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为师:从颜渊评价孔子说起

2017-03-09

关键词:颜渊论语孔子

任 民

何以为师:从颜渊评价孔子说起

任 民

颜渊对孔子的评价集中在师德、学问、教法、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我提高等七个方面。评语生动地昭示了教师的魅力之所在:道德的模范,学问的精英,循循善诱的艺术家,把学生领入宝山的向导,良好行为习惯的训导员,点燃生命激情的火炬手,激励学生不断成功的引路人。

教师;颜渊;孔子

在2 500多年的中国教育史上,孔子被尊为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的代表,他的72位杰出弟子自然是优秀学生的代表,其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就是颜渊。颜渊眼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帮助当代教师理解教师职业规范、塑造专业化形象具有圭臬意义。

在《论语》中,有一段颜渊对孔子的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在师德、学问、教法、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我提高等七个方面深深震撼了颜渊,而这七个方面也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指标,有助于诠释当代教师专业修为的方向。

一、仰之弥高:教师必须以优良人格和高尚思想的模范形象面对学生

颜渊说孔子“仰之弥高”,是赞扬孔子有丰厚的人格底蕴和高尚的思想,让学生越仰望越觉得其崇高。佛经里说佛有三十二相,其中一相叫“不见顶相”,意指佛祖人格和思想高大,高大得让人不见其顶。颜渊评价孔子“仰之弥高”,意味着孔子也是这样一个人。孔子之所以能征服三千弟子,跟他的人格和思想有关,他有“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的平易谦和的外表,有“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论语·泰伯》)的家国情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的坚强信念,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的高尚师德,有“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的宏伟政治理想。正是靠着人格和思想的力量,孔子把三千弟子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开创了儒家思想体系。

教师的人格和思想是构成教育影响力的重要元素,也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鲜活的教材。因此,教师必须严以律己,打造良好的人格形象,用先进、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以优良人格和高尚思想为学生搭建一个精神高地,让学生怀着敬仰的心情攀登而上。正如卢梭所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教师)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1]99从这个意义讲,教师的高度就是人格和思想的高度,教师应以优良人格和高尚思想的模范形象面对自己的学生。

二、钻之弥坚: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钻之弥坚”,是讲孔子在学问上造诣深厚,学术体系坚不可摧,经得起追问,让学生越钻研越觉得有收获。优秀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得到学生爱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魅力是由讲台艺术构成的,而教学效果的优秀又建立在教师深厚的学问根基之上。

“钻之弥坚”,要求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做学问,力求对自己所教学科有全面、精深、独到的把握和认识,有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跟踪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并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教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认真治教,而是必须严谨治学,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学得好,才能教得好。只教不学,只学不研,都会使教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最终导致职业能力枯竭。

过去有一种说法:教师要做人师,不做经师。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只有好经师才能成为好人师,学生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一个知识浅薄的教师的。教师必须成为科研型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力求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循循然善诱人:教师必须掌握诱导学生思考的艺术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指孔子能有步骤、有次序地引导学生跟着他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

循循善诱有三个要点。一是循序渐进。教师既要认真钻研教材,也要认真研究学生;既要把握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又要把握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设计出由易到难的具有若干梯度的教学目标。二是温故而知新。教师要把教学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水平基础上,从已知点出发,向离已知点最近的梯度出发,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激发其自信,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以点拨。三是诱思。“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而》),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通过循循善诱,学生视域和教师视域融合在一起,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双赢的舞台——学生完成主动成长的任务,教师也实现了导师的角色。循循善诱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也可以改变教师的命运:由刻板的教书匠变为点石成金的课堂艺术家。

四、博我以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带到课程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博我以文”,这是颜渊在赞美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能用广泛的文献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博”体现的正是孔门师生对课程资源丰富性的诉求。孔子是中国古代教师中最杰出的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主导中国封建时代二千年之久的五经六艺课程就是由他整理正式奠基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的首先是丰富的课程资源,然后才是教学服务。事实上,学校之所以吸引学生,就是因为它是课程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处理好与教材的关系,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把教材当《圣经》一样解读,只对教材负责,照本宣科,这是对复杂的、充满了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错误理解。在这种误解的影响下,教师失去了学习的紧迫性,读书也只读教材或参考书,认为自己一本教科书或教参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教师是在“教书”而不是“教学”。“教书”是简单劳动,教的是书,拿起书本就能教;可是“教学”却是教学问,教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悟,教的是与时俱进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教的也是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具有四个特点:内容的丰富性,境界的深远性,文化的纵深性,未来的关怀性。做到这些,教师不仅要吃透现有教材,还要从学生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积极挖掘、利用、整合、总结蕴藏在学校、社会、家庭、自然、网络、教科书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资源,然后把学生带进去,让他们自己去获取、享受其中无比丰富的精神营养。

五、约我以礼:教师必须着力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约我以礼”,是讲孔子从为学生终身负责的角度出发,既教书又育人,敢于以“礼”约束学生。人的成长表现在个性化与社会化两个方面,如果说“博我以文”是个性化的要求,那么“约我以礼”就是社会化的要求。“博我以文”意在开发潜能,“约我以礼”旨在陶铸性格。“礼”体现的是人的社会规定性,是人类为了保证共同生活的秩序而制订的规范系统。“礼”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形态之一,也是个人的立足之本,遵礼是对社会的尊重,也是自尊的表现。“人而无礼”否定了人作为人的社会规定性,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他告诫学生为人处世要以“礼”为准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孔子“约我以礼”教育的实质是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规范包括好的习惯、生活秩序、工作态度和法则。规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它是不良欲望和行为的约束工具,是成功人生的守护神,是幸福人生和富裕祥和社会所必需的行为系统。

到了近代社会,中国著名教育家无不尊重孔子奠定的这种规范教育、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陶行知创办的学校不管什么活动都有常规要求。张伯苓一创办南开学校就在校门口立了一面镜子,镜子上有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颜色:勿傲、勿暴、勿怠;气象:宜和、宜静、宜庄。”[2]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这些行为仪表的要求内化为南开学校及以后南开大学师生的精神气质,形成代代相传的优良学风。

所以,“约我以礼”启示当代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规范教育、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共同创造优秀的规矩文化。

六、欲罢不能:教师必须像火炬一样点燃学生生命激情,成为他们被动的学习方式的改造者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是讲孔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想停止学习也不可能,直到把学习潜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本质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之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特别注意通过肯定学生的主张和进步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经常采用讨论的方法、社会实践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学有信心,学有所乐,以至于殚精竭虑,欲罢不能。

如今的课堂教学,一些教师总是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容器,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天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联系生活,就会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切入,就会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他们就愿意接受挑战;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就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责任感。因此,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他们被动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意味着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更是学生的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组织好,这样就会事半功倍,既成就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解放教师自己。事实上,孔子的教学法中就包括学生教学生,在当时条件下,孔子不可能直接面对那么多学生施教,他只好把学生分成“入室弟子”和“及门而未入室的弟子”[3]66-67,他启发点拨入室弟子,然后由入室弟子教及门而未入室的弟子。在这个过程中,有师生的交流、碰撞,也有生生的交流、碰撞,学生创造性得到发挥,当然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

七、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激励学生不断成功的引路人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赞扬孔子能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感觉到学习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有一种能够离开老师独立的感觉。可是,老师也是在不断前进的。这种老师与学生一块儿成长进步的关系颇像平行线——学生前进,老师也在前进,既让学生有一种安全感,又觉得老师的学问和人品值得自己崇拜。一路上,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就是自己亦师亦友的同行伙伴,是顾问,是解决问题的楷模,是困难时的鼓励者和帮助者,是迷茫时的向导,是可以带着几乎所有问题向他讨教的朋友……只要自己有需要,就会发现老师在前边不远处凝视自己。

在陪伴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威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由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实现的。教师必须扮演好引导者角色,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学习,教师就必须是好学的典范;要求学生适应社会,教师就要研究社会,洞明世事;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教师就必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体现出创造性。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又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于是就有了颜渊在追赶老师时“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换个角度,优秀教师是不可能被学生超越的。这是因为,学生在超越老师的时候,也正在诠释着老师的成功,因为老师已经成功地把学生高高地举过了头顶!教师的成功就体现在育人价值上。无论什么时候,优秀教师都是让学生既亲又敬,终身引以为自豪、引以为楷模的导师。这样的教师将永远拥有自己的学生,也永远被学生拥有。总之,教育事业就是陪伴学生成长的事业,教师就是激励学生不断成功的引路人。

综上所述,颜渊对孔子的评语,道出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的魅力所在:道德的模范,学问的精英,循循善诱的艺术家,把学生领入宝山的向导,良好行为习惯的训导员,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火炬手,激励学生不断成功的引路人。每个教师都有必要参照这七个标准塑造自己,即使奋斗终生无法达到孔子的高度,最起码也应该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时的态度:“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4]1947

[1]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张锡祚.我父张伯苓办南开:2[EB/OL].[2017-03-27]. http://www.ebaifen.com.cn/book/9837.html.

[3]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06-2920(2017)03-0075-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3.008

任民,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教育系教授(郑州 450046)。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改项目“利用《论语》中的教师文化资源促进中小学教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2016-JSJYYB-122)。

(责任编辑孟俊红)

猜你喜欢

颜渊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