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基本规律

2017-03-09雷厚礼

关键词:党和人民管党治党

雷厚礼, 雷 蕾

(1.贵州省社科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2.贵州理工学院 纪委, 贵州 贵阳 550005)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基本规律

雷厚礼1, 雷 蕾2

(1.贵州省社科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2.贵州理工学院 纪委, 贵州 贵阳 550005)

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基本规律,是其发展过程中内部各要素以及与外部各要素之间必然的本质联系。在诸多联系中,最紧密、最根本的是管党治党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决定管党治党工作,管党治党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管党治党工作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反作用,管党治党工作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管党治党工作必须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步进行。管党治党工作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这就是管党治党的基本规律。

中共;管党治党;规律

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是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政党政治现象。政党建设与人类社会其他政治现象一样,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运行发展过程中,既遵循着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和运行的客观规律——中共管党治党的基本规律。有学者在分析这一规律时认为,“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和发展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是管党治党不可违背的一条铁律。”[1]也有学者把中共的建设规律概括为“六个结合”,即坚持把抓作风建设与强化理想信念、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全面治党与抓住“关键少数”、反腐零容忍与严明纪律规矩、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强化主体责任与依靠人民相结合。[2]我们认为,中共的建设规律,是指其发展过程中内部各要素以及与外部各要素之间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贯穿于始终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规律,也有在一定阶段一定区域起作用的阶段规律和领域规律。中共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其发展过程中始终起作用的内部各要素以及与外部各要素之间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在这个联系系统中,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党的建设的联系最紧密、最根本、最具影响力。二者的关系不但存在于中共建设的始终,而且直接影响着二者的发展。因此,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党的建设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中共建设的基本规律。管党治党工作尽管不是党的建设的全部,却是中共自身建设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工作,其规律与党的建设的规律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一、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决定管党治党工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征程证明,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处理好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外部各种要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必须协调和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系统中,党的建设与人民事业的关系最根本、最密切,最重要。二者的有机构成形成其运行方式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离。在这种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决定管党治党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任务与目标。

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解决国家、民族站起来的问题。[3]与之相应,管党治党工作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如何使自己强起来,真正能担负起把人民组织起来,带领人民坚决勇敢地拿起武器,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用人民的专政推翻反革命的专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4]。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把自己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5],一个能够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党。这时的党,本质上是一个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党。战斗性、革命性无疑就是当时中共最基本的特质与特性。

随着28年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国家独立与人民站起来的任务基本解决。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必然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毛泽东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1437这就是说,随着革命的胜利,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任务必然会从革命斗争转变为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克服资本主义的因素和影响……动员和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动员和团结的积极力量”[7]224,实现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任务的转变,却面临着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会滋生和蔓延开来。这时管党治党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1438,解决好党如何“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8]536的根本转变,使党成为“致力于发展党和人民的事业,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28的党,一个“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坚强核心”[9]39。这时的党,必须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重大转型。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3],赶上时代,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由于受苏式社会主义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的体制在相当长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实践的时间越长,社会主义发展受到的阻碍越大,改变这种体制的呼声也越高,党再次转型的要求也越急。这时的党,必须实现从“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8]536的重大转变。

这种转变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改革开放38年的历史,也是中共不断调整管党治党的内容与形式、任务与目标、体制与机制的探索史。如邓小平认为,应把中共建设“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10]。江泽民提出要把中共建设成为“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强,内部更加团结,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11];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2]。胡锦涛提出把中共建设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13]。“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4]。十八大提出要把中共建设成“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15]49的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5]49。

在中共发展史上,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不但决定着管党治党工作的任务和目标,也决定着管党治党工作的变革和转型。这种决定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处于执政地位,变为执政党后。执政后,中共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较之执政前更加复杂、更加多样、更加艰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在认真贯彻七届二中全会路线的基础上,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177。在这条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这标志着中共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向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8]536的重大转型,以及新的伟大长征的开始。

基于此,中共在1956年召开的八大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6]。“四个现代化”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变化的新标志,对管党治党工作提出了必须相应变革的新要求。它要求“把群众的经验和意见,经过分析和概括,系统地集中起来,变为党的主张,又经过党在群众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变为群众自己的主张和行动,并且在群众的行动中对党的主张加以检验、补充和修正。党的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在这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反复的过程中,使党和群众的认识不断地提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前进”[16]。这一要求也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或转型后,如何解决好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关系问题,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问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至少是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间,党没有完全解决好这个问题。管党治党仍然习惯于用运动的、斗争的方法,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党内问题,解决管党治党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出现的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探索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探索着用执政的思维、执政的手段、执政的方法处理好管党治党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解决好这一问题的重要标志。“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管党治党。十八大以来的管党治党工作,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始终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来展开,坚持以执行基本路线的实践,特别是执行基本路线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围绕基本路线开展管党治党工作,又用执行基本路线的实际效果来检验管党治党工作,这是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探索。这一探索的核心就在于,既要求管党治党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又要求管党治党工作必须依据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变革和转型。只有始终坚持这样做,中共才会少犯或不犯错误,才能防止颠覆性错误的发生。这是管党治党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也是管党治党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二、管党治党工作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反作用

在党和人民事业与管党治党工作的关系上,既要充分肯定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对管党治党工作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认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要求,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管党治党工作;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管党治党工作关系上的唯物论。但绝不能停留于此。在党和人民事业与管党治党工作的关系上,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也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要承认管党治党工作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管党治党工作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时,能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空间,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人才支撑和政治保障,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助力和加速作用。当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呈现为“两张皮”而不相适应时,则会出现所形成的发展理论、路线、制度以及战略决策、重大部署超前或落后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状况。超前或落后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都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管党治党”工作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只会起干扰、阻碍或破坏的作用,甚至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桎梏。

管党治党工作同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时,之所以能够起促进、助力或加速作用,就在于它能使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较好地集合,从而使各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要素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条件;也能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创造积极宽松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生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活全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作用。管党治党工作不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时,之所以会发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就在于这种状态的“管党治党”工作,不是着力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往往是个人偏好的行为,是个人好恶的产物。党的组织由于受到个人偏好的左右和制约,所形成的理念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不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结果。这样的理论、制度既不可能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要素集合起来,更不可能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各种积极因素激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用新的管党治党的方式代替旧的管党治党的行为,才能使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动能获得解放。当然,这种解放只是相对的。事实上,任何一种管党治党的形式与党和人民事业的适应都是相对的,为发展所创造的制度环境和政治生态也有一定的限度。随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它又会变得不相适应并为管党治党的新形式所替代。通过循环往复,既推动管党治党的合规律、科学化,又助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对管党治党工作都高度重视。毛泽东创造的思想建党,是他用正确的管党治党工作助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伟大创造。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正是他以强有力的思想建党,保证了中共的组织和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共因其先进和纯洁而越来越强大。也正是这种先进和纯洁确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他在晚年采取的群众治党、运动治党,既是管党治党不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又是管党治党工作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的集中反映。群众治党、运动治党的核心是人治,也就是以个人好恶和偏好治党。实践证明,管党治党必须遵循规律,违背规律就要付出代价。“文革”中违背规律的代价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险些彻底毁了自身。这一教训必须深刻吸取,牢牢记住。在经济社会都高度发展的今天,再犯这种错误,只会使自己深陷万劫不复之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鉴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特别是群众治党、运动治党的危害,以及严重不适应自身和人民事业发展重心转移的事实,提出要高度重视制度在管党治党中的作用,要用制度治党,并且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7]。用制度治党,就是要校正管党治党的路径,解决好管党治党中的人治问题,防止以领导人的个人好恶治党行为再度发生。同时也是为了形成管党治党成效评判的客观标准,使管党治党回到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轨道。重视制度在管党治党中的作用,用制度治党,是邓小平对管党治党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管党治党的新范式。

这一范式在江泽民、胡锦涛主政时期,既有坚持,也有发展。坚持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坚持,发展也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发展。如江泽民提出关于把握好党的历史方位,关于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关于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关于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个历史课题,关于吸收各阶层各方面人群的优秀分子入党等新举措,都是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回应。胡锦涛关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关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关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等要求,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有良好政治生态的关照。

中共十八大在判断未来面对的形势和任务时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5]13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既需要高度重视党和人民的事业对管党治党工作的决定作用,更需要高度重视管党治党工作的反作用。面对“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15]49,管党治党的重要性比中共发展史上任何时候都要突出。要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担负起这个重任,既需要中共更加坚定理想主心骨、筑牢信念压舱石,保持强大战略定力,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正视社会矛盾多、利益诉求多、热点难点敏感问题多、突发性事件多的复杂局势,敢啃硬骨头,敢涉急流险滩,敢向顽瘴痼疾开刀,敢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清醒认识和主动应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各种思潮交融交锋、网上网下相互交织、境内境外相互为用、体制内外交互影响的舆论环境,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也需要中共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在识变、应变、求变中急起直追,在应对挑战中赢得机遇,在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长期占优势的压力下学习借鉴,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赢得规则制定权,在维护世界和平进程中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更需要中共正视党内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真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以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前途命运的深邃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责任担当,对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深谋远虑,彰显其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无畏勇气和坚强决心,彰显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素质、作风形象、精神风貌。

十八大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而深刻的复杂变化,中共对管党治党如何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如习近平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18]。要求把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既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心工作),特别是人民的事业具有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因为管党治党工作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反作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总在按照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当党的工作不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时,就会形成对立,这种对立久拖不决就会变得尖锐。这样的“管党治党”就会阻碍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阻碍只能存在一定时期,最终将被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所突破。因为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管党治党的关系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三、管党治党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

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管党治党工作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管党治党工作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这就是管党治党工作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状况(即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的规律。管党治党工作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概括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管党治党工作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党和人民事业的决定作用和管党治党的反作用。这个规律一方面表明,党和人民的事业决定管党治党工作,管党治党工作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与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状况。这是这一规律最根本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个规律也内在地包含着管党治党工作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反作用,管党治党工作适应或不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果管党治党工作不具有这种反作用,那么,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求它一定要同自己相适应也就毫无意义了。

管党治党工作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管党治党工作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它们之间的区别,首先表现为向内着力与向外作用的不同。管党治党工作是中共向内着力自身的强身健体活动,而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则是管党治党工作向外作用的对象。用习近平“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话说,就是管党治党是为了“自身硬”,自身硬的目的又是为打好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这块“铁”。其次表现为存在时间的不同。从社会历史的发展看,管党治党只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即中国共产党存在,管党治党工作就存在,当历史发展到中国共产党自行消亡(如共产主义基本实现)或因其他原因不存在的时候,管党治党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的中共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中共没有离开人民事业的特殊事业)相比,则具有阶段性;与伴随人类社会而存在的人民的事业相比,更具有短暂性。人民事业的核心是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人类社会存在一天,人民就要会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奋斗一天,因而具有长久性,甚至是永恒性。“幸福生活”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人民对它的追求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就使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过程与阶段、短暂与长远的区别。再次表现为存在范围不同。管党治党工作,主要是做好中共自身建设工作,当下主要解决的是管好治好8 870多万党员的事情,而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则是事关13亿多人的全国人民的事情,是事关国家、民族的事情。

中共成立以来,特别是处于执政地位后,管党治党与人民事业发展的基本适应和基本不适应客观存在着,并总在进行变基本不适应为基本适应的艰辛探索。从其运行和发展过程来看,管党治党工作总在由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到不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再到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的交替运动。这正是“一定要适应”规律的生动表现。管党治党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这是在中共处于执政地位时始终都起作用的普遍的规律。但是,中共在执政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对管党治党的这一基本规律既缺乏理性的思考,更谈不上自觉地运用。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后,才开启了中共自身建设规律的探索,开始了对管党治党规律的重视。正是这种探索,才有了十分宝贵的科学认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3]只有科学地认识这个规律,自觉地运用这个规律,中共的管党治党工作才会自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这一科学认识,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实践更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反映了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客观关系。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是中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就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明确的认识和解决,是我党当前的重要任务。”[6]1430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的巩固,不能采取剥夺资产阶级的政策,而只能剥夺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铲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通过这种变革,形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这同当时党和人民事业的状况是相适应的,因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中共不仅掌握了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掌握了经济上的主导权,从而为党和人民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前提。

其次,这一规律揭示了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交互作用。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状况的适应,是具体的、历史的,落后或超越党和人民事业的状况都是不适应的表现。由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快速性和管党治党的相对稳定性,最易使管党治党落后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造成二者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和内容形式,使其跟上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把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或任务目标凝固化,显然是同管党治党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状况的规律相违背的。但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曲折。强调管党治党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状况的规律时,需要充分估计到这种复杂情况,决不能主观地变革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或任务目标,造成管党治党工作超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这种超越同样是管党治党不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状况的表现,其危害绝不低于管党治党相对落后而造成的损失。管党治党的变革、转型超越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同样会由于管党治党规律的作用,超越的部分一定要退回来,使管党治党重新同党和人民事业的状况基本相适应。

再次,这一规律把握了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事业状况适应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的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管党治党的工作,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中,孤立地考察某一方面或简单地考察二者的关系还不够,还要看到各自的内部构成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要使具体的管党治党工作适应具体的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状况,就要在管党治党工作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容许各地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形成多样的适应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具体形式。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存在着多样性结构,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极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不分地区、不分部门、不分行业,采取简单划一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起不到促进或保障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作用。只有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确保党始终处于各项事业领导核心的前提下,建立起从自身“五大建设”的内部结构到与外部各种社会关系的多层次组织结构的高效运转系统,才能同多样性的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即使是同质社会条件下的管党治党,除了存在着不同质单位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区别外,在“五大建设”的各个方面由于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也都有或应当有不同的管党治党的具体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多样性中有统一性,统一性中又有多样性,这样才会使管党治党工作与党和人民事业的状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促进党和人民事业的高效发展。这说明,管党治党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状况的规律不仅有宏观的表现,而且有微观的表现。不能只满足于管党治党在宏观上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适应,还必须使管党治党具体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目标任务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

最后,这一规律构建了评价管党治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否适应的客观标准。管党治党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是否适应的重要标志,是看其能否促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能否让人民有更高的获得感和幸福生活。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否有发展,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的多少、经济效益的高低等物质性成果,而且表现为是否创造出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的生活。即使一个社会的物质产品很多、经济效益很高,物质成果堆积如山,而被少数人占有了,人民享受不到,人民没有获得感,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成果对人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事业,已经不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而是异化的事业。加强管党治党工作的最大功效就在于,防止这种事业异化的发生,确保现实社会的事业真正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是真正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发展。强调坚持管党治党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状况的规律,核心要义在于绝不能搞离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管党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时期,管党治党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来展开,来加强。一切离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管党治党”,都是不适应管党治党一定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状况规律的表现,都必须坚决克服,自觉纠正。只有如此,管党治党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或助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功能。

[1] 徐晨光,唐国庆.全面把握从严治党的内在规律[J].求索,2016(3).

[2] 孙存良.科学认识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律和特征[J].观察与思考,2016(3):94-97.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5.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3.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2.

[11]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

[12]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8.

[1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6.

[14]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1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 中国共产党章程(1956年9月26日八大通过)[EB/OL].(2012-10-25)[2016-07-20].http://www.12371.cn/2012/10/25/ARTI1351156898801133.shtml.

[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8]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责任编辑:张 超

D262

A

1007-8444(2017)01-0014-07

2016-09-29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研究”(14ADJ004)。

雷厚礼,二级研究员,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合作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党和人民管党治党
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中国70年执政党管党治党研究
履行代表职责 落实治党责任
把党和人民举在头顶
研讨话题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否严过了头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下好管党治党的另手棋
在夯实组织保障中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铆足干劲,向党和人民交满意答卷
依法治党:党内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