对中西方相关领域的知识都有很好的理解和自我判断。他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学了解明晰并且集西方尼采、康德等文学大师的思想于一身,这让他的文学批判更加的深刻。而其文学批判现代性这一特质与其审美方式的变更是不能分割的,可以说他的审美思想对20世纪的文学领域起着旗帜标杆的作用。[1]
1 我国传统审美和西方的差异
我国较为传统古板的审美方向就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视角审视客观事物,再进行一个反向审视的过程,从而达成一个物我融合,合二为一的境界。在这样的审美理论下,主要注重的是物体于“我”的反映,这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物我关系的主客体判断不清晰。而反观西方的审美思想就是彻底的将物我对峙,形成两大阵营,主体客体明朗对立。较传统的物我融合的观点在涉及文学作品批判上却是大相径庭的。王国维先生体会到,我国的传统文学实质上是一种践行,而西方更注重认知的过程。我们注重的落脚点在于现实的,能够触碰得到的,而西方善于从看不到的无形世界中将无形幻化为有形可见的,再进行分类细化,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科学的认知。这也是我国在传统文学领域时时得不到一些思维的拓展和抽象认知方面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即不够主动,不够自觉。
2 王国维文学批评及审美初期印象——以《红楼梦评论》为例分析
1904年,《红楼梦评论》(以下简称《红》)的出现,带来了中国文坛的首次文学批评尝试,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自主认知。王国维从崭新的角度对于《红》的文学造诣进行审视,借助全新的审美视角以及哲学思维将一种对艺术的评价变得具体化,范围变小,践行的过程中更注重认知这一部分。在美学领域也把物我关系进行明确,不再含糊不清,极具现代意义。具体体现如下。
2.1 结构有条理,较系统
古板的、保守的审美形态相对零散,不够系统,这也是由物我关系的不明确造成的。王国维先生《红》中大胆改变了这种文学批评形式,将西方的审美意识投射到对该作品的品评中。一旦将研究的对象具体化,自然会在结构布置上细致化,系统化。《红》中各章条理清晰,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欲望是人之追溯本源,并涉及到部分的美术思维。第二部分对于《红》全局渗透出的人生悟道,是一个由欲望延伸的痛楚之行以及达到最终的自我救赎,可以概括为整部作品的主要精神。第三部分着重探讨该作品的美学价值,故事情节的凄美酸楚以及人物台词的悲戚之感共同塑造了《红楼梦》的悲剧情怀。最后的部分是对作品整体伦理上的拷问和审视。总而言之,王国维的文章冲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枷锁,用新型的思维带给世人一个不一样的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整体思路十分清晰,由对“人生即欲念”的阐释,进而挖掘欲念带来的悲戚,最后寻求解脱、审视救赎的把控,十分系统。
2.2 科学支撑通篇论述
《红》通篇近5万字,推出之后收获了很多盛赞,这源于书中的一些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的见地。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几乎都是着眼于对社会对世人有无益处,往往忽略了文学本身的价值,过于功利。在王国维的论作中,完全从文学本身出发,将物就置于物应有的位置,不牵涉任何的功利性质。尽管其对于《红楼梦》的很多理解借鉴了叔本华的作品,存在一定的漏洞,但是王国维综合运用了哲学和审美覆盖全局的基础,使文章更加层次鲜明,科学有概念。这是一种不曾出现的出于审美方向的科学,绝对值得世人铭记。
关于欲望的界定在《红》中解释得十分到位,王国维将这种对欲望的追求看做是一种人本身的物我对立关系,只要人生存一天,便会滋生无穷无尽的欲念,就会在欲念带来的痛苦中挣扎。这个时候王国维在审美上的主要思想就是审美的无功利。这个阶段对于十分迷惘的王国维的文学走向是非常重要的。他帮助王国维解决了其在人文领域的多重困扰,王国维也在精神领域同叔本华等他钟爱的流派取得共鸣,由此奠定了王国维在中国的现代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2]提及王国维的审美无功利思想,很多人将这一概念误认为是完全没有用的,是脱离了整个时代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中国当时非常需要的,是对于整个文学批评界都大有作用。这种审美实际上是一种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对于人生价值的凿凿拷问。的确,真理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大众所理解,认为在平时没有任何的作用,但其探索得到的精神领域的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是能够让人终生受益的。王国维先生内心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在这个时期,其对文学艺术的追求非常火热,他要用自己的作品向世人传达这样一种概念,就是艺术、审美并不是空泛的,文学评判也不能总将其与社会政治联系。相反,文学中的艺术生命是比任何政治都长久的,虽然这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其当时的思想也影响了很大一部分的人,可以说王国维先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文学批判和审美演变都在当时引起了反响。在初期阶段,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和审美情怀是比较狭隘的,认为不能将文学和任何其他外界因素联系在一起,显然存在封闭性,这也是其之后作品中出现的问题,但就是因为在初期就显现出来的对于文学艺术的和美学的特殊情感,王国维先生将这份呵护和自由的呼唤一直蔓延至其整个的文学生命,因而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奠定之后的每一步转变和思想飞跃。
3 王国维文学批评及审美的再次深入——以《屈子文学之精神》为例分析
《屈子文学之精神》(以下简称《屈》)作于1906年,是王国维先生的又一佳作。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其对中西文化的新判断,不是一种简单的对传统文学的冲击,而是兼顾到中西方的文化异同做融汇。是借助西方的视角对传统文学批评顾及不周的部分做调整和填充,这是一种合理的贯通,也是中西方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沟通。《屈》不再纠结于文学的本质意义,而是开放性地考虑了诸多因素,譬如对于社会的整体影响、文化的背景等等。王国维先生在书中首先指出了屈原的作品是介于南北派交织中产生,并且分析屈原和国家的权势阶层交恶的原因,这些都是导致悲剧最终发生的因素,有性情的还有社会刻画的。此外王国维还运用到了地域特征来分析文学批评,南方善于思辨,但是在践行时却是不够主动;北方更加重视实际改造,但是唯独思维不够缜密。归结起来就是北方善于改良旧操,南方偏爱废弃创新。但是这两种都是无法在当时实现的。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南北双方对于各自理解的不同着眼点,并且表达的载体也不同。因而从王国维的《屈》这一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文学批判更加的全面、科学、严谨,兼顾到认知和践行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
4 审美的变化同文学批评现代性的进一步体现——以《人间词话》为例分析
任何深刻东西都要经历漫长的认知、改变,才能得到最美的绽放。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现代性及其蕴含的审美意识也是不断变更的,在其作品《人间词话》(以下简称《人间》)中,得到了最好的见证。在人与物的这场博弈中,其实现了从将两者对立到互为补充,融合为一的改变。这部作品,王国维不再受限于其偏于西方的思维定势,也将对传统文学批评的芥蒂放下,而是将自己的思维和中西方优越的概念融合在一起,将陈旧的文学批判模式注入西方先进思想的因子。[3]
《人间》的表现形式就是比较通俗的词话模式,在言辞上也没有过于激进,都是言至即可的,并且穿插了一些基础文论的专业语言。譬如,格调、寄兴等。此外,《人间》中王国维先生还植入了一些新的文学批评概念,譬如,主观、客观等。与此同时间接引带出几个递接概念,在探讨境界论时的写境、无我等。这些都将王国维的审美拓宽到崭新的高度,并且跳跃传统的美学领域以及完备的理论知识,兼顾批评的内容,破冰对立意识,建立了一种自由同时科学的审美主客体选择关系。[4]这就是王国维审美意识上的物我合一、文学批评自由化的原型,其本质内涵更加现代、稳固。
纵观全文,我们不能忽略重要的一点,也是通篇无处不在渗透的重点,即王国维先生文学批评方式的改变、进步与之相伴的是其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如果我们将《红楼梦》看作是一个初出文坛的毛头孩子对世界既慌张又惊讶的探索,将《屈子文学之精神》看作是少年历经世事,成熟为有独立思维的智者,对人生短暂的一个总结和对过往很多的释怀,那么,《人间词话》就是人至暮年,是对一生的反省和与自我的对话。没有纠结和争执,有的只是风轻云淡,有的只是豁达和放下。所以王国维先生审美方式的转换与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这一课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不断探索的。
[1] 杜卫.审美功利主义: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 .
[2] 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论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8(3):10-17.
[3]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
[4] 朱光潜.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356-360.
[责任编辑:杨立平]
On Wang Guowei’s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of Modernity
WANG Wen-zh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The modern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Mr Wang Guowei’s literary criticism is in line with his aesthetic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As the first scholar to adopt west aesthetic think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 he played a historically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Wang Guowei’s aesthetic changes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modernity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in his works.
Wang Guowei; aesthetics; literary criticism; modernity
2016-11-10
2016-12-20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王国维美学思想现代诠释”阶段性研究成果。
汪文忠(1969— ),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J02
A
2096-2371(2017)01-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