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对有效课堂构建的促进作用

2017-03-09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腧穴肩部改革

刘 琳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对有效课堂构建的促进作用

刘 琳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为解决中医护理教学与工作岗位需求相脱节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改革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建立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了教师职业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中医护理;有效教学;有效课堂

1 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中医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基础知识、经络和常用腧穴,以及针刺法、艾灸法、推拿法、刮痧法、拔罐法等中医常用适宜技术。长期以来,中医护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医护理教材在编排上没有突破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中医适宜技术与相关知识各自为独立章节,关联度不高,如推拿、刮痧、拔罐等只是介绍基本手法,缺乏与经络、腧穴等知识的联系;二是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对接不够,即教学对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关注不够,教师多以灌输知识为主,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1]。学生学完中医护理课程后,仍没有掌握中医常用适宜技术,在临床上不能运用中医理论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对实习医院及实习生、毕业生的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

2 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

2.1 课程改革

自2014年起,我们与山东省泰山疗养院临床专家一起对中医护理课程进行了改革,将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医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基本知识等;第二部分是中医常用适宜技术,包括经络、腧穴及推拿、艾灸、刮痧、拔罐等技术。遵循以能力为本位思想,重点对第二部分中医常用适宜技术教学进行改革。首先,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及内容,改变以往教材将经络、腧穴、中医适宜技术按不同章节编排的模式,按身体部位划分设计成头面部、颈肩部、胸部、腹部、背腰部、上肢部、下肢部保健7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2~3个保健按摩、保健刮痧、拔罐及艾灸工作任务,再依据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及相应知识、技能、素养的支撑分析,最终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经络、腧穴、推拿、刮痧、艾灸及拔罐等教学内容,建立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编写《中医常用适宜技术》校本教材。因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针刺治疗的资格,校本教材未体现以往中医护理教材中常作为重点介绍的针刺法内容。以校本教材为蓝本,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针对任务按工作过程拍摄了碎片化的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课上、课下学习。

2.2 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2]。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每次课都采用小组互助、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每4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讲解示范操作手法、动作要领及相关知识;二是在学生练习时巡视指导。学生的主要任务:一是跟随教师的讲解示范学习腧穴定位以及各种手法操作;二是两两配合,进行按摩、刮痧、艾灸等操作练习。每次课都有任务贯穿始末,学生通过参与和完成任务来学习,任务完成良好,则该教学过程结束。

以颈肩部保健按摩教学为例:用案例导出颈肩部保健按摩的任务,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讲解颈肩部经脉的分布,然后按颈肩部保健按摩的工作过程实施教学。

教师选一名学生作为受术者,首先评估其身体状况,排除按摩禁忌证,然后指导其选择坐位,教师立于其身后。

颈肩部保健按摩共设计了七步操作,依次是拿揉颈项部、按揉风池、按揉棘突两侧、拿揉肩部、按揉肩部穴位、扌衮肩部及击打肩部。教师在每一步操作中都要讲解、演示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并讲授相关知识,涉及腧穴的操作要介绍腧穴的定位及主治,演示正确的取穴方法。如第一步拿揉颈项部,先讲解相关知识,即拿法属挤压类手法,什么是挤压类手法,什么是拿法;揉法属摆动类手法,什么是摆动类手法,什么是揉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演示拿揉手法的操作,边操作边讲解拿揉颈项部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再如第二步按揉风池,先介绍风池穴的定位及主治,再演示风池穴按揉的操作。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进行手法练习及取穴练习。七步操作讲解完毕,学生两两配合按操作步骤进行练习,教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下课前10分钟,教师结合学生操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再演示一遍完整的操作,以便学生课下正确练习。

下一次课上教师先对每个学生进行颈肩部保健按摩操作检测,并记入平时成绩。

3 体会

3.1 实现了有效教学

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3]。美国教育专家威廉·威伦认为,“当今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在学生的发展上。“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是否得到发展,发展了多少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指标。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增强了课堂活力,而信息化教学又使操作更为清晰、直观,便于学生掌握。教师示范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学生知与行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如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前,介绍的腧穴不到40个,学生学完后掌握的不多;改革后介绍的腧穴有70多个,学生不仅能掌握这些腧穴的定位方法,并且会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2 实现了有效学习

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两年多的课程改革实践,授课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在以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活力不够、学习成效不明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重构的以实际问题为知识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教学主线,以强化技能应用为教学重点,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所学即临床所做,真正让学生具备了运用中医常用适宜技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4]。“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教学,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信息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任务的完成、成绩的课堂评定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完成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学完中医护理课程后能顺利考取全国三级保健按摩师及刮痧师资格证。

3.3 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5]。教师不仅要具有与专业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熟悉与本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以便有效组织教学及课堂管理。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轮流到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中医适宜技术水平。中医护理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

3.4 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小组互助式学习增进了学生间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加强了学生爱伤意识、人文关怀等人文素质,让学生体会到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医护人员应如何与患者沟通。

总之,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解决了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需求相脱节问题,“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构建有效课堂。

[1]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2]杨泽芳.基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3):234-235.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倩.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13):69-72.

[5]王树阳,付聪,赵贵清,等.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8):19-20.

G421

A

1671-1246(2017)19-0086-03

猜你喜欢

腧穴肩部改革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改革之路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改革备忘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改革创新(二)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